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痢
    

臨證指南醫(yī)案:痢

沈 暑必挾濕。傷在氣分。古稱滯下。此滯字。非停滯飲食。言暑濕內(nèi)侵。腑中流行阻遏。而為滯矣。消導。升舉。溫補。暑邪無有出路。胸痞不饑。不食。粘膩未已。而肛門沉墜里結(jié)。三焦皆受邪蒸。上下渾如兩截。延為休息痢疾。纏綿展轉(zhuǎn)。豈旦晚驟愈之病。(暑濕熱)淡干姜 生…

暑必挾濕。傷在氣分。古稱滯下。此滯字。非停滯飲食。言暑濕內(nèi)侵。腑中流行阻遏。而為滯矣。消導。升舉。溫補。暑邪無有出路。胸痞不饑。不食。粘膩未已。而肛門沉墜里結(jié)。三焦皆受邪蒸。上下渾如兩截。延為休息痢疾。纏綿展轉(zhuǎn)。豈旦晚驟愈之病。(暑濕熱)

淡干 生姜川連黃芩 人參 枳實

夏季痢癥。多是濕熱食積。初起宜分消其邪。但肌柔白嫩。乃氣虛之質(zhì)。且性情畏藥。只宜少與勿過。

檳榔青皮 陳皮 濃樸 川連 黃芩 木香 炒黑山楂

濕熱下痢。必用苦辛寒為治。粟殼澀腸止瀉。久痢成方。當此熱邪未清。宣通。斯滯可去。因色白氣弱。未敢峻攻耳。

濃樸 黃芩 川連 木香汁 楂肉銀花麥芽

痢癥濕熱。皆是夏令伏邪。但以攻消。大傷胃氣。不能去病。今微嘔。不饑不寐。大便欲解不通。是九竅六腑不和?偸俏覆。

人參(一錢) 吳萸炒川連(四分) 泡淡生干姜(五分) 茯苓(三錢) 川楝子肉(一錢)生白芍(一錢半)

(女) 舌色灰黃?什欢囡嫛2火噽盒。下利紅白積滯。小溲不利此。暑濕內(nèi)伏。三焦氣機不主宣達。宜用分理氣血。不必見積。以攻滌下藥。

滑石通草 豬苓 茯苓皮 藿香梗 濃樸 白蔻仁 新會皮

(氏) 經(jīng)來暑穢痧脹。心煩自利黑瘀。

淡黃芩 枳實 川連 石菖蒲 郁金 橘紅

(嫗) 瀉痢兩月。肢體浮腫。高年自屬虛象。但胸脘痞悶。納谷惡心。每利必先腹痛。是夏秋暑熱。

郁滯于中。虛體挾邪。焉有補澀可去邪扶正之理?纸还(jié)令變癥。明是棘手重癥矣。

人參 茯苓 川連 淡干姜 生白芍 枳實

臍上青筋突痛。太陰脾受傷。此前癥也。近日腹痛白積。兩旬不已。是新受夏秋暑濕。與病異岐。先理新病。導氣分消主之。

藿香 濃樸 廣皮 茯苓皮 川連 木香 木瓜 扁豆

痰哮宿病。正在初秋而發(fā)。又值寒熱下痢血積。腹痛吐逆。脈來右弦左弱。目黃羞明。必是暑濕凝滯著里。以補虛之中。佐以清邪。乃通劑法。

人參 黃 白芍 廣皮 石蓮子 川連 楂肉 草決明 金銀花

痢疾古稱滯下。乃是濕熱氣薄腸胃。阻閉氣分。故利仍不爽。河間丹溪。僉用清熱導氣者為此。(濕熱)

黃芩 川連 草決明 炒黑楂肉 生白芍 石蓮 丹皮 廣木香汁

(六十) 面垢舌白。心下脘中。凄凄痛窒。至圊復便不爽。此水谷之濕。內(nèi)蒸為熱。氣道阻閉。

上熱下冷。若外受客邪。既過募原。必有寒熱矣。

淡黃芩 川連 淡竹葉 檳榔汁 白芍 濃樸 廣皮白

濕溫下痢。脫肛五苓散寒水石。

食物不調(diào)。腸胃蘊蓄。郁蒸積聚而滯下。三月不愈清疏帶補之。

人參 川連 炒白芍 炒楂肉 廣皮 茯苓 炒當歸 烏梅

濕熱內(nèi)蘊。中焦痞結(jié)。陽氣素虛體質(zhì)。濕注自利不爽。神識昏亂。將變?nèi)岑d。

半夏 人參 枳實 川連 干姜 黃芩 姜汁

得湯飲。腹中漉漉。自利稀水。平昔酒客留濕。濕勝內(nèi)蘊。腸胃不爽。凝積。東垣清暑益氣。亦為濕熱傷氣而設(shè)。但脾胃久病。仍能納食。當苦味堅陰。芳香理脾。

