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中醫(yī)疾病預測: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脾系病的范圍也極廣,既包括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也含代謝方面疾患,同樣為內科多發(fā)病、常見病。尤其痰飲(主要為慢性胃腸炎及慢性氣管炎)及消渴(主要為糖尿。⿲θ祟惖奈:^大,因此探索脾胃系疾病先兆規(guī)律很有現(xiàn)實意義。其超早期先兆——各種類型的潛證,將有助于早期預…

脾系病的范圍也極廣,既包括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也含代謝方面疾患,同樣為內科多發(fā)病、常見病。尤其痰飲(主要為慢性胃腸炎及慢性氣管炎)及消渴(主要為糖尿病)對人類的危害較大,因此探索脾胃系疾病先兆規(guī)律很有現(xiàn)實意義。其超早期先兆——各種類型的潛證,將有助于早期預兆的發(fā)現(xiàn)……

第一節(jié) 概述

脾主運化,主水谷精微的敷布,故脾系病主要包括水谷精微運化失調的疾病。如痰飲、消渴、嘔吐、反胃、反酸、泄瀉、噎膈、呃逆便秘、胃痛、腹痛、痞滿、孤惑病等疾病,其中,痰飲、消渴、噎膈等病,是極為常見的脾系疾患,本章重點論述其先兆癥。由于脾胃為后天之本,關系著人體臟腑的盛衰,又因脾胃疾患較多,發(fā)病率也很高,故脾胃系疾病先兆規(guī)律的探索很有實踐價值。正如沈金鰲所言:“蓋脾統(tǒng)四臟,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臟有病,也必俸養(yǎng)于脾”(《雜病源流犀燭·脾病源流》)。對脾病先兆歷代醫(yī)家都十分重視,如《難經·十六難》曰:“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jié)能,怠墮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奔粗赋隽似⒉〉耐庹。

脾系病大多為濕病,濕為太陰脾土之氣,濕氣通于脾,故脾病與濕最為相關,如《內經》曰:“中央生濕,濕生土……在臟為脾”(《素問·五運行大論》),“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素問·氣交變大論》),“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素問·至真要大論》)等,皆足以說明濕與脾的關系!秲冉洝穼μ碉嬕活惣膊〉恼撌觯粌H重視其與肺脾腎的關系,尤其突出與脾的關聯(lián),并指出了“飲發(fā)于中”(《素問·至真要大論》)的觀點,《金匱要略》則具體提出了治療大法和具體方劑等,對痰飲與脾的關系從治療學上作了重要的補充。

但脾系病不僅與脾病關系密切,與腎也極為關聯(lián),因腎為水臟,主水的蒸騰氣化,正如張景岳所說:“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蓋脾主濕,濕動則為痰,腎主水,水泛亦為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所以凡是痰證,非此則彼必與二臟有涉”《景岳全書·雜證謨·痰飲》故土衰不能制水,火微不能勝陰,是痰飲產生的兩大因素。說明脾系病的產生機制與脾腎至為相關,故脾系病的先兆證也多較早反映于脾腎,尤其最先披露于脾。

脾系病先兆潛證與土型體質的關系 病理土型質人的特點是土濕偏重,濕氣通于脾,故此型人有易罹脾系疾病的潛在危險性,主要潛證為脾虛濕盛先兆型,癥見面黃色滯,形體矮胖,四肢重困懶動,行動較緩,大便不爽,脈緩,舌胖苔白膩等。

第二節(jié) 痰飲先兆

痰飲為脾病,脾統(tǒng)四臟,脾有病必波及四鄉(xiāng),故痰飲雖屬脾病,卻多及于肺腎,故其先兆癥的探索也不應局限于脾……

一、概述

痰飲是指津液運化失職,潴留于體內的一類病證。痰飲的患病率是很高的,正如張璐所言:“痰飲為患,人居其七、八”(《張氏醫(yī)通·痰飲》)。痰飲包括痰飲、溢飲、懸飲、支飲四類以及留飲、伏飲。

痰飲與肺脾腎的關系最大,因肺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轉輸津液,而腎為水臟、起蒸水化氣的作用,又對脾肺有溫煦功能,故肺脾腎三臟氣化職能失司是產生痰飲的主要根源。其中,與脾肺的關系尤為直接,如脾陽虛,水液失于健運,必致停積為飲,肺失通調敷布則水走腸間。

痰飲為患甚廣,包括的疾病亦較多,尤對脾肺的侵害為大,病位主要在肺、大腸及脾胃,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的慢性支氣管炎、腸胃功能紊亂、哮喘,胸膜炎、慢性胃炎、幽門不全梗阻、不完全性腸梗阻、慢性腸炎等,說明痰飲一類疾病對人體的危害較大,探索其先兆規(guī)律是十分必要的。

二、痰飲先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痰飲的預報,早在《內經》即有論述,如曰:“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素問·氣厥論》),(《素問·氣交變大論》則曰:“歲土不及……化氣不令……民病飱泄霍亂,體重腹痛”、“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飱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等,皆指出了氣候對痰飲的預報意義。《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篇》對痰飲病的預兆也有許多論述,如曰:“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痹朱丹溪《丹溪心法》曰:“凡痰之為患,為喘為咳為嘔為利,為眩為運心嘈雜,怔忡驚悸,為寒熱痛腫,為痞隔為壅塞,或胸脅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飲所致”。(卷二·痰十三)明·樓英《醫(yī)學綱目》亦言:“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煙灰黑色,舉目便知,不待切脈”。皆說明痰飲先兆的預報早已被前賢所關注。

