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皆小癥。不可紊亂于大毒之內(nèi)。故另分之。
無名腫毒者。以其隨處而生。不按穴次。不可以命名也。皆由風(fēng)邪寒熱客于經(jīng)絡(luò)之所致。但其因風(fēng)邪內(nèi)作者。則無頭無根。因氣血相搏者。則有頭有根。因風(fēng)寒而成者。則腫堅而色白。風(fēng)熱毒而成者。則腫而色赤。治法有表癥者散之。有里癥者下之。外兼敷貼等藥?偛煌夂跏拙砟[瘍之例。并宜參考。
灸曲池穴甚效。(穴見首卷灸門)
漏蘆湯 治癰疽疔腫。不問陰陽初起者。及初潰紅腫尚未消盡者。并濕爛疥瘡等毒。
漏蘆(一錢五分) 紫花地丁 荊芥 當(dāng)歸 連翹 薄荷 白芷 升麻(各一錢) 麻黃(三錢)大黃(二錢) 生甘草(四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溫服。蓋衣取微汗。渣再煎溫服。次日。麻黃用二錢。大黃用錢半。甘草用六分。溫服。第三日則麻黃、大黃、甘草。各用一錢溫服。如其紅腫尚未消盡。照第三日方再三二服。無不愈者。
是方也。如不欲汗。則麻黃少用。溫服之。如大便不實及不欲下者。則少用大黃。不用亦可。隨病上下。
在食前食后服。
如便毒。服利藥。正氣傷。皮濃未穿者。服此一汗。不砭而穿。
飛騰神駿膏 治癰疽腫毒。瘰癧鼠瘡。
麻黃(去節(jié)凈用一斤) 杏仁(泡去皮尖砂缽內(nèi)研如泥入水再研澄去濁腳) 防風(fēng)(去蘆四兩) 地骨皮
(去骨四兩) 甘草(四兩) 燈草(一大把) 黑鉛(一塊) 木鱉子肉(十四個) 頭發(fā)(一大團洗凈)
共入大銅鍋內(nèi)。入水二桶。炭火煎。減半取汁。渣再煎二次。絹濾凈。并一處。復(fù)將燈草、頭發(fā)、黑鉛、同汁煎至成膏。去此三味。再煎稠。收罐內(nèi)。香甜。久貯不壞。每服三錢。熱酒調(diào)服。隨飲至醉為度。蓋臥出汗。
避風(fēng)一日。次日食豬蹄補之。
此方于初起時。及將潰時。服之神驗。
軍門立效散 治癰疽諸毒。對口附骨疽等。
皂角刺(三錢炒熱入) 乳香(五七分炒香化再入) 天花粉(三錢) 甘草節(jié)(一寸長九個)川椒(三十粒)黃酒二鐘。煎一鐘。溫服。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潰。已潰者不宜服。一用皂刺(三錢) 乳香(七分) 花粉(一兩) 甘草節(jié)(二錢)
炒制如法。酒煎服。治紅腫 痛便秘者。甚捷。
壺公妙劑散 一切諸毒。乳癰便毒。筋骨疼痛。不問新久。悉皆神驗。
穿山甲(炒) 胡盧巴 槐花 黑丑(頭末) 當(dāng)歸(等分)
為末。每服五錢。用溫酒調(diào)成塊。挑入口內(nèi)。隨用溫酒送下。隨飲幾杯。以助藥力。
榮衛(wèi)返魂湯赤芍 木通 白芷 何首烏 枳殼 烏藥 當(dāng)歸(各一錢) 小茴香(五分) 甘草(三分)
水一鐘。酒一鐘。煎八分。溫服。
初起堅硬如石者。加川芎、麻黃、獨活、蔥頭。水煎。熱服出汗。胃寒生痰者。加半夏。郁熱生痰者。加桔梗。久不愈。食少色痿者。涼藥太過也。去木通。加當(dāng)歸。倍加陳皮、濃樸。甚者再加白豆蔻。肺癰腸癰內(nèi)癰等癥。倍加忍冬藤。此藤治內(nèi)癰之神藥也。補加大附子。利用酒大黃。隧痰失道。陽少陰多者。加升麻以除其寒。久潰無膿。時流薄血。壤肉如絮。 肉如突者宜之。外用枯礬、樸硝末。滲之。忌用刀針蝕藥。
老弱者;加谏喜咳ツ就?謱(dǎo)虛下元。氣血盛者減當(dāng)歸。多能生血。恐再結(jié)不已。泄瀉者先服蠟礬丸。米湯下。瀉止再服。腰痛經(jīng)年不愈者。加萆 、玄胡索。腳氣。加檳榔、木瓜、穿山甲。熱痰咳嗽。
加紫蘇。疝氣嘔逆。加木香。
此藥救壞癥。活死肌。弭患于未萌之前。拔毒于既愈之后。扶胃本而不傷元氣。更不分經(jīng)絡(luò)。但漫腫堅硬不紅不痛者。用之悉驗。
托里溫經(jīng)湯 治寒覆皮毛。郁遏經(jīng)絡(luò)。熱伏榮中。不得伸越。聚毒腫痛。惡寒發(fā)熱;蛳嘁w疼痛者。
麻黃 防風(fēng) 蒼術(shù) 白芷 升麻 葛根 人參 當(dāng)歸 白芍 甘草
再服去麻黃、防風(fēng)加牛蒡子、連翹。
麻黃苦溫。防風(fēng)辛溫。發(fā)散者也。升麻苦平。葛根甘平。專陽明解肌者也。血留則痛。歸、芷辛溫。破血散滯。濕盛則腫。蒼術(shù)苦溫。瀉腠裹之邪。參、草甘溫。白芍酸寒。調(diào)中托里。水煎熱服。蓋臥之。使陽氣伸而汗出。其腫自消。去麻、防。加蒡、翹。其痛自止。
加減栝蔞散 治內(nèi)癰腦疽背腋諸毒。瘰癧便毒。乳疽乳巖等癥。未成者即消。已成者速潰。
大栝蔞(一個子多者佳少者用二個杵爛) 當(dāng)歸(三錢) 沒藥(二錢) 乳香(一錢)甘草(三錢) 金銀花(五錢) 生姜(五錢)
用無灰酒二碗。煎一碗服。
將潰者。加皂角刺五錢。
滌風(fēng)散 熨風(fēng)腫痛疼。
羌活 防風(fēng) 白芷 吳萸 細辛 官桂 芫花 當(dāng)歸 芍藥(各五錢)為粗末。赤皮蔥連須切碎半斤。用釅醋拌勻。炒熱帛包。于瘡上熨之。稍冷易之。以痛止為率。
移險散南星 白芨 草烏 黃柏(各二兩) 文蛤(炒一兩)
為末。調(diào)如糊。隨血圍匝如墻壁?梢齐U處就不險處。
南星 白芨 白蘞 白芷 貝母(等分)
水調(diào)。此藥敷前圍藥之內(nèi)。提起內(nèi)毒。制之有理。
大黃 黃柏 遠志(等分)
為末。用豬膽汁和成錠。雄黃為衣。陰干。用時以米醋磨如墨。以鵝翎蘸藥。頻涂患處。
醒肌膏 治腫毒惡瘡。及風(fēng)氣腫疼。鶴膝風(fēng)。冷濕痛腰痛腳氣痛。婦人產(chǎn)后受風(fēng)。經(jīng)絡(luò)冷痛。
廣膠(四兩用蔥姜取汁各一碗浸膠過宿文火煎膠化入) 硫黃(末一兩) 草烏(末一兩)蔥粉(一兩) 姜粉(一兩) 煎成膏。再加蟾酥(一錢) 麝香(四分) 乳香(二錢) 沒藥(二錢)各末和勻。頓滾水內(nèi)。刷絹帛上貼之。以熱鞋底熨之。俟痛止。變麻木。則死肌活矣。
一刷皮紙上。用時隨大小剪貼熨之。宜與首卷牛膠蒸法參考。
取姜蔥粉法 蔥姜各杵汁三二碗。薄鋪瓷器內(nèi)。曬干成粉。
滲雪膏 治一切風(fēng)熱攻注頭面。四肢腫痛。
樸硝二升。于臘月中入新瓦罐內(nèi)。沖熱水令滿。攪勻。掛 下。俟硝滲出罐外。陸續(xù)收之。用人乳調(diào)敷。
瑞龍膏 敷一切腫毒。對口乳癰。便毒紅腫 痛者。不問未成已成。悉驗。
鮮鲗魚(大者一尾) 鮮山藥(如魚長一條去皮)
先將魚入石臼內(nèi)杵爛。次入山藥。再杵如泥。量加冰片。和勻攤敷腫處。綿紙蓋之。黃酒潤之。
凡腫毒已成者。如純陽癥。則孔似峰窠。用貝葉膏貼之。日換七八次。善能止痛呼膿。生肌完口。更無粘連之苦。半陽半陰癥者。則漫腫無頭。微紅微熱。用紺珠膏貼周遭腫處。中留頂。涂玄珠膏。再以黑膏蓋之。則余腫自消。膿從孔出。內(nèi)服托裹之劑。純陰癥者。內(nèi)服辛熱大補之劑。外用神妙拔根方。以疏其毒。(以上諸方俱見首卷)
丹毒者。為肌表忽然變赤如丹涂之狀也。經(jīng)曰:少陰司天?蛣賱t丹疹外發(fā)。及為丹 。然二癥亦有紅白干濕癢痛之殊。故用藥則分表里補瀉之異。如色赤而干。發(fā)熱作痛者。為丹毒。屬肝心之火。宜化斑解毒湯。色白而濕爛。流黃水。癢痛不時者。為風(fēng)丹。屬脾肺濕熱。宜除濕胃苓湯。癢而搔之起塊。成餅成片。皮色不變者。為冷膜。故天陰則劇。風(fēng)中亦劇。晴暖則減。身暖則瘥。由風(fēng)邪外襲。熱郁于肌膚也。宜藿香正氣散發(fā)之。外以枳殼煎湯浴之。忌用風(fēng)藥。
再如丹毒。由胃氣虛極致令虛火游行于外者。又宜補以降之。用人參五錢。當(dāng)歸、白術(shù)各一錢五分。水煎服之。
又如女子十五歲而經(jīng)脈未通者。多發(fā)丹疹。此由血有風(fēng)熱乘之也。治宜涼血。虛則補之。慎投風(fēng)藥。
化斑解毒湯 治二焦風(fēng)熱上攻。致生火丹。延及遍身而作癢痛。
玄參 知母 石膏 黃連 牛蒡子 人中黃 升麻連翹(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鐘。淡竹葉二十片。煎八分服。
除濕胃苓湯 治脾肺濕熱。致生火丹。作爛疼痛者。
