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藥學理論 > 中國中藥 > 正文:藿香 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化學成分查詢
    

藿香

  
別名 藿香、把、青莖薄荷、排香草、大葉薄荷、綠荷荷、川藿香、蘇藿香、野藿香、貓尾巴香、貓巴虎、拉拉香、八蒿、魚香、雞蘇、水麻
漢語拼音 huo xiang
英文名 Cablin Potchouli Herb, Wrinkled Gianthyssop Herb
藥材基原 為唇形科植物藿香的地上部分。
動植物形態(tài)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40-110cm。莖直立,四棱形,略帶紅色,稀被微柔毛及腺體。葉對生;葉柄長1-4cm;葉片橢圓狀卵形或卵形,長2-8cm,寬1-5cm,先端銳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或略帶心形,邊緣具不整齊的鈍鋸齒,齒圓形;上面無毛或近無毛,散生透明腺點,下面被短柔毛;ㄐ蚓鄢身斏目偁罨ㄐ颍话,條形或披針形,被微柔毛;萼5裂,裂片三角形,具縱脈及腺點;花冠唇形,紫色或白色,長約8mm,上唇四方形或卵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兩側(cè)裂片短,中間裂片扇形,邊緣有波狀細齒,花冠外被細柔毛;雄蕊4,二強,伸出花冠管外;子房4深裂,花柱著生于子房底部中央,伸出花外,柱頭2裂。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ㄆ6-7月,果期10-11月。
資源分布 分布于東北、華東、西南及河北、陜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地。
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于山坡或路旁。多栽培。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稍耐寒,在北京地區(qū)能在田間越冬。怕干旱。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以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土壤為好。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當種子大部分變成棕色時收獲,置陰涼處后熟數(shù)日,曬干脫粒。南方氣溫較高,可采用秋播,9-10月按行株距各30cm開穴,深2-4cm,底平,施人畜糞水后,每1hm2用種子7.5kg。拌草木灰,勻播穴內(nèi),產(chǎn)量較高。北方3-4月播種,順畦較行距25-33cm,開1-1.3cm的小淺溝,種子勻播于溝內(nèi),覆土2-4cm,用足蹊一遍每1hm2用種子7.5-12kg,產(chǎn)量較低。苗高6-10cm時間苗,條播按株距10-15cm留苗,穴播的每穴留苗3-4株。
田間管理 生長期間及時松土除草。追肥以氮肥為主,苗高15cm時和收獲后要各追施氮肥1次,另還需看苗追肥。要注意灌溉排水,保持田間一定的濕潤。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褐斑病,在5、6月發(fā)生,可及時摘除病葉燒毀;實行輪作,發(fā)病前及發(fā)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斑枯病防治可在冬季清除枯枝落葉燒毀,并噴灑50%瑞毒霉1000倍液防治。枯萎病可在雨后及時疏溝排水,隆低溫度;發(fā)病初期,拔除病株,并用70%敵克松粉劑1000倍液或40%多菌靈膠懸液500倍澆灌病穴。蟲害有朱砂紅葉螨。
采收和儲藏 北方作一年生栽培,南方種后可連續(xù)收獲2年,產(chǎn)量以第2年為高。6-7月,當花序抽出而未開花時,擇晴天齊地割取全草,薄攤曬至日落后,收回堆疊過夜,次日再曬。第2次在10月收割,迅速晾干,曬干或烤干。
藥用部位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地上產(chǎn)分長30-90cm,常對折或切斷扎成束。莖方柱形,多分枝,直徑0.2-1cm,四角有棱脊,四面平坦或凹入成寬溝狀;表面暗綠色,有縱皺紋,稀有毛茸;節(jié)明顯,常有葉柄脫落的疤痕,節(jié)間長3-10cm;老莖堅硬、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白色,髓部中空。葉對生;葉片深綠色,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長2-8cm,寬1-6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邊緣有鈍鋸齒,上表面深綠色,下表淺綠色,兩面微具毛茸。莖頂端有時有穗狀輪傘花序,呈土棕色。氣芳香,味淡而微涼。
以莖枝色綠、葉多、香氣家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表面觀:表皮胞多角形,軸向延長。具氣孔及毛茸,氣孔直軸式。非腺毛多為1-4細胞;腺毛頭部1-2細胞,柄單細胞;腺鱗偶見,頭部多為8個細胞,柄單細胞。