痰飲先兆

痰飲為脾腎陽虛所致,如李梴《醫(yī)學入門》所曰:“痰原于腎,動于脾,客于肺”。(卷五·雜病提綱·痰)王綸《明醫(yī)雜著》曰:“痰之本,水也,原于腎,痰之動濕也,主于脾”。平素多呈脾腎陽虛潛證,即有面色白,形寒肢冷,腹涼作痛,尿清便稀,舌質淡胖,脈沉遲等癥。

阻截治則 溫腎健脾,方用金匱腎氣丸或桂附理中丸一類。如見頭眩、心悸、欲嘔、泛吐清涎,為痰飲在胃脘之兆;而形體素盛今瘦,腸中水聲漉漉、泄瀉,又為飲停胃腸之征。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幽門不全梗阻等病患。

概言之,心下有痰飲,其先兆多為欲嘔,重則水入即吐,甚至感心悸、氣短。此外由于飲停心下,中陽不運,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易出現(xiàn)頭眩,故《丹溪心法·頭眩》曰:“無痰則不作!薄6毾录聞,吐涎沫而癲眩,又為臍下有水的征兆,如《金匱要略》曰:“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又如孫思邈《千金方·痰飲》:“凡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氣而恐,其人眩而癲”即是。此外,眩飲征兆為咳唾引痛,乃水飲停在脅下之故,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支飲征兆則為咳嗽氣短,氣逆而上,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曰:“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毕喈斢诂F(xiàn)代醫(yī)學的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癥、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等。溢飲征兆又為水飲停留在肌膚肢體,當汗出而不出,身體痛重等,正如《內經》所曰:“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素問·脈要精微》),《金匱要略·痰飲咳嗽證治》亦曰:“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

痰飲先兆以《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論述的最為全面,該篇除痰飲外,還論述了各種先兆,如對五臟水先兆指出:“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心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對留飲先兆的論述亦極為精辟,如曰:“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jié)痛,脈沉者,有留飲”。對伏飲先兆則曰:“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痰飲病本為虛,故總的治則為“以溫藥和之”,溫腎健脾、化痰除濕是其主要原則。偏于脾虛的用苓桂術甘湯,偏于腎虛者用金匱腎氣丸或真武湯,其余支飲、溢飲、懸飲,多為虛實挾雜,治療原則又當逐飲驅邪兼以顧護正氣。

美尼爾氏病先兆

美尼爾氏病屬于痰飲眩暈,《金匱要略》記載為澤瀉湯證,即:“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碑a生根源在于脾濕生痰,中州受阻,清濁相干之故。該病平素多呈脾虛痰濕先兆潛證,即素有食少納呆,脘痞泛惡,乏力體困,身重肢倦,苔白膩,舌質淡,脈濡緩等癥。泛惡、吐清涎是本病報標癥,眩轉、眼顫、耳鳴典型征兆相繼出現(xiàn),F(xiàn)代醫(yī)學認為由于內耳迷路炎癥、中毒、迷路血循障礙、滲出液過多所致,嚴重者每周可有數(shù)次發(fā)作,直至迷路功能完全破壞,聽力喪失為止。

阻截治則 化痰除濕,方用溫膽湯合澤瀉湯:枳實、竹茹、茯苓、陳皮、澤瀉、白術,酌加天麻、鉤藤、荷葉。至于美尼爾氏其余類型眩暈,如肝郁熱型、氣血虛型、腎陰虛型等先兆及處理,參看本書第六十一章第二節(jié)眩暈先兆。

痰飲兇兆

痰飲凌心 痰飲凌心為痰飲兇兆,表現(xiàn)為心悸、胸悶、縮窄感、氣短等癥。如見唇紺喘促脈微為不良預兆,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心包炎、心包腔積液。由于急性心包炎、心包滲液大量增加,限制了心臟的擴張,使心室舒張期充盈減少,心搏量降低,導致心排出量降低,嚴重時可產生循環(huán)衰竭、休克,病勢兇險,預后不良。

痰飲射肺 痰飲射肺亦為痰飲兇光之一,表現(xiàn)為喘咳、心悸、胸悶,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胸腔積液,引起肺不張,常由血行播散性結核所導致,胸腔積液過多,甚至可引起端坐呼吸、紫紺等癥,病情十分危急。

痰飲干腦 亦為痰飲兇兆,為痰飲上犯于腦,癥見眩暈,昏冒,頭脹痛,嘔吐等癥,預后不良。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腦積水、蛛網膜下腔積液、腦室液循環(huán)障礙等,由于顱內疾患(炎癥、出血、腫瘤、外傷出血)引起腦脊液循環(huán)受阻,吸收障礙或分泌過多,使腦室系統(tǒng)或蛛網膜下腔積液,導致顱內壓增高,病勢危重。