防風(fēng) 蒼術(shù) 白術(shù) 赤茯苓 陳皮 濃樸 豬苓 梔子 木通 澤瀉 滑石(各一錢) 薄桂甘草(各三分)
水二鐘。燈心二十根。煎八分服。
藿香正氣散 治冷膜。由風(fēng)寒外襲者。
藿香 白術(shù) 白芷 桔梗 紫蘇 陳皮 半夏 大腹皮 茯苓 濃樸 甘草
水二鐘。生姜三片。紅棗二個。煎八分服。
蕓薹菜方 治丹毒。
蕓薹菜子一兩。黃酒一鐘。和研。濾去渣。煎四五沸。溫服之。
一杵蕓薹菜葉敷之。干者為末。水調(diào)敷之。
柏葉散 治丹毒癢痛。并效。
側(cè)柏(炒黃) 黃柏 大黃(各五錢) 赤豆(三錢) 蚯蚓糞(韭菜田內(nèi)者佳,五錢) 輕粉(三錢)
為末。新汲水調(diào)敷。
一搗大蒜濃涂之。干則易之。
游風(fēng)者。為肌膚倏然 赤腫痛。游走無定。由風(fēng)熱壅滯。榮衛(wèi)不宣。則善行而數(shù)變矣。較之丹毒。只紅腫起粟而不走。故與游風(fēng)為異耳。其風(fēng)熱者。則色赤。宜小柴胡湯。加防風(fēng)、連翹清之。內(nèi)熱甚者。紫雪散下之。腫勢甚者。砭之。風(fēng)寒者。則色白。宜荊防敗毒散散之。再血熱者。四物湯加柴胡、梔子、丹皮。胃虛者。補中益氣湯。加防風(fēng)、羌活。肝腎虛熱者。宜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則火自息。風(fēng)自定。癢自止矣。誤用祛風(fēng)辛熱之藥。復(fù)傷元氣。則容風(fēng)內(nèi)yin。血隨火化。反為難治。赤腫游入腹者不治。宜與小兒赤游風(fēng)門參考。
有因過飲燒酒而得者。飲冷米醋一二杯即解。此又是似而非也。宜細辨之。
荊防敗毒散 補中益氣湯 六味地黃丸 (俱見首卷) 加味逍遙散 小柴胡湯 (俱見瘰癧門)
癮疹者。生小粒靨于皮膚之中。憎寒發(fā)熱。遍身瘙癢。經(jīng)云:勞汗當(dāng)風(fēng)。薄為郁。乃痱痤。熱微色赤。熱甚色黑。由痰熱在肺。治宜清肺降痰解表。如消毒飲子。有可下者。大柴胡湯。虛者補中益氣湯;蚩傄约游肚蓟钌⒅沃。
疹屬少陰君火斑則無頭 腫于外。屬少陽相火。自吐自利。身溫身涼者吉。忌敷涼藥。首尾慎下。若便閉者。微利之。故凡癮疹瘙癢。疙瘩丹毒等癥。皆宜涼血潤燥。如加味逍遙散。加味小柴胡湯。慎用風(fēng)藥。
復(fù)傷元氣。反致筋攣。若愈后肌生白屑。搔之如帛所隔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蚓那匮ā#ㄒ娋拈T)
加味羌活湯 治風(fēng)寒暑濕外搏肌膚。發(fā)為癮疹。憎寒發(fā)熱。遍身瘙癢;虺嗷虬。甚則心迷悶亂?诳嘌矢。
羌活 前胡(各一兩) 人參 桔梗 甘草(炙) 枳殼 川芎 天麻 茯苓(各五錢) 蟬蛻(去頭)薄荷(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三四錢。生姜三片。水一鐘。煎七分。去渣溫服。
羽液膏 治斑疹。風(fēng)癢不止。
白礬(五兩) 童便(一升) 黃酒(三合)合煎如稀糊。以棉帛蘸藥擦之。立消。
補中益氣湯 十全大補湯 (俱見首卷)
加味小柴胡湯 加味逍遙散 (俱見瘰癧門)
諸瘡?fù)窗W。皆屬于火。又云:風(fēng)盛則癢。蓋為風(fēng)者;鹬畼(biāo)也。凡風(fēng)熱客于皮膚。作癢起粟者。治宜疏風(fēng)。如換肌丸、苦參丸等。若風(fēng)熱內(nèi)yin。血虛作癢者。又當(dāng)涼血潤燥。如逍遙散、柴胡湯之類也。
神仙換肌丸 治皮膚風(fēng)熱。如蚤虱叮咬。癢不可忍者。
蟬蛻(焙) 僵蠶(焙) 防風(fēng) 片芩(酒炒) 何首烏(各一兩) 梔子(酒炒八錢)白芷(八錢) 荊穗(七錢) 羌活(七錢) 地膚子(五錢)
上為末。酒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三二十丸。茶清送下。
苦參丸 治風(fēng)疹遍身。癢痛難忍。涎多不寐者。
苦參一兩為末。用皂角二兩。水一升。揉濾取汁。石器煎成膏。和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
四生丸 治渾身麻癢;蚵楸圆蝗。或生斑疹;蛲 血風(fēng)頑瘡。骨節(jié)痛不能履。
地龍(去土) 僵蠶(炒) 白附子 五靈脂 草烏(去皮尖炮等分)
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茶清送下。
二味消毒散 治遍身起瘰作癢。用此干擦之。自止。
明礬(一兩) 雄黃(五分) 共為末。
遍身癢如蟲行者。用鹽一斗。水一石。煎七斗。澄清洗之。三五次愈。
用茵陳湯煎汁洗之。
加味通圣散 治風(fēng)餅風(fēng)丹作癢。
防風(fēng)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白術(shù) 甘草 連翹薄荷 梔子 桔梗 麻黃 石膏 滑石 荊芥 黃芩 樸硝 大黃 蟬蛻 枳殼
用水二鐘。煎八分。熱服。
三因四生散 (見腎藏風(fēng)瘡)
羽液膏 (見癮疹)
諸痛之為癥也。有各門之所未備。其立方也。有各門之所未載。今匯之于一。以便采用。庶無遺失。醫(yī)學(xué)全.在線
蒼術(shù)復(fù)煎散 治寒濕相合。腦痛惡寒。心煩腹悶。脈沉而遲。項背腰脊髀骨脛膝等痛。
蒼術(shù)(四兩水二碗煎二鐘去渣入) 黃柏(三錢) 羌活 柴胡 升麻 本 白術(shù) 澤瀉(各五分)紅花(少許)再煎至二鐘服。
蠲痛無憂散 治一切腫毒痛。筋骨痛頭風(fēng)痛。風(fēng)寒濕痹。遍身疼痛。腳氣痛風(fēng)。及大麻風(fēng)等癥。
蒼術(shù)(米泔水浸焙) 半夏(姜汁浸焙) 穿山甲(陳土炒) 川烏(黑豆酒煮去皮尖) 草烏
(生姜汁煮) 苦食(麻油 浮)當(dāng)歸(酒洗) 甘草(各二兩) 麻黃(三兩) 威靈仙(一兩) 鬧羊花(醋浸炒黃色四兩)各制為末。和勻。每服五七分至一錢。無灰酒調(diào)服。再飲以醉為度。蓋臥出汗。立驗。避風(fēng)。
尋痛丸 治遍身走注疼痛。并一切腫毒疼痛。
五靈脂 草烏(炮) 杏仁(各一兩) 沉香 木香(各五錢) 麝香(一錢)
上為末。酒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黃酒送下。如治腫毒。杏仁易桃仁。沉、木易乳、沒。各等分。燒酒下。
桑皮飲 治皮膚痛不可以手按者。
桑白皮(二錢) 干葛 柴胡 黃芩 玄參(各一錢) 地骨皮 天門冬 麥門冬(各一錢五分) 木通 甘草
(各五分)
用水二鐘。生姜三片。蔥頭一個。煎一鐘。熱服。出微汗。
槐花散 治皮膚痛。雖蒼蠅飛上即痛者。
槐花(炒)
為末。每服三錢。溫黃酒調(diào)服。
魚鰾散 治遍身酸軟作痛者。腰痛。
魚鰾(四兩香油 黃)
為末。每服五錢。溫黃酒送下。
威靈仙桂湯 治產(chǎn)后經(jīng)風(fēng)。痛不可忍。并痢后風(fēng)。
威靈仙 肉桂 木香 乳香 沒藥(各二錢)
水二鐘。煎八分服。
六合散 治一切腰疼。
羌活 獨活 大茴香 小茴香 杜仲 當(dāng)歸(各二錢)用黃酒一碗浸。露一宿。次早空心去渣溫服。立愈。
一用紅姑娘一個。炙干令焦為末。黃酒下。
鵝實散 治脅痛疝氣痛。
鵝眼枳實(焙) 小茴香(炒)各為末。等分和勻。每服二錢。用小黑豆同艾葉炒熱。沖黃酒于內(nèi)。去渣。調(diào)前末藥。食前服之。立止。
不龜手膏 治冬月手背裂痛。
豬脂油(四兩入) 白蠟(二兩溶化離火加) 白芷 升麻(一錢) 豬牙皂(一錢) 丁香(五分) 麝香(二分)為細末。入前油蠟內(nèi)和勻。先用蔥湯洗手凈。拭干。烘手熱。取前膏一塊。于手心內(nèi)搓之。令手掌油潤去藥。則只手于火上烘之搓之。以油干為度。則裂痛立愈。更且滋潤肌膚。勝裂口藥多矣。