茅術(shù)(四兩) 炒黑黃柏(二兩) 炒黑地榆(二兩) 豬苓(一兩半) 澤瀉(一兩半) 水法丸。服三錢。

(四十) 酒客。大便久瀉。脅上曾發(fā)瘍。春夏脅下有形。腹形滿脹。此久蘊濕熱。癰膿自利。未能泄邪。腸胃氣壅。利頻不爽。法當分消以去濕熱。若攻劫太過。必傷脾胃。議用丹溪小溫中丸。早進二錢五分。夜進二錢五分。三兩。

潮熱。自利。腹痛。

黃芩 生白芍 枳實 桔梗 檳榔汁 木香汁

能食。腹痛。下痢。兼和其陰。

人參 生白芍 黃芩 枳實 川連 干姜

(十六) 濕熱內(nèi)蒸下利紅積。

炒黑神曲 炒黑楂肉 茯苓皮 飛滑石 新會皮 濃樸 淡竹葉 扁豆葉

(三八) 十年久痢。須推飲食避忌。酒客濕滯腸中。非風藥之辛。佐苦味入腸。何以勝濕逐熱。久病飲食不減。腸中病也。

綿茵陳白芷秦皮 茯苓皮 黃柏 藿香

形瘦陰虧。濕熱下痢。誤投消食。反劫津液。邪未盡。津先耗。咽喉痛。且嗆咳。所謂濕未罷。已上燥矣。

川連 銀花 通草 黃芩 川貝 茯苓皮

濕熱內(nèi)阻氣分。腹痛下痢。目 黃。舌光不渴。議清里泄?jié)駸帷?/p>

黃芩 寒水石 川連 濃樸 秦皮 郁金

(五十) 濕郁腹痛。利紅如豆汁。

生茅術(shù)(三錢) 炒山楂(一錢半) 濃樸(一錢) 紅曲(一錢半) 廣皮(一錢) 豬苓(一錢)

夏秋痢疾。固是濕熱傷氣。脾胃氣滯。后重里急不爽。古方香連丸。取其清里熱。必佐理氣。

謂氣行斯?jié)駸岱e聚無容留矣。知母生地。滋陰除熱。治陰分陽亢之火。與痢門濕熱大異。蓋滋則呆滯。氣鈍窒塞。宜乎欲便不出。究竟?jié)駸崃粜叭栽。桂附熱燥。又致肛墜。痛如刀割。補中益氣東垣成法。僅僅升舉下焦清陽。未能直透腸中。再用大黃重藥。兼知母生地等味。更令傷及下焦。書義謂諸痢久。都屬腎傷。小腹痛墜。忌冷。顯然是下癥。議與升陽。亦須下治。

人參 茯苓 澤瀉 炙草 防風羌活 獨活 細辛 生姜 大棗

舌白?什挥嫛P母篃帷C苛”赝。肛墜。痢又不爽。微嘔有痰。口味有變。頭中空痛。兩頰皆赤。此水谷氣蒸濕熱。郁于腸胃。清濁交混。忽加煩躁難鳴苦況。法當苦寒泄熱。苦辛香流氣滲泄利濕。蓋積滯有形。濕與熱本無形質(zhì)耳。

川連 黃芩 郁金 濃樸 豬苓 槐米 秦皮

先厥。下利膿血。腹痛嘔惡。乃寒熱互傷。(厥陰伏熱)

