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熱蒸蒸咳嗽頻。涕流鼻孔淚滿睛。面浮眼腫雙腮赤。此是天行麻毒侵。
發(fā)熱蒸蒸咳聲頻。目腫面浮氣上行。坐臥不安痰唾少。肺葉焦舉熱邪蒸。
麻癥百聲咳不歇。初熱未出正相宜。不咳少咳皆不順。啟咳須要用陳皮。
正收收盡宜無咳。此時(shí)有咳須早醫(yī)。清金瀉肺為先務(wù)。若待危時(shí)悔已遲。
麻毒連綿上氣咳。發(fā)作百聲終不歇。胸高肩聳衄長(zhǎng)流。擺手搖頭泉下客。
天行麻疹。與傷寒相似。惟麻則噴嚏、鼻流清涕、眼胞腫、目淚汪汪之為異耳。但見此等癥候。便是麻癥。夫麻原發(fā)于心。心火內(nèi)亢。則肺金受克。以致肺葉焦舉。故有咳嗽。(朱曰 釋麻證之咳嗽。要言不煩。)法當(dāng)清金瀉火。以加味人參白虎湯(見二十九條)去人參、甘草、糯米。加牛蒡子、連翹主之。有用白虎湯(見二十六條)去甘草、糯米。加牛蒡子、薄荷葉治之者;蛞匀断旧⒑瀉白散二方俱去甘草治之。方中桑白皮。采取鮮者。多用為妙。熱甚煩渴者。加知母、天花粉、石膏、黃芩之類。如咳甚者。以二母散或麥門冬湯。除去升麻、赤芍、甘草。或清肺湯去桔梗、甘草。加蘇子;蛎乇厩宸螠ソ酃!⒏什;蚵櫴清肺飲去柴胡、陳皮、桔梗、甘草等方。隨癥而用之。然確宜清熱透毒。不可止咳。故古人多用清揚(yáng)飲子去甘草加連翹主之。慎勿用五味子及收斂等藥。秘塞肺竅。令咳嗽終身不已。(朱曰 收斂等藥。秘塞肺竅。切記勿用。)只宜清余熱、消痰壅、而咳自止。貝母麥冬飲。除甘草、桔梗。加連翹、牛蒡子、黃連、黃芩之類。前后咳嗽。俱可施用。夫麻有咳。則肺氣疏通。毛竅開豁。而麻則易于出透。所以麻癥初熱未出之先。最喜咳嗽。(朱曰 麻有咳之故。不可不知。)多咳則為順候。俚言所謂撲麻是也。麻疹出透。則心經(jīng)火息。肺無克伐。而咳自止。(朱曰 麻出透自不咳。心火息而肺不受刑也。)正出之際。若無連聲咳嗽。及少咳與不咳者。則腠理閉密。麻難透表。急于升發(fā)藥中。多加留白陳皮。以啟其咳。使毛竅開泄。腠理舒暢。(朱曰 加留白陳皮以啟咳。即疏通腠理之意。)而麻自易出透矣。已出之后。及將收收后。則又以無咳為佳。如麻已出而咳不止。身熱作渴。煩躁不食。脈洪者。以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生地黃、鮮骨皮治之。肺熱如咳喘者。用生地黃散去陳皮。加黃芩、葶藶、桑白皮治之。喘甚者。加栝蔞霜、白芥子、蘇子、萊菔子治之。出盡及收后微微咳嗽者。此余邪未盡。肺氣未平也。不須服藥。若欲治之。則以瀉白散合三味消毒散。俱去甘草與服。如肺燥塞不利而咳者。以利金湯去陳皮、桔梗、甘草、生姜。加麥冬、牛蒡子、黃芩、桑白皮治之。麻盡透而壯熱咳嗽大便閉者。以除熱清肺湯去赤芍、甘草。加黃連、黃芩、地骨皮、火麻仁、枳殼以清利之。或加大黃下之。如出盡及收后?人陨醵圆恢拐摺J菍兖鰺。治宜清熱降火。佐以消痰之品。以清咽滋肺湯去玉竹、桔梗、甘草。加黃連、枯黃芩;蚵櫴锨宸物嬋リ惼ぁ⒉窈、桔梗、甘草。加貝母、黃連主之。出盡收后?人圆恢苟嗵嫡摺R郧逖首谭螠ビ裰、麥冬、桔梗、甘草。加枳殼、茯苓、陳皮治之;蚵櫴锨宸物嬋ゲ窈、桔梗、麥冬。加枳殼治之。若麻至五六日。而仍咳嗽氣粗。外熱不退。乃尚有余毒留于肺胃。宜用孟介石清肺飲。除僵蠶、柴胡、陳皮、桔梗、甘草。加地骨皮、桑白皮、葶藶治之;蛞造o遠(yuǎn)主人清肺飲。去桔梗、甘草。加石膏、黃芩治之。如麻后咳嗽。聲音不清。不思飲食。眼目不清。唇口干燥者。以清肺消毒化痰湯去桔梗、甘草、治之。
若麻后氣喘?人赃B聲不住者。此乃毒流于肺經(jīng)。肺中伏火。金虛葉焦。故咳嗽連聲不住也。以秘本門冬清肺湯;蛴霉瞧で咫跎。俱去桔梗、甘草、糯米治之。如體熱者。亦以秘本門冬清肺湯。去甘草、桔梗、糯米。加黃連、黃芩、牛蒡子治之。咳嗽甚而氣喘連聲不住。甚至飲食嘔水者。此熱毒乘肺而然也。亦以秘本門冬清肺湯去甘草、桔梗、糯米。加蜜炙枇杷葉治之。見血者。再加茅根、阿膠治之。如咳嗽有吐血者。以麥冬清肺湯去楂肉、桔梗。加生地黃主之。兼有嘔水者。亦以此方除楂肉、桔梗治之。如麻后咳嗽氣急者。以枳殼前胡湯除甘草、桔梗。以蘇子易蘇梗。加芥子、萊菔子、葶藶、栝蔞霜以治之。然亦有加沉香者。在麻后似亦無害。如麻后但氣粗者。以聶氏清肺飲仍除柴胡、桔梗、甘草。加芥子、蘇子、萊菔子、葶藶治之。如麻后咳嗽不止。內(nèi)熱不清。心神不寧。夜臥不安。以天真膏除黃耆、白術(shù)、薏苡仁。加酒炒黃連、酒炒黃芩、辰砂主之。如麻后咳嗽失聲發(fā)熱者。以葶藶丸加地骨皮、天花粉、酒炒黃連、黃芩。水煎與服。麻后咳嗽、腹脹、喘急、煩躁、泄瀉、聲啞、唇青、口青者。以賈蘭峰傳方。除麻黃、陳皮、桔梗、甘草、白芍、加麥冬、骨皮、芥子治之;虿怀咨。更加柴胡亦可。此在麻后治法。變通在乎其人。然切不宜遽用白術(shù)等味。如麻后久咳不止。以生地黃、當(dāng)歸身、白茯苓、川貝母、桑白皮、杏仁、柿霜等味。以養(yǎng)血、涼血、清金。而咳自止。然竟有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合枳桔二陳湯。加栝蔞霜、杏仁治之者。雖曰無礙。反不若以前之七味治。藥簡(jiǎn)而功捷也。如兼渴者。加麥冬、枳殼。兼喘者。加蘇子、芥子治之;蚋虞闼、萊菔子亦可。其有感觸風(fēng)寒?人詿⿶。嘔逆清水。眼赤咽痛?谏嗌徴。以防風(fēng)敗毒散(見第五條)加生黃芩治之。如咳嗽氣喘唇焦。熱結(jié)在內(nèi)。煩躁不寧;蚩鼻出血。不拘前后。并宜以犀角解毒化痰湯。去赤芍、甘草。加麥冬、杏仁、葶藶治之;蛴寐櫴锨宸物。去陳皮、柴胡、淡竹葉、甘草、桔梗。加黃連、當(dāng)歸尾治之。收后如見此候。以加味人參白虎湯(見二十九條)去人參、甘草、糯米。加生地黃、地骨皮、黃芩以滋潤(rùn)之。倘或久咳不止。面浮目腫、胸高如龜、肩聳氣喘、搖手?jǐn)[頭、口鼻出血、面色或青或赤、或白而枯、鼻燥昏悶者。皆不治之癥也。(朱曰 不治之癥加此。)
三味消毒散 治咽喉疼痛。及麻疹已出未出。與未出勻。又治一切瘡毒。并能涼膈消痰。
牛蒡子(炒研二兩) 荊芥穗(二錢五分) 甘草(五錢) 研末。每用三錢。水煎服。
瀉白散 治喘嗽。并脾肺經(jīng)有熱。目黃?诓凰比。
桑白皮(蜜炙) 地骨皮(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糯米一百粒引。水煎。食后服。加人參、白茯苓、知母、黃芩。名加減瀉白散。治肺炎喘嗽。
二母散 治麻后咳嗽甚。及肺熱咳嗽。
知母 貝母(去心童便洗) 生姜一片引。水煎服;?yàn)槟。白水下一錢。
麥門冬湯 (即二十八條內(nèi)葛根麥門冬散去人參、淡竹葉)。
麥冬(去心) 葛根 熟石膏(各一錢) 茯苓 赤芍藥(酒炒各六分) 升麻(四分) 炙甘草(四分) 水煎服。
清肺湯 治麻后咳甚。
枯黃芩 貝母 桔梗(各七分) 防風(fēng) 炙甘草(各四分) m.f1411.cn/jianyan/水煎服。
秘本清肺湯 治不時(shí)咳嗽。寒熱唾紅。
黃芩 當(dāng)歸 麥冬 防風(fēng) 赤茯苓 生地黃 連翹 蘇葉 前胡 桔梗 甘草(各五分)桑白皮(一錢) 水煎服。
聶氏清肺飲 治麻后氣粗咳嗽。
桑白皮(蜜炒) 地骨皮(去骨各五分) 麥冬(去心一錢五分) 天花粉 元參(各八分) 柴胡(六分) 桔梗 黃芩(酒炒) 川木通(去皮各三分) 熟石膏 生地黃(各一錢) 陳皮 生甘草(去皮各三分) 淡竹葉、燈心引。水煎。加羚羊角磨汁對(duì)服。
清揚(yáng)飲子 麻疹主方。
西河柳(五錢) 麥冬 元參(各二錢) 牛蒡子(炒) 葛根(各一錢五分) 知母(蜜炒) 蟬蛻肚(洗去土) 薄荷葉 荊芥穗 甘草(各一錢)淡竹葉(三十片) 水煎服。
貝母麥冬飲