大麻瘋癘瘋也。由水枯火盛。秉天地肅殺之氣所致。形雖見于皮毛。瘋毒積于臟腑。上而下者為順。下而上者為逆。漸來可治。頓發(fā)難醫(yī)。必先麻木不仁。次發(fā)紅斑。再次浮腫破爛無膿。再久之。熱濕生蟲。攻蛀臟腑。如蟲蝕肝則眉落。蟲蝕心則目損。蟲蝕脾則唇反。蟲蝕肺則聲嘶。蟲蝕腎則耳鳴足底穿。為之五敗。又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割截不痛。血死內(nèi)潰成瘡。筋死指節(jié)脫落。骨死鼻梁崩塌。為之五不治。夫瘋之中人也。必從虛入。故須絕情欲。必壅滯經(jīng)絡(luò)。故須食清淡。必先麻痹。故須用疏通。如麻黃、桂枝之類是也。今則初以紺珠丹汗之次以蘆薈丸清熱殺蟲。通用神應(yīng)養(yǎng)真丹加白花蛇等分。久服可愈。然諸痹諸瘡。不得舍六味丸、八味丸、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等。以培補之。
再造丹 治大麻瘋。
生漆、松香各半斤。和勻。盛瓦盆內(nèi)。入大蟹七只。如小者倍之。此盆一個。埋半截于土內(nèi)。日曬之。以柳枝攪之。夜則蓋之。二十一日。俱化成水。取起聽用。
雄黃(半斤飛七次) 蛇蛻(七條) 川烏 草烏(俱姜汁浸泡) 人參 天麻(各二兩)
上為末。用蟹漆汁為丸。聽用。
初用麻黃、蘇葉各半斤。防風(fēng)、荊芥各四兩。煎湯一桶。沐浴浸洗。換新衣服。丸藥三錢。黃酒送下。再飲至醉。蓋臥出汗。汗干脫去衣。于空地焚之。另換新衣。至午再服三錢。酒下至醉。用夏枯草蒸熱。鋪席下臥之。不取汗。次日。沐浴服藥至醉。鋪夏枯草臥。照前。將舊衣舊草取出焚之。如此七日。其病盡出。
如豆如瘡。再服一七。瘡俱脫殼。五七日全瘥。真至圣藥也。終身忌螃蟹并狗肉。
再造散 治大麻瘋。眉落腳爛底穿者。
苦參(八兩半油炒) 干漆(一兩) 甘草(五錢) 穿山甲(炒二兩)
上為末。每服五分。用鮮蟹二只。杵爛取汁。加酒調(diào)服。日進二服。至十日。則長肉生眉。
梧桐葉散臭梧桐葉同卷的。陰干為末。初服七分。每日加一分。至錢四分為率。又每日退一分。至七分為率。俱用無灰酒調(diào)服。避風(fēng)。初一服則小便如油。至四服渾身骨響。至八服汗出如泉冷。至十二服麻木處有紅點。則知痛癢。至十五日發(fā)斑如云片。以瓷鋒砭出黑血。仍用梧桐葉末摻之愈。忌食鹽、醬、母豬、牛、羊、燒酒、面食、房勞。一切發(fā)物。
白茅藤酒 治大麻瘋。并三十六種瘋。
白茅藤根于石臼內(nèi)杵粉。每用粉四兩。糯米一斗。蒸飯做酒;蛎烤埔簧。用藥三兩煮服。以醉為度。
何首烏酒何首烏(四兩) 生地 熟地 歸身 歸尾 穿山甲 蝦蟆(各一兩) 川烏 草烏 五加皮 松針側(cè)柏(各四錢)
用黃酒一斗。同入 內(nèi)。封固。重湯煮三炷香。埋暗七日。時時服之。令醺醺然。作汗。避風(fēng)。
加減地黃丸 治大麻瘋將愈。服此以培元氣。
熟地(四兩) 山藥 山萸 茯苓 丹皮 五加皮 杜仲 牛膝 金銀花 遠志(各二兩)豬腎(四個) 紫河車(一具)
共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招牡}湯送下。
紺珠丹 (見腫瘍) 蘆薈丸 (見疳瘡) 神應(yīng)養(yǎng)真丹 (見股部)
癩瘋亦由犯肅殺之氣所致。有烏癩、白癩之殊。蓋烏者皮毛變黑。癢如蟲行。或如癮疹結(jié)核。手足頑麻。
針刺不痛。腳如拘。肘如縛。眼見物如垂絲。心?植馈Q哉Z及食時出氣而鳴。若白者皮色變白。四肢頑疼。肉如針刺。手足緩縱。背膂拘急。鼻生息肉。瞳生白沫。目暗聲嘶。身熱心煩為異耳。
膏丸 治癩瘋作癢。及癱瘓。
草杵汁煎膏。和 草末為丸。每服三錢。黃酒送下。老弱者用人參、蘇木煎膏。量用數(shù)匙。和酒送丸藥。
松漆丸 治癩瘋、麻瘋、紫云瘋。
漆樹頭(瓦焙四兩) 松節(jié)(醋炒九次一兩五錢) 皂角刺(燒酒炒九次一兩)各為末。和勻。酒糊丸胡椒大。每服錢許。早晚二服。茶清送下。七日見效。藥盡自愈。
二圣不老丹 治癩瘋麻瘋。眉發(fā)脫落。
側(cè)柏葉(酒浸九蒸曬) 白松香(煮煉九次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二錢。每日三服。蜜湯送下。
大黑神膏 治諸癩。遍身生瘡及多膿血。
川烏 川芎 升麻 防己 黃柏 黃連 藜蘆(各五錢) 巴豆 杏仁(各十四粒) 亂發(fā)
(雞子大一團) 豬脂(二斤煎藥溶化為度去渣) 雄黃 雌黃 胡粉 白礬(各末五錢) 松脂
(雞子大一團)
上為末。入油內(nèi)攪勻。收瓷器內(nèi)。先以熱鹽湯洗凈。次搽藥。日三次。勿令入口。
搜風(fēng)順氣丸 治三十六種瘋。七十二般氣。瘋氣腳氣。惡瘡下注。上熱下虛。腰腿疼痛。四肢無力。一應(yīng)男婦老幼。不問虛實。并宜常服。潤三焦。和五臟。調(diào)腸胃。除風(fēng)濕。療癱瘓。言語謇澀。理腸風(fēng)。便血除根。
大黃(酒浸九蒸曬五兩) 火麻仁(微火焙去殼) 獨活 郁李仁(滾水浸去皮) 枳殼(麩炒)檳榔 車前子(酒炒) 菟絲子(酒煮) 山藥 牛膝(酒浸) 山茱萸(去核酒浸各二兩加) 羌活(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早晚各一服。
瘍瘋。生于頸項胸腋之間。其色紫而點點相連。且無痛癢。若白駁瘋。形如云片為異耳。
威靈仙散 治癜瘋囊瘋。紫云瘋頭瘋。歷節(jié)瘋破傷瘋。皮膚瘋癢。有疥癬瘰癧腫毒。
威靈仙(酒拌九蒸九曬)
為末。每服二錢。酒下;蛎缀秊橥璺。惟忌茶面。
松漆丸 膏丸 搜風(fēng)順氣丸 (俱見癩瘋)
白駁瘋。生于頸面。延及遍體。其色駁白。亦無痛癢。形如云片。宜先刮患處至燥痛。取鰻魚脂敷之。三上自效。內(nèi)服浮萍丸、蒼耳膏等;蚩勺嘈。
浮萍丸 治一切瘋。麻瘋、頭瘋、癜瘋、瘋疹。此藥味辛氣寒。輕清入肺。達膚出汗。與麻黃同功。
浮萍(取紫背大者置篾墊上安水盆上曬干)
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用豆淋酒下。
豆淋酒法 黑豆半升。炒煙起。沖入好酒三升。浸一周時。去豆取酒。送藥。
蒼耳膏 治諸瘋瘋濕。四肢拘攣。一切瘡疹。
蒼耳鮮者。連根帶葉。取五七十斤。洗凈切碎。入大鍋內(nèi)。煮爛取汁。絹濾過。再熬成膏。瓷罐盛之。用時以桑木匙挑一匙于口內(nèi)噙之。然后用黃酒送下。有回生之功。服后。于有瘋處出小瘡如豆粒。此瘋毒出也。刺破出汁盡。自愈。
癜瘋。俗名汗斑也。紫因血滯。白因氣滯。皆由熱體被瘋濕所侵。留于腠理。搔之起皮而不痛。此從外來。
治宜汗之。如紺珠丹、松漆丸、浮萍、蒼耳之類。再灸夾白穴。擦八葳靈散。自當(dāng)獲效。非若白駁瘋之難療也。
八威靈散 治擦紫白癜瘋。
大附子(一錢) 川烏 草烏(各一錢) 雄黃 朱砂(各五分) 紅砒(四分) 硫黃(三分)麝香(二分)
共為細末。用雞子清調(diào)稀。漿小麻布手巾二條。陰干。用河水、姜汁。米醋三味。和一處。以藥手巾蘸濕擦患處。待行動汗出時擦之。夏月治尤佳。
灸夾白穴法 先以墨涂兩乳頭。次令兩手直伸夾之。染黑處是穴。灸二七壯。或針刺出血。亦愈。
浮萍茯苓丸 治紫白癜瘋。
浮萍(一) 茯苓(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三二錢。黃酒下。
紺珠丹 (見腫瘍) 松漆丸 (見癩瘋) 蒼耳膏 (見白駁瘋)
諸瘡者以其隨處而生。不按穴次。不可以命名也。經(jīng)云:諸瘡?fù)窗W。皆屬心火。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是中濕熱相合。潰敗肌膚而成瘡也。然有淺深表裹之異。治有汗下補瀉之宜。如瘡在皮膚者。則當(dāng)因其輕而揚之。汗之浴之。以散膚腠之邪。外以殺蟲潤燥等藥敷之。瘡在肌肉者。則當(dāng)因其重而減之。清之涼之。以瀉經(jīng)絡(luò)之熱。外以化膿生肌等膏 之。瘡在巔頂者。則當(dāng)因其上而射之。用寒涼藥以酒浸之灸之。更以風(fēng)藥升而上之。外以殺蟲解熱等藥敷之。明些三者。其于治瘡。思過半矣。
救苦黃 散 治一切惡瘡。端午日合尤佳。
黃 當(dāng)歸 芍藥 天花粉 甘草(各一兩五錢) 金銀花(二兩) 栝蔞(一對) 熟地(量用)皂角刺(為引)
上為粗末。瓷罐密收之。每服五錢。用無灰酒一升;蚓、水各半。入瓶內(nèi)。封口。重湯煮。藥氣透出為度。
取出澄清飲之。
洗諸瘡藥方二兩枯礬四兩椒。半斤野菊一斤硝。七分分開煎數(shù)滾。一日一換洗三遭。yin濕疥癩頑 癬。膿血風(fēng)瘡一概拋。
一用苦參、大腹皮水煎洗。
碧螺膏 貝葉膏 (俱見首卷)
翻花瘡瘡,口內(nèi)肉突出翻如菌翻如蕈也。且無痛苦。由潰瘍血燥生風(fēng)所致。損流鮮血。久則虛人。治宜滋肝補血。益氣培元。如逍遙散、歸脾湯之類。外摻貴金散;烏梅 灰敷之。或馬齒莧 灰。豬脂調(diào)敷。
