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逆上沖成嘔吐,乳食傷m.f1411.cn/job/胃或夾驚,或因痰飲或蟲擾,虛實(shí)寒熱要分明。
【注】嘔吐一證,皆諸逆上沖所致也。夫諸逆之因,或以乳食過多,停滯中脘,致傷胃氣,不能健運(yùn)而上逆也;或于食時(shí)觸驚,停積不化而上逆也;或痰飲壅盛,阻隔氣道;或蛔蟲擾亂,懊 不安而上逆也?傊,上逆之因雖不同,而皆能成嘔吐也。但病有虛有實(shí),有寒有熱,治者當(dāng)于臨證時(shí)參合兼見之證,審慎以別之,庶不誤矣。
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吐證名,無物有聲為噦證,分別醫(yī)治中病情。
【注】吐證有三∶曰嘔,曰吐,曰噦。古人謂嘔屬陽明,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屬太陽,有物無聲,血病也;噦屬少陽,有聲無物,氣病也。獨(dú)李杲謂嘔、吐、噦俱屬脾胃虛弱。潔古老人又從三焦以分氣、積、寒之三因。然皆不外諸逆上沖也。治者能分虛實(shí),別寒熱以治之,自無不曲中病情矣。
乳食過飽蓄胃中,乳片不化吐頻頻,身熱面黃腹膨脹,消乳保和有神功。
【注】傷乳吐者,因乳食過飽,停蓄胃中,以致運(yùn)化不及,吐多乳片,猶如物盛滿而上溢也。其證身熱面黃,肚腹膨脹。治宜消乳丸、保和丸;渌奕,安胃和中,節(jié)其乳食,自然止也
消乳丸
香附(制,二兩) 神曲(炒) 麥芽(炒,各一兩) 陳皮(八錢) 縮砂仁(炒) 甘草(炙,各五錢)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如粟米大,量?jī)捍笮∨c之,姜湯化下。
保和丸
南山楂(二兩) 神曲(炒,一兩) 茯苓 半夏(姜制,各一兩) 連翹(去心) 陳皮 萊菔子(炒,各五錢)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麥芽湯化服。
過食傷胃腹脹熱,惡食口臭吐酸粘,眼胞虛浮身潮熱,須服三棱和胃煎。
【注】傷食吐者,因小兒飲食無節(jié),過食油膩、面食等物,以致壅塞中脘而成也,其證肚腹脹熱,惡食口臭,頻吐酸粘,眼胞虛浮,身體潮熱。治宜清胃和中為主。先用三棱丸止其吐,再用和胃湯化其滯,而病漸愈矣。
三棱丸
三棱(煨) 陳皮 半夏(姜制) 神曲(炒,各一兩) 黃連(姜炒) 枳實(shí)(麩炒) 丁香(各五錢)
上研細(xì)末,面和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二十丸,食后姜湯下。
和胃湯
陳皮 半夏(姜制) 縮砂仁(研) 蒼術(shù)(炒) 濃樸(姜炒) 藿香葉 香附(炒) 甘草(炙) 山楂 神曲(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和胃湯治嘔吐頻,陳皮半夏縮砂仁,蒼術(shù)濃樸藿香葉,香附甘草山楂神。
食時(shí)觸異吐清涎,身熱心煩睡不安,截風(fēng)觀音散極妙,止吐定吐丸可痊。
【注】夾驚吐者,多因飲食之時(shí),忽被驚邪所觸而致吐也。其證頻吐青涎,身體發(fā)熱,心神煩躁,睡臥不寧。先用全蝎觀音散截其風(fēng),次用定吐丸止其嘔,而病可痊矣。
全蝎觀音散
人參(三錢) 黃 (蜜炙) 扁豆(炒) 茯苓(各五錢) 蓮肉(去心,三錢) 木香(煨,一錢五分) 白芷(二錢) 羌活 防風(fēng) 天麻 全蝎(去毒,各三錢) 炙甘草(一錢五分)
上為細(xì)末,姜棗煎湯調(diào)服,量?jī)捍笮∨c之。
定吐丸
丁香(二十一粒) 蝎梢(去毒,四十九條) 半夏(姜制,三個(gè))