淡黃芩 川連 丹皮 生芍 炮姜 炒銀花

(氏) 溫邪經(jīng)旬不解。發(fā)熱自利。神識有時不清。此邪伏厥陰。恐致變痙。

白頭翁 川連 黃芩 北秦皮 黃柏 生白芍

溫邪誤表。劫津。神昏。恐致痙厥。

炒生地 阿膠麥冬 生白芍 炒丹皮 女貞子

(嫗) 進潤劑。痛緩積稀。知厥陰下利。宜柔宜通。血虛有風顯然。

生地 阿膠 丹皮 生白芍 銀花 小黑 豆皮

熱漸入里。胸痞便泄。議酸苦泄熱。

黃芩 川連 枳實 白芍 廣皮白 滑石 甘草 谷芽

內(nèi)虛邪陷。協(xié)熱自利。脈左小右大。病九日不減。是為重癥。議用白頭翁湯方。加黃芩白芍。(協(xié)熱痢)

時令暑濕。都從口鼻而受。氣郁則營衛(wèi)失于轉(zhuǎn)運。必身熱無汗。其邪自上以及中。必循募原。致腸胃亦郁。腹痛瀉積。無非濕熱之化。此分消利濕則可。若以表藥。則傷陽氣矣。

茯苓 陳皮 濃樸 木香 炒扁豆 炒山楂

協(xié)熱下利。粘膩血水。是腸胃中濕熱之化也。

北秦皮 白頭翁 茯苓 澤瀉 炒銀花 益元散

春溫內(nèi)陷下痢。最易厥脫。

川連 阿膠 淡黃芩 炒生地 生白芍 炙草

熱毒逗留不化。潮熱下利。

川連 黃芩 炒白芍 茯苓 澤瀉 木瓜

(三三) 江南地薄氣弱。夏季食物內(nèi)蘊。時令熱迫內(nèi)聚。濕熱赤痢。入冬不愈。皆飲食不忌之累。宜淡薄滋味。(血痢)

生茅術(shù) 濃樸 南山楂 草果仁 樗根皮 槐花 廣皮 銀花

痢血三月。晝痢夜止。肛門欲墜。以氣陷門戶不藏。

人參 當歸 白芍 肉桂 炙草 白術(shù) 廣皮 煨姜 南棗

(二四) 血痢半載。少腹痛。六味地黃加炒楂肉炒延胡。

血積痛痢。起于夏令。秋半不減。明是濕熱滯于腸胃。久延。面色消奪。右脈搏大。乃痢癥所大忌。稍通積聚。兼以和血。

酒炒大黃 川連 黃芩 丹皮 肉桂 歸身 白芍 生甘草

(二七) 久痢。腹疼。下血。

生黃 (三錢) 生白術(shù)(三錢) 炒歸身(一錢) 炒楂肉(二錢) 炒地榆(一錢半) 廣皮(一錢)濃樸(一錢) 羌活(五分) 防風根(五分)

(三九) 下痢帶瘀血。肛中氣墜。腹不痛。

炒黑樗根皮(一兩) 生茅術(shù)(一錢) 生黃柏(一錢) 炒黑楂肉(三錢) 炒黑地榆(一錢半)炒焦銀花(一錢半) 赤苓(三錢) 豬苓(一錢半)

痛痢不爽。已有血下。暑濕不獨在氣分。且積勞茹素。攻奪宜慎。

當歸 白芍 南山楂 濃樸 草果 炮姜

脈緩。臍上痛。便稀溺短。此乃濕郁脾胃之陽。致氣滯里急。宗古人導濕分消意。(陽虛氣滯)