一人患穿踝疽。形翻突如剖破石榴。但其色紅而不艷。余以銀針于肉珠上遍刺之。流紫黑血。共約碗許。隨以玄珠膏涂之。黑膏蓋之。次日縮小大半。又如前刺。三日三刺。消完。方露瘡口。內(nèi)服大補湯丸以培元氣。外摻生肌藥方能收口。
逍遙散 歸脾湯 貴金散 (俱見瘰癧門) 玄珠膏 生肌散 貝葉膏 (俱見首卷)
疥者微疾也。亦從臟腑而生。然必先出于手。何則。疥云:吾不根而生。不母而成。稟陰陽氣育。濕熱化形。
蓋手掌乃太陰濕土所主。手心屬太陽相火所司。此無情而化有情。如腐草為螢。朽麥為蝶之意也。其形有五。如多癢少痛為蟲疥。屬肝。宜蘆薈丸。火郁者逍遙散。 赤細粒為砂疥。屬心。宜涼膈散、犀角飲子。久則酒蒸黃連丸。黃泡脹痛為濕疥。即膿疥。屬脾。宜蒼術(shù)膏、升麻和氣飲。膿清色淡不腫為水疥。屬腎。宜六味地黃丸、加味逍遙散。碎粒抓之起皮為干疥。屬肺。宜搜風(fēng)順氣丸。久則天門冬膏蜜湯下。
諸疥宜灸曲池穴、間使穴各二七壯。
疥生于頭面胸背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加金銀花、何首烏、牛蒡子。則胸背之瘡先愈。便利熱湯。脾肺虛熱也。竹葉黃 湯。飲冷作痛。脾熱也。清熱消毒飲。體倦食少。脾虛也。補中益氣湯。晡熱內(nèi)熱及寒熱者。肝虛也。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盜汗少寐。脾郁也。加味歸脾湯、逍遙散、地黃丸。發(fā)熱盜汗。腎虛也。六味地黃丸。
犀角飲子 治心經(jīng)細粒砂疥。
犀角屑 石菖蒲 木通 玄參 赤芍 甘菊花 甘草 赤小豆(炒)
用水二鐘。生姜三片。煎八分服。
酒蒸黃連丸 治砂疥。
黃連(十二兩用黃酒五鐘煮干)
為末。米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二錢。滾白水下。
蒼術(shù)膏 治膿濕疥。
南蒼術(shù)十斤。切片。砂鍋內(nèi)水煮。減半取汁。再加水煮如前。以術(shù)無味為度。并汁一處。用小鍋再煎。如干一寸。加汁一寸。煎成膏。加蜜四兩?招臐L白湯調(diào)服。
升麻和氣飲 治膿疥。及熱腫脹痛大便閉者。
升麻 葛根 蒼術(shù) 桔梗(各一錢五分) 陳皮 枳殼 茯苓 白芷 當(dāng)歸 赤芍(各一錢)干姜 甘草(各五分) 大黃(量用) 生姜(三片)水煎。食遠熱服。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膿疥而無完膚者。
黃 (二錢) 人參 白術(shù) 當(dāng)歸(各一錢五分) 粉草(一錢炙) 陳皮(七分) 柴胡升麻(各五分) 蒼術(shù)(一錢) 防風(fēng) 玄參(各八分) 黃連 黃芩 黃柏(各五分)
水二鐘。生姜三片。紅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溫服。
涼血四物湯 治膿疥。寒熱腫脹作痛者。血虛也。
當(dāng)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蘇木 連翹 黃連 防風(fēng)(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黃 化毒湯 治干疥瘙癢。見血無膿者。
黃 (生五錢) 連翹(二錢) 防風(fēng) 當(dāng)歸 何首烏 白蒺藜(各一錢)
水煎服。能化毒生膿。如日久不干。再加白術(shù)二錢。茯苓一錢以燥之。
蒼術(shù)湯 熏洗膿窠等疥。
南蒼術(shù)片一斤。水一鍋。煎至八分。去渣取汁。浸洗久之。次取渣。置炭火于斗內(nèi)。加術(shù)于火上焚之。以手架斗上熏之。上以綿帛蓋之。勿令泄氣立驗。
熏疥方核桃(一個油者更佳劈兩半取仁加) 膠棗肉(一個) 水銀(二分)
研勻。入殼內(nèi)。合口。糊紙條封縫二層。用時。取紅炭置爐內(nèi)。將藥桃安火上。不住撥轉(zhuǎn)。令桃殼遍黑;饘⑷雰(nèi)時。將爐入被內(nèi)。令患者曲膝駕被熏之。以絹帛護陰囊。塞被頭。露頭面。候煙盡取出。次日其疥更盛。由內(nèi)毒盡發(fā)于外也。避風(fēng)二日。照前再熏一個。則瘡結(jié)痂絡(luò)續(xù)脫愈。至重者不過三個。
熏疥餅子銀朱(三錢) 桑木炭(五錢) 紅棗肉(二十一個)
共搗如泥。分六丸。曬干。每用一丸。熏被。
又方 水銀(一錢) 蕓香(一兩) 紅棗肉(十個) 細茶末(一錢)
共研勻。分六餅。每早用爐盛炭火。入藥一餅熏被。至晚去爐臥之。三日三餅。十日全愈。如無蕓香。好安息香二十枝代之。
合掌丸大風(fēng)子肉(六錢) 油核桃肉(六錢) 水銀(四錢) 天麻子肉(二十粒) 番打麻末(一錢)樟腦(六錢) 枯礬(一錢) 細茶(末二錢) 麝香(一分) 苦食(生用四個研末)
共搗為丸。彈子大。搽如常法。如疥多。取一二丸入滾水內(nèi)化開。用絹帛蘸洗三二次。甚佳。
疥靈丹 治五疥八癬。經(jīng)久不愈者。
大風(fēng)子肉(一兩五錢) 油核桃仁(二十個) 杏仁(二兩) 川椒(末五錢) 木鱉子肉(一兩五錢)水銀(五錢) 樟腦(七錢) 枯礬(五錢) 豬脂油(一塊)
共搗千杵如泥。聽用。須搔破搽之。
臭靈丹 搽干疥立效。如膿疥挑破搽之。微痛。三次愈。
硫黃(末一兩) 油核桃(一兩) 水銀(一錢) 生豬脂油(一兩)搗勻任用。
烏頭黃爛瘡雷丸(二十一個) 大風(fēng)子(五個) 杏仁(五個) 蛇床子(二錢) 硫黃(一錢) 蒲黃 川椒枯礬(各一錢)
上為末。用豬膽汁調(diào)敷。
硫黃錠子 治一切疥癬及坐板等瘡。
硫黃(溶化碎醋內(nèi)九次每用一兩配) 白礦(五分) 樟腦(一錢) 黑鉛(一錢化投入) 水銀(一錢)
共研勻。欲紅色。加朱砂一錢。欲黑色。加百草霜一錢。再研勻;鸹瘍A入銅盆內(nèi)成片。以刀界成塊。收用。用時取一塊。以香油磨濃涂之。
制衣法 治小兒遍體生瘡。
真地瀝青化涂舊絹衣上。與兒穿之。次日蟲出。別以油衣?lián)Q之。以蟲盡為度。
煮衣法阿魏(二錢) 川椒(三錢) 苦參 甘草節(jié) 荊芥穗(各五錢)入絹袋內(nèi)。水煮數(shù)十滾。取小兒著體衣入內(nèi)浸之。陰干著之。三日一換。
一用 本煎湯。浴兒浣衣。
解熏藥砒藥等毒法 凡中是毒。則陰囊腫脹裂痛。不可忍者。用黃泥水洗之涂之。
一用雞子清一個。加香油三分之一。打百十下。令勻。以鵝翎蘸掃患處。其冷如冰。其痛立止。及治湯火傷、火藥傷。多制涂之。神妙莫測。諸藥不及此。
蘆薈丸 (見疳瘡門) 加味歸脾湯 逍遙散 (見瘰癧門) 涼膈散 (見咽喉門) 搜風(fēng)順氣丸 (見癩瘋門)
六味地黃丸 十全大補湯 竹葉黃 湯 清熱消毒散 補中益氣湯 (俱見主治諸方門)
癬發(fā)于肺之瘋毒。若疥則屬于脾之濕熱矣?偛煌夂躏L(fēng)熱濕蟲四者相合而成。其形有六。搔之起屑者為干癬。有汁水者為濕癬。不知痛癢者為風(fēng)癬。即頑癬。堅濃如牛領(lǐng)之皮者為牛皮癬。白點相連者為馬皮癬。輪廓全無縱橫不定者為刀癬。戴院使云:瘡有惡瘡。癬有頑癬。疥有疥癆。 膚煩擾。不當(dāng)專用外敷。必須內(nèi)宣其毒。方可除根。然體虛者。忌投風(fēng)燥之藥。復(fù)傷元氣。如發(fā)癢時。勿以指搔。取苧麻線繃緊。于癢處刮之。雖破而血出。無妨。常用此法則蟲隨線下。取蟲凈。癬自愈矣。誠勿藥之奇方也;虬l(fā)癢時。用針刺百余下。出盡毒血。隨用鹽湯浸洗。內(nèi)服表散之藥。出汗除根。經(jīng)云:濕yin于內(nèi)。其血不可不砭。至于敷抹之藥。如芍藥、藜蘆。或草烏、白芨;蚋什、芫花。每用一反。加輕粉、兒茶酒調(diào)。搽之如掃。世稱川槿皮癬之圣藥也。且難得真者。須用露水磨涂。今人用泉水。故多罔效。諸癬宜灸間使穴。
吹花癬生于面。初起 作癢。漸成細瘡。女子多有之。由風(fēng)熱積郁。久之恐變風(fēng)癥。治宜清心火。除肺風(fēng)。外以羽白散搽之。
逸風(fēng)瘡生則遍身作癢。狀如癬疥。此由風(fēng)氣逸于皮膚也。治宜汗之。久之恐變風(fēng)癩風(fēng)癬。
