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paragonimiasis |
拚音 | FEIXICHONGBING |
別名 | 肺并殖吸蟲病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寄生蟲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肺吸蟲病是由并殖吸蟲(Paragonimus)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地方性寄生蟲病。臨床癥狀因蟲種種別、寄生部位等而異,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胸痛、咳鐵銹色痰及幼蟲移行癥。入因生食或半生食合并殖吸蟲活囊蚴的溪蟹或喇蛄而感染。多種肉食動物如豬、犬等以及野生動物如虎、豹、狐、狼等也能自然感染,故為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 |
中醫(yī)釋名 | 以咳嗽、胸痛、咯鐵銹色痰,大便或痰中檢查有肺吸蟲卵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寄生蟲病。 |
西醫(yī)病因 | 世界上已知有30余種并殖吸蟲,中國已發(fā)現(xiàn)有6種能使人致病,其中以衛(wèi)氏和斯氏(四川)并殖吸蟲分布地區(qū)較廣,是主要的致病蟲種。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中國已知有20余個省、市、區(qū)有人體肺吸蟲病例報告,其中以浙江、臺灣、福建、安徽、四川、遼寧、黑龍江、吉林及河南省流行較重。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人吞食含活囊蚴的溪蟹或喇蛄后囊蚴在小腸內脫囊,幼蟲穿過腸壁進入腹腔,產生廣泛的腹部炎癥和粘連,幼蟲可在腹腔內發(fā)育成熟,但多數(shù)幼蟲經(jīng)肝臟表面和前腹壁間又穿過橫膈進入胸腔。引起胸膜纖維素性炎癥及粘連,然后鉆人肺部形成囊腫,并發(fā)育成熟產卵。一個囊內一般僅有一條成蟲,個別可有2—3條。囊腫間可有隧道相通。囊腫破入支氣管可引起咯血,血痰常呈爛桃樣,含有大量蟲卵。肺內的成蟲或童蟲也可竄至縱隔,向上移行,沿頸內動脈周圍經(jīng)破裂孔入顱腔,也可向后腹壁穿行侵入腰大肌和深層背肌,穿過附近的椎間孔進入脊髓硬膜外腔、蛛網(wǎng)膜下腔或脊髓,形成囊腫,壓迫脊髓,引起相應癥狀。 |
中醫(yī)病機 | 肺(吸)蟲病是因進食含有肺(吸)蟲幼蟲的生石蟹、蟛蜞等之后,蟲毒蘊結肺絡等處。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人并非四川并殖吸蟲的適宜宿主,童蟲在體內一般不能發(fā)育成熟,而是到處游竄,破壞宿主組織,引起壞死和過敏性炎癥反應,其所引起的全身癥狀較衛(wèi)氏并殖吸蟲者為顯著;肝臟受侵犯者亦較多見,呈出血性壞死灶,以后可形成嗜酸性膿腫。蟲體在肺或腦部所引起的病變與肝臟者基本相同,有時可見童蟲,膿腫間有隧道互相溝通。蟲體在皮下竄行時可引起皮下結節(jié)或包塊,其基本病變?yōu)槭人嵝阅撃[;胸腔積液亦較衛(wèi)氏肺吸蟲病常見,肺部病變、咯血等則不常見,痰蟲卵陰性。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肺吸蟲病診斷標準: 1.生食或半烤熟食溪蟹及蝲蛄史。 2.常見咳嗽和咳痰,可有反復咯血。鐵銹色或棕褐色果醬樣痰中?烧业椒挝x卵。 3.血白細胞總數(shù)和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4.X線檢查:肺部有多個圓形或橢圓形浸潤陰影。多房性囊樣陰影是本病的X線特征。 5.皮內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陽性。皮下或肌肉結節(jié)活檢,可見幼蟲、成蟲或蟲卵。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診斷依據(jù) ①流行病學資料:居住或去過本病流行區(qū),有生食或半生食溪蟹或喇蛄史或飲過生溪水史等有診斷參考價值。②臨床特點:早期有腹痛、腹瀉,繼而畏寒、發(fā)熱、胸痛、干咳,典型病人咯鐵銹色痰,或伴胸腔積液,或有游走性皮下結節(jié)(或包塊)等應考慮為本病。如出現(xiàn)頭痛、嘔吐、癲癇則考慮為腦型肺吸蟲病。