第三節(jié) 消渴(糖尿病)先兆

消渴主要指糖尿病,病源雖在脾,卻系于肺腎。三多癥出現(xiàn)已非早期,其早期先兆往往為潛兆,隱藏于各型潛證之中……。另外,消渴為胰病,口味又為胰所主,故口味變化往往為本病的最早發(fā)露……

一、概述

消渴是一種以多飲、多食、多尿及尿甜為特征的消耗性疾病,遠在二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對消渴即已有不少精辟記載,稱之為膈消、消中、食亦、消癉、脾癉……并論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機、癥狀特點及治療,如《素問·奇病論》說:“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素問·氣厥論》曰:“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又說:“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人,又謂之食亦”,《靈樞·五變》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等皆是。

消渴一病在我國文獻史上已有著豐富的記載,如公元前四世紀《黃帝內經·奇病論》首先提出消渴病先兆之一——“口甘”,并提出多食特征(引文見上)。此外,還提出多飲多尿,如《素問·氣厥論》曰:“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對糖尿病的特征——“三多”(多食、多飲、多尿)及消瘦(引文見上)已有完整記載。公元二世紀,張機·《金匱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斗,小便亦一斗”。公元八世紀,我國唐朝《外臺秘要》已有尿甜特征的記載,如引《古今錄驗》:“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shù),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比英國Thomas·Willis提出糖尿病人尿“甜如蜜”者,要早約一千年。此外,我國文獻還記載有糖尿病的并發(fā)癥及預后等,在世界糖尿病史記載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同時還提出了糖尿病的有效治療方法,預防措施,尤其是1965年我國首先合成了胰島素,標志著我國在糖尿病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消渴病主要見證為口渴引飲,消谷善飲,尿頻量多和甜尿、脂尿。消渴病的特征以公元八世紀《外臺秘要》的記載至為完備,其引《古今錄驗》論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shù),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仍有油而數(shù)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飲水不能多,但m.f1411.cn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shù)小便者,此是腎消病也”把上中下三消的特征均作了精辟的論述,至今仍頗具實踐意義。

消渴病,現(xiàn)代醫(yī)學稱為糖尿病,其病機認為是由胰源性、內分泌源性及腎動脈源性三種。其中,胰源性糖尿屬于胰腺的炎癥、腫瘤、手術損傷導致胰腺損壞,胰島素分泌減少的緣故。內分泌源性則包括垂體、腎上腺、甲狀腺功能障礙或醫(yī)源性內分泌紊亂,導致胰島素需要量增加之故,因為垂體前葉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都具有抗胰島功能作用。上述胰源性使胰島素絕對減少,而內分泌源性則引起胰島素相對減少,但無論是絕對的或相對的,都引起碳水化物代謝障礙,使組織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和肝糖原的形成減弱和減少,最終導致血糖濃度持續(xù)升高,血糖超過腎閾而產生尿糖。以上為高血糖性糖尿,其中,胰源性為原發(fā)性,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且系按孟德爾氏隱性定律遺傳,而內分泌性則為繼發(fā)性,前者多存在隱性糖尿。此外,由于腎炎、腎病,腎功能受到損害,致腎小管再吸收功能減弱→腎糖閾降低,所致糖尿則為正常血糖性糖尿。其他尚可見暫時性血糖過高性糖尿,如中樞神經性糖尿(可見于腦卒中、腦外傷、腦腫瘤、或麻醉時),還有饑餓性糖尿,大量食糖后糖尿等。另外,對于腎小球硬化癥和腎小動脈硬化癥導致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腎糖閾增高,此種情況出現(xiàn)高血糖而無糖尿。

中醫(yī)消渴病尚包括尿崩癥(垂體后葉機能減退癥),本文論述消渴病只闡述糖尿病性消渴先兆。

糖尿病歷來對中、老年人的威脅就比較大,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fā)病率也逐漸增加,對人民健康的威脅也逐漸增大,總之,該病正日愈被醫(yī)學界密切關注著,探索這一疾病的先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消渴病機及潛證

消渴病的病因病機主要為:飲食肥甘,濕熱損脾及縱欲房勞,傷及腎陰,或氣郁化火,消灼肺胃。疾病的發(fā)生與精神因素、先天稟賦的關系極大,如《靈樞·五變》所曰:“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急,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皮膚,故為消癉”!拔迮K皆柔弱者,善病消癉”等即是,歷代醫(yī)籍把消渴病機分為肺燥熱型,如《素問·氣厥論》曰:“肺消者,飲一溲二”。其次為胃燥熱型,如《靈樞·師傳》曰:“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消渴日久多轉為腎虛型,如《金匱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金匱腎氣丸主之!弊阋娤什∨c肺脾腎的關系最大,如《素問·陰陽別論》曰:“二陽結,謂之消”,《靈樞·五邪》曰:“邪在脾胃……則熱中善饑!薄端貑枴庳省吩唬骸靶囊茻嵊诜危瑐鳛殡跸。”《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心脈……微小為消癉”。故其先兆潛證亦多與肺、脾、腎有關,其潛證階段為消渴病的傾向時期,大約可分如下三類。

(一)肺燥先兆潛證

該型患者,由于感受燥邪、咳痰傷津,或胃火灼肺,或由于心火移肺,使肺陰受損、肺津不布,致人體失濡,失濡則燥,“燥勝則干”。故素日可見口干舌燥,時干咳少痰,大便較干,舌苔薄少津,脈數(shù),則為上消傾向期。