貝母 麥冬 薄荷葉 元參 栝蔞仁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生地黃散 治麻肺熱喘咳。斑疹身熱?诟尚臒
生地黃(一錢) 麥冬(五分) 杏仁 款冬花 陳皮(各八分) 水煎服。準(zhǔn)繩有甘草。一書并有桔梗。
利金湯 治肺燥塞不利而咳。
貝母 茯苓 枳殼 陳皮 桔梗 甘草 生姜、白蜜引。
除熱清肺湯 治麻盡透而壯熱咳嗽。大便閉結(jié)。
石膏(三錢) 麥冬(去心一錢五分) 元參 生地黃 貝母 栝蔞 根赤芍藥(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溫服。
清咽滋肺湯 治麻后余熱?人月曕。
元參 牛蒡子 荊芥 貝母 麥冬 栝蔞根 馬兜鈴 明玉竹 桔梗(各八分) 甘草(四分) 水煎服。此方繆仲淳有薄荷。無馬兜鈴。
孟介石清肺飲
熟石膏 生地黃(各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淡竹葉(七分) 陳皮(七分) 元參 柴胡(各一錢) 當(dāng)歸尾 黃芩 知母(炒) 桔梗(各七分) 僵蠶(炒五只) 甘草(去皮三分) 燈心五十寸引。
靜遠(yuǎn)主人清肺飲 治麻后傳肺胃二經(jīng)?却。
麥冬 牛蒡子 防風(fēng) 茯苓 桑白皮 地骨皮 知母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清肺消毒化痰湯
牛蒡子 荊芥穗 防風(fēng) 貝母(各五分) 連翹 黃芩 前胡 茯苓(各七分) 枳殼 桔梗(各一錢) 甘草(三分) 水煎。作十余次徐徐服。
秘本門冬清肺湯
天冬 麥冬 知母 貝母 杏仁(去皮尖炒研) 石膏 骨皮 牛蒡子 款冬花 桑白皮 馬兜鈴 桔梗 甘草、糯米引。水煎服。
骨皮清膈散
黃芩(二錢五分) 石膏(七分) 滑石(七分五厘) 地骨皮 當(dāng)歸 知母桑白皮 紫菀茸(蜜炒) 白茯苓 桔梗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引。水煎服。此方加人參、柴胡、白芍、白術(shù)、黃。(蜜炙各五分)。名人參清膈散。治肺熱。鼻干涕唾稠粘。
麥冬清肺湯
麥冬 知母 貝母 黃芩 杏仁 天花粉 枳殼 陳皮 丹皮 楂肉 桔梗 水煎服。
枳殼前胡湯
枳殼 前胡 防風(fēng) 赤茯苓 蘇梗 桔梗 甘草 水煎服。氣急者。以沉香磨水對(duì)服。
天真膏 治麻后咳嗽不止。內(nèi)熱不清。心神不寧。夜臥不安。或生瘡疥。
生地黃 麥冬 元參 白茯苓 紫菀茸 知母 陳皮 桑白皮 沙參 生黃 薏苡仁 棗仁 丹皮 茯神 當(dāng)歸身 白術(shù) 此方以生地、麥冬、元參、沙參、黃耆、苡仁、炒白術(shù)為君。白茯苓、炒棗仁、茯神、當(dāng)歸、丹皮、陳皮、紫菀茸為臣。炒知母、桑白皮為佐。入砂鍋內(nèi)。以長(zhǎng)流水浸。用桑柴文武火煮兩時(shí)之久。水減。再添水于內(nèi)。取出去滓。將藥水澄清。復(fù)入砂鍋再熬。加蜜和成膏。以瓷 收貯。每用三匙。滾水調(diào)服。
葶藶丸 治麻出氣喘。將成龜胸。
葶藶子(隔紙略炒) 漢防己 牽牛子(略炒) 杏仁(去皮尖油) 萊菔子 煎服。大便溏滑者。除牽牛。
賈蘭峰傳方
黃連 黃芩 連翹 元參 知母 杏仁 干葛 麻黃 牛蒡子 陳皮 濃樸 白芍 桔梗甘草 水煎服。
枳桔二陳湯
半夏(姜汁蒸三錢) 陳皮(去白)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枳殼 桔梗(各八分) 姜引。水煎服。
犀角解毒化痰湯 治麻后咳嗽氣喘。唇焦結(jié)熱;驘┰瓴话;蚩诒浅鲅。
犀角(磨汁) 丹皮 連翹 貝母 天花粉 薄荷 紫草茸 甘草梢(各一錢) 當(dāng)歸(八分) 牛蒡子(九分) 赤芍(六分) 生地黃(二錢) 黃連(五分) 淡竹葉(三十片) 水煎服。
氣促原因肺未清。開口出納喘候真。鼻扇痰鳴肺將絕。胸高必定歸幽冥。
氣促之癥。多緣肺熱不清所致。治法當(dāng)分時(shí)候。若見于未出及正出之時(shí)。藥宜疏托。以清熱透肌湯(見二十五條)去甘草主之。如見于正收及收后。藥宜降火及瀉肺氣。以清咽滋肺湯(見五十條)去玉竹、桔梗、甘草。加茯苓、陳皮以消痰。若開口而作出納。胸脅高疊。起止不常不定。是為喘癥。乃屬痰火之候。熱邪壅遏肺竅。氣道阻塞而然也。然喘癥有虛實(shí)之分。實(shí)者易治。虛者難為。欲察其虛實(shí)之確。在于大便之溏泄。小便之清利。大便之堅(jiān)結(jié)。小便之赤澀上別之。(朱曰虛實(shí)之分。當(dāng)于見證求之。)若大便溏泄。小便清利。唇白而身無大熱。皆為虛癥。治以半夏、蘇子、芥子、葶藶、桔梗、甘草、萊菔子、陳皮、南星、茯苓之類。以清痰潤(rùn)肺。多難獲效。實(shí)則大便堅(jiān)燥。小便赤澀。唇紅而身發(fā)壯熱。用甘草、桔梗、陳皮、枳殼、蘇子、栝蔞仁、杏仁、桑白皮、黃芩、黃連、天冬、麥冬等味。多易于取效。果系實(shí)者。以竹葉石膏湯(見二十六條)去人參、半夏、炙甘草、粳米。加栝蔞仁、貝母、白芥子治之。冬月更加蜜酒炒麻黃少許?梢噪S手而應(yīng)。大抵未出時(shí)喘者易治。收后而喘者難治。如發(fā)熱時(shí)多喘。邪熱壅于肺故也。慎勿用定喘之劑。惟宜以大劑石膏知母竹葉湯。或檉葉葛根湯。去甘草主之。初發(fā)熱而喘者。以麻黃湯去甘草。加連翹、牛蒡子、枳殼;蛞郧褰鹕⒒饻ソ酃、甘草。加酒炒黃芩、杏仁、連翹、枳殼治之。初發(fā)熱未出之時(shí)而喘者。以三拗湯去甘草。加荊芥、石膏、芽茶治之。如肺炎喘嗽。以加味瀉白散去人參、甘草主之。發(fā)喘而鼻黑干燥者。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主之。如痰實(shí)壯熱。胸中壅悶。臥則喘急。以前胡枳殼散去甘草。加貝母、黃連、黃芩、栝蔞霜治之。如麻已出而喘者。用加味清肺降火湯主之。如麻出三日后而作喘者。急以靜遠(yuǎn)主人清肺飲(見五十條)去知母、桔梗、甘草。加古仁、栝蔞霜、芥子治之。或以生地黃散(見五十條)治之。如麻后發(fā)喘。以清咽滋肺湯(見五十條)去玉竹、桔梗、甘草。合白虎湯(見二十六條)去甘草、粳米。以滋潤(rùn)肺胃。若麻后而喘。日久胃虛。不可用白虎湯(見二十六條)。只宜以靜遠(yuǎn)主人清肺飲(見五十條)主之。麻后如有日久發(fā)喘不歇者。以小柴胡湯(見二十二條)。以貝母易半夏、沙參易人參。加五味子從權(quán)治之。若喘而無涕。兼之鼻扇者。則難治矣。蓋鼻扇癥。肺氣將絕。若鼻扇而喘滿痰鳴者。此必不治。如鼻扇而咽喉清利。無喘滿而精神如故不減者。十救二三。宜滋培肺氣藥。以潤(rùn)肺清痰為主。以補(bǔ)肺阿膠散治之。收后而鼻扇者不治。若麻喘而胸高者。乃肺經(jīng)熱甚而脹起者也。其癥多見于正收及收后。凡麻見胸高之癥。為肺壞。乃不治之候。有用葶藶桑白皮散治之者。亦僅十全一二而已。若冀其施無不應(yīng)。未之有也。
石膏知母竹葉湯
石膏(五錢至一兩) 肥知母(一錢至二三執(zhí)業(yè)護(hù)士網(wǎng)錢) 淡竹葉(三十片至一百片) 麥冬(三錢至 五錢) 薄荷葉(三錢) 西河柳(兩許) 水煎服。
檉葉葛根湯
西河柳 前胡 葛根 荊芥穗 貝母 元參 知母 麥冬 甘草 水煎服。
麻黃湯
麻黃(泡去綠汁) 杏仁(去皮尖油) 甘草(各五分) 石膏 臘茶葉(各一錢) 一方去石膏。加桑白皮。水煎服。
清金散火湯
麻黃(泡去綠汁) 蘇葉 牛蒡子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三拗湯
麻黃(去節(jié)三錢) 杏仁(去油皮尖二十粒) 生甘草 水煎服。加桔梗、荊芥。名加味三拗湯。
加味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白茯苓 知母 黃芩 人參 甘草 糯米一百粒引。水煎。食后服。