⑦實驗室檢查:痰、糞及各種體液中查到蟲卵可以確診。但四川肺吸蟲病和腦型肺吸蟲病痰檢多陰性,此時血清免疫學檢查有重要診斷價值。皮內試驗與血吸蟲病、華支睪吸蟲病可有交叉反應。瓊脂凝膠擴散、對流免疫電泳、間接血凝試驗、免疫熒光去抗體檢測等均為中度敏感。目前敏感性高、特異性強者當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和放射免疫測定。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單克隆抗體)檢測循環(huán)抗原、免疫酶染色和免疫印斑技術等為較新的檢測方法。④活組織檢查:皮下結節(jié)或包塊病理檢查可查見蟲卵、童蟲或成蟲,但四川肺吸蟲病所致的皮下包塊中,僅部分病人可查見童蟲,而從未發(fā)現(xiàn)成蟲和蟲卵。③X線檢查:對胸肺型肺吸蟲病胸部攝片可呈特殊陰影,對腦(脊髓)型病人病變性質和部位的確定有一定幫助。CT檢測有重要價值。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潛伏期長短不一,短者不到1月,長者可在1年以上,多數(shù)為3—6月。 1.有食生或半生蟹類、蟛蜞史,或飲用生溪水史。 2.初起畏寒,發(fā)熱,頭暈,納差,腹痛,腹瀉,2~3周后出現(xiàn)胸悶,胸痛,咳嗽,咯痰,晨起較劇,常痰中帶血,如鐵銹色樣,偶爾咯大量鮮血。 3。若蟲毒侵肝,可致肝腫大;上侵于腦,可致頭痛,嘔吐,癇病發(fā)作,或失語、偏癱、癡呆等。 4.腹部、胸背部或腹股溝、大腿等處,可捫及皮下包塊或結節(jié),小如黃豆、核桃、大如雞蛋。 全身癥狀有低熱(四川肺吸蟲病患者可較著)、食欲減退、消瘦、盜汗與蕁麻疹等。 呼吸系統(tǒng)癥狀(胸、肺型):衛(wèi)氏肺吸蟲病患者常有慢性咳嗽、咯痰咯血,典型者痰呈棕褐色。常伴胸痛。重者早期有胸腔積液。四川肺吸蟲病患者僅少數(shù)痰中偶有血絲。X線檢查肺部變化可因病程早晚而不同。呈直徑1—2cm(大至5cm)大小的云霧狀,邊緣模糊,密度不均勻,圓形或橢圓形浸潤陰影,結節(jié),或團塊陰影(單房或多房)直至纖維瘢痕與胸膜增厚等不同變化。四川肺吸蟲病患者胸腔積液較多見,其中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 腹部癥狀(腹型):最常見的癥狀為腹痛、腹瀉,次為惡心、嘔吐,在疾病早期較多見。體征以下腹或右下腹局限性壓痛為多見。四川肺吸蟲病患者早期有腹部癥狀,由于幼蟲侵入肝臟者較多,肝臟損害也較嚴重,臨床上有肝臟腫大、肝功能異常等。 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腦、脊髓型):腦型以頭痛、顱內壓增高癥狀、癲癇發(fā)作等較為多見。脊髓型肺吸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脊髓受壓部位以下的運動障礙,早期下肢無力、麻木或刺痛、大小便失禁等橫截性脊髓炎癥狀,多逐漸加重,最后發(fā)生癱瘓。腦脊液檢查可見嗜酸粒細胞與蛋白含量輕度增加。顱骨平片、脊髓造影、顱腦CT等對病變的定性和定位有重要意義。 皮下結節(jié)或包塊:以腹部、胸部、腋窩等處較多見,結節(jié)多在皮下深部肌肉,觸診時可捫及。衛(wèi)氏肺吸蟲病患者22%有皮下結節(jié);四川肺吸蟲病患者50%—80%有之,且呈游走性。病理檢查為嗜酸性肉芽腫,可找到蟲體,蟲體離去后,遺留小纖維塊。 少數(shù)病人可出現(xiàn)心包積液,眼部損害(四川并殖吸蟲引起者較多),泌尿生殖系如精索、陰囊、睪丸或附睪等可有腫塊及局部疼痛。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有時X線檢查發(fā)現(xiàn)病變而無明顯癥狀。 |
實驗室診斷 | 實驗室檢查:初起血象中嗜酸性粒細胞普遍增高,血沉加速。痰液中可見嗜酸性細胞,夏科一雷登結晶與蟲卵。糞便中亦可找到蟲卵,皮下結節(jié)活檢可見嗜酸性肉芽腫,并可見幼蟲、成蟲或蟲卵。免疫學檢查如補體結合試驗、皮內1:1000或1:2000成蟲抗原試驗均呈陽性。免疫學試驗陽性。 |