上為細(xì)末令勻,煮棗肉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七丸,煎湯化服。
痰飲壅盛在胸中,痰因氣逆嘔吐成,眩暈面青吐涎飲,香砂二陳六君寧。
【注】痰飲吐者,由小兒飲水過多,以致停留胸膈,變而為痰,痰因氣逆,遂成嘔吐之證。其候頭目眩暈,面青,嘔吐涎水痰沫也,宜用香砂二陳湯。虛者,香砂六君子湯治之。
香砂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藿香砂仁。
m.f1411.cn/lunwen/藿香 縮砂仁 白術(shù)(土炒) 人參 茯苓 半夏(姜制) 陳皮 甘草(炙)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香砂六君虛痰吐,藿香縮砂共白術(shù),人參茯苓及陳皮,半夏甘草同煎服。
蟲吐胃熱或胃寒,色變時(shí)疼嘔清涎,寒熱當(dāng)以陰陽辨,化蟲加減理中痊。
【注】蟲吐之證有二∶有以胃經(jīng)熱蒸者,有以胃經(jīng)寒迫者,皆能令蟲不安,擾亂胃中而作吐也。其證唇色或紅或白,胃口時(shí)痛時(shí)止,頻嘔清涎。屬寒屬熱,當(dāng)從陰陽之證辨之,熱者化蟲丸主之,寒者加減理中湯主之。
化蟲丸
蕪荑(五錢) 鶴虱 苦楝根皮 胡粉 使君子肉 檳榔(各一兩) 枯礬(二錢五分)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量?jī)捍笮∨c之。
加減理中湯
引用烏梅一個(gè),水煎服。
【方歌】加減理中寒吐蟲,人參干姜白術(shù)從,川椒烏梅伏蟲動(dòng),煎成服下即安寧。
虛吐多因胃弱成,神倦囟動(dòng)睡露睛,自利不渴頻嘔吐,丁沉四君藥最靈。
丁沉四君子湯
人參 白術(shù)(土炒) 茯苓 炙甘草 丁香 沉香
引用煨姜,水煎服。
【方歌】胃虛嘔吐不思食,丁沉四君治最宜,參術(shù)苓草補(bǔ)其胃,丁香沉香溫其脾。
小兒實(shí)吐腹脹滿,二便不利痞硬疼,發(fā)渴思涼吐酸臭,三一承氣可收功。
【注】實(shí)吐者,小兒平素壯實(shí),偶而停滯,胸腹脹滿,二便秘澀,痞硬疼痛,口渴思飲寒涼,吐多酸臭也。宜用三一承氣湯下之,二便利而吐止矣。
三一承氣湯
芒硝 生大黃 枳實(shí)(麩炒) 甘草(生) 濃樸(姜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三一承氣治實(shí)吐,滌滯通塞功最著,芒硝相配生大黃,枳實(shí)甘草同濃樸。
朝食暮吐為冷吐,乳食不化不臭酸。四肢厥冷面唇白,姜橘丁萸理中煎。
【注】寒吐者,皆因小兒過食生冷,或乳母當(dāng)風(fēng)取涼,使寒氣入乳,小兒飲之,則成冷吐之證,其候朝食暮吐,乳食不化,吐出之物,不臭不酸,四肢逆冷,面唇色白,治當(dāng)溫中定吐。胃微寒者,姜橘散主之;寒甚者,丁萸理中湯主之。
姜橘散
白姜(二錢) 陳皮(一兩) 炙甘草(一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溫棗湯調(diào)服。
丁萸理中湯
即理中湯加丁香,吳茱萸(溫胃止嘔)。
食入即吐因胃熱,口渴飲冷吐酸涎,身熱唇紅小便赤,加味溫膽湯可痊。
【注】熱吐之證,或因小兒過食煎爆之物,或因乳母過食濃味,以致熱積胃中,遂令食入即吐,口渴飲冷,嘔吐酸涎,身熱唇紅,小便赤色。治宜清熱為主,加味溫膽湯主之。
加味溫膽湯
陳皮 半夏(姜制) 茯苓 麥冬(去心) 枳實(shí)(麩炒) 生甘草 竹茹 黃連(姜炒)
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熱吐須用溫膽湯,陳皮半夏茯苓良,麥冬枳實(shí)生甘草,竹茹黃連水煎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