前胡枳殼散
前胡 枳殼 赤茯苓 炙甘草(各五錢) 大黃(量?jī)杭訙p)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旋服。
加味清肺降火湯治麻出喘急。
陳皮 枯黃芩 麥冬 桑白皮 生地黃 貝母 梔仁 栝蔞仁 天花粉 石膏 葶藶子 地骨皮 蘇子(炒) 燈心二十根引。水煎服。
補(bǔ)肺阿膠散 治肺虛有火。嗽無津液而氣梗鼻扇。
阿井膠(蛤粉炒一兩五錢。能補(bǔ)血液。清肺滋腎。益血補(bǔ)陰。氣順則不梗。液補(bǔ)則津生;鹜硕詫帯) 馬兜鈴(一兩。象肺。故入肺清熱降火。) 牛蒡子(炒香。一兩。利膈滑痰。而潤(rùn)肺解毒。能治火嗽。) 杏仁(去皮尖七錢。潤(rùn)燥散風(fēng)。降氣止嗽。) 粳米(一兩。即●米。益脾胃。) 炙甘草(一兩。益脾胃。) 水煎服。
李時(shí)珍曰。補(bǔ)肺阿膠散用馬兜鈴。非取補(bǔ)肺。取其清熱降氣。而肺自安也。中間之阿膠●米。乃補(bǔ)肺之正藥。要知清熱降氣。瀉之即所以補(bǔ)之也。若專于用補(bǔ)。反能助肺火而增咳嗽。
葶藶桑白皮散 治胸高氣喘。
葶藶子(隔紙炒香研) 漢防己 杏仁 貝母 蘿卜子(姜汁炒研) 家蘇子(姜汁炒研) 桑白皮(蜜炒) 枳殼 黃芩 白芥子(姜汁炒研) 水煎服。胸高而喘者。加蜜炒麻黃。
喉中 痰 。毒火不得發(fā)越者。未出正出十全一。正收收后難為也。
麻屬肺胃。如喉中有痰 而鳴者。其癥屬痰火之候。此因毒火內(nèi)結(jié)之極。邪熱阻逆。不得發(fā)越所致也。若見于未出正出之間。治當(dāng)清肺降火消痰為主。十中可救一二。以除熱清肺湯(見五十條)去赤芍、甘草主之。若見于正收及收后者。必邪熱未透。毒火傳里;蚵讹L(fēng)早收。余熱內(nèi)攻。而肺氣受傷也。實(shí)為難治。此癥宜防之未得之先。
朱曰:此證余熱內(nèi)攻。肺氣受傷。十救一二。醫(yī)者病者。當(dāng)預(yù)先防之。
咳嗽咽傷聲喑啞。非與痘瘡?fù)。此乃麻疹之常候。認(rèn)作危癥是愚者。
麻本屬火。喑啞乃麻之常候。多吉無兇。不可以痘瘡喑啞比例。蓋因肺胃熱邪。為風(fēng)寒所襲。不能盡達(dá)于表。咳甚咽傷。故喑啞也。治宜清肺降火消痰為主。以清咽滋肺湯(見五十條)除去玉竹、桔梗、甘草。加黃芩、木通主之。若肺熱咳嗽聲啞者。以萬氏清肺飲去菖蒲、訶子仁、桔梗。加黃芩、貝母主之。若聲喑而咽痛者。以射干消毒飲去甘草。加黃芩、山豆根主之。如麻后聲音不清?人圆凰硷嬍场Q勰坎磺。唇口干燥者。以清肺消毒化痰湯(見五十條)去桔梗、甘草。加麥冬、黃連、天花粉主之。如心虛聲音不揚(yáng)者。以導(dǎo)赤通氣湯除去甘草、人參。加沙參主之。如系肺熱。聲音不清響者。以甘草清金散主之。兼有咳者。以清金降火湯主之。或以驗(yàn)方治之。
朱曰:音啞聲嘶。證頗駭人。讀此詩始釋然。
射干消毒飲
射干 元參 連翹 荊芥 牛蒡子 甘草 水煎溫服。
萬氏清肺飲
麥冬 荊芥穗 天花粉 知母 桔梗(各一錢) 石菖蒲 訶子仁(各八分) 水煎服。
導(dǎo)赤通氣湯
木通 生地黃 麥冬 當(dāng)歸身 石菖蒲 人參 甘草 燈心引。
甘桔清金散 麻后肺熱。聲音不清有用之。而喑甚者宜刪。
桔梗(一兩) 甘草 連翹 訶子皮(各五分) 牛蒡子(七錢) 為末。每用一錢。加薄荷葉少許。水煎服。
清金降火湯 治麻后肺熱。聲啞咳嗽。
當(dāng)歸 白芍藥(酒炒) 生地黃(酒洗) 栝蔞仁 白茯苓 陳皮 貝母(去心姜汁蒸)桑白皮(蜜炒) 麥冬 黃芩(酒炒) 杏仁(去皮尖) 黃連(酒炒) 梔仁(炒) 元參 蘇梗 石膏 天冬 甘草 姜三片引。水煎服。
治麻后咳嗽失音驗(yàn)方
牛蒡子 黃芩 天花粉 薄荷葉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呃逆雖曰有虛實(shí)。麻癥實(shí)多虛無一。只因逆氣上沖喉。胃火炎炎作呃逆。
呃逆之癥。乃氣逆上沖而作聲也。其癥雖有虛實(shí)之分。而麻屬火候而發(fā)呃逆。乃胃火上沖所致。實(shí)者八九。而虛者未常見一二也。治法宜以清火安胃為主。如實(shí)熱痰火發(fā)呃逆者。以竹茹柿蒂湯去半夏、甘草。加貝母、石膏主之。如呃逆不止者。以安胃散去楂肉治之。若呃逆一連二三十聲不歇者。以紙條宣鼻孔中。得嚏即已;蛞陨、同蜜汁、煎熱頓服之。亦可。
朱曰:呃逆外治法。以紙條宣鼻孔。得嚏即已。生姜汁同蜜汁煎熱頓服之。亦治呃逆。
竹茹柿蒂湯
竹茹 柿蒂 陳皮 半夏 甘草 因惱怒發(fā)呃者。加柴胡、青皮、黃芩。
安胃散
陳皮 麥冬 木通 澤瀉 黃芩 石斛 楂肉 水煎。食遠(yuǎn)服。胃火甚者加石膏。
噴嚏能令肺氣清。始終有嚏麻必輕。若還鼻塞而無嚏。風(fēng)邪留滯毒來侵。
麻癥初起而多嚏者。乃內(nèi)火因風(fēng)邪搏激而然。故有噴嚏者。則肺毒得解。而肺氣全通矣。(朱曰噴嚏是麻證吉兆。)初熱未出之時(shí)。若有噴嚏者。必是先因外感。而后得通也。其毒縱兇可救。正出之時(shí)。有噴嚏者。其麻必輕。收后而尚有噴嚏者。方為盡退。乃毒得盡解?蔁o余患矣。若嚏而多涕。濁壅得泄。肺氣自清。最為吉兆。若無嚏而鼻塞不通者。必有風(fēng)邪留滯。如清肺湯(見五十條)除去桔梗、甘草。加荊芥、薄荷葉、連翹、牛蒡子、枳殼、赤茯苓;蚶饻ㄒ娢迨畻l)去桔梗、甘草、生姜。加赤茯苓、薄荷葉、連翹、牛蒡子;蛉珪裏崆宸螠确。俱可施用。但凡遇有鼻塞不通之癥。總宜用辛涼之劑以透達(dá)之。如荊芥、干葛、牛蒡子、薄荷葉、麻黃辛散之品。元參、石膏、淡竹葉、栝蔞根清涼之味。在所當(dāng)施。
全書除熱清肺湯 (重出) 瀉心火清肺金主方。
麥冬 黃芩(酒炒) 石膏 元參 生地黃 貝母 赤茯苓 水煎服。壯熱加地骨皮。壯熱太甚更加黃連。氣粗加葶藶子、栝蔞霜。氣喘加蘇子、芥子。便閉加火麻仁、枳殼。便閉甚加大黃。
始終多涕本為吉。鼻干無涕肺腑熱。其間形癥有數(shù)般。叮嚀良工細(xì)認(rèn)識(shí)。
鼻通多涕。肺氣順也。所謂多涕者。鼻常有涕。非鼻涕暫見比也。麻癥得肺腑平和。鼻無阻塞。此為順候。初熱至出時(shí)。多涕者皆為吉兆。收后亦以多涕為易治。至于鼻干無涕。必須鼻孔之內(nèi)。絕無物塞。而鼻干燥。方是真候。此乃肺腑熱極閉塞而不通也。初熱未出之時(shí)見之。其癥必重。以清肺飲去陳皮、五味子、桔梗、甘草。合清揚(yáng)飲子(見五十條)除甘草、淡竹葉。加石膏、黃芩。更量加蜜酒炒麻黃。以解表而疏通肺氣;蛞月櫴系诙宸物嫛Hゲ窈、陳皮、僵蠶、桔梗、歸尾、淡竹葉。合蘇葛湯(見第六條)去柴胡、赤芍、甘草。加枳殼治之。若已出大熱。致鼻干無涕者。此癥亦重。宜以全書除熱清肺湯(見五十五條)加黃連、地骨皮、連翹、牛蒡子、枳殼、治之;驎河卸鴷簾o涕者。雖重亦可救。以杏仁清肺湯去桔梗、甘草。加黃芩治之。又有先無涕。其后熱退鼻通有涕者。又有因熱甚。鼻外被塞。干結(jié)似無涕者。以利金湯(見五十條)去桔梗、甘草、生姜、陳皮。加牛蒡子、黃芩、赤茯苓、連翹治之;蚋由0灼ぁ⑿尤手沃。以上數(shù)癥。總皆要?dú)庋〞。雖兇可救。醫(yī)家須宜詳察施治。
朱曰:多涕者。肺熱淺也。鼻干者。肺熱深也。兩言可以蔽之。但傷風(fēng)肺氣閉者。亦多涕。
清肺飲
杏仁 貝母 茯苓(各一錢) 陳皮 桔梗 五味子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聶氏第二清肺飲 治麻出四五日。尚有余毒留于肺胃。多咳嗽氣粗。外熱不退。
熟石膏 生地黃(各一錢五分) 元參(一錢) 柴胡(一錢) 麥冬(二錢) 陳皮(六分) 枯黃芩(酒炒) 當(dāng)歸尾 知母(炒) 淡竹葉(炒) 桔梗(各七分) 僵蠶(炒五條) 生甘草(去皮 三分) 燈心引。水煎服。
杏仁清肺湯