復(fù)煎散當(dāng)歸 川芎 生地 玄參 羌活 荊穗(各一錢) 蔥白(三根) 淡豆豉(五六十粒)共一劑。外用浮萍四兩。水煎湯二碗。去渣入藥。再煎至一碗。熱服出汗。避風(fēng)。
清熱消風(fēng)散苦參(酒浸九蒸曬炒黃二錢) 金銀花 蟬蛻(去翅足土炒) 全蝎(土炒) 皂角刺 豬牙皂 荊芥穗防風(fēng)(各一錢) 蔥白(七根)
水、酒各一鐘。煎一鐘。熱服。忌發(fā)物。
加味八珍湯 治風(fēng)癬癢如蟲行。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防風(fēng) 白芷 僵蠶 白蘚皮 桂枝(少用)麻黃(少用)
蔥白三根。生姜二片。水二鐘。煎八分。服。有蟲者兼服蠟礬丸。
烏術(shù)丸 治諸癬久不愈者。
蒼術(shù)(八兩為末用生姜十二兩取汁加童便拌術(shù)曬) 當(dāng)歸(二兩) 草烏(四兩為末用蔥白四兩取汁拌烏成餅陰干) 白芷(四兩)
共為末。酒打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水任下。
四圣不老丹 血燥者宜此。再兼服六味地黃丸。
松香(為末水煮香沉為度傾入冷水內(nèi)如式七次用十兩) 茯苓 甘菊 柏子仁(各四兩)
共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招柠}湯下;蚓葡。
二合丸 治身面一切惡癬。
苦參(酒浸炒凈末八兩) 白蒺藜(去刺酒泡炒黃凈末四兩) 黑丑(炒取頭末二兩)共一處和勻。外用皂角一斤。去皮弦。用河水浸揉取濃汁。砂鍋內(nèi)煎成膏。和藥為丸;蛏偌蜂蜜。梧子大。每服二錢。酒水任下。
洗癬方藜蘆 苦參(各二兩五錢) 草烏 皮硝 槐枝(各三錢)水八碗。煎六碗。去渣。再入雄黃(末) 雌黃(末各一錢五分)
先熏后洗。以不癢為度。少時再洗。數(shù)次可愈。
又歌云:苦參鐵線透骨草。椒艾川烏茶葉幫。地骨七椿俱半兩。蛤硝三倍水煎湯。
蜀契花洗方回回骨契根莖枝葉俱用。或又鮮或干。取三二棵。切碎。水煎。露一宿。煎熱熏洗。
朱砂 雄黃 象皮( ) 硼砂(各一錢) 蟾酥(五分) 白朱砂( 二錢)
上為細末。用真生桐油調(diào)搽患處。以火烘之。癢止為度。遍身頑癬如癩者。燒豬糞熏之烘之。鵝掌瘋燒鴿糞熏之烘之。
半橘元青露 治一切癬。
陳皮(二錢) 元青(三十個即斑蝥也) 燒酒(半斤)共入瓶內(nèi)。浸二七日。取汁搽癬上。頻涂勿令干。以患處覺熱痛為則。隨起白泡。破流清水。水凈結(jié)薄皮。三二日脫愈。甚者三二次。除根不發(fā)。
馬蹄膏 治一切癬。
白馬蹄( 存性) 為末。預(yù)取馬齒莧杵爛。加水煎成膏。調(diào)前末搽之。
一用鮮絲瓜葉于患處擦之。
羽白散 治面上吹花癬并錢癬。
白礬(半生半熟) 為末。黃酒調(diào)化。以鵝翎蘸掃患處。
甚者?莸\末(二兩) 朝腦(一錢)為末。醋調(diào)敷。
一用葛條燒灰存性為末。燈窩油調(diào)敷。一先抓破。取谷樹汁搽之。
痤者瘡癤也。大如酸棗。赤腫而有膿血。宜羊角散服之。葫蘆化毒丹涂之。
羊角散 治痤及 毒赤斑。
羊角連內(nèi)骨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黃酒調(diào)服。
葫蘆化毒丹 (見腫毒門)
痱者先如水泡作癢。次變膿泡作疼。經(jīng)云:汗出見風(fēng)。乃生痤痱。由肺熱脾濕所致。宜涼血消風(fēng)散。
涼血消風(fēng)散 治熱瘡痱子。瘡疥癮疹赤斑。
當(dāng)歸 生地 知母 石膏 苦參 牛蒡子 蟬蛻 胡麻 防風(fēng) 荊芥 蒼術(shù)(各一錢) 木通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服。
洗藥白金散虎杖 豌豆 甘草(各四五錢)水煎淋洗水冷拭干。以滑石粉摻之令遍。次日即驗。
棗葉可煎洗。樸硝可沖洗。
鵝黃散 痤痱作癢抓之損。后作痛者。
綠豆粉(一兩) 滑石(五錢) 黃柏(三錢) 輕粉(二線) 為末撲之。
者狀如麻豆。搔之成瘡。由汗出見風(fēng)所致。宜秦艽湯、黑龍丸服之。二參湯洗之。
秦艽湯 治 。
秦艽(一錢五分) 麻黃 防風(fēng) 升麻 枳殼 犀角(鎊) 牛蒡子 黃芩 玄參 甘草(各一錢)
水二鐘。煎八分。
黑龍丸 治 。上攻頭面者。
京墨 羌活 薄荷葉 蔓荊子 獨活(各一兩) 川芎 甘草(炙) 荊芥穗 防風(fēng) 南星(姜制)草烏(生) 僵蠶(炒) 白芷 白附子(炮) 梔子 川烏(炮去皮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一錢重。每用一丸。細嚼。茶酒任下。
洗藥二參湯 洗 。
丹參 苦參(各四兩) 蛇床子(生三兩)水一斗。煎七升。去渣熏洗。
二味消毒散 (見首卷敷貼門)
浸yin瘡者。轉(zhuǎn)廣有汁。多起于心。經(jīng)曰:歲火太盛。甚則身熱而肌膚浸yin。仲景云:從口流向四肢者順。反此者逆。治同痤痱。外搽青蛤粉。
青蛤散 (見面部小疵)
天 瘡者。初起白色燎漿水泡。小如芡實。大如棋子。延及遍身。疼痛難忍。由肺受暑熱。穢氣伏結(jié)而成。
故又名肺疽。宜香薷飲。再上體多風(fēng)熱。解毒瀉心湯。下體多濕熱。清脾甘露飲。外以石珍散。毒瓦斯入囊者不治。
香薷飲 治伏暑。
香薷 濃樸(姜汁炒) 白扁豆(炒) 黃連(姜汁炒)水煎冷服。脈虛氣虛者。加人參、麥冬、五味子。
解毒瀉心湯 心經(jīng)火旺?崾顣r臨。致生天 。
黃連 牛蒡子 防風(fēng) 荊芥 黃芩 梔子 知母 石膏 滑石 玄參(各一錢) 木通 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燈心二十根。煎八分服。
清脾甘露飲 治脾經(jīng)濕熱下體多生者。
白術(shù) 蒼術(shù) 赤苓 澤瀉 茵陳 梔子 麥冬黃芩 生地 枳殼 連翹 玄明粉 甘草(等分)
水二鐘。燈心、竹葉各二十。煎八分服。
石珍散 治天 日久爛痛。膿水淋漓者。
石膏( ) 輕粉(各一兩) 青黛 黃柏(各三錢)
上為末。先用甘草湯洗凈。摻之痛止。
火赤瘡初起赤色燎漿膿泡。黃水浸yin。痛如火燎。宜清肌解毒湯服之。清涼汁涂之。
清肌解毒湯 治火赤瘡。
犀角 牛蒡子 荊芥 黃芩 甘草 葛根 梔子 黃連 黃柏 知母 花粉 赤芍
水二鐘。煎八分服。
清涼汁 涂火赤瘡。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薄荷 桔梗 枳殼 甘草(各五錢)水煎數(shù)沸。濾去渣。入冰片三分。麝香二分。研末和入。以鵝翎蘸掃患處。
寒瘡形如貓眼。有光彩而無膿血。多生身面。冬則近脛。由脾經(jīng)濕熱所致。先服金蟬解毒丸。次服清肌滲濕湯。多食雞、魚、蒜、韭。忌用 魚、蝦、蟹。
清肌滲濕湯蒼術(shù) 濃樸 陳皮 甘草 白術(shù) 白芷 升麻 柴胡 黃連 梔子 澤瀉 木通
用水二鐘。生姜三片。燈心二十根。煎八分服。
魚脊瘡初生小泡如魚脊。久則潰流黃水。由臟冷督脈經(jīng)虛。宜托里消毒散。(見首卷)
骨痿瘡初生如粟如豆。漸生如梅如李。血不出。膿不生。痛不止。久則延及遍身。治如疔法。
紅絲瘡。肌膚有紅絲貫串。癢痛不常。由心經(jīng)積熱所致。治如紅絲疔法。
天蛇瘡。肌膚似癩非癩。由草中花蜘蛛螫傷。仍被露水所搭所致。宜秦艽湯。
秦艽湯 奏艽一味。煎湯飲之。
風(fēng)疳形如風(fēng)癬。破流黃水。遍體浸yin。由風(fēng)濕客于谷道也。搽如圣膏。
用麻油(半斤) 當(dāng)歸(五錢) 巴豆仁(三錢)枯去渣。入黃蠟三兩溶化。離火。將凝。入輕粉二錢。和勻搽之。
血疳形如紫疥。癢痛多血。由風(fēng)熱閉塞腠理也。宜清肌滲濕湯。(見前寒瘡)
白 膚如疹疥。色白而癢。搔起白 。俗呼蛇風(fēng)。由風(fēng)邪客于皮膚。血燥不能榮養(yǎng)所致。宜搜風(fēng)順氣丸、神應(yīng)養(yǎng)真丹加白蛇之類。
搜風(fēng)順氣丸 (見癩瘋門) 神應(yīng)養(yǎng)真丹 (見股部)
漆瘡初時發(fā)癢。形如癮疹。次則頭面虛腫。遍體破爛。流水。作痛似癩。甚則寒熱交作。由新漆辛熱有毒。
入之秉質(zhì)有偏。腠理不密。感其氣而生也。宜服化斑解毒湯。再杵生蟹沖酒。濾去渣飲之。已潰成瘡。流水處用生柳葉三斤水煎洗之;蚋珊扇~一斤煎湯洗之;虬椎\四五兩水化浸洗之。其未破處發(fā)紅斑作癢者。用二味消毒散揩之。