葉表面觀:表皮細胞垂財壁波狀彎曲。氣孔直軸式,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上下表皮者具毛茸,以下表皮為多面手郵,上表皮非腺毛多為1-2細胞,長16-80μm,下表皮非腺毛多為1-4細胞,長70-460μm,毛茸圓錐形,表面有狀突起,基部鄰細胞3-4,呈放射狀排列,角質(zhì)層紋理較明顯;腺毛頭部1-2細胞,以單細胞較多見,柄單細胞;腺鱗頭部8個細胞,扁圓球形,直徑56-80μm,柄單細胞。
中藥化學成分 揮發(fā)性成分:藿香含揮發(fā)油0.28%,主要成分為甲基胡椒酚(methylchavicol)占80%以上。并含有茴香腦(anethole),茴香醛(anisaldehyde),檸檬烯(limonene),對甲氧基桂皮醛(P-methoxycinnamaldehyde),α-和-β-蒎烯(pinene),3-辛酮(3-octanone),1-辛烯-3-醇(1-octen-3-ol),芳樟醇(linalool),1-丁香烯(1-carypholene),β-欖香烯(β-elemene),β-葎草烯(β-humu-lene),α-衣蘭烯(α-金合歡烯(β-farnesene),γ-畢澄茄烯(γ-cadinene),菖蒲烯(calamenene);還含有順式-β,γ-已烯醛(cis-β,γ-hexenal)[1]。黃酮類化合物:刺槐素(acacetin),椴樹素(tilianin),蒙花甙(linarin),藿香甙(agastachoside),異藿香甙(isoagastachoside),藿香精(agastachin)[2,3]。根含馬斯里酸(mas-linic acid)即是山楂酸(crateg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3-O-乙酰基齊墩果醛(3-O-acetyl oleanolic aldehyde),刺槐素,椴樹素,藿香甙,蘿卜甙(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去氫藿香酚(dehydro-agastol)[4],1-亞甲基-6,8-二羥基-5-甲氧基-7-(1,1-二甲基羥甲基)-1,2,3,4,9,10,10,a-七氫-9-菲酮[1-methylene-2,4a-dimethyl-6,8-dihydroxy-5-methoxy-7-(1,1-dimethyl-hydroxy methyl)-1,2,3,4,10,10a-heptahydro-9-phenanthroxe][5]。
理化性質(zhì)
中藥化學鑒定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2g,加石油醚20ml,置水浴回流30min,濾過。取濾液1ml,加1%香草醛鹽酸試液0.5ml,上層石油醚層顯黃綠色,放置后下層漸顯紫褐色。(檢查揮發(fā)油) (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75g,置揮發(fā)油測定器中蒸出揮發(fā)油。取0.1ml揮發(fā)油加環(huán)已烷至1ml,作供試液。另取甲基黃蘇丹Ⅲ制成對照液,吸取兩深液點于硅膠G-CMC板上,用石油醚-乙酸乙酯(95:5)上行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茴香醛濃硫酸試液,于110℃加熱3-5min,供試液色譜中與對照液色譜相應處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炮制方法 藿香:揀去雜質(zhì),除去殘根及老莖,先將葉摘下另放,莖用水潤透,切段,曬干,然后與葉和勻。藿梗:取老草,水浸潤透,切片曬干。
劑型
中藥制藥工藝
藥理作用 1.抗真菌抗菌作用:
廣藿香酮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廣藿香鮮汁濃度≥75%時,雖抗菌范圍不廣,但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旱桿菌的生長。
2.對實驗性急性外耳道炎的治療作用;
廣藿香鮮汁對含黃色葡萄球菌(S.Aureus)所致豚鼠急性外耳道炎(0.1ml菌混懸液,滴耳)的治療作用,廣藿香鮮汁,每次4滴,治療耳側(cè)平均4.1天恢復,不治療耳側(cè)平均7.l天痊愈,比較兩側(cè)恢復所需天數(shù),差異顯著(P<0.05),表明廣藿香對金黃色葡萄糖球菌所致豚鼠急性耳道炎有治療效果。
3.對鈣離子的拮抗作用:
藿香水提液中具有對鈣離子的拮抗活性成分,其水提液對K+攣縮具有抑制活性。廣藿香用于治療消化不良、嘔吐腹瀉和食欲不振,消化器官肌肉的過度收縮可能是嘔吐和腹瀉的部分原因,因此鈣拮抗劑通過降低經(jīng)細胞膜內(nèi)的Ca2+流量來控制平滑肌的過度興奮,從而達到減輕這些癥狀。
藥理學
藥代動力學
毒理學
藥物配伍 陳皮:理氣和中、和中止嘔。配高良:溫中散寒、除瘴截瘧。
藥性 味辛;性微溫
歸經(jīng) 歸肺;脾;胃經(jīng)
功效 祛暑解表;化濕和胃
功效分類 理氣藥;祛濕藥
主治 夏令感冒;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妊娠嘔吐;鼻淵;手;足癬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先;或研末搽。
用藥禁忌 1.《本草經(jīng)疏》:陰虛火旺,胃弱欲嘔及胃熱作嘔,中焦火盛熱極,溫病熱病, 陽明胃家邪實作嘔作脹,法并禁用。 2.《本經(jīng)逢原》:其莖能耗氣,用者審之。
不良反應及治療