杏仁 麥冬 貝母 款冬花 牛蒡子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微汗常出熱不留。初出未收總沐庥。升發(fā)之味須禁用。用之大泄反為仇。
自汗之癥屬陽虛。麻后見之更可危。勿令見風(fēng)成痙病。治陰抑陽癥自除。
發(fā)熱渾身汗最宜。元府開豁麻出時(shí)。衛(wèi)中表邪從此散。汗多亡陽又忌之。
壯熱無汗大非吉。不因風(fēng)寒因火郁。自始至末總無汗?v麻已收癥百出。
麻有自汗、微汗、大汗、無汗等癥。而均有宜有忌。麻初出至未收之時(shí)。皆宜微汗。有微汗則皮膚通暢。腠理開豁。而麻易透。發(fā)熱之際。有自汗者。則有發(fā)散之義。乃為常候。(朱曰 微汗、自汗。皆為美候。)蓋麻遇自汗。則毒從汗解。元府開而麻毒透。衛(wèi)中之表邪。則從之而散矣。不可遽止。亦不可復(fù)用升發(fā)之劑。若自汗而更升發(fā)?趾勾笮。致有亡陽之患。夫自汗之癥。原屬陽虛。初時(shí)無妨。若麻后自汗。多成痙病。切勿見風(fēng)。法當(dāng)治陰抑陽。使腹內(nèi)虛熱清退。而汗自止。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仍去白芍、川芎。加元參、牡蠣粉主之。如麻后自汗。兼不食吐蛔者。真是虛癥。最為難治。(朱曰 自汗不食吐蛔。又為難治之虛證。)亦宜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牡蠣、藿香、KT 石斛。用舊蒲扇或舊蒲席燒灰研細(xì)末。入藥中調(diào)服。若誤投藥餌。傳變多端。難收功矣。切勿拘治麻初起常法。而用辛溫解散之劑。如果系脾熱?捎瀉黃散去甘草。因癥加減而治。則又可循麻初之常法矣。若自汗而煩渴氣壅脈數(shù)者。則以靜遠(yuǎn)主人化斑東加栝蔞霜主之。至于大汗過多之癥。則有二因。一因衣被蓋濃。而致大汗過多者。一因用升發(fā)之劑過甚。而發(fā)汗過多者。二者皆不宜也。(朱曰 大汗本非正治。只可偶用。)蓋恐大汗過多。致有亡陽之變。輕則癥難脫體。重則多有不救。倘遇麻有隱暗不透之壞癥。從權(quán)施治。而用升發(fā)之劑。取其大汗。使毒從汗解。此特語其變。而非正治也。然亦多兇。經(jīng)曰:汗多亡陽。急須止之。以秘本黃連湯或當(dāng)歸六黃湯。外用溫粉撲法治之。(有以人參白虎湯合古方黃連解毒湯治之者。似乎未當(dāng)。方仍列后備用。)若婦人麻后汗多。心慌神昏者。亦有因而致。不可不察。有因麻癥初起。適遇經(jīng)行。麻乃火候。心火旺盛。榮血多虧。今又月期適至。血又下泄。虧耗大過。至麻收之后。氣血兩虛。未有不成汗多怔忡神昏等候。(朱曰 麻后氣血兩虛。又有汗多怔忡等證。)急宜以玉屏散加牡蠣粉與服。以止其汗。免至亡陽。旋用人參養(yǎng)榮湯。去桂心、五味子。多加牡蠣粉、龍骨。數(shù)大劑與服。須宜急治。遲則不救。若麻癥初起。壯熱而無汗者。多因外感風(fēng)寒太重。以致皮膚干燥。毛竅不開。麻疹壅滯。而汗亦難出。多成內(nèi)攻之癥。(朱曰 麻證無汗。多成內(nèi)攻之癥。寒涼降火清肺。佐以升發(fā)。是救急治法。)或肚腹脹痛;虬l(fā)喘促。夏秋之間。宜微升散。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加木通、枳殼治之。春冬寒月。重為發(fā)散。如加味三拗湯去桔梗、甘草。或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加炒麻黃治之。但不可過劑。使渾身常得微汗為妙。有微汗則腠理潤(rùn)澤。而麻易出。又有一等。因熱極火郁而無汗。亦致皮膚干燥而不活澤。麻亦難出。此癥外必見唇舌破裂。二便結(jié)澀;璩翂褵帷;蛏硗炊歉姑浱。多發(fā)喘促。 痰鳴。不拘何時(shí)。無分遲早。急用寒涼降火清肺之劑。佐以升發(fā)之藥。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地骨皮、貝母、元參、牛蒡子、前胡、干葛治之。遲則恐成壞癥。大抵麻癥常以微汗為順。自始至末。必以得汗為妙。經(jīng)曰:微汗常出熱。熱越而不留。此之謂也。若始終無汗。麻難收斂。后必有余癥。宜用寒涼升發(fā)解毒為當(dāng)。
瀉黃散
防風(fēng)(四錢) 梔仁(炒黑一錢) 藿香葉(七分) 石膏(五錢) 甘草(二錢) 為末。白湯下;蛴妹弁瓢璩础H杂冒诇。
加味三拗湯
麻黃(不去節(jié)三錢) 杏仁(不去皮尖油二十粒) 生甘草 荊芥穗 桔梗 水煎服。
靜遠(yuǎn)主人化斑湯
石膏 知母 元參 麥冬 牛蒡子 連翹 黃芩 地骨皮 淡竹葉 水煎服。
秘本黃連湯
黃連 黃柏 黃芩 麥冬 生地黃 當(dāng)歸 生黃耆 水煎。加入燒蒲扇灰調(diào)服。
當(dāng)歸六黃湯 治自汗、盜汗。
當(dāng)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耆(蜜炒各一錢)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五分) 水煎服。
溫粉撲法
黃連 牡蠣粉 貝母(各五錢) 粳米粉(一升) 為末。撲身上。
黃耆(炙炒一兩) 大當(dāng)歸(六錢) 陳糯米(一合炒黃色) 水煎服。
玉屏散 治自汗不收。氣虛表弱。
黃耆(蜜炒) 防風(fēng)(各一兩) 白術(shù)(土炒五錢) 生姜、紅棗引。水煎服。
人參養(yǎng)營湯 治脾經(jīng)氣虛。營血不足。驚悸健忘。寢汗發(fā)熱。食少無味。身倦肌瘦。
人參 白術(shù)(土炒) 黃耆(蜜炒) 炙甘草 陳皮 全當(dāng)歸 桂心(各一錢) 熟地黃 五味子(蜜炒) 白茯苓(各七分) 白芍藥(酒炒八分) 遠(yuǎn)志肉(去骨甘草水煮五分) 生姜、紅棗引。水煎服。
人參白虎湯 (見六十四條)
黃連解毒湯 (見三十五條)
毒邪并迫血離經(jīng)。衄流于鼻不須驚。當(dāng)知熱毒從茲解。血去榮中毒少輕。
吐血便血與溺血。當(dāng)分熱甚和血甚。熱入血室勞動(dòng)火?偠麨槭аY。
鼻之衄血。因內(nèi)熱熾甚。邪火沸騰。血隨火載。自肺胃上行而溢于鼻也。麻疹本乎肺胃。故初起及未出之先而衄血者。是為順候。亦發(fā)散之義也。蓋麻毒從衄而解。而榮中之毒則輕少矣。不必遽止。熱得開泄。不藥而衄自已。非錯(cuò)經(jīng)妄行之比。但不宜久耳。如衄血過多。此為火迫。經(jīng)曰:奪血者亡。急須止之。如衄血不已;蛴惺а。俱宜清肺瀉火。佐以涼血之藥治之。以犀角地黃湯去白芍。加荊芥穗、枯黃芩主之。凡初熱即見衄血者。乃心火上沖煩悶。其癥不妨。用生地黃梔子湯。加枯黃芩以散心火之郁熱而清肺。已出而衄血者。以加減犀角地黃茅花湯去甘草治之。已出大便下血;蛐”隳缪摺;蛲卵;蚨汩]澀。熱渴赤痛。以犀角解毒湯去赤芍治之。如衄血不已。急須止之。以茅根東加黃連。或元參地黃湯去升麻、白芍、甘草。加茅根、黃連;蛎┗ジ什菁狱S連等方主之。已收之后;虺霰茄;蚴а。俱宜以加減犀角地黃茅花湯去甘草治之。(有用四物湯加茅根治之者。)凡麻癥血熱。及勞動(dòng)火。熱入血室。吐血衄血。發(fā)狂發(fā)黃者。俱宜用犀角地黃湯去白芍加桃仁治之。若正收及收后。仍衄不止者。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茅根、麥冬以滋潤(rùn)之。然麻癥衄血;虮阊缪。俱為失血之候。須當(dāng)分熱甚、血甚施治。熱甚者。以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主之。血甚者。以犀角地黃湯去白芍主之。
朱曰:衄血吐血。證雖駭人。一經(jīng)清熱涼血。便可奏功。此等證予治愈甚多。故一見即胸有成竹。
