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 疝病諸候(凡十一論)
隋 巢元方
諸疝者,陰氣積受于內,復為寒氣所加,使榮衛(wèi)不調,血氣虛弱,故風冷入其腹內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繞臍痛,白汗出;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此諸候非一,故云諸疝也。
脈弦緊者,疝也。
寒疝者,陰氣積受于內,則衛(wèi)氣不行,衛(wèi)氣不行,則寒氣盛也。故令惡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繞臍痛,白汗出,遇寒即發(fā),故云寒疝也。其脈弦緊者是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蹲踞,以兩手舉足,蹲極橫。治氣沖腫痛,寒疝入上下。
致腎氣法∶蹲踞,以兩手捉趾令離地,低跟極橫挽,自然一通,愈榮沖中痛。
夫寒疝心痛,陰氣積結所生也。陰氣不散,則寒氣盛;寒氣盛,則痛上下無常,言冷氣上沖受于心,故令心痛也。
此由陰氣積受于內,寒氣結搏而不散,腑臟虛弱,故風邪冷氣與正氣相擊,則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
此由腑臟虛弱,風邪客于其間,與真氣相擊,故痛。其痛隨氣上下,或上沖受于心,或在受于腹,皆由寒氣所作,所以謂之寒疝心腹痛也。
積聚者,由寒氣在內所生也。血氣虛弱,風邪搏受于腑臟,寒多則氣澀,氣澀則生積聚也。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始發(fā)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生也,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但諸臟腑受邪,初未能為積聚,邪氣留滯不去,乃成積聚。其為病也,或左右脅下如覆杯;或臍上下如臂;或胃脘間覆大如盤,羸瘦少衛(wèi)生資格考試網(wǎng)氣;或灑淅寒熱,四肢不收,飲食不為肌膚;或累累如桃李;或腹?jié)M嘔泄,寒即痛。故云寒疝積聚也。
其脈快而緊,積聚;浮而牢,積聚。牢強急者生,虛弱急者死。
七疝者,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 疝、野狼疝,此名七疝也。
厥逆心痛,食即脅下腹中盡痛,名曰寒疝也。腹中乍滿乍減而痛,名曰氣疝也。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也。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 疝也。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行難,名曰野狼疝也。凡七疝,皆由血氣虛弱,飲食寒溫不調之所生。
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陰疝,四曰妒疝,五曰氣疝,是為五疝也。而范汪所錄華佗太一決疑雙丸,方云治八痞、五疝、積聚、伏熱、留飲、往來寒熱,而不的顯五疝之狀。尋此皆由腑臟虛弱,飲食不節(jié),血氣不和,寒溫不調之所生也。
疝者,痛也。由陰氣積受于內,寒氣不散,上沖受于心,故使心痛,謂之心疝也。其痛也,或如錐刀所刺,或陰陰而疼,或四肢逆冷,或唇口變青,皆其候也。
陰氣在內,寒氣客于足陽明、手少陰之絡,令食竟必饑,心為之痛,故謂之饑疝。
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雖有結瘕,而虛假可推移,故謂之疝瘕也。由寒邪與臟腑相搏所成。其病,腹內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小腹痛。
脈沉細而滑者,曰疝瘕;緊急而滑者,曰疝瘕。方云∶干脯曝之不燥者,食之成疝瘕。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挽兩足指,五息止,引腹中氣。去疝瘕,利孔竅。