生茅術(shù) 廣皮 濃樸 官桂 飛滑石 茯苓 豬苓 澤瀉 炒山楂

(五七) 脈沉伏。久痢腹痛。畏寒少食。氣弱腸滯。以溫通方法。

附子 生茅術(shù) 生大黃 茯苓 濃樸 木香

溫下相投。腸滯不通。皆因腑陽微弱。古賢治痢。不離通澀二法。

當歸 肉桂心 茯苓 濃樸 南山楂 生麥芽

(六二) 平昔溫補相投。是陽不足之體。聞患痢兩月。不忌食物。脾胃滯壅。今加嘔惡。夫六腑宜通。

治痢之法。非通即澀。肛腸結(jié)閉。陽虛者。以溫藥通之。

熟附子 制大黃 濃樸 木香 茯苓皮

(二七) 痢稱滯下。謂有滯必先痛后下。況病起不慎口腹。陽氣窒塞。積聚留著。試閱前方。宣通者有效。守補則病劇。六腑皆以宣通為用。

附子 大黃 茯苓 濃樸 生草果 廣皮

溫下已效。腸胃留滯。都因陽不主運。再佐理氣兼之。

附子 制大黃 茯苓 廣皮 濃樸 生益智 木香 豬苓

痢將兩月。目微黃。舌白口干。唇燥赤。腹?jié)M。按之軟。竟日小便不通。病者自述肛門窒塞。努掙不已。僅得迸出粘積點滴。若有稀糞。自必傾腸而多。思夏秋間暑濕內(nèi)著為痢。軒岐稱曰滯下。謂滯著氣血。不獨食滯一因。凡六腑屬陽。以通為用。五臟皆陰。藏蓄為體。先瀉后痢。脾傳腎則逆。即土克水意。然必究其何以傳克之由。蓋伏邪垢滯從中不清。因而下注矣。遷延日久。正氣因虛。仲景論列三陰。至太陰篇中。始挈出腹?jié)M字樣。脾為柔臟。惟剛藥可以宣陽驅(qū)濁。但今二腸窒痹。氣不流行。理中等法。決難通腑?純(nèi)經(jīng)二虛一實者治其實。開其一面也。然必溫其陽。佐以導氣逐滯。欲圖扭轉(zhuǎn)機關(guān)。舍此更無他法。

制附子 生濃樸 木香 制大黃 炒黑大茴

懈弛半月。脾腎復憊。脾敗不主健運。納食皆變痰沫。腎真失司納氣。水液上泛阻咽。皆痢傷濁壅。變脹末傳。脈見弦勁。是無胃氣。小愈變病。最屬不宜。入冬為藏陽之令。今陽漸潰散。

而陰液枯槁?什欢囡。飲不解渴。治陽必用剛藥。其陰更涸矣。轉(zhuǎn)展無可借箸。勉與脾腎分調(diào)。脾陽動則冀運。腎陽靜可望藏。王道固難速功。揆之體用。不可險藥。

早服炒焦腎氣丸 午服參苓白術(shù)散益智仁

(三三) 勞倦咳嗽失血。仍然不避寒暑。食物腹中瀉痢。病上加病。后感。法當先治。以分病有新舊。(陽虛)

濃樸 益智 廣皮 茯苓皮 白芍 炙草 木瓜 炒扁豆

咳嗽瀉痢。藥治相背。治肺礙脾。治脾礙肺。方今交冬。治痢為要。病患說早食相安。晚食脹滿。脾胃陽氣已乏。勿徒消滯寒克矣。

白芍(桂酒拌) 益智 廣皮 茯苓 焦白術(shù) 炙草 谷芽 砂仁

下痢泄瀉之后。診脈右弦大。胃虛少納。陽弱不司運化。法當通腑之陽。

人參 益智仁 炒菟絲餅 炒砂仁末 茯苓 廣皮白

(二六) 腹?jié)M自痢。脈來濡小。病在太陰。況小便清長。非腑病濕熱之比。法當溫之。

于術(shù) 附子 茯苓 濃樸 干姜

(二四) 痢疾一年。已浮腫溺澀。古稱久痢必傷腎。月前用理陰煎不應(yīng)。詢及食粥吞酸。色瘁脈濡。中焦之陽日憊。水谷之濕不運。仍辛溫以蘇脾陽。佐以分利。用胃苓湯。去甘草加益智。

痢積雖然少緩。諸款不減。面色青晦。四肢厥冷。仍在險途。擬進益黃散法。

人參 煨益智仁 公丁香 茯苓 廣皮 青皮 木瓜 炒冬米

脈微細。肢厥。下痢無度。吳茱萸湯。但能止痛。仍不進食。此陽敗陰濁。腑氣欲絕。用花湯。

赤石脂 干姜 白粳米

痢后大便不實。食不健運。色脈俱是虛象。此清陽失曠于中。陰氣先走泄于下。先理中焦。再當攝陰。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炙草 廣皮 炮姜 益智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呃忒之來。由乎胃少納谷。沖氣上逆。有土敗之象。勢已險篤。議金匱附子粳米湯。

人參 附子 干姜 炙草 粳米

長齋有年。土薄氣餒。加以久痢少谷欲嘔。脾胃之陽衰矣。由夏及今。半載不痊。倘忽腫脹。何法施治。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炮姜 丁香 茯苓