犀角地黃湯 治傷寒溫病。本應(yīng)發(fā)汗而不得汗。內(nèi)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內(nèi)余瘀血。大便出血。面黃。或中脘作痛。
犀角 生地黃(酒浸另搗) 牡丹皮 白芍 各等分 水煎服。喜妄如狂加大黃、黃芩。吐血、衄血者加扁柏、藕汁、童便。脈大來遲腹不滿而自言滿者加當(dāng)歸、肉桂。
生地梔子湯 治心火上沖、衄血。
生地黃 梔子 葛根 薄荷葉 燈心引。
加減犀角地黃茅花湯
犀角(磨汁) 生地黃 茅花 丹皮 枳殼 黃芩 梔仁 連翹 黃連 麥冬 當(dāng)歸尾 甘草燈心三十根引。
犀角解毒湯
犀角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仁 生地黃 牡丹皮 赤芍 水煎服。
茅根湯
茅根 當(dāng)歸 生地黃 山梔仁 枯黃芩 水煎。加百草霜入藥中服。
元參地黃湯 止痘疹衄。
元參 生地黃 丹皮 梔仁 升麻 甘草(各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 水煎。
按此方均勿宜用升麻。以塞上沖之源。勿謂但屬陽明胃經(jīng)。即可用升麻也。
茅花湯 治衄血。
凈茅花 當(dāng)歸頭 牡丹皮 生地黃 甘草 水煎服。
又茅花湯
茅花 郁金 生地黃 黃芩 水煎。入百草霜調(diào)服。
元參解毒湯 治衄血、失血。
元參 黃芩 梔仁(炒) 生地黃 粉葛 荊芥穗 桔梗 甘草 水煎。加茅根汁、京墨汁對(duì)服。
犀角地黃湯 治失血、衄血、便血、尿血。
犀角 升麻 生地黃 木通 桔梗 京芍 甘草 水煎服。
毒火郁遏胃氣傷。初熱嘔吐原無妨。欲吐不吐干霍亂。二者一見最難當(dāng)。
麻癥初起。嘔吐亦屬常候。而吐瀉交作者順。干霍亂者逆。欲吐不吐者危。夫麻癥之有嘔吐者。皆因胃間火毒。不能發(fā)泄。而郁于內(nèi)。致傷胃氣而作也。初熱而得嘔吐之癥。此毒未發(fā)出。藥宜疏托。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蚋鸶栊皽ㄒ娙龡l)主之。正出及正收時(shí)。而見嘔吐之癥者。是毒未盡。藥宜清涼解毒。少加疏散可也。以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加枳殼、黃連治之。多痰者加栝蔞霜、貝母治之。收后而仍有嘔吐者。乃是余毒留于胃脘所致。脾胃虛而熱滯也。宜用清涼脾胃之藥。佐以分利之劑。用石斛清胃散去赤芍、甘草主之。取此方中之陳皮、扁豆、藿香以止嘔吐。若嘔一止。而陳皮、藿香葉、扁豆又宜除之。不可過用?种略锖。此癥若不間以金石之品。全用輕浮之藥。其嘔難定。如嘔吐不止者。以竹茹湯主之。如熱甚嘔吐者。以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去桔梗。加竹茹、枇杷葉主之。
朱曰:嘔吐與瀉。邪有向外之勢(shì);蚯寤蛏。成法俱在。均無足慮。惟欲吐不吐者危。
石斛清胃散 治麻后嘔吐。胃虛不食。熱滯。
石斛 茯苓 枳殼 丹皮 扁豆 藿香 陳皮 赤芍(各一錢) 甘草(五分) 生姜引。
竹茹湯
竹茹 陳皮 柿蒂 楂肉 水煎服。
吐痰之癥有多般。都緣肺胃火邪干。俱宜清肺消痰火。治者須作一例看。
吐痰之癥有二。有吐出而白者。有吐出而成塊者。皆肺胃之火未清而作也。俱宜清肺、消痰、降火、為急。以杏仁清肺湯(見五十六條)去甘草、桔梗。加黃芩;蛞郧宸物嫞ㄒ娢迨鶙l)去五味子、白桔梗、甘草。加麥冬、黃芩、知母、石膏治之。但清痰切勿用半夏、南星等燥藥。惟宜用天花粉、貝母、陳皮之類。清肺降火。宜用天門冬、麥冬、杏仁、桑白皮、黃芩、黃連之類。切勿用桔梗中州之品。如麻后有痰而不吐痰者。宜用加味二陳湯去半夏、甘草。加貝母、栝蔞霜主之。如麻后胸口痰甚者。用經(jīng)驗(yàn)敷方。或敷或揩治之。
朱曰:因火生痰。是麻證之輕者。其治痰不用辛燥藥。最有分寸。
加味二陳湯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防風(fēng) 天麻 連翹 甘草 水煎服。
經(jīng)驗(yàn)敷方 治胸口痰甚。
吳茱萸(炒一兩) 蔥白(十余寸) 為末。以生姜自然汁。和蔥白搗和作餅。蒸溫。敷胸上。立效。
吐蛔之癥是何因。胃虛無谷蟲上行。急宜施治免胃爛。調(diào)養(yǎng)脾胃癥自平。
麻前吐蛔。乃胃熱不進(jìn)谷食所致。治法宜清肺解散。以秘本門冬清肺湯(見五十條)去甘草、桔梗主之。若將出正出之際而吐蛔者。是因胃間有熱。膈上有痰。蟲不能安故也。患者能食則已。不必用藥。若欲用藥。則以殺蟲丹與之。在初熱未見麻時(shí)而吐蛔者。與吐蛔過多而不能食者。皆為胃氣虛敗。必不能治。然吐蛔之癥。多見于正收及收后之時(shí)。亦因胃火燃甚。多致少食。蟲無所養(yǎng)。故望上而出。或三四條、或五六條、或十余條而止。不宜過多。多則有害。治當(dāng)安胃為急。久則胃爛難救矣。以七味白術(shù)散加烏梅。再斟酌加減而治之。蟲得酸則安矣。如麻后熱退能食而吐蛔者。宜調(diào)養(yǎng)脾胃。庶無他變。以安蛔散除胡粉、白礬。七味白術(shù)散加烏梅等方治之。若麻后吐蛔不食而兼自汗者。真是胃虛。最為難治。以七味白術(shù)散。加烏梅、牡蠣粉、KT 石斛治之。如系脾熱。則以瀉黃散(見五十七條)加烏梅、牡蠣粉、KT 石斛治之。
朱曰:吐蛔一證。因胃熱而蟲不安者多。如胃虛吐蛔。七味白術(shù)散加烏梅、石斛。尚為救急之法。
殺蟲丹
生蔥(一把) 炒食。蟲即化為水。
七味白術(shù)散 治胃虛津氣不行而渴。
人參 白術(shù)(炒) 白茯苓 炙甘草 藿香葉 干葛根(煨) 木香 水煎服。
安蛔散 治吐蛔色赤。成團(tuán)而活。屬熱者。
烏梅肉(三錢) 黃連 蜀椒 藿香 檳榔(各一錢) 胡粉 白礬(各五錢) 為末。每用三錢。水煎如糊?招姆。吐沫(音末?谥兄病)
清涕之中見白沫。實(shí)為胃火旺所致。治宜清胃并降火。莫以白沫作寒治。
吐出痰中有白沫。流涎不止均非虛。都因胃中邪火旺。急宜清胃免傾危。
吐沫者。吐出清痰之中而有白珠是也。乃是胃火旺甚所致。治宜清胃降火為急。宜以加味清胃散加連翹、牛蒡子主之。其不去升麻者。蓋欲用之以開提胃熱故也。然亦須斟酌而用。如麻后有口中流涎不止者。亦是胃火旺甚所致也。宜以河間涼膈散(見二十六條)治之。但方中有大黃、芒硝。須要察人之虛實(shí)強(qiáng)弱大小。及大便之堅(jiān)澀而施。不可概用。以誅伐無過。
朱曰:口中流涎。乃大人小兒常有之證。亦有終身不愈者?傆晌富鹜跛。
加味清胃散 治胃中蘊(yùn)熱。中脘作痛。痛后;饸獍l(fā)泄。必作寒熱乃止。及齒齦腫痛出血。疼引頭腦。
生地黃(四錢) 川升麻(一錢五分) 牡丹皮(五錢) 當(dāng)歸尾(酒洗三錢) 川黃連 (酒蒸三錢) 防風(fēng) 荊芥 石膏 水煎服。
麻初泄瀉最為宜。瀉而日久須治之。熱寒食冷便膿血。數(shù)般當(dāng)分新與遲。
麻癥泄瀉。慎勿遽止。蓋麻有瀉。而胃與大腸之邪熱得解。是亦表里分消之義也。初熱作瀉者。用豬苓湯去阿膠、甘草。加葛根、連翹、牛蒡子主之。(有用香蘇散者。然終不若分利之為當(dāng)也。香蘇散方仍列。)若麻見二三日泄瀉者。以透斑和中湯去升麻、川芎、柴胡、桔梗、半夏、陳皮、甘草、生姜。加連翹、牛蒡子、地骨皮主之。若身熱煩渴泄瀉者。用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地骨皮、黃連、黃芩、麥冬主之。夏月用辰砂益元散去甘草治之。如麻后泄瀉者。以薏苡仁散去香附、甘草主之。麻后泄瀉及便膿血者。皆由熱邪內(nèi)陷故也。大忌止泄。惟宜用升散之藥。以黃連葛根東加扁豆、滑石、白芍藥。數(shù)劑與服當(dāng)自愈。然麻癥泄瀉。須分新、久、寒、熱、傷食、傷冷、六般。若初熱瀉者。用三苓散加木通。以重瀉心經(jīng)之熱。寒瀉則十中無一。或有傷食傷冷而作寒瀉。四肢冰冷。肚腹不熱?诓蛔骺省P”悴怀嗾。不得已而用理中湯。一劑止之。久瀉不止者。以六君子?xùn)|加肉豆蔻;蛳戕⑼柚怪。如再不止。用醒脾散與服;蛞五倍子、罌粟殼燒灰。用米飲調(diào)下澀之。凡后數(shù)方。蓋亦萬不得已。從權(quán)而用。切不可目為定規(guī)而濫用也。