阻截治則 養(yǎng)陰潤肺保津,方用養(yǎng)陰清肺湯:大生地麥冬、生草、玄參、貝母丹皮、薄荷、炒白芍。如遷延失治,日久肺失治節(jié)之權,上不能布津,下不能制水,則水液下趨,報標癥為不明原因的口干舌燥,為上消的早期信號。發(fā)展下去,出現(xiàn)口渴引飲,則成為飲多尿多的上消典型征兆,皮膚干、咽干是上消的特征,治用人參白虎湯:人參、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二)胃熱先兆潛證

該型系因平素恣食肥甘香熱之品,使陽明積熱,消灼津液,耗傷精氣,致脾胃運化失職。故常感饑餓能食,大便秘結,小便短熱,苔黃燥,脈洪數(shù),為中消傾向潛期。

阻截治則 瀉胃熱保津液,方用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如胃熱繼續(xù)亢盛,熏灼上蒸則見煩渴引飲,消谷善饑,消瘦乏力等典型中消征兆,如《靈樞·大惑論》曰:“熱氣留于胃,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饑”。肌肉枯、腹部灼是其特征,報標癥為能食易餓。由于津液大傷,治又當予增液承氣湯:玄參、麥冬、細生地、大黃、芒硝以瀉火增液。

(三)腎精不足先兆潛證

思慮勞神或情志不節(jié)致腎陰暗耗,或房勞縱欲,致腎精虧損皆可因腎陰虧虛、腎精不足而呈現(xiàn)腰酸膝軟,遺精帶下耳聾頭眩,口干舌紅,脈細數(shù)等癥,為下消傾向潛期。糾正原則為益腎補精,方用六味地黃湯:生、熟地、山萸、山藥、茯苓、澤瀉。如繼續(xù)發(fā)展導致腎陰虧虛,擾動相火,引起“精關”失約,則脂液下趨,報標癥為尿面浮脂,如癥見尿如脂膏,尿頻,尿甜,口渴引飲則已為下消的典型征兆,耳輪焦,舌中裂是其特征。

阻截治則 當滋陰固腎,方用六味地黃湯加味:生地、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黃芪、花粉、玉竹。如相火妄動則用知柏地黃丸:知母、黃柏、生地、山藥、丹皮、茯苓、山萸肉、澤瀉加板、生牡蠣,或大補陰丸:熟地、知母、黃柏、龜板、豬脊髓。如尿量劇增,飲一溲二,面色黎黑,陽痿耳焦,為陰損及陽,損傷腎氣之兆,又當以金匱腎氣丸溫命陽,滋腎精。

三、消渴病先兆信號

(一)糖尿病早期十大先兆癥

1.口甘、口粘 口甜為中消先兆,中消又稱脾消或脾癉。甘,甜也,口甘,即口中有甘甜味道,戰(zhàn)國時期《黃帝內經》即已有糖尿病口甜先兆的記載,并指出了產生口甜的機制。如《素問·奇病論》曰:“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谔馂脾胃濕熱,熱蒸上迫脾液外溢所致,或脾虛不能攝精致臟精外漏,為中消先兆?谡碁槠⑽笣駸岬南笳,濕熱型消渴病人往往以口粘為先兆。

2.口干 口干為上消先兆,亦即為肺消的先軀癥狀,燥熱傷肺致肺津不布或陰虛灼津,皆可致津不上承而口干,口干常為肺消的最早信號。

3.性欲亢進 下消多為腎消,性欲亢進可為下消的最早信號,且常出現(xiàn)“強中癥”,為燥熱傷腎,擾動相火之故,到糖尿病典型癥狀出現(xiàn)時則反易發(fā)展為陽痿,而且是十分頑固的陽痿。

4.屢發(fā)瘡 屢發(fā)瘡癤,此起彼伏,為糖尿病的較早信號,大多發(fā)生在作渴之前,如《諸病源候論》所說:“其病變多發(fā)疽”,糖尿病在出現(xiàn)典型癥狀之前,不少病人多先有頑固的此起彼落的瘡癤史,

5.肥胖 逐漸肥胖,體重遞增,是糖尿病發(fā)作前的信號,但糖尿病一經典型發(fā)作即逐漸轉為消瘦。

6.不明原因的乏力 乏力是糖尿病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信號,尤其是身體健康,飲食好的人更要引起警惕。

7.尿濁 小便渾濁,尿常規(guī)正常,多為腎消的前軀癥狀,如張潔古說:“腎消者,初發(fā)為膏淋”。

8.早發(fā)白內障 白內障一般為老年性,如中年白內障視力明顯減退,而且經治療無效的,應警惕隱性糖尿病的潛在。眼底檢查,視網膜上有微血管瘤,這是糖尿病由于代謝紊亂、導致微細血管病變的結果。

9.高血脂及動脈硬化、冠心病的進行性進展 糖尿病人往往同時伴有高血脂、動脈硬化,而且發(fā)展速度較快。故中年以上,凡不明原因的血脂高、動脈硬化、速度發(fā)展較快的冠心病,都應警惕糖尿病的潛在。這是由于糖尿病人脂肪代謝失常,累及心血管系的緣故,對較大血管有廣泛的侵犯,故糖尿病人的中風、心肌梗塞的發(fā)病率比正常人高得多。