中下陽微。嘔呃下利。溫中不應(yīng)。恐延衰脫。夫陽宜通。陰宜守。此關(guān)閘不致潰散。春回寒谷。

生氣有以把握。候王先生主議。

人參 附子 炮姜 炒粳米 赤石脂 生白芍

春痢入冬。痢止。腹痛食少。童年那有yin欲之擾。此系寒熱不和。脾胃受傷也。六君子湯加肉桂。

脈沉微。下痢紅紫黑。舌胎粉白。并不渴飲。此太陰脾營虛寒也。仿理陰煎。(脾營虛寒)

當歸頭 白芍 炮姜 炙草 茯苓 益智

(氏) 下痢四十余日。形寒腹痛。

炒當歸 生白芍 肉桂 炒山楂 青皮 茯苓

議堵截陽明一法。(陽明不闔)

人參 炒白粳米 炮姜 赤石脂

(六四) 高年下痢。痰多舌干。脈右空大。神困音低。乃脾腎兩虧。二氣交虛。有年致此?址且。(脾腎兼虛)

人參(一錢半) 菟絲子(一錢半) 赤石脂(三錢) 炮姜(一錢半) 茯苓(三錢) 木瓜(一錢)

(五十) 久痢久瀉為腎病。下瀉久而陰傷氣墜。四神丸治脾腎晨泄。辛溫香燥皆剛。佐入五味酸柔。不過稍制其雄烈。此肛墜尻酸。乃腎液內(nèi)少而氣陷矣。腥油肉食須忌。

熟地 禹余糧五味子

(五一) 久痢用辛甘溫而效。是脾陽久傷。治由東垣法極是。述食血腥;乇沅纭K闹鲇腥庹。

營衛(wèi)內(nèi)應(yīng)脾胃。氣血未得充復。五旬外。下亦怯。用脾腎兩補。

人參 山藥 茯苓 湖蓮 芡實 補骨脂 蓯蓉 萸肉 五味 巴戟 菟絲 覆盆子

下痢腹痛舌干。肛墜。痢傷陰也。(痢傷陰液)

熟地炭 炒歸身 炒白芍 炒楂肉 茯苓 炙草

滯濁下行痛緩。議養(yǎng)陰通腑。

生地 阿膠 丹皮 山梔 豬苓 澤瀉

脈左數(shù)。下利。腹不甚痛。暮夜微熱。所伏暑熱。乘陰虛下陷。是清熱理脾不效。當攝陰升陽。

熟地炭 當歸炭 山楂炭 炒黑麥芽 炙黑甘草 防風根炒黑升麻。

照方去山楂麥芽加人參焦白芍。

瀉痢久必陰損液耗。此口渴微咳。非實火客邪。與甘酸化陰。

人參 山藥 炙草 炒烏梅 木瓜 炒湖蓮肉

脈右數(shù)。左細數(shù)。面垢舌燥。白苔點點。肌膚甲錯。左脅動氣。伏暑當秋涼而發(fā)。初病如瘧。當從苦辛寒法。里邪熾烈。變?yōu)橄铝。胃津被劫。陰液大耗。昔賢于熱病液涸。急以救陰為務(wù)。茍胃關(guān)得蘇。漸以冀安。否則犯喻氏所指。客邪內(nèi)陷。液枯致危之戒矣。復脈湯去姜桂麻。

酸甘化陰法。

人參 生地 烏梅 炙草 麥冬 木瓜

痢久。陰液消亡。無以上承。必唇燥舌干。奈胃關(guān)不和。善噫難饑。此由陰膩柔劑所致。擇其不膩滯者調(diào)之。

人參 炙草 炒白芍 炒烏梅肉 炒麥冬 茯神

(五十) 痢后氣墜。都主陰傷。但嗔怒不已。木犯土。致病留連。攝陰之中。聊佐和肝。

熟地 茯苓 炒山楂 炒烏梅 木瓜

陰液涸。則小水不通。胃氣逆。則厭食欲嘔。此皆痢之款癥也。治以中下二焦為主。議理陰煎。

熟地 白芍 附子 五味 炮姜 茯苓

(三十) 痢久陰傷腹痛。肛門墜脹。秋病入冬不愈。已屬休息癥。和陰劑中。仍有升降。仿東垣法。

炒熟地 炒當歸 炒白芍 炙草 生山楂 生谷芽

三七) 瀉痢久則傷腎。多見下焦沉墜。先傷在陰。剛藥不效。(久痢傷腎下焦不攝)