朱曰:泄瀉亦非重證。惟不可久耳。
豬苓 澤瀉 赤苓 滑石 阿膠 甘草 水煎服。
香蘇散
蘇葉 陳皮 白芷 川芎 香附米 甘草 生姜、蔥白引。
透斑和中湯
葛根 豬苓 澤瀉 茯苓 川芎 升麻(各七分) 前胡 桔梗(各一錢) 柴胡(五分) 陳皮 半夏(各七分) 甘草(三分) 生姜三片引。水煎。分作數(shù)次服。
辰砂益元散 治暑月小便不利。
辰砂(一錢) 桂府滑石(水飛過六兩) 甘草(一兩) 為細(xì)末。清水調(diào)下二三錢。老人、虛人。及病后傷津而小便不利者。不宜用。又治暑月發(fā)驚多汗。小便澀痛。兼瀉心火。前方加薄荷葉少許。以清肺熱。名雞蘇散。加青黛少許。以散肝火。名碧玉散。加石膏少許。以除胃熱。名白玉散。治同本方。加紅曲五錢。以治赤痢。名清六丸。加吳茱萸一兩。以治濕熱吞酸。(一書治白痢。)名茱萸六一散。加干姜五錢。以治白痢。(一書消飲食)名溫六丸。加生柏葉、生車前、生藕節(jié)、以治血淋。名三生益元散。加蔥豉治虛煩不得眠。名蔥豉益元散。以水煎服。則兼散表邪。
薏苡仁散
薏苡仁 淮山藥 白茯苓 谷麥芽 白扁豆 香附米 山楂肉 甘草 水煎服。
黃連葛根湯
黃連(酒炒) 葛根 升麻 甘草 水煎服。
理中湯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甘草 水煎服。一書加肉豆蔻去人參。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炙甘草 陳皮 半夏 紅棗、姜引。
香蔻丸
黃連(炒) 肉豆蔻(麩包煨) 訶子肉(麩包煨去殼) 木香 砂仁 白茯苓 為末。飯丸。麻子大。米飲下。十五丸。
醒脾散
北全蝎(五只糯米拌炒) 白附子(烏豆水浸蒸) 人參 木香 白茯苓 天麻(姜汁蒸)石菖蒲(去尾姜汁蒸) 炙甘草 為末。水調(diào)服。
糞溏之癥不須除。麻得斯候毒得舒。始終糞如黃褐色。雖有變癥保無虞。
糞出有沫名水泄。初熱正出見為吉。久瀉氣陷恐成痢。溺赤燥遏脾胃熱。
麻癥糞溏。理勢(shì)必然。此肺胃之火所作而致。不必施治。何則;饎(shì)極則大便閉結(jié)。麻本火候。倘再便閉。則火毒內(nèi)作極矣。麻出必險(xiǎn)。是以糞溏為正候。初出與出時(shí)見此癥。其麻縱險(xiǎn)可救。正收與收后。而糞溏色如黃褐者。雖有變癥?杀o虞。若水瀉之癥。糞色必黃而有沫。小便赤?诟纱皆铩=杂善⑽赣袩崴。然麻癥泄瀉。熱邪得以開泄。是為順候。初熱未出之間。水瀉者以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葛根、連翹、木通、滑石主之。正出之時(shí)水瀉者。亦以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連翹、麥冬。潮熱甚者更加黃連、黃芩主之。(古人有用人參白虎湯去知母加麥冬治之者、實(shí)為不妥、方仍收列。)夫麻泄瀉。毒火因?yàn)a而解。雖曰美候。然不可令其久瀉。倘或久瀉不止。則正氣必衰。脾氣下陷。凡在未發(fā)熱之前水瀉。至正出之際而不止。其為日已久。則麻毒難以發(fā)越。后則留毒。為害不小。宜以加味三苓散主之。倘執(zhí)泥毒邪得瀉而解之說?v其久瀉。而不為之早治?种谅槭侦v之后。變成痢癥。或下紫紅血等癥。治療維艱。正收及收后而水瀉者。毒邪雖得瀉而盡。然止宜瀉三五次。不可過多。若自首至尾。水瀉不止者。宜用清涼利水之藥。而佐以升提。古有用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香白芷、大麥冬治之者。須當(dāng)審理察宜。隨機(jī)加減而施。正收及收后、水瀉過甚者。須以理脾胃為主。宜以枳實(shí)理中湯。隨意消息、加減而治。若不急治。多成腫脹、便血、痢疾等候。至若麻后瀉痢不止、口干目閉、四肢不溫、與嘔吐不食、洞泄不知者。皆為不治之癥。
加味三苓散 治痘麻瀉甚。小便紅黃。
豬苓 木通 赤苓 車前子(炒各七分) 澤瀉(八分) 黃芩(酒炒) 牛蒡子(各五分) 黃連(酒炒二分) 燈心五十寸引。水煎。食前服。
人參白虎湯 治熱病。舌干大渴。發(fā)熱背寒。
人參(一錢) 炙甘草(一錢) 生石膏(一錢、一書用五錢) 知母(三錢) 糯米(半合)水煎。分作三次。溫服。一日飲盡。
枳實(shí)理中湯 治胃挾食及結(jié)胸。本虛不能受攻者。
干姜(炒黑五分至一錢) 人參(一錢至三錢) 白術(shù)(炒焦一錢至二錢) 枳實(shí) 茯苓(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至一錢) 水煎服。
麻癥泄瀉本常候。當(dāng)分屬熱與屬寒。瀉下清稀白沫者。莫作熱候一般看。
麻癥泄瀉。本屬常候。屬熱者多。屬寒者少。然亦有瀉下清稀白沫者。其癥喜溫。腹疼喜按。此屬寒瀉。宜以胃苓湯。去蒼術(shù)。少用白術(shù)、肉桂。加煨姜治之。不可一例而治也。
胃苓湯 治飲食停積。浮腫泄瀉。脈癥俱實(shí)者。
蒼術(shù)(米泔水浸、去皮、以芝麻油拌炒黃色、四兩) 川濃樸(去皮姜汁炒) 廣陳皮(去白) 肉桂(一錢) 炙甘草(各三兩) 生白術(shù) 白茯苓 堅(jiān)豬苓(各二錢) 澤瀉(三錢) 水煎服。
平胃本平胃氣之敦阜。若因脾土之虛。不能消運(yùn)。又須稍借參苓。如養(yǎng)胃湯之類。然復(fù)有土衰不能分利。而成腫脹。且氣壅不勝參術(shù)。難合理中者。宜合五苓。以健運(yùn)水土之正氣。與假蘇藿以散客邪。兩不易之定例也。
瀉下腹疼與脹滿。噯氣穢息如敗卵。飲食不節(jié)腹中停。寬腸化食自安妥。
瀉而窘急。腹痛脹滿;蛴袊啔馊鐢÷颜。此乃飲食不節(jié)。停滯腹中。宜用枳殼湯(見四十九條)去炙甘草。加山楂肉、麥芽、木通治之。
咳衄吐瀉麻之宜。熱毒由斯消減時(shí)。治法解毒同一例。用方首尾不共施。
麻疹初出。必要咳嗽。使腠理疏通。鼻衄則熱毒得以隨衄而解。泄瀉則上下熱毒得出。嘔吐均屬美候。亦脾胃二經(jīng)熱毒所致。且麻出自肺胃。其理只以解熱毒為主。六一散、至寶丹、或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黃連、黃芩。仍憑擇用。若麻出之后。而見咳嗽、鼻衄、吐瀉等候。則又不宜用上三方。俱宜以三味消毒飲(見三十三條)主之。
六一散 治表里三焦之熱。解肌清燥。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為末。燈心湯、或姜湯下。
前方滑石四兩。甘草一兩。名曰天水散。治痘干燥而痛。用蜜水調(diào)涂。并白湯調(diào)服。
至寶丹 (又名祛風(fēng)至寶丹)
防風(fēng) 荊芥 連翹 麻黃 薄荷葉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炒) 梔仁(炒黑) 大黃(酒蒸) 芒硝(各五錢) 枯黃芩 石膏 桔梗(各二錢) 甘草(二兩) 滑石(三兩) 人參 熟地 川黃柏 黃連 羌活獨(dú)活 天麻 細(xì)辛 全蝎 白術(shù)(五錢) 為末。蜜丸。彈子大。不拘茶酒。任下一丸。
前方即防風(fēng)通圣散。此則加人參補(bǔ)氣。熟地益血。黃柏、黃連除熱。羌活、獨(dú)活、天麻、細(xì)辛、全蝎祛風(fēng)。自利。去硝、黃。自汗。去麻黃、加桂枝。涎嗽。加姜制半夏。