10.易感染性征兆 糖尿病人容易發(fā)生感染,如皮膚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外陰感染等,尤其是患有肺結核的,則舊病復發(fā)和進展迅速,治療無效。

(二)三大先兆癥辨析

1.口渴辨析 引起口渴的疾病雖多,但都有一定的特點,和真正的消渴病并不難鑒別。與消渴病一樣大渴的如陽明經證,但必伴有大熱大汗、脈洪大等特征,陽明腑證則必有大便秘結,舌苔黃燥,小便黃赤,甚至高熱、煩躁等癥。此外,水飲內停的渴(渴不欲飲、飲入即吐),熱入營血口渴(午后熱升、舌質紅絳),以及濕熱郁阻口渴(脘痞、泛惡、苔膩、納呆、大便不爽、肢體困重)等,則口雖渴皆飲水不多或水入即吐。其他,外感風熱的口渴(惡風、頭痛、口干、脈浮數(shù)、苔薄黃),厥陰病消渴(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蚘、下之利不止),陰虛火旺口渴(口干夜尤甚、五心煩熱、盜汗骨蒸、脈細數(shù)、舌質紅),及肺燥津傷口渴(鼻干咳嗽、肌膚干燥、大便秘結)等,口渴僅為中等度渴,且飲水渴即緩解,不同于消渴病之渴飲無度。至于陰盛格陽的口渴則為口雖渴反不欲飲或欲飲滾飲,癥必見畏寒肢冷、面顴嫩紅如妝,脈微欲絕。

2.多食鑒別 多食善饑主要見于陽明胃腑熱盛,然消渴病則必然具見消渴征兆。其余癭病雖然也有消谷善饑、消瘦癥狀,但并無煩渴引飲,且漸見眼球突出、頸項腫大及伴有出汗、手顫、心悸等特征,故并不難鑒別。此外,蟲疳也常見多食善饑、消瘦,但無煩渴,且大多有面部蟲斑、腹痛、便蟲等癥。另外,某些精神病,如躁狂型精神分裂癥即有多食狂飲的病證,但必然兼有精神病的癥狀。

3.多尿鑒別 多尿指尿頻及尿量多,多尿的疾患雖然不少,但鑒別并不困難,如膀胱濕熱尿頻有尿急和尿痛,小便短赤等特征。脾腎陽虛尿頻則有形寒神疲,腰酸肢冷,腸鳴便溏,小便清長等癥,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慢性腎臟疾病。腎虛失約尿頻則必兼見尿清而長,頭暈神疲,氣短乏力,腰酸膝軟,脈沉而弱等癥,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腎功能衰竭多尿期。精神性多尿則往往與煩渴并見,且有精神反常的癥狀,與消渴的鑒別并不困難。消渴病的多尿則必有多食、多飲等征兆,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的糖尿病。

(三)糖尿病并發(fā)癥的先兆意義

由于糖尿病無癥狀期較長,以及隱性糖尿病較多,一旦癥狀出現(xiàn),疾病已經較重了,因此探索其先兆規(guī)律,爭取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尤其必要。

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來看,糖尿病無癥狀期一般試驗,包括糖耐量試驗均呈陰性,唯用葡萄糖刺激后血清胰島素釋放試驗反應延遲,高峰較低,以后逐漸出現(xiàn)應激性糖耐量減低,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迄糖耐量試驗陽性時(空腹血糖增高)已至癥狀前期。隱性糖尿病則可長期無癥狀,但必然有并發(fā)癥的先兆出現(xiàn),因此捕捉并發(fā)癥的先兆是間接早期發(fā)現(xiàn)糖尿病的一個重要途徑。

1.微血管病變 微血管病變是糖尿病的特有并發(fā)癥,以眼底微血管病變?yōu)樘卣鳎蛞暳δ:驮\,常常因此而發(fā)現(xiàn)糖尿病。糖尿病眼病主要為晶狀體渾濁(白內障)及眼底視網膜病變(眼底靜脈曲張、微血管瘤、滲出、出血、水腫),致視力模糊,甚至失明。因此,臨床上發(fā)現(xiàn)上述進行性眼底改變,視力退化者,應高度警惕糖尿病的隱潛。

2.皮膚癤瘡 反復發(fā)生皮膚化膿、感染、瘡癬、癤癰,是糖尿病的主要兼見癥之一。如感染了結核則難以控制,發(fā)展迅速。泌尿系感染經常發(fā)作的都應高度懷疑糖尿病潛在的可能。

3.肥胖 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糖尿病發(fā)生率比普通體重者高出三倍),糖尿病有家族史(遺傳率達30%以上)。

4.動脈硬化 心腦腎血管動脈硬化是糖尿病的主要伴發(fā)病,而且往往掩蓋了糖尿病的病情,是糖尿病患者的嚴重隱患,也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尤其心腦血管硬化死亡率較高,而眼、腎動脈硬化又是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近代已注意到微血管病變對心肌的危害,因此血管硬化常是糖尿病的潛在警號。