人參 鹿茸 菟絲子 茯苓 舶茴香 制補骨脂 砂仁

(五一) 晨泄痢血屬腎病。無痛墜等因。用黑地黃丸。

瀉痢起于長夏。醫(yī)謂時令濕熱。胃苓湯。芩芍法。固非謬訛。因高年腎陽肝陰先虧。使客氣內(nèi)擾阻遏。中流乏砥柱坐鎮(zhèn)。致狂瀾滔天耳。病經(jīng)兩旬不減。重陰無陽。驗諸神識尚清。其外邪為少。而內(nèi)損為多八脈無權(quán)。下無收攝。漏卮不已。理必生陽泄。下焦冷。此皆陰陽二氣微絕治病則夯。治本為宜。非置之不理。實究天人而已。

人參(二錢) 鹿茸(二錢) 炒黑當歸(三錢) 生杜仲(三錢) 生沙苑(一錢) 茯苓(三錢)

(五十) 自痢五六年。即周身痛痹。蓋腸胃病。致經(jīng)絡(luò)筋骨 籬疏撤。陽失衛(wèi)。藥難效靈。書此代煎。

冬于術(shù) 蓯蓉 熟附子 河水煎。

(四九) 治痢大法。無過通塞二義。夏秋濕熱固多。初痢m.f1411.cn不痛。已非濕熱。色滯者。腸中陳腐也。至今痛而痢。痢后復痛。按之痛減屬虛。小雪不愈。陽不來復。久痢治腎。然非滋膩。先用苓姜術(shù)桂湯。

(氏) 治痢古法。不越通澀。經(jīng)停有瘕。腹浮腫。八脈之病。醫(yī)惑于見痢。認為脾胃癥。議用濟生腎氣丸。

(五七) 痢久肛墜。是下焦腎虛。失于收納。治脾胃藥無功。

熟地炭 炒歸身 赤石脂 五味子 炒楂肉

(四六) 痢久必傷腎陰。八脈不固。腸膩自滑而下。但執(zhí)健脾無用。病不在中。納谷運遲。下焦坎陽亦衰。用三神丸。

五味子 補骨脂 肉果

痢久陰陽兩傷。少腹肛墜。連兩腰胯脊髀酸痛。由臟腑絡(luò)傷。已及奇經(jīng)。前議輕劑升陽頗投。仍從下治。

人參 鹿茸 附子 炒當歸 茴香 菟絲子 杜仲

轉(zhuǎn)方柔藥相安。顯然久痢傷及腎陰。當用理陰煎。兼用禹糧石脂丸。以攝固腸中。

熟地炭 歸身炭 人參 炙甘草 五味子 炒楂肉兼服禹糧赤石脂丸。

(氏) 脈數(shù)勁。下痢腹鳴痛。后墜。臥則氣沖。咳嗽吐粘涎。產(chǎn)后過月。顯是下?lián)p至中。

納谷日少。形神日衰。勢已延成蓐勞。難期速功。

熟地炭 人參 茯神 炒山藥 建蓮 赤石脂

(氏) 休息痢。經(jīng)二年。明是下焦陰陽皆虛。不能收攝。經(jīng)期不來。小腹撫摩有形上行。似乎瘕。其實氣結(jié)。若不急進溫補?肿虜_腫脹之累也。

人參 附子 茯苓 炙草 五味 白芍

氣虛下陷。門戶不藏。(氣虛下陷)

人參 黃 廣皮 炙草 歸身 炒白芍 防風 升麻

痢經(jīng)五十日來。小愈再發(fā)。獨見后重下墜。此為氣陷。則門戶不藏。亦胃弱內(nèi)風乘襲。議陷者舉之。

人參 歸身 白芍 炙草 升麻 荷葉

瘧邪熱氣。內(nèi)陷變痢。延已三月。脾胃氣衰。面浮肚膨。仍有里急欲墜之象。中虛伏邪。進以和解。(瘧變痢)