化斑解毒湯 (見丹毒門) 二味消毒散 (見首卷敷貼門)
血箭由心火熾盛。逼血從毛孔中射出也。急用龍眼殼半個。烙平。盛京墨汁覆于患處。扎緊。過三五日方可去之。內(nèi)用麻迪三二兩。好酒和服;蛴蒙嬛。立愈。次服清心涼血等藥。如失血過多者。宜黃補血湯。
黃 補血湯 治失血過多筋無榮養(yǎng)。四肢拘攣?卩淙绡d者。
黃 (一兩) 當(dāng)歸(五錢如挾風(fēng)兼破傷風(fēng)者歸 等分加) 羌活 防風(fēng)(各一錢) 荊芥穗(二錢五分)俱水煎服。
血痣者初起色紅如痣。漸大如豆?餮恢。由肝經(jīng)郁火血熱所致。用枯藥拈去其痣。次以生肌散收口。內(nèi)熱甚者。服清肝涼血等藥。
脈經(jīng)曰:顛撲內(nèi)有血則腹脹滿。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跌撲不分十二經(jīng)絡(luò)。血必歸肝留于脅下。痛甚則必自汗。汗由風(fēng)化也。治則先逐惡血。通經(jīng)絡(luò)。次和血止痛。然后調(diào)氣養(yǎng)血。補益胃氣。自能獲效。
如腹痛按之痛甚者瘀也。下之。下而痛不止。按之仍痛者。瘀未盡也。復(fù)元活血湯調(diào)之。腹痛按之不痛者。血氣傷也。四物湯加參、耆、白術(shù)。補而和之。用大黃等藥。血不下。反胸脹氣喘者。宜順其氣。用肉桂、木香、等分二錢酒服。即下黑血。及前所服之藥而蘇。弱者用下藥。亦加木香肉桂同煎。借其熱以行其氣。然服行氣藥。反胸痞氣促。食少體倦。及色黯膿清者。形氣虛也。補之。
胸腹脹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瘀滯也。當(dāng)歸導(dǎo)滯湯通之。下而胸腹反痛者。肝血傷也。四君子湯加芎、歸補之。下而發(fā)熱。陰血傷也。四物湯加參、術(shù)補之。下而惡寒。陽氣傷也。十全大補湯補之。下而欲嘔。胃氣傷也。六君子湯加當(dāng)歸補之。下而泄瀉。脾腎傷也。六君子湯加肉果、破故紙補之。下后手足冷;钁|出汗。陽氣虛寒也。參附湯溫之。吐瀉肢冷甲青者。虛寒甚也。參附湯倍用之。若口噤撒手。
遺尿唇青。痰盛體冷者。虛極之壞癥也。投大劑參附湯。多有得生者。
脈浮緊。發(fā)寒熱。身體痛者。挾外邪也。治宜發(fā)散。春用五積散、香蘇飲。夏用香蘇飲。秋用正氣散。冬用和解散。再宜隨癥加減。
患處或諸竅出血者。肝火也加味逍遙散。中氣不足。血無所附者。補中益氣湯。元氣內(nèi)脫。不能攝血者。
獨參東加炮姜。如不應(yīng)。加附子。血蘊于內(nèi)而嘔血者。四物湯加芩、柴。傷重昏憒者。雖有瘀血。切不可下。
凡損傷勞碌。怒氣腹脹。誤服大黃等藥者。傷陽絡(luò)則為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癥。傷陰絡(luò)則為血塊、血積、肌肉青黯。此臟腑虧損。經(jīng)脈失職。急補脾肺。亦有得生者。但恐患者不悟此理。不用此法。惜哉。
凡傷重氣絕不語者。以熱童便灌之。不問壯弱。及瘀血有無。并脅脹作痛。發(fā)熱煩躁口干者服之絕勝他藥。有推陳致新之功。神效莫測。打血藥內(nèi)。加之立驗。上部傷者。再加韭汁。迷悶者。烏金丸。用紅花酒加童便化服。
骨斷皮破者。藥宜水煎。皮不破者。藥宜酒煎。然必加童便。以活其瘀。純用酒煎。反能作脹。同損藥服。反能澀秘。(酒用無灰酒不論赤白)跌撲停瘀。先利二便。不可待秘?殖芍丶。然下之太過。則脈愈堅大。妄為瘀滯而更下之。因而夭折者多矣。
損傷忌服草藥。服之所生之骨。必大。不能入臼。自然銅雖有接骨之功。其性燥。宜量用。傷輕者勿用。
無名異為末酒服。能散毒血于四肢。跌損不可無乳、沒。惟降真香可代。亦可代血竭。腫痛乃血瘀所致用熱藥煎湯淋洗。瘀腫不消者砭之。否則愈后遇天陰作痛。忌梨并生冷。恐凝血。忌食牛肉。
食則痛不止。忌火灸忌見風(fēng)。
腸破脂出孔小者。以手劈去其脂。不可復(fù)入。入則為害。骨斷筋連者。不急剪去其筋。則浸好肉為不治。
腸出者。令患者手搭醫(yī)者之肩。隨其左右收起。用大麥煮粥取湯洗腸凈。以麻油抹手并瘡口。即吹通關(guān)散取嚏。令腸自入。用桑皮搓線。以雞血涂之。再以花蕊石散摻之。縫須縫里皮。留外皮開口。涂雞血。
搽生肌等藥。如腸損以燈照之。有氣射出者不治。
陰囊破者涂雞子黃油。摻金毛狗脊毛。以紫蘇葉煎湯洗之。內(nèi)服止痛藥。有瘀者用破血藥。
齒傷動者。用蒺藜根燒存性揩之。久用自牢。
眼胞受傷。青黑腫痛者。用紫金皮用童便浸七日曬干余處傷者不必制與生地等分為末。茶湯調(diào)敷。
腰傷作痛。諸藥罔效者。白芍、赤芍、威靈仙、乳香、沒藥等分為末。酒服即減。
慈救散 治跌撲骨折至死。但胸前有暖氣者。亦效。
山楂(八錢) 通草(三錢) 降香(末) 穿山甲 丹皮(各二錢) 赤芍 香附(酒炒)紅曲 陳皮 麥芽(炒各二錢) 當(dāng)歸(八分) 青皮 紅花(各七分) 桔梗(五分) 痛加乳香 沒藥(各一錢)
用水三碗。煎一碗服。
玉靈丹 治跌打損傷。
香附 蘇子(各四兩) 蘇木 蘿卜子 桃仁 當(dāng)歸 降香 紅花 枳實 青皮(各一兩) 沉香木香 官桂(各五錢) 乳香 沒藥 藿香 陳皮 檳榔 蓬術(shù) 白豆蔻(各三錢)各為末。和勻。用童便、黃酒、黑砂糖各一碗。合一處。煎如膏。和藥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黃酒化下;蛴贸嗌疤菧隆
復(fù)元活血湯 治墜下脅痛。
柴胡(二錢五分) 當(dāng)歸(二錢) 穿山甲(炒) 栝蔞仁 紅花(各七分) 桃仁(十七個)甘草(五分) 大黃(三錢)水二分。酒一分。煎一鐘。食遠服。以利為度。
五加四靈散 治跌撲損傷。
五加皮 骨碎補 川續(xù)斷 葳靈仁(各三錢五分)陳酒二碗。煎一碗服。
五加三皮散五加皮(二兩) 桂皮(一兩) 綿皮(一錢五分) 良姜(五錢) 砂仁(五錢) 如骨碎。加丹皮(一兩) 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茶匙。黃酒調(diào)服。
瓊花散鬧羊花洗凈焙干為末。每服三五分。黃酒調(diào)服。隨飲至醉為度。蓋臥避風(fēng)。
接骨金丹 亦可代杖。
土鱉(陰干聽用另加) 乳香 沒藥 龍骨 自然銅( 醋淬七次等分) 麝香(少許)
共為末。每服三分。取土鱉一個為末。加入和勻。黃酒調(diào)服。先須整骨而后服之。否則骨接錯矣。
一用土鱉、象房者佳。倒碓蟲。俱銀碓內(nèi)炙。各為末。每服用鱉末五厘。蟲末二厘。共七厘。和勻。安舌下。
急以黃酒送下。一只用鱉末五七厘。燒酒下。
截血膏 敷傷處四圍。能化血破瘀。止痛消腫。
天花粉(三兩) 姜黃 赤芍 白芷(各一兩)
上為末。用茶清調(diào)敷。如傷頭面血出不止者。藥涂頸上周遭。傷手足者藥涂脛臂周遭。傷余處藥涂瘡口周遭。能截其血不來。
如金瘡著水則瘡口如番花者。用韭菜汁調(diào)敷瘡口四圍。次以微火灸之。又用早稻煙熏之。瘡口水出即愈。如無水出。即風(fēng)襲也。倍加南星和敷。
如瘡口肉硬不消者。風(fēng)襲之也。加獨活。用熱酒調(diào)敷。如不消。風(fēng)入深也。加紫金皮和敷。自消。
跌損瘀血淋漓者。嚼三七罨之即止。青腫即消。
整骨麻藥 可以整骨?梢蚤_取箭頭。
川烏 草烏 fo茄子 鬧羊花 麻黃 姜黃(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分。茶酒任下。甘草湯解。
又整骨方蟾酥 川烏 花椒 胡椒(各一錢五分) 蓽茇(一錢) 鬧羊花 生半夏(各六分)
為末。每服半分。黃酒下。
要開大。加白酒藥一丸涂患處。亦佳。
四物湯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 十全大補湯 補中益氣湯 (俱見首卷) 加味逍遙散 (見瘰癧)重者折骨傷筋脫臼。必兼手法。此則另有專門。故不贅。
金瘡者失血癥也。如出血太多。脈宜虛細。為癥脈合符。故云: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補之。甚者獨參湯。素有熱者。兼以涼血。因于怒者。兼以清肝。再煩渴昏憒者。補脾。筋骨拘攣者。滋腎。