5.神經病變 主要為周圍神經病變,雖然出現(xiàn)的較晚,但卻為糖尿病的特有征兆。主要為肌神經,坐骨神經、橈神經、尺神經等,所支配的部位出現(xiàn)麻木、灼熱、刺痛等異常感覺。嚴重者,運動神經也可受累,如腰大肌、臀肌、胸鎖乳頭肌等而常覺肢體軟弱無力。

四、消渴病危兆

(一)氣尿

前醫(yī)有文獻記載消渴病人小便有氣泡為病重標志,如戴思恭《證治要訣》曰:“三消人而小便不臭,在溺桶中滾湧,其病為重”。

(二)口出爛蘋果臭、嗜睡為消渴病兇兆 說明濁毒內蘊,陰濁犯腦,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酮癥酸中毒。

(三)癰疽兇兆 消渴病后期出現(xiàn)癰疽,勢兇險而難愈,因消渴病易感性強,故癰疽常難治愈,且易瘡毒內陷引起邪毒攻心(敗血癥)而亡。前人已極為注意,如薛立齋曰:“一男子……渴不止,背發(fā)疽而沒”,“一老人冬月口舌生瘡作渴……發(fā)疽難療……次年夏,果發(fā)疽而沒”。

(四)腫脹兇兆 消渴病后期,肺脾腎長期負荷過重,日久力盡致土氣弱不能制水,腎氣衰不能約固,肺氣虛失于治節(jié),則水無所制而泛濫肌膚,聚而腫脹,預后亦多不良。

第四節(jié) 惑。ò兹喜)先兆

狐惑病,主要指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白塞氏病,由于該病為口眼肛同病,口肛為脾所主,眼為肝所系,故先兆癥多以潛證先露于肝脾……

一、概述

狐惑病是一種與肝脾腎濕熱內蘊有關的口、眼、肛(或外陰)潰爛,并有神志反應的綜合征,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白塞氏病。

狐惑病首載于《金匱要略·百合病狐惑陰陽毒篇》:“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本病在古代即已引起注意,近代由于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因此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日本將該病列為“難病”,并推崇張仲景的甘草瀉心湯主治,據(jù)報道療效甚佳,并提出了一些獨到見解(見筆者譯文《國外醫(yī)學參考資料中醫(yī)藥分冊》1986.3期,難治療病的東洋醫(yī)學治療)。

二、狐惑病先兆的臨床意義

狐惑病以肝脾濕熱為主要病機,其先兆證多呈肝郁脾胃濕熱證型,即見心緒不舒,多疑善妒,口臭泛惡,舌紅苔黃膩,便干,溲短腥臭等癥,并多有七情損傷史。

阻截治則 舒郁清熱利濕,方用丹梔逍遙散:丹皮、梔子、柴胡、薄荷、當歸、白芍、茯苓、白術、生、甘草可以逐漸改變郁熱內蘊,避免發(fā)展。如見可疑的瘡常為本病欲作信號,服龍膽瀉肝湯可以防患于未然。發(fā)展下去,見默默欲眠,或臥起不安,神情時恍,逐漸出現(xiàn)口腔、外陰甚至眼見潰爛則為狐惑病征兆,治用甘草瀉心湯:炙甘草、黃芩黃連、干姜半夏、人參、大棗,如肝火偏重者,如見煩躁、易怒、頭暈、耳鳴、便秘、溺短者,則予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車前子、澤瀉、木通、當歸、甘草。

兇兆 如失治,進一步惡化“三四日,目赤如鳩眼”,“若七八日,目內眥黑”則為熱毒久郁,作瘀膿成的征兆。

第五節(jié) 噎膈先兆

噎膈為痰瘀交阻之病,病位又多在飲食入口通道的狹窄部——食道三狹及胃的出入口狹窄部,因此先兆癥常比其他部位的癌較早出現(xiàn)……

一、概述

噎膈是指飲食吞咽不利及格拒不入的病證。多為氣血瘀郁、痰氣交阻而成!秲冉洝酚涊d有“三陽結,謂之膈”(《素問·陰陽別論》)及“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后沃沫”(《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等,《諸病源候論·否噎病》則曰:“否者,塞也,言臟腑否塞不宣通也”,“噎者噎塞不通也”并將噎膈分為五噎八痞,說明產生噎膈的原因是很復雜的。

噎膈雖然包括食道癌、賁門癌、賁門痙攣、食道炎、食道憩室、食道胃神經官能癥,但以食道癌為主。

噎膈日久,因水飲難入,下無以出,狀如關格。由于化源告竭,故呈羸瘦干枯,肌膚甲錯,面色灰晦,為陰陽離竭絕證。

二、噎膈先兆的臨床意義

因本病多由肝郁血瘀、痰瘀交阻而成,故平素潛證多呈肝郁痰瘀型。即見憂郁善愁,喜食肥甘煙酒,舌質暗、苔膩,便于脈澀,咽干食易梗,食急常發(fā)噎等癥。

阻截治則 疏肝解郁,豁痰化瘀。方宜啟膈散:丹參、郁金、砂仁殼、沙參、川貝、茯苓、荷葉蒂、杵頭糠,或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陳皮、枳殼川芎、香附、甘草,一貫煎北沙參、麥冬、歸身、地黃、杞子、川楝子,化裁均可。