選方 ①治傷寒頭疼,寒熱,喘咳,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產(chǎn)前、后血氣刺痛,小兒消傷: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兩,半夏曲、白術(shù)、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兩,藿香(去士)三兩,甘草(炙)二兩半。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濃出汗,衣被益,再煎并服。(《局方》藿香正氣散)②治暑月吐瀉:滑石(炒)二兩,藿香二錢半,丁香五分。為末,每服一、二錢,浙米泄調(diào)服。(《禹講師經(jīng)驗方》)③治霍亂吐瀉:陳皮(去白)、藿香葉(去士)。上等分,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百一選方》回生散)④治瘧:高良姜、藿香各半兩。上為末,均分為四服,每服以水一碗,煎至一盞,溫服,未定再服。(《雞峰普濟方》藿香散)⑤香口去臭:藿香洗凈,煎湯,時時噙漱。(《摘元方》)⑥治小兒牙疳潰爛出膿血,口臭,嘴腫:土藿香,入枯礬少許為末,搽牙根上。(《滇南本草》)⑦治胎氣不安,氣不升降,嘔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錢。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diào)服之。(《圣惠方》)⑧治冷露瘡爛:藿香葉、細茶等分。燒灰,油調(diào)涂葉上貼之。(《包會應驗方》)⑨治刀傷流血:土藿香、龍骨,少許為末,外敷。(《滇南本草》)
臨床運用
各家論述 1.《藥品化義》:藿香,其氣芳香,善行胃氣,以此調(diào)中,治嘔吐霍亂,以此快氣,除穢惡痞悶。且香能和合五臟,若脾胃不和,用之肋胃而進飲食,有醒脾開胃之功。辛能通利九竅,若嵐瘴時疫用之,不使外邪內(nèi)侵,有主持正氣之力。凡諸氣藥,獨此體輕性溫,大能衛(wèi)氣,專養(yǎng)肺胃。但葉屬陽,為發(fā)生之物,其性銳而香散,不宜多服。
2.《本草正義》:藿香,清分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為醒脾快胃,振動消陽妙品!秳e錄》治風水毒腫者,祛除濕濁,自能清理水道也。去惡氣者,濕漫中宮之濁氣業(yè)、霍亂心腹痛者,濕濁阻滯,傷及脾士清陽之氣,則猝然撩亂,而吐瀉絞痛,芳香能助中州清氣,勝濕辟穢,故為暑濕時令要藥。然性極和平,力量亦緩,止可以治霍亂輕癥,而猝然大痛,吐瀉并作,肢冷脈絕者,非大劑四逆中為功,斷非此淡泊和平,所能獨當大任。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于燥熱,能怯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怠倦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亦辟穢惡,解時行疫氣。蓋病疫以氣染人,無非濕濁穢腐之燙熬,感之者囪口鼻吸入,胃先受之,芳香得清氣之正,而藿香氣味和平,不嫌宰燥,故助脾胃而無流弊。但必以廣產(chǎn)為佳,雖以氣勝,而沖和可愛,今江浙間遍地產(chǎn)之,則味苦澀而氣亦惡劣。石頑謂伐胃消食,且能耗氣,而世俗以為能解暑氣,瀹茶多次,未盡善也。仲醇謂陰虛火旺,胃弱欲嘔及胃熱作嘔者弗用。按藿香雖不燥烈,然究是以氣用事,惟舌有濁垢,而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凡芳香行氣,醒脾勝濕諸芳草,皆有同情,不僅藿香、木香一類為然也。
3.《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4.《本草圖經(jīng)》: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
5.《珍珠囊》:補衛(wèi)氣,益胃氣,進飲食,又治吐逆霍亂。
6.《湯液本草》:溫中快氣。肺虛有寒,上焦壅熱,飲酒口臭,煎湯漱。
7.《本草述》:散寒濕、暑濕、郁熱、濕熱。洽外感寒那,內(nèi)傷飲食,或飲食傷冷濕滯,山風瘴氣,不伏水士,寒熱作瘧等癥。
8.《本草再新》:解表散邪,利濕除風,清熱止渴。治嘔吐霍亂,瘧,痢,瘡疥。梗: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
考證 出自《名醫(yī)別錄》。 1.《本草圖經(jīng)》:藿香,嶺南郡多有之,人家亦多種植。二月生苗,莖梗甚密,作叢。葉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暴干,乃芳香,須黃色,然后可收。 2.《綱目》:藿香,方莖有節(jié),中虛,葉微似茄葉。潔古、東垣惟用其葉,不用枝梗,今人并枝梗用之,因葉多偽故耳。《唐史》云,頓遜國出藿香,插校便生,葉如都梁者,是也。劉欣期《交州記》言藿香似蘇合香看,謂其氣相似,非謂形狀也。
藥物應用鑒別 藿香葉偏于發(fā)表,藿香梗偏于和中,鮮藿香解暑之力效強,夏季以沸水沖浸代茶,可作清暑飲料。藿香與紫蘇,均能發(fā)汗解表,二藥同中有異。
藥典收錄
藥材拉丁名 Herha Agastache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Agadtacge rygisa (Fisch.et Mey.)O. Kuntze.
科屬分類 唇形科
出處 《中華本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10,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