血液 | 末梢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多(尤以四川肺吸蟲病為著)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肺型肺吸蟲病應與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支氣管擴張、肺腫瘤等鑒別。腦型肺吸蟲病應與腦型血吸蟲病、囊蟲病等引起的癲癇以及腦腫瘤等相鑒別。腹型肺吸蟲病應與結核性腹膜炎、慢性結腸炎、腹腔內腫瘤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腸粘連、腸梗阻等鑒別,以肝臟損害為主要表現(xiàn)的肺吸蟲病應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鑒別。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1.肺癆:無皮下結節(jié),痰培養(yǎng)可發(fā)現(xiàn)結核桿菌,胸部X線檢查有助于診斷。 2.肺癌:年齡較大,痰液中找不到肺吸蟲卵,CT掃描有助于診斷。 3.囊蟲病:特別是腦囊蟲病應與腦型肺(吸)蟲病相鑒別。均可引起頭痛、癇病、癱瘓等,均有皮下結節(jié)。活檢可明確診斷,顱腦CT掃描亦可資鑒別。 4.腦瘤:無肺(吸)蟲病感染史、肺部病變史,嗜酸性粒細胞不增多,病原或免疫學檢查可資鑒別。 5.肝熱。憾嘤懈姑浖{差、惡心厭油、黃疸等癥,肝功能損害及病原血清學標志的檢測有助于診斷。 6.惡核:有發(fā)熱汗多,消瘦虛衰等表現(xiàn),肝脾呈進行性腫大,全血細胞尤其是白細胞減少,淋巴結、肝、脾活檢有助于鑒別。 |
療效評定標準 | 1.治愈:癥狀消失,肺部異常陰影消失。 2.好轉:癥狀減輕、肺部異常陰影部分吸收。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吡喹酮是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劑量為每次25mg/kg,每日3次,連服2d。治療后半年隨訪,痰卵陰轉率在94%以上,如用3d療法療效更好。治療前原有游走性及皮下包塊者治療后均消失,不再出現(xiàn)。肺部浸潤灶與胸水亦均消失。對腦型肺吸蟲病患者應強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并宜給予2個療程,間隔1周。眼型肺吸蟲病采用吡喹酮合并地塞米松治療有顯著療效,治療后視力可恢復,以兩個療程為宜。吡喹酮的副作用輕微而短暫,有頭昏、頭痛、胃腸道癥狀,偶有胸悶、心悸、早搏、嘔吐等(見“血吸蟲病”條)。 除吡喹酮外,阿苯達唑(丙硫咪唑)亦可用于治療肺吸蟲病,劑量為每日400mg,連用7d。對四川肺吸蟲病療效較好,對衛(wèi)氏肺吸蟲病則效果不肯定。 |
中醫(yī)治療 | (一)辨證論治: 1.寒濕阻滯證:惡寒發(fā)熱,無汗,頭暈頭痛,飲食無味,腹脹腹痛)腸鳴腹瀉,舌淡紅苔白,脈濡數(shù)。散寒化濕。藿香正氣散加減。 2。蟲毒犯肺證:咳嗽,胸悶,胸痛,咯痰如膿而腥,或咯鐵銹色痰,甚至咯吐鮮血。煩躁口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清肺化痰、殺蟲止血。葦莖湯加檳榔、仙鶴草等。 3.痰蟲互結證:下腹部至大腿間深部肌肉可捫及指頭大小結節(jié),可相連成串,按之略有痛癢,或腹、胸、腹股溝甚至頭、頸,可捫及核桃或鴨蛋大包塊,邊界不清,按之柔軟或硬實,舌淡紅苔白,脈滑。殺蟲化痰、軟堅散結。導痰湯合消瘰丸加檳榔、雷丸、榧子等。 4.蟲毒侵腦證:頭痛固定不移,嘔吐,反應遲鈍,或癇病發(fā)作,突然昏倒,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或為偏癱,語言謇澀等,舌淡苔白滑,脈弦滑;甸_竅、殺蟲熄風。滌痰湯加檳榔、鶴虱、蕪荑英、天麻等。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1.殺蟲藥可選用吡喹酮、硫雙二氯酚、丙硫苯咪唑等。 2.單方驗方:檳榔15g、仙鶴草芽15g、榧子10g、雷丸10g,水煎服。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預防措施主要為加強衛(wèi)生宣教,在流行區(qū)必須改變生食、酒醉食或半烤熟吃溪蟹及喇蛄以及飲用溪流生水的習慣;徹底治療病人,調查和管理動物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做到不隨地吐痰和隨地大便,防止蟲卵入水,撲滅中間宿主,第一中間宿主川卷螺和擬釘螺分布較局限,可繁殖鯰魚或飼養(yǎng)家鴨吞吃第一、二中間宿主(溪蟹和喇蛄)。 |
歷史考證 | 肺蟲病之名出《諸病源候論·九蟲病諸候·九蟲候》:“五曰肺蟲,狀如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