噎膈主要包括食管癌及賁門癌,尤以食管癌為常見。

食管癌先兆

食管癌是惡性腫瘤的高發(fā)病之一,占我國癌癥的第四位,僅次于肺癌、肝癌胃癌,且居消化系癌首位,死亡率較高。祖國醫(yī)學屬噎膈、膈中范疇,早期先兆為食管內異物感,食物通過有梗噎感,由于食管不僅是消化管中最窄的一根,而且還有三個生理狹窄處。即:食管起端,支氣管分叉處及食管與胃連接處,食管癌也常發(fā)生于這三個狹窄處,因此吞咽不暢是食管癌的最早預兆,尤其在吞咽干燥、刺激性食品或進食較急時,于胸骨后或心窩部出現(xiàn)不適感(滯留感、異物感、燒灼感、緊縮感、或常發(fā)生梗噎),應引起高度警惕。

祖國醫(yī)學對食管癌先兆及預后已有較多記載,如《古今醫(yī)鏡》曰:“食下有礙,覺屈曲而下,微作痛”。又如朱丹溪曰:“噎膈反胃年高者不治”(《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十一》)。關于食管癌先兆詳見本書第八編第九十一章食管癌先兆。

第六節(jié) 腹瀉先兆

腹瀉的原因極其復雜而廣泛,五臟皆能致瀉,故其先兆也決非限于脾胃。預兆的發(fā)現(xiàn)必然應立足于五臟的異!

一、概述

腹瀉,指便質清稀,大便次數(shù)增多的疾病。輕則僅為稀便,重則呈水樣便,《內經》稱為“泄”、“洞泄”、“濡瀉”,泄瀉除與感受濕邪有關外,與五臟六腑皆甚為密切,尤其與脾胃大小腸的關系最大。

泄瀉的形成與脾的升清降濁功能,及小腸的泌別清濁職司均有密切關系。脾的升降功能失常最易導致泄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即是。此外,泄瀉與腎也極為相關,因“腎為胃關”(《素問·水熱穴論》曰:“腎者胃之關也!),如命火衰微,腎氣不足,腎關不固,則易導致泄瀉,尤其易導致洞泄,其他,肝疏泄太過,也易導致泄瀉,說明泄瀉與臟腑功能失調極為關聯(lián)。因此泄瀉的先兆癥必然由臟腑的異常反映出來,故掌握其先兆規(guī)律,首先應從臟腑著手,且調整臟腑功能是阻截泄瀉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由于腹瀉,無論暴泄或久泄,發(fā)病率都極廣,產生的根源也較復雜,因此掌握其先兆規(guī)律,爭取早日治療原發(fā)病,其意義是十分必要的。

二、先兆及阻截治療

(一)暴瀉先兆

暴泄必因于濕,非兼寒即兼熱。其中寒濕泄多出現(xiàn)于冬秋,濕熱泄則常見于夏秋。

屬寒濕泄瀉的多呈脾胃寒濕先兆證型,癥見胸悶納呆,腹脹食少,舌苔白膩,舌質淡胖,大便時溏,感寒或傷食則易誘發(fā)暴瀉。報標癥為舌苔白膩,大便時溏。屬濕熱泄瀉的則呈脾胃濕熱先兆證型。癥見口干口臭,腹脹惡心,苔黃膩,舌質偏紅,脈象濡數(shù),大便穢臭不爽,感遇夏秋濕熱yin邪則易出現(xiàn)暴瀉,報標癥為舌苔黃膩,大便不爽。

阻截治則: 屬寒濕先兆證型的宜溫化寒濕阻截,方予理中湯加二陳湯:人參、白術、炮姜、甘草、茯苓、法半夏、陳皮。如出現(xiàn)暴瀉,屬感寒誘因的用理中湯加胃苓湯化裁:人參、白術、炮姜、炙甘草、茯苓、白術、桂枝豬苓、澤瀉、蒼術、厚樸。風寒甚者,用藿香正氣湯:藿香、蘇葉、半夏、白術、厚樸、白芷、神曲、茯苓、干姜、大棗、甘草)。傷食者用保和丸導滯:神曲、山楂、茯苓、法夏、陳皮、連翹萊菔子。

屬濕熱先兆證型的,宜清熱利濕阻截,方予葛根芩連湯合六一散: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滑石。出現(xiàn)暴泄則以黃連香薷飲合六一散:黃連、香薷、鮮扁豆花、厚樸、甘草。

(二)緩泄先兆

1.癌瀉先兆 由于腸癌的刺激使腸粘膜細胞分泌增加,因此常發(fā)生腹瀉,中年以上伴有排便習慣改變,排稀便次數(shù)增多皆應引起警惕。早期僅大便表面附有條狀粘液,見血便則提示腸癌已非早期。酌予腸癌湯參、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牡蠣、夏枯草、蜂房、八月札、甘草酌加活蝸牛、壁虎、全蝎蜈蚣等阻截(用于體質壯實者)。

2.癆瀉先兆 指腸結核,由于腸部發(fā)生結核,尤其是潰瘍型結核,大便次數(shù)增多,呈稀糊狀,原有肺結核史。以后逐漸出現(xiàn)腹瀉以及結核毒性反應:低熱、盜汗、顏紅、消瘦、乏力等,應予癆瀉方草、白芨百部阻截,并輔以月華丸:天冬、麥冬、熟地、山藥、百部、沙參、川貝、茯苓、阿膠三七、獺肝。