初傷出血。即以自己小便淋洗之。如傷久欲換敷藥者。亦以小便淋洗之。功能止痛不潰。即見水無礙。
次用碧螺散、黃龍等散摻之。如傷久潰爛者。七真膏貼之。久爛生蛆者。礬紅末摻之。血出作痛者;钛定痛湯。破傷風(fēng)。肢厥腹痛者。古方玉貞散。
金瘡神效散文蛤 降真香(俱炒焦虛加) 人參(等分)
上為末。干摻傷處。須扎緊。
雞兒王家刀瘡藥龍骨 白芨(等分)
為末摻之。干用水調(diào)。
碧螺散絲瓜(取皮搭于鍛石墻上陰干)
為末。干摻。干用水調(diào)。如經(jīng)風(fēng)見水。傷處發(fā)腫者。水調(diào)敷之。其腫立消。
二龍散 補缺唇。救自刎血流如注者。敷三時則口合。
枯礬(七錢) 乳香(三錢) 共末。名白龍散。
枯礬(七錢) 松香(三錢) 共末。名黃龍散。
活血定痛湯 治血出作痛。
紅花 乳香(各三錢)水酒煎。加童便服。
烏金丸 治血瘀為患。傷處赤腫。或攻頭面四肢者。每用一丸。煎紅花酒化服。
敗弩筋散 治筋被弓弩傷。不能屈伸者。
敗弩筋(燒存性) 秦艽(去苗) 杜仲 熟地 續(xù)斷(各五錢) 當(dāng)歸 大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共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服。日三次。
古方玉貞散 理刃傷并破傷風(fēng)。
生南星 防風(fēng)(等分)
為末。每服一錢。黃酒下。
一童被牛傷腸出。用桑皮線縫之。黃龍散敷之。愈數(shù)日后。肢厥腹痛。服此散立驗。
金瘡中風(fēng)掣痛。并手足不仁者。用艾葉揉作團。入瓦器內(nèi)點著。上蓋。留一孔。以孔對患處熏之。良久自效。
瘡口著水。肉如番花者。著風(fēng)。肉硬不消者。用截血膏敷之。(見跌撲門)
螻蛄散 治中矢在咽喉胸膈不出者。鉛子入肉不出者。針誤刺肉不出者。
用螻蛄一個。焙為末。黃酒調(diào)服。少時作癢。自動自出。再用螻蛄末香油調(diào)涂瘡口;蚣鍧庵位继。
如鮮者取腦涂之。立出。
又衣針入腹入肉者。用黃蠟、靈磁石等分。溶合。捻如針大。以涼水送下。藥裹針自大便而下。
酸棗核數(shù)十枚煎湯服。針從原孔出。外以雙仁杏仁研如泥。以車脂調(diào)涂傷處。自出。
繡針刺足。針已出而作痛者。用黃泥罨之。
又 等傷。危重幾絕者。急剖水牛腹。將傷者入牛腹中。良久即蘇。按此以氣血補氣血之良法也。業(yè)醫(yī)者守一定之方而治無窮之病。愧矣。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見首卷) 七真膏 (見杖丹門) 烏金丸
杖傷形傷癥也。凡夫杖之時。用受杖丹等服之。能令血不攻心。已杖后。不問已破未破。即服瓊液散。力能化瘀除疔。止痛消腫而不潰。且易于結(jié)痂。功勝他藥多矣。氣質(zhì)弱者繼之大補。以培其元。使脾胃健。
自能營達于下也。外則未破者砭之。已破者玄珠膏涂之。去瘀甚速。次以瑩玉膏、七真膏等生肌。如肉滿而不生皮者。青黛珍珠散。如刑重肉糜。黯腫昏憒者。剝黑羊皮乘熱貼之。熱童便灌之。繼以獨參湯補之。
代杖散野紅花(即小薊,半斤)用燒酒四斤半。浸之曬之。以干為度。臨刑時。絹包三錢。含口內(nèi)咽其汁。任刑不知痛。
代杖湯 臨刑時先服。
土鱉(五個焙) 蘇木 乳香 沒藥(各二錢) 木耳 穿山甲 丹皮 枳殼 蒲黃 歸尾 木通甘草(各一錢)酒水煎服。如不受杖。服靛花水二鐘解之。
代杖丹 治情不由己。事出不虞。受害一身。重刑難免。當(dāng)預(yù)服之。受刑可忍。能保血不攻心。
乳香 沒藥 無名異 地龍(去土) 木鱉子 丁香 丹皮 肉桂 自然銅( 醋淬七次等分)一加蘇木
上為末煉蜜為丸。二錢重。臨刑時。預(yù)服一丸。黃酒化下。
椒鱉丸 初杖服之散血消腫。輕者不用。
胡椒(二兩) 土鱉(三十個) 歸尾(一兩五錢) 木耳(灰一兩五錢) 乳香 沒藥 杏仁桃仁 發(fā)灰 血竭(各三錢八分) 自然銅(醋淬七次五分)
上為末。另用胡椒兩半煮汁。打糊為丸。桐子大。每責(zé)十板。服藥二錢。熱酒送下。
七真膏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三七(焙) 輕粉 兒茶(各三錢) 麝香(四分) 冰片(三分)
上為末。罐收聽用。遇杖者。勿經(jīng)湯水用白蜜調(diào)敷。疔自化。瘀自散。只此一敷。不須再換。
六真膏 治一切刑傷。各樣癰疽。
乳香 沒藥 血竭 三七 兒茶(各三錢) 樟冰(三兩) 豬脂(十二兩)碗盛水煮化。入藥。和勻。攤敷。
瑩玉膏 治杖傷消瘀定痛。亦治 瘡。
豬脂油(三兩入) 白蠟(一兩溶化離火入) 樟冰(一兩) 輕粉(五錢) 冰片(三分)麝香(二分)瘡黑者。加銀朱五錢。
為末。加入和勻收用。
黃白散 洗杖瘡。
大黃 白芷(各兩許)水煎濃汁。揉洗傷處。以癢至痛。痛至癢。瘀散見紅為度。拭干貼藥。
一用蔥姜、各四兩。杵爛。揉去血水。次貼藥。
瓊液散 (見夾傷) 青黛珍散 玄珠膏 (俱見首卷)
夾傷者。禁用敷藥膏藥。及泥涂等法。后必作腫成膿。未受刑時。預(yù)服代杖丹以護心。已夾后。隨用銀朱或朱砂末。用燒酒調(diào)敷傷處。用一人以十指尖輕啄患者腳底。先覺癢。次覺痛為止。再用一二人以筆管于患者腳面上輕輕趕之。助通血脈。候傷處凹者突起。四圍腫大為度。即服瓊液散。隨飲至醉為度。
次日去敷藥。只用洗藥。日燙三二次。次日再服瓊液散。則腫易消。痛易止矣。如復(fù)受重刑以至破潰者。
貼瓊液膏。服代杖湯。弱者繼之大補。使氣血壯。自能營達于下。則易于收功。生肌時易貼六真膏。甚捷。
瓊液散 治夾傷、拶傷、杖傷、跌傷。并寒濕筋骨疼痛。
鬧羊花(擇去梗蒂蕊葉洗去灰沙曬干砂鍋內(nèi)微焙) 為末。每服五分。壯者七分。先飲酒至半酣。
次服藥。再飲至大醉為度。靜臥勿語。語則發(fā)麻。次日午時。其麻方解。消腫止疼。其功甚捷。連服三次全愈。弱者間一日再服。
洗杖傷方 夾傷腫痛用此洗之。
透骨草 天門冬 天靈蓋 南星 地骨皮 陳皮(等分) 象皮(切碎倍用)水煎。浸洗日三二次。
瓊液膏 夾拶所傷。立能止疼活瘀。
鬧羊花 紅花 蒲黃 白芷 歸尾(各二兩) 麻油(一斤)浸藥七日。 枯。濾去渣。入黃蠟、白蠟各一兩。溶化。稍溫。入乳香、沒藥末各六錢冰片六分和勻收用。
代杖湯 六真膏 (俱見杖傷)
破傷風(fēng)者。因皮肉破。被風(fēng)寒外襲。漸傳入里。則寒濕交作?卩淝醒。角弓反張?谕孪涯。入陰則身涼自汗。傷處反為平陷。其毒內(nèi)攻矣。宜紺珠丹、玉貞散汗之。外仍貼玉真散。得膿為效。如汗后前癥不退。
傷處不高。漸醒漸昏。時發(fā)時止?卩洳徽Z者。不治。
玉真散 治破傷風(fēng)牙關(guān)緊急。角弓反張。甚則咬縮牙舌。
南星 防風(fēng) 白芷 天麻 白附子 羌活(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酒一鐘調(diào)服。更敷傷處。牙緊反張者。每服三錢。熱童便調(diào)服。雖內(nèi)有瘀血者亦愈。至于昏死。心腹尚溫者。連進三服。亦可保全。
風(fēng)犬咬傷。用漱口水洗凈搽之。效。
鎮(zhèn)風(fēng)散 破傷風(fēng)諸藥罔效危急者。及一切豬羊等風(fēng)。
魚鰾(焙) 杭粉(焙黃) 皂礬(炒紅各一兩) 朱砂(三錢另研)
上為末。每服二錢。無灰酒調(diào)服。外灸傷處。知痛為吉。
豬羊等風(fēng)發(fā)時;璧共皇∪耸抡。每服三錢。服二次。不再發(fā)。
臭靈丹 治破傷風(fēng)。及金瘡跌打。
大蒜(一升搗) 黃酒(四升)煮一升。服之須臾。汗出立愈。
杏仁膏 治破傷風(fēng)發(fā)熱紅腫者。
杏仁(去皮研) 飛羅面(等分)新汲水調(diào)敷。
紺珠丹 (見首卷) 艾熏法 (見金瘡門) 截血膏 (見跌傷門)
類破傷風(fēng)者。由潰瘍膿血大瀉。陽隨陰散。或筋脈拘攣。惡寒惕 。甚者舌強口噤。項背反張。痰壅便閉。
汗出發(fā)熱。此因虛而傳變所致。形類破傷風(fēng)也。法當(dāng)大補氣血。諸癥自退。如果系風(fēng)癥。亦宜大補兼以治風(fēng)可也。余每見潰瘍貼膏剪孔。而患破傷風(fēng)者。及用斂藥生肌。反助余毒致成敗癥者。多矣。