黃芩 柴胡 人參 丹皮 炒當歸 白芍 谷芽 炒山楂

神氣索然。腹中動氣。舌紅嗌干。寒熱日遲。平素積勞致虛。邪伏厥陰。脈促細堅。溫清難用。

勉議復脈湯。存陰勿涸。希圖援救。復脈湯。

兩投復脈色脈略轉(zhuǎn)。所言平素積虛。不但瘧邪內(nèi)陷陽結(jié)于上則胸痞。陰走于下則頻利。

非徒開泄攻邪也。救逆湯去姜。

奔脈動氣。皆是陽虛濁泛。當和營理陽。

人參 茯苓 歸身 炙草 桂心 牡蠣 煨姜 大棗

沖氣填塞。邪陷下痢。勢非輕小。用瀉心法。

人參 淡干姜 熟附子 川連 黃芩 枳實

人參 淡干姜 生地 炒桃仁

氣衰熱伏。腹痛下痢。脘中痞悶。不欲納食。由瘧變痢。經(jīng)邪入腑。斯病勢已重。清理濕熱以開痞。延久必須扶正。

淡黃芩 川連 人參 生白芍 干姜 枳實

邪陷瘧后變痢。傷及厥陰。癥見氣上撞心。饑不能食。干嘔腹痛。全是肝病。肝為至陰之臟。

相火內(nèi)寄。仲景治法。不用純剛燥熱之藥。以肝為剛臟故也。今正交土旺。土木為仇。五日內(nèi)未為穩(wěn)當。

人參 炒當歸 炒白芍 炒烏梅肉 茯苓 淡吳萸 生香附汁 真北秦皮

下痢無積。肛墜。腸間汨汨有聲。此屬腸風。當用攝固。(腸風)

熟地炭 萸肉炭 炒歸身 炒杞子 川斷 北味肉煎藥送赤石脂丸三錢。

當年久痢。用三神丸得效。是脾腎兩因。兼理氣分之滯。體質(zhì)陽虛。遇冷病加。今病起長夏。小水不通。必系夏熱阻其宣化。久則氣血凝著而為腸紅。先與桂苓甘露飲。分消其濕。

于術(shù) 茯苓 豬苓 澤瀉 滑石 桂心

(噤口痢)

川連 人參 黃芩 白芍 草決明 炒山楂 炒m.f1411.cn/rencai/銀花

噤口痢。乃熱氣自下上沖。而犯胃口。腸中傳導皆逆阻似閉。腹痛在下尤甚。香連梅芍。僅宣中焦。未能泄下熱燔燎。若不急清。陰液同歸于盡。姑明其理。以俟高明備采。白頭翁湯。

脈左細。數(shù)右弦。干嘔不能納谷。腹痛里急后重。痢積不爽。此暑濕深入著腑。勢屬噤口痢疾。癥非輕渺。議用苦寒清解熱毒。必痛緩胃開。方免昏厥之變。

川連 干姜 黃芩 銀花 炒山楂 白芍 木香汁

下午病劇。乃陰氣消亡之征。若但陰柔?稚恢痢J柩a胃藥。正宜進商。

生地 阿膠 人參 生白芍 炒山楂 炒銀花

初起無寒熱。即瀉痢嘔惡不食。乃噤口痢重病。夫暑邪之傷。由口鼻吸氣而入。邪與水谷交混。蒸變濕熱。釀為積滯膿血。腸胃氣窒。欲解不能通爽。遂致里結(jié)后重。香連苦辛。理氣導濕清熱。初用頗是。皆緣勞碌之人。非膏粱溫養(yǎng)之質(zhì)。淡薄積勞。中氣易傷。四十日來。積少痛緩。醫(yī)稱病解。而食不下咽。不知饑飽。診得脈弦。形衰。舌白。不渴飲水。日瀉數(shù)行。全屬胃倒氣奪。中宮損極。下關(guān)不攝。谷不能咽。焉能承受湯藥。藥味氣劣。胃衰必惡。久痢久瀉。務(wù)在能食。

古人非醒脾胃。即安腎攝納。再詢粉漿下咽;騿芑蛞。議以上脘宜通其清陽。下焦當固攝其滑脫。仿古方中參苓白術(shù)散末。當以米飲日服二次。間以不膩滑之物。食些少勿多。以示胃之所喜為補。必得胃氣漸醒。方有轉(zhuǎn)危為安。