3.郁瀉先兆 七情失調,肝氣不舒致肝脾失調,也易導致大便次數(shù)增加,多見于青年女性,屬西醫(yī)神經官能性腹瀉。憂郁、焦慮為腹泄的先驅癥狀,由于胃腸功能紊亂,因此常以腹瀉、便秘交替出現(xiàn)。方予逍遙散加味:柴胡、白芍、白術、茯苓、當歸、薄荷、生姜、甘草、郁金阻截。

4.痰瀉先兆 多因于腸胃變態(tài)反應,或慢性腸炎,腸胃功能紊亂所致,信號為“腸中漉漉”、“素盛今瘦”,由于腸蠕動加快,腸分泌物增多,故多為水濁稀便。阻截治療以健脾豁痰為原則,方用苓桂術甘湯:茯苓、白術、桂枝、甘草,或四逆四君子湯:附子、干姜、人參、白術、甘草以溫陽化濕。

5.瘀瀉先兆 為慢性腸病,腸系膜血管病,腸息肉,腸畸形,腸部腫瘤所致,前驅癥為腹部隱痛,痛區(qū)固定,舌質偏暗或有瘀點。阻截方予少腹逐瘀湯:當歸、川芎、官桂赤芍、蒲黃、靈脂、干姜、延胡索、小茴。

6.餐瀉先兆 為脾虛久泄,由于脾受損不能健運升清陽而致。特征為乏m.f1411.cn/sanji/力下墜,常伴脫肛。食少腹脹是其信號,常有完谷不化特征,方宜桂附理中湯加味:上肉桂、附子、人參、白術、茯苓、炒二芽,脫肛用補中益氣湯升提。

7.洞泄先兆 為腎陽不足,命火衰微,脾土失煦所致。信號為五更泄,并伴有畏寒肢冷腰酸膝軟,面白頭暈等癥。方宜桂附理中湯加天生黃,或合四神丸: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

8.蟲瀉先兆 由于腸寄生蟲對腸粘膜的刺激導致腹瀉,以小兒多見。此外,血吸蟲病絳蟲病也常有腹瀉,小兒常以面部蟲斑,怪癖嗜食和脾氣干怪為信號。血吸蟲病則以疫水接觸史,絳蟲病則有食生肉、生魚史可參。

(三)霍亂先兆

霍亂是一種感受時行疫癘的兇險的腸胃烈性流行病。近代雖已基本控制,但有的國家仍時有發(fā)生,霍亂在祖國醫(yī)學已不乏記載,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土郁之發(fā),為嘔吐霍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薄ⅰ爸T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主要病機為脾胃功能被嚴重擾亂,升降失序,清濁相干,因病勢進展如揮霍撩亂之勢,多頃刻立變之危,故曰霍亂。

霍亂是烈性傳染病,起病急驟,先兆癥短而不明顯,一般只在起病前微感不適,旋即吐瀉交加,少數(shù)隱性感染者可無癥狀。病人出現(xiàn)身感疲乏,食欲減退,腹部不適,舌苔膩,惡心,為發(fā)病前早期信號,雖非特異性,但在流行期即應作為警號?勺鬟M一步檢查。

阻截治則 宜化濕排毒,因霍亂大多屬濕熱型,方予黃連香薷飲合六一散:黃連、香薷、扁豆、厚樸、甘草、滑石,舌苔白膩偏寒濕的可用藿香正氣散。病暴發(fā)后,視其寒熱擬方,如屬熱霍亂,用燃照湯:滑石、香鼓、山梔、黃芩、省頭草、川樸、半夏、白蔻,可先服玉樞丹辟穢救急。屬寒霍亂先用避瘟丹救急,服方用四逆平胃散:附子、干姜、甘草、蒼術、厚樸、陳皮加藿香,法半夏。

兇兆

1.陽脫津竭兇兆 多出現(xiàn)于寒霍亂,由于吐瀉劇烈、津液嚴重耗失,致陽衰欲脫。證見面色蒼白,兩眼深陷,目無精光,神憊氣微,汗出肢厥,筋脈拘急,脈細而微。急予艾灸神闕,并灌服大劑量人參四逆湯加肉桂,急挽回欲脫之陽,翼能陽生陰長。如見陰盛格陽,面顴嫩紅如妝,干嘔,又當予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以破陰通陽(甘草、附子、干姜、豬膽汁)。

2.熱厥兇兆 為內真熱外假寒,多出現(xiàn)于熱霍亂極期,為熱伏于內,熱深厥深之證。由于陰陽不接,寒熱分離,故證見身熱肢厥,神識不清,應立予紫雪清熱開竅,白虎除熱,燃照除濕,緊急圖救。

3.疫毒內閉兇兆 多出現(xiàn)于干霍亂,干霍亂最為兇險,證見關格悶亂,毒邪內閉,關格壅阻。亂悶欲絕,腹中絞痛,面青肢厥,脈象沉伏。急宜辟穢開竅,宣壅泄毒,方宜玉樞丹開竅,瓜蒂涌吐,皂角通關取嚏,冬葵子湯酌加大黃以泄其邪。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