又云∶坐,舒兩腳,以兩手捉大拇指,使足上頭下,極挽,五息止,引腹中氣遍行身體。去疝瘕病,利諸孔竅,往來易行。久行精爽,聰明修長。
卷之二十 痰飲病諸候(凡十六論)
痰飲者,由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腑,結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謂之痰飲。其為病也,胸脅脹滿,水谷不消,結在腹內兩肋,水入腸胃,動作有聲,體重多唾,短氣好眠,胸背痛,甚則上氣咳逆,倚息,短氣不能臥,其形如腫是也。
脈偏弦為痰,浮而滑為飲。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左右側臥,不息十二通,治痰飲不消。右有飲病,右側臥;左有飲病,左側臥。又有不消,以氣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飲也。
此由痰水結聚在胸腑、膀胱之間,久而不散,流行于脾胃。脾惡濕,得水則脹,脹則不能消食也;蚪窀估锾撫t(yī)學全.在線m.f1411.cn滿,或水谷不消化,或時嘔逆,皆其候也。
熱痰者,謂飲水漿結積所生也。言陰陽痞隔,上焦生熱,熱氣與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吸吸而熱,故云熱痰也。
冷痰者,言胃氣虛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結聚,停受于胸膈之間,時令人吞酸氣逆,四肢變青,不能食飲也。
此由痰水積聚,在于胸腑,遇冷熱之氣相搏,結實不消,故令人心腹痞滿,氣息不安,頭眩目暗,常欲嘔逆,故言痰結實。
膈痰者,謂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逆上,上與風痰相結,上沖受于頭,即令頭痛;驍(shù)歲不已,久連腦痛,故云膈痰風厥頭痛。若手足寒冷至節(jié)即死。
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熱,或結實,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滿,或短氣好眠,諸候非一,故云諸痰。
流飲者,由飲水多,水流走受于腸胃之間,漉漉有聲,謂之流飲。遇血氣痞澀,經(jīng)絡不行,水不宣通,停聚溢受于膀胱之間,即令人短氣。將息遇冷,亦能虛脹。久不瘥,結聚而成癖
流飲宿食者,由飲水過多,水氣流行在脾胃之間,脾得濕氣則不能消食,令人噫則有宿食之氣,腹脹滿,亦壯熱,或吞酸,皆其候也。
留飲者,由飲酒后飲水多,水氣停留受于胸膈之間,而不宣散,乃令人脅下痛,短氣而渴,皆其候也。
留飲宿食者,由飲酒后飲水多,水氣停留受于脾胃之間,脾得濕氣則不能消食,令人噫氣酸臭,腹脹滿,吞酸,所以謂之留飲宿食也。
此由飲水多,水氣停聚兩脅之間,遇寒氣相搏,則結聚而成塊,謂之癖飲。在脅下,弦亙起,按之則作水聲。
諸飲者,皆由榮衛(wèi)氣痞澀,三焦不調,而因飲水多,停積而成痰飲。其為病也,或兩脅脹滿,或心胸煩悶,或眼暗口干,或嘔逆短氣,諸候非一,故云諸飲。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行左之右之側臥,閉目,氣不息十二通,治諸飲不消。右有飲病,右不息,排下消之。
又云∶ 行氣,低頭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之,痰飲宿食從下部出,自愈。 行氣者,身直頸曲,排氣下行而一通,愈宿食。久行自然能出,不須孔塞也。
支飲,謂飲水過多,停積受于胸膈之間,支乘受于心,故云支飲。其病,令人咳逆喘息,身體如腫之狀,謂之支飲也。
溢飲,謂因大渴而暴飲水,水氣溢受于腸胃之外,在于皮膚之間,故言溢飲。令人身體疼重而多汗,是其候也。
懸飲,謂飲水過多,留注脅下,令脅間懸痛,咳唾引脅痛,故云懸飲。
卷之二十 癖病諸候(凡十一論)
夫五臟調和,則榮衛(wèi)氣理,榮衛(wèi)氣理,則津液通流,雖復多飲水漿,不能為病。若攝養(yǎng)乖方,則三焦痞隔。三焦痞隔,則腸胃不能宣行,因飲水漿過多,便令停滯不散,更遇寒氣,積聚而成癖。癖者,謂僻側在于兩脅之間,有時而痛是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云∶臥覺,勿飲水更眠,令人作水癖。