人參(二錢) 焦術(shù)(一錢半) 茯苓(一錢半) 炙草(五分) 炒扁豆(二錢) 苡仁(一錢半)桔梗(一錢) 砂仁(七分炒) 炮姜炭(一錢) 肉豆蔻(一錢)

上藥研細。秤準分兩。每次用香粳米飲湯調(diào)服一錢五分。上藥須日進二次。

舌心黃。邊白。渴飲。水漿停胃脘。干嘔微微冷呃。自痢稀水。小便不利。診脈堅勁不和。八旬又二。暑濕熱邪內(nèi)著。必脾胃氣醒。始可磨耐。以高年不敢過清過消。用清暑益氣方法。

川連 黃芩 石蓮子干葛 青皮 人參 茯苓 濃樸 豬苓 澤瀉

口中干燥。小水全無。泉源已竭。陰液無以上承。痢癥噤口。都是濕熱壅于胃口。下元衰憊。

沖脈氣震高突。此攻病保真。理難捉摸矣。

川連 黃芩 草決明 石蓮子 烏梅 白芍

痢癥。古名滯下。惟夏秋暑濕挾積者居多。其次則風yin火迫寒侵也。推之燥氣。獨不為患。考前法。悉有定例。不必再述。至于暑者。有陰暑陽暑之源。其邪必兼乎濕。夫陰暑由于人之陽氣先虧。加以貪涼喜冷。郁折生陽。故主于溫。陽暑由于天之熱伏。阻氣化濁。則重于清。而醫(yī)之下手工夫。于此須細心認定。但邪之來也。似水之流。臟腑間。一有罅隙。則乘虛而著。故有在氣在血之分。傷臟傷腑之異。若表之邪郁。而氣機下流不息者。喻氏論人參敗毒散。里之積壅。而寒熱交粘者。潔古立芍藥湯。在氣分。有苦辛調(diào)氣。與辛甘益氣等法。在血分。有酸苦行血。及咸柔養(yǎng)血諸方。若表癥急。從乎三陽。有桂枝湯。葛根芩連湯。小柴胡湯。里勢實。專究脾胃。有小承氣湯溫脾湯。總之。治腑以三焦見癥為憑。治臟以足三陰為要領(lǐng)。辨得虛實之情形。酌以或通或澀之法。則臨癥權(quán)宜。庶乎不錯矣。但是癥不治之條甚多。最難愈者。莫如休息痢。攻補之法非一。予亦不贅。最危險者。莫如噤口痢。卻有兩端。若因暑濕邪充。格拒三焦者。氣機皆逆?zhèn)鞫]。上下之勢。渾如兩截。若治不得其要。則邪無出路。正立消亡。此丹溪立法最高。后世都宗其旨。先生又借用半夏瀉心湯。減去守中之品。取補以運之。辛以開之。苦以降之。與病情尤為允協(xié)。所以先生之見長。是集之奧妙。每每在此。又因脾腎之陽素虛。陰邪從中而下者。先傷太陰。繼傷少陰。關(guān)閘大開。痛泄無度。戊癸少化火之。機命陽無蒸變之力。此不饑不食。為嘔為脹。理宜然矣。與邪多積熱之候相比。絕然不同。參之仲景理中湯。腎氣丸。及景岳理陰煎。胃關(guān)煎等法可也。吾鄉(xiāng)姚頤真先生;隹旖莘绞搅挤。以大劑蓯蓉。配入?yún)w姜附桂制白芍之類治之。靡不應(yīng)手而愈。想蓯蓉之性。溫能達下。咸可利胃。質(zhì)之柔潤。以補陽中之陰。較地黃阿膠尤勝。與之腸膏竭盡。絡(luò)脈結(jié)澀而痛者?胺Q神品。自此推展。用治甚多。若曰某方某藥。但治某癥。不知活用。反稱杜撰。則禁絕后人靈活之心。無從施發(fā)矣。(邵新甫)

徐評 夏秋之痢?傆蓾駸岱e滯。與傷寒傳入三陰之痢不同。案中合法者亦甚多。一遇老年及久痢。即混入陰經(jīng)治法。并參附烏梅五味等。全不對癥。隨筆亂書。并與案中之論。亦自己相背。想是習氣使然。抑此中實無定見也。后人竟用溫補。以為本之此老。殺人無算。觸目傷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