火壅血燥津液竭。大便因之而秘澀。無分先后急通潤(rùn);尤站米冏虾。
大便秘結(jié)者。乃火壅血燥而耗精液故也。麻之為候。大便宜滑。如黃褐色。乃為正候。若大便秘而不通。大非所宜。無論先后日期。但大便秘者。急當(dāng)用通潤(rùn)清涼之劑。初時(shí)大便難通而堅(jiān)結(jié)難出者。宜微潤(rùn)之。不可過利。以通幽湯。去升麻、甘草、熟地黃。加火麻仁、枳實(shí)、黃連治之。如麻未出之初。有面色或青或紅、或唇紫、或煩悶、而大便秘而不通者。宜以大承氣湯。去濃樸。加連翹、牛蒡子、防風(fēng)、葛根、荊芥穗下之。使毒從大腸經(jīng)而出。然后再用毒發(fā)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以發(fā)出麻疹。其癥自痊。若正收及收后。大便不通者。則宜用大通潤(rùn)之劑。以四順清涼飲治之。甚則用河間涼膈散(見二十六條)以通利之。若大便秘結(jié)。發(fā)熱身痛者。以大柴胡湯主之。腹痛氣喘者。以前胡枳殼湯(見五十一條)去炙甘草。加姜汁炒芥子治之。凡麻見便秘之癥。急宜早治。慎勿遲延日久。則麻變焦紫枯黑而難救矣。
通幽湯 升清陽。降濁陰。治噎塞、便秘。
油當(dāng)歸(二錢五分) 升麻(醋浸三分) 桃仁(研如泥一錢) 紅花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熟地黃 生地黃(各一錢五分) 水煎。以藥汁磨檳榔五分。對(duì)藥稍熱服。(加火麻仁、大黃名當(dāng)歸潤(rùn)腸湯)
大承氣湯
大黃(酒洗四錢) 芒硝(三錢) 濃樸 枳實(shí)(各七分) 水煎服。
四順清涼飲 (一名四順飲)
當(dāng)歸 赤芍 大黃(酒蒸) 甘草(各等分) 水煎。入生白蜜一二匙。對(duì)藥熱服。
大柴胡湯 治表癥未除。里癥又急。汗下兼行用之。
柴胡(一錢) 黃芩 芍藥(各三分) 枳實(shí)(三分) 半夏(五分) 大黃(二分) 姜、棗引。
膀胱余熱小便澀。火毒如何消散得。無分初潮與收后。三苓導(dǎo)赤為定格。
小便赤澀。此里熱甚之癥也。在初熱正出之時(shí)見之。乃熱邪下滲。是為正候。麻出現(xiàn)時(shí)。小便赤澀或淋者。以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燈心、石膏、葶藶、射干治之。若熱甚。小便赤澀、譫語驚恐者。以導(dǎo)赤散(見二十六條)去甘草。合三苓散(見二十七條)加辰砂主之。夏月以辰砂益元散(見六十三條)去甘草。加石膏主之。若小便不利而嘔吐者。以三苓散(見三十三條)加藿香、竹茹、枇杷葉治之。一二日不通者。以加味導(dǎo)赤散(見四十九條)主之。若于正收及收后、而見小便不通者。是內(nèi)有熱毒。不得消散。而余熱下匿膀胱。用導(dǎo)赤散(見二十六條)加麥冬;蛴眉游秾(dǎo)赤散(見四十九條)以滋氣化。導(dǎo)利而小便仍不通者。必因大便秘郁之故。速宜通利大便。以通幽湯(見六十八條)去升麻、熟地、甘草、加枳殼、丑牛、合導(dǎo)赤散(見二十六條)治之。大便一通。而小便自利矣。
麻疹二便閉不通。邪火熾甚在其中。通關(guān)涼膈利臟腑。管取一服見奇功。
麻疹自出至收?傄舜笮”慊6憔悴灰嗣。秘則急宜通利。若麻癥有大小便俱不通者。是火邪內(nèi)熾之極。宜以河間涼膈散(見二十六條)去甘草。加牛蒡、車前、木通治之。甚則以通關(guān)散去甘草、人參。八正散去甘草治之。
通關(guān)散 通心經(jīng)、利小便、良方。
梔仁(炒) 大黃(酒蒸各一錢) 木通 赤茯苓 車前子(炒) 瞿麥 滑石 蓄(炒)人參 甘草(各三五分) 燈心十根引。
八正散 治濕熱下注?诳恃矢。淋痛尿血。小腹急滿。
木通 瞿麥 車前子 梔仁 大黃 滑石 蓄 甘草梢 燈心引。木通、瞿麥、燈心、入小腸而降心火。車前、入膀胱而瀉肝火。山梔仁、瀉三焦之郁火。大黃、滑石、乃瀉火利水之捷藥。 蓄、利水止痛。甘草梢、入莖止痛。雖治下焦。而不專治下焦。必三焦通利。水方能下行也。一書加木香。
發(fā)熱之時(shí)吐利并。任他吐利不須驚。胞胎蓄毒從斯解。腸胃停污自此清。
發(fā)熱蒸蒸吐利并;驎r(shí)滯下作腸鳴;鹦皟(nèi)迫宜清解。法向時(shí)行麻癥尋。
自利甚時(shí)多變更。里急后重癥隨生。須為通利泄其毒。若犯澀劑病更增。
麻癥脫肛何所因。火邪內(nèi)迫后重成。升提清熱是神手。若作氣虛定傷人。
久瀉脫肛氣血虛。治法不可一例拘。養(yǎng)血升提成妙用。破滯用下更增危。
麻本胎毒。發(fā)熱之時(shí)。吐利并作。毒火因之而解。此為美候。如吐利并作;驎r(shí)下滯;蜃髂c鳴。亦是火邪內(nèi)迫而然。純是熱候。不可作寒而治。治法總宜清解。依麻科憑癥施治。庶保無虞。如上焦火甚者則吐。下焦火甚者則瀉。中焦火甚者則吐瀉并作。(朱曰 此三句。抉出吐瀉之因。)自利甚者。則必見里急后重、而為滯下矣。如見里急后重之癥。而病者不耐。猛力下氣催便。而脫肛之癥。又勢(shì)所必致也。如麻發(fā)熱之時(shí)。吐多者。以竹茹石膏湯、去半夏、加柿蒂主之。自利甚者。以秘本豬苓湯、去升麻、甘草分利之。發(fā)熱時(shí)、吐利并作者。以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竹茹、柿蒂、滑石主之。(朱曰 柿蒂斂?jī)?nèi)蘊(yùn)之熱。既有竹茹、石膏以清熱。更加柿蒂以斂之。止吐自速。)下滯以加味黃芩湯。去白芍藥、甘草。加枳實(shí)、連翹、牛蒡子、青皮以治之。麻收后、熱毒未曾解盡。有下積滯者。當(dāng)以連石茱萸丸。去升麻、干葛、甘草、白芍藥。加枳殼、山楂肉、麥芽、青皮治之。但方中茱、萸。若非陰寒膈寒而挾有熱者。亦須除去。愚按下積滯之癥。非僅麻收后有之。即將出正出之時(shí)。亦常有見者。愚謂不拘先后。但麻見有下積者。則當(dāng)以清熱導(dǎo)滯湯(見七十二條)去白芍藥、濃樸、甘草、當(dāng)歸、淡竹葉。加山楂肉、麥芽治之。更為妥當(dāng)。自利甚、而變?yōu)槔锛焙笾卣。以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連翹、牛蒡子、青皮治之。若小便短少者。更加木通、滑石治之。如里急甚者。則當(dāng)加半生半炒黑白丑牛以利之;蛞糟~壁山人黃芩湯。去人參、赤芍、甘草。加連翹、牛蒡子、丑牛以利之;蛞约游饵S芩湯。去白芍、甘草。加枳實(shí)、木通、連翹、牛蒡子、丑牛以利之。若夫脫肛之癥。多見于將收已收之后。而治法有不可一例者。若因毒火內(nèi)迫。大腸枯澀。肺金受傷。不能傳送。致成里急后重之癥。而病者難忍不耐、用力送氣催便、以冀稍松。適肛脫出。不可認(rèn)作氣虛施治。治法總宜清熱解毒。導(dǎo)利行滯。瀉火清金。兼用升提之品。以加味導(dǎo)赤散。去薄荷、淡竹葉。加當(dāng)歸尾潤(rùn)腸胃、破惡血、而養(yǎng)心血。牛蒡子以消毒?蔹S芩瀉肺火、以涼肺血。枳殼以破氣滯。滑石通利六腑九竅、以蕩熱散濕。上五味。各八分。丑牛四五分。以除壅滯。丹皮四五分。以開陷伏之邪、使之外散。升麻五六分。以升散大腸、胃、膽、三焦之火熱。如兼有潮熱者。加鮮地骨皮二三錢治之。若因久瀉而脫肛者。亦以加味導(dǎo)赤散。去薄荷、竹葉。加當(dāng)歸身錢許。川芎錢許。升麻六七分。以養(yǎng)血理氣。升散大腸、胃、膽、三焦之火熱。而枳殼、丑牛。又不宜概用矣。
朱曰:麻證脫肛與氣虛脫肛不同。所示清熱解毒諸法。允為合拍。
竹茹石膏湯
竹茹 石膏 黃芩 陳皮 半夏 水煎服。
秘本豬苓湯 治泄。
豬苓 澤瀉 滑石 赤茯苓 黃連 升麻 甘草 燈心引。水煎服。并治病患用力催便脫肛。