又云∶飲水勿急咽,久成水癖。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舉兩膝,夾兩頰邊,兩手據(jù)地蹲坐,故久行之,愈伏梁。伏梁者,宿食不消成癖,腹中如杯如盤。宿癰者,宿水宿氣癖數(shù)生癰。久行,腸化為筋,骨變?yōu)?h3>二、久癖候
久癖,謂因飲水過多,水氣壅滯,遇寒熱氣相搏,便成癖。在于兩肋下,經(jīng)久不瘥,乃結聚成形,弦亙而起,按之乃水鳴,積有歲年,故云久癖。
此由飲水聚停不散,復因飲食相搏,致使結積在于脅下,時有弦亙起,或脹痛,或喘息脈緊實者,癖結也。
此由飲水結聚在于膀胱,遇冷熱氣相搏,因而作癖。癖者,冷氣也。冷氣久乘受于脾,脾得濕冷,則不能消谷,故令食不消。使人羸瘦不能食,時泄利,腹內痛,氣力乏弱,顏色黧黑是也。
關脈細微而絕者,腹內有癖,不能食也。
寒癖之為病,是水飲停積,肋下弦強是也。因遇寒即痛,所以謂之寒癖。
脈弦而大者,寒癖也。
飲癖者,由飲水過多,在于脅下不散,又遇冷氣相觸而痛,即呼為飲癖也。其狀∶脅下弦急,時有水聲。
痰癖者,由飲水未散,在于胸腑之間,因遇寒熱之氣相搏,沉滯而成痰也。痰又停聚流移受于脅肋之間,有時而痛,即謂之痰癖。
懸癖者,謂癖氣在脅肋之間,弦亙而起,咳唾則引脅下懸痛,所以謂之懸癖。
夫酒癖者,因大飲酒后,渴而引飲無度,酒與飲俱不散,停滯在于脅肋下,結聚成癖,時時而痛,因即呼為酒癖。其狀∶脅下弦急而痛。
此由飲酒多食魚膾之類,腹內痞滿,因而成渴,渴又飲水,水氣與食結聚,兼遇寒氣相加,所以成癖。癖氣停聚,乘受于脾胃,脾胃得癖氣不能消化,故令宿食不消。腹內脹滿,噫氣酸臭,吞酸,氣急,所以謂之酒癖宿食不消也。
夫飲酒人大渴,渴而飲水,水與酒停聚胸膈之上,蘊積不散而成癖也。則令嘔吐宿水,色如菹汁、小豆汁之類,酸苦者,故謂之酒癖菹痰也。
卷之二十 痞噎病諸候(凡八論)
夫八痞者,榮衛(wèi)不和,陰陽隔絕,而風邪外入,與衛(wèi)氣相搏,血氣壅塞不通,而成痞也。痞者,塞也,言腑臟痞塞不宣通也。由憂恚氣積,或墜墮內損所致。其病腹納氣結脹滿,時時壯熱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痞。而方家不的顯其證狀,范汪所錄華佗太一決疑雙丸方,云治八痞、五疝、積聚、伏熱、留飲、往來寒熱,亦不說八痞之名也。
諸痞者,榮衛(wèi)不和,陰陽隔絕,腑臟痞塞而不宣通,故謂之痞。但方有八痞、五痞或六痞,以其名狀非一,故云諸痞。其病之候,但腹納氣結脹滿,閉塞不通,有時壯熱,與前八痞之勢不殊,故云諸痞。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正坐努腰,胸仰舉頭,將兩手指相對,向前捺席使急,身如共頭胸向下,欲至席還起,上下來去二七。去胸肋痞、臟冷、 疼悶、腰脊悶也。
夫陰陽不和,則三焦隔絕,三焦隔絕,則津液不利,故令氣塞不調理也,是以成噎。此由憂恚所致,憂恚則氣結,氣結則不宣流,使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夫五噎,謂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雖有五名,皆由陰陽不和,三焦隔絕,津液不行,憂恚嗔怒所生,謂之五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此由陰陽不和,臟氣不理,寒氣填受于胸膈,故氣噎塞不通,而謂之氣噎。令人喘悸,胸背痛也。
此由臟氣冷而不理,津液澀少而不能傳行飲食,故飲食入則噎塞不通,故謂之食噎。胸內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故噎也。
此患由血氣衰少,腑臟虛弱,故令風冷之氣獨盛受于內,其冷氣久積不散,所以謂之久寒積冷也。其病,令人羸瘦,不能飲食,久久不瘥,更觸犯寒氣,乃變成積聚,吐利而嘔逆也
此由榮衛(wèi)虛弱,三焦不調,則令虛冷在內,蓄積而不散也。又飲食氣與冷氣相搏,結強而成塊,有上有下,或沉或浮,亦有根亦無根,或左或右也,故謂之腹內結強。久而不瘥,積受于年歲,轉轉長大,乃變成 瘕病也。
點擊查看:<<諸病源候論>>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