發(fā)痙者形類破傷風(fēng)。是以牙緊體強。肢搐背反。有汗曰柔痙。風(fēng)能散氣也。無汗曰剛痙。寒能澀血也。由潰傷亡血過多所致。仲景曰。瘡家不可發(fā)汗。汗之則痙。乃敗癥也。若大補氣血則生。誤作風(fēng)治則殆。治如四君、六味、八珍、十全、補中、逍遙、圣愈等湯。俱加鉤藤、丹皮、梔子、天麻等藥。如未應(yīng)獨參湯。手足冷者。
加以桂、附。
四君子湯 六味地黃丸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圣愈湯 補中益氣湯
(俱見首卷) 逍遙散 (見瘰癧門)
湯潑火傷者。患自外來也。然熱甚則火毒攻內(nèi)。令人煩躁口干;钁|而悶絕。初傷時用冷燒酒一鐘。于無意中望患者胸前一潑。被吃一驚。其氣一吸一呵。則內(nèi)之熱毒。隨呵而出矣。如仍作煩悶者。取新童便二碗灌之。由煙熏欲死者。搗水蘿卜汁灌之。外以燒酒蘸洗湯火傷處。其冷如冰;蛞喳}末摻之。能護肉不壞。然后敷保膚等膏。二便秘者。四順清涼飲下之。慎用冷水井泥浸 。致使熱毒伏于內(nèi)。寒滯束于外。因而不救者多。
四順清涼飲 治湯火傷。熱毒入里;蛲獗缓疀鏊场;鸲緝(nèi)攻。致生煩悶內(nèi)熱。口干大便秘實者。
當(dāng)歸 赤芍 羌活 防風(fēng) 連翹 梔子 甘草(各一錢) 大黃(炒二錢)
水二鐘。燈心二十根。煎八分服。
保膚膏 治湯泡火燒。及 瘡禿瘡。
大蜂房(一個) 血余(一元) 香油(半斤) 枯。濾去渣。入黃蠟(二兩) 溶化。離火待溫。入大黃(末二兩) 朝腦(末一兩) 二味。研勻和入。任用。
罌粟膏 治湯潑火燒。皮肉損爛。疼苦 熱。起泡流水者。
麻油(半斤) 罌粟花(三十朵無花以殼代之)浸油內(nèi)。煎枯。濾去渣。入白蠟六錢。
熬化。傾碗內(nèi)。待四邊將凝時。下真輕粉細末四錢。攪勻。坐冷水內(nèi)。用時。挑破水泡。攤薄紙上貼之。
清涼等膏 治湯潑、火燒、火藥傷。痛不可忍者。
鍛石一升。以水化開。加水二碗。攪混澄清。取清汁半碗。加香油減半。以箸攪打千百下如糊。取面上稠者。用鵝翎蘸掃傷處。
一用雞子清一鐘。香油半鐘。箸打千百下掃之。一用鍛石末。生桐油調(diào)敷。
萊菔膏 治未潰。紅腫熱痛者。
鮮蘿卜英杵爛罨之。腫消痛止。
凍瘡者。由寒極氣凝。血滯肌死而成也。甚則手足耳鼻受冷。至不知痛癢者。宜置溫處。以綿濃裹之。或用熱手熨之。切忌火烘湯泡。犯之則肉死。至春月必落。宜服內(nèi)托之藥。以助陽氣。則腐肉自潰。良肉自生。外用瑩珠等膏生肌斂口。如骨脫筋連者。急剪去筋。否則浸yin好肉難醫(yī)。凍耳成瘡。生姜自然汁煎膏涂之。凍足瘡腫。麥草連根葉煎湯洗之。每逢冬月。原凍處即發(fā)者。獨勝膏搽之曬之。庶不再發(fā)。
獨勝膏 遇冬月凍處即發(fā)者。
于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日。用獨頭蒜杵爛。日中曬熱。涂于凍發(fā)之處。即于日中曬干。忌見湯水。如式三次。永不再發(fā)。
靈異膏 治凍瘡、湯火瘡、杖瘡、多年惡瘡。
郁金(三兩) 生地(二兩) 粉草(一兩) 豬脂油(一斤)浸七日。 藥枯濾去渣。入黃蠟四兩。溶化成膏。浸水內(nèi)久之。任用。
哽喉者為誤吞針鐵諸刺諸骨。哽于咽喉也。微者用薤白煮半熟以線扎之。手執(zhí)線頭。將薤白入口微嚼咽之。度薤過哽處。便牽薤出。而哽亦隨薤出矣;蛴脕y麻筋一團。搓龍眼大。以線穿系。留線頭在外。
湯濕急吞下咽。頃刻扯出。其針頭必刺入麻中同出。如不中即再吞再扯。以出為度。
烏龍針 治骨哽于咽下。難出者。
用鐵線。燒軟雙頭虛。用黃蠟作丸龍眼大。裹鐵線頭上。外用絲綿裹之。推入喉內(nèi)哽骨處。其骨自下矣不下再推。
誤吞銅物者。多食荸薺;瘓詾檐洝U`吞鐵骨等物。腸中不能轉(zhuǎn)送覺墜者。多食青菜、豬脂。自然送入大腸。從糞同出。再諸骨哽喉。用玉簪花根八錢。各隨所犯之肉為引。煎湯服之。轉(zhuǎn)出乃愈執(zhí)業(yè)護士網(wǎng)。
諸刺入肉。外傷之癥也。軟而淺者。以針頭撥出則愈。硬而深者。搗螻蛄涂之。少時即出。如刺已出而仍痛者。亦以螻蛄涂之愈;蛞蓖麻子仁搗如糊。先以絹襯傷處。次罨之。覺刺出。即去之。一少加新羯羊糞和敷。
桂蠟丸 桂心為末。溶黃蠟為丸。置丸于傷處。搭濕紙三五層。火 藥化。刺即出矣。
大牙散 生象牙末。水調(diào)敷之。立出。
刺入喉者。水調(diào)。徐徐呷之。
人齒之食物。無不 爛下咽。由炙爆之毒。無不侵襲之也。故受其傷。則腫痛臭爛。異于平常者。感牙之毒也。初咬時用熱童便浸傷處。洗去牙黃污血。貼蟾酥餅。以膏蓋之。出微膿漸愈。如失治。則爛痛發(fā)胖。
仍用小便浸洗。次用油紙捻點火。于傷處熏之。良久。插蟾酥條。膏蓋。俟腫消時。用蔥白二兩。粉草五錢。
水煎日洗一次。換紅黑二膏完口。
金箔膏 貼咬傷。
四兩豬脂二兩占。藤黃半兩釜中煎。(占黃蠟也)
犬之風(fēng)也。由感肅殺之氣而成。如心受之則舌出。肝受之則目 。脾受之則流涎。肺受之則音啞。腎受之則尾拖。此五臟之受毒也。故經(jīng)其嚙。必致傷人。初被咬時。即服救生散。逐血片從小便中出。忌諸口味。麻物赤豆等。百日乃安。遲則毒大而小便難出。必攻臟腑。久則腹脹攻急。人聲若犬。
眼神露白者。不治。有愈后復(fù)犯前禁。觸之仍死。
救生散 治犬傷。
生斑蝥(七個去頭翅足) 杭粉(一錢)同研為末?招臏鼐普{(diào)服。一時許。小便行。出血片白脂。乃惡物也。如便痛。煎甘草湯飲之。自利。如毒未盡。次早再一服。以小便清白。方為毒盡。
一法?雌淙隧斨斜赜屑t發(fā)一根。急須拔去。以追風(fēng)散敷之。前救生散服之。
追風(fēng)如圣散 敷風(fēng)犬咬處。以拔其毒。
細辛 防風(fēng) 川烏 薄荷 草烏 川芎 白芷 蒼術(shù)(各一兩) 雄黃(四錢)
共為末。溫酒調(diào)敷傷處。紙蓋之扎之。日換二次。
風(fēng)犬咬傷。用燈心一把。黑豆一合。水煎豆熟。取湯調(diào)救生散服。外以炒穿山甲、斑蝥等分。艾和為炷。黃豆大。隔蒜灸之。此一貫子秘法也。灸畢。用漱口水洗凈。以玉貞散敷之。不發(fā)無膿。(見破傷風(fēng))一用番木鱉一個。水磨服之。
風(fēng)犬咬傷。久而復(fù)發(fā)者。雄黃(二錢) 麝香(二分)為末。酒調(diào)灌之。得睡勿驚。任其自醒。利下惡物。再進一服。驗。
黃石公云:禽之制在氣。如人汗粉犀、蟹黃破漆、蛇膽寧蛙、馬骨驅(qū)蟲之類是也。何則。以其所不勝及其所畏者治之耳。如馬咬傷。用原打馬的皮鞭燒灰敷之。蜈蚣咬傷。以手指蘸雞口內(nèi)涎涂之。蝎子螫傷。
取蝸牛一個搗爛涂之。俱能立愈者。以此推之。非尋類而治者乎。
犬咬傷 搗大蒜敷之。
久不收口者。經(jīng)布燒灰。香油調(diào)敷。
蛇咬傷 即飲好醋一二碗。使氣不隨血走。以繩扎傷處兩頭。再次用白芷末五錢。水調(diào)服。少時咬處出黃水。水盡則腫消口合而愈。
一用雄黃五錢五靈脂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服。仍以此藥敷患處;蛴蒙駸粽漳碜友
馬咬傷 栗子嚼爛敷之。
毒瓦斯入里者。馬齒莧煎湯飲之。
蜈蚣傷 取雄雞倒控少時。以手蘸雞口內(nèi)涎抹傷處。其痛立止。危者生雞血乘熱灌之。
蝎子螫 取蝸牛一個搗爛涂之。立止。
藤黃 青黛 雄黃 蝸牛 蟾酥(等分)
上為末。水和成錠。水磨涂傷處。立止。
天蛇毒 (即草間花蜘蛛也) 人被其傷則腫痛。有赤絲纏繞。用羊乳飲之。藍汁和麝香、雄黃末涂之。
若為靈水所濡。則生瘡似癩非癩。煮秦皮汁飲之。
射工傷 (即樹間雜色毛蟲也) 人觸著則能放毛射人。初癢次痛。久則外癢內(nèi)痛。骨肉皆爛。諸藥罔效。
用豆豉加清油搗敷癢處。少時則毛出可見。去豉用白芷煎湯洗之。如肉已爛。用海螵蛸末摻之。
蚯蚓傷 (誤受其毒) 則眉髯皆落。狀如大風(fēng)。但夜如蚓鳴于身為異耳。用鹽湯洗之。
蠶咬 搗苧根汁涂之。
苧近蠶種。則蠶不生。取其畏也。
六畜損傷。夏月臭不可近者。
蛇蛻(一兩燒存性) 蟬蛻(五錢) 青黛(五錢) 細辛(二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黃酒調(diào)服。則瘡內(nèi)蛆化為水。蠅不敢落。外以寒水石末摻之。佳。
點擊查看:<<外科大成>>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