加味黃芩湯
黃連 黃芩(各一錢五分) 滑石 白芍(各三錢) 甘草(七分) 水煎服。血痢。加地榆皮二錢。
連石茱萸丸
黃連(酒炒) 滑石(飛過各一兩) 黃芩 干葛 白芍(各八分) 茱萸(一兩) 升麻(七分)甘草(四分) 為末。以山藥研粉、作糊合丸。梧子大。食遠(yuǎn)。用白湯送下三五錢。
銅壁山人黃芩湯 治里急后重。
黃芩 黃連 生地黃 木通 枳殼 當(dāng)歸尾 赤芍藥 人參 甘草 三劑。水煎服。初劑。加大黃微利之。
加味導(dǎo)赤散
生地黃(酒洗一錢五分) 川木通 川元參(各五分) 連翹(六分) 川黃連(六分) 薄荷葉(四分) 淡竹葉(七分) 燈心引。水煎服。
熱邪內(nèi)陷因成痢。憑癥進(jìn)劑莫雷同。用心調(diào)理起沉痼。勿輕劫澀圖霸功。
麻之成痢。乃熱邪內(nèi)陷所致。多見于正收及收后。間有見于初熱未出及正出之時(shí)者。亦有自首至尾、而作痢不輒者。又有因久瀉而成痢者。當(dāng)分別治療。不可混施。若于初熱未出與正出之時(shí)、而作痢者。藥宜以疏托為君。行滯氣為臣為佐。解毒為使。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少用葛根。去赤芍、蟬蛻、木通、甘草。略加青皮、檳榔。再加防風(fēng)主之。若麻已出透。身熱未全退。毒瓦斯流注而成痢者。以清熱導(dǎo)滯湯。去白芍、楂肉、甘草、川濃樸。加生地黃、地骨皮、木通主之。若麻毒未清。變成赤白痢者。以加減黃芩湯。去白芍、楂肉、甘草。加黑地榆、連翹、牛蒡子主之。如麻后成痢。赤白腹痛者。以古方黃芩東加枳殼治之。亦有久瀉而成痢者。原因氣血已虛。不得已。用人參、黃連、枯黃芩、干姜煎湯。從權(quán)治之。如正收及收后、而下痢白色者。藥宜用解毒涼血行滯氣之品。以靜遠(yuǎn)主人黃芩湯、除去人參、木香、甘草。加生地黃、牛蒡子、連翹、防風(fēng)主之。痢下膿血者。以白頭翁湯。去黃柏、加防風(fēng)主之;蛞蚴撤e下滯者。以消食化氣為主。用枳殼湯。(見四十九條)去甘草、加山楂、麥芽、木通、青皮主之。若腹中作脹。時(shí)痛時(shí)止者。以濃樸湯去干姜、甘草。加檳榔、山楂主之。夫麻后成痢。乃積熱移于大腸。以治麻后痢統(tǒng)方加減主之。(有以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木通枯黃芩治之者、)麻后下痢。而身熱腹痛者。以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治之。若壯盛之人。內(nèi)有挾食、積滯、能食者。以三黃丸(見四十八條)利之。若麻后赤痢。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合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去梔仁。加當(dāng)歸尾、枳殼治之。稍輕者。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姜汁炒黃連、地榆治之。如麻后白痢。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陳皮、茯苓、木香。更有加生白術(shù)者。須宜酌用。麻后作痢。如兼小便赤澀者。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車前子、木通治之。麻后痢癥。或赤或白者。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倍白芍、當(dāng)歸。加大黃少許。以利瀉數(shù)次。麻后泄瀉成痢者。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地骨皮、酒炒黃芩主之。若麻前已經(jīng)泄瀉。日久未曾清解。至于麻后變?yōu)樾菹⒘ 2粏柍喟。但見里急后重。晝夜無停者。此余毒在大腸。乃積熱移于大腸也。急宜行氣養(yǎng)血。切不可妄施澀劑、以圖霸功。河間曰。養(yǎng)血而痢自止。行氣則后重自除。誠格言也。宜以河間治久痢方。去人參、白芍藥主之。(有用古方黃芩湯、合天水、與香蔻丸、見六十三條、相間服者。有用靜遠(yuǎn)主人黃芩湯、送下香蔻丸。體虛者、香蔻丸內(nèi)、更加人參。腸滑者、香蔻丸內(nèi)、加榆根白皮治之者。實(shí)不若河間治久痢方之為當(dāng)也。)如自首至尾。輒痢不輟者。必有風(fēng)毒留滯于內(nèi)。宜解毒行滯。而兼疏風(fēng)實(shí)脾之劑。庶幾立應(yīng)。以清熱導(dǎo)滯湯。去當(dāng)歸、淡竹葉。加防風(fēng)、荊芥治之。(有用四君子湯、加山藥吳茱萸治之者。猛而有理。方并列后。)若痢而兼嘔吐。噤口不食。更腸滑不止;蛳迈r血;蛳伦削錾;蛳氯癰膿;蛳氯缥萋┧;蛳氯雞肝色。如黑豆汁之類。兼之氣喘煩渴、熱甚發(fā)呃、麻色紫晦者。皆不治之癥。
朱曰:治痢不外數(shù)法。曰清熱、曰行滯、曰養(yǎng)血、曰涼血。有外感者兼解表。有宿食者兼消導(dǎo)。至于日久氣虛。無妨補(bǔ)氣。陰血虧損。亦可養(yǎng)陰。惟麻證則必加以解毒。
清熱導(dǎo)滯湯
黃連(酒炒) 檳榔 黃芩(酒炒) 生白芍 枳殼(曲炒) 濃樸(姜汁炒) 陳皮(各七分)青皮 甘草(各三分) 連翹 牛蒡子(炒研各八分) 楂肉 當(dāng)歸 淡竹葉(各一錢) 燈心五十寸引。水煎。加犀角末三分、調(diào)服。紅多者。加紅花(二分) 地榆桃仁酒炒(各八分) 閉澀甚者。與里急后重之極者。加酒炒大黃(八分)
加減黃芩湯
黃芩 黃連 當(dāng)歸 枳殼 檳榔 青皮 澤瀉 山楂 槐花 白芍 甘草 燈心引。
古方黃芩湯 治伏氣發(fā)溢。小腸膀胱三焦膽腑合病自痢。
黃芩(一錢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一錢) 大棗二枚引。加半夏(二錢) 名黃芩加半夏湯。生姜引。
人參黃芩黃連干姜湯 治胃虛客熱痞滿。
人參 黃芩 黃連 炮干姜(各二錢) 水煎溫服。
靜遠(yuǎn)主人黃芩湯
黃芩 黃連 當(dāng)歸 枳殼 檳榔 青皮 川芎 木香 人參 甘草 水煎。調(diào)六一散服。
白頭翁湯 治熱痢下重。
白頭翁 黃連 黃柏 秦皮 各等分。水煎溫服。不愈再服。
濃樸湯 治脾胃虛作脹。腹中時(shí)痛時(shí)止。
濃樸(姜汁炒) 陳皮(去白) 茯苓 干姜 炙甘草 水煎服。
治麻后痢統(tǒng)方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 麥冬 防風(fēng) 天花粉 元參 枳殼 牛蒡子 木通 梔仁 滑石 桔梗 赤芍 鉤藤鉤 甘草 二劑。水煎服。不愈。加豬苓、青皮。
河間治久痢方
當(dāng)歸 白茯苓 黃芩 車前子 陳皮 人參 白芍藥 甘草 炮干姜少許為引。水煎服。
四君子湯
人參 白術(shù)(土炒) 白茯苓 甘草 紅棗、姜引。
〔附〕治麻后痢丹方
西河柳 為末。以砂糖水調(diào)服四錢。
〔附〕萬氏治麻后痢下鮮血驗(yàn)方
當(dāng)歸尾 生地黃 條子芩 黃連(酒炒) 枳殼(炒) 烏梅肉 人參 白芍 生甘草 水煎服。
上膈胃火盛少食;咨喜话餐滦小4撕虿豁氂梅剿。調(diào)其余食癥自平。
下蛔之癥。多見于麻收之后。乃上膈及胃火壯盛。少食。蟲不能上安。而往下行。蟲往下行。亦順癥也。與過食傷中、蟲不能容而下、不同。但調(diào)其飲食自愈。非若口中吐蟲之比耳。不須施治。
朱曰:下蛔為小兒常有之證。故可勿治。
點(diǎn)擊查看:<<麻科活人全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