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卷論傷寒、傷風、熱病、中暑、溫病、溫瘧、風溫、溫疫、中濕、濕溫、 病、溫毒之名。天下之事。名定而實辨。言順則事成。又況傷寒之名。種種不同。若識其名。縱有差失。功有淺深。效有遲速耳。不得其名。妄加治療。往往中暑乃作熱病治之。反用溫藥。濕溫乃作風溫治之。復加發(fā)汗。名實混淆。是非紛亂。性命之寄。危于風燭。今于逐問下詳載疾狀而名之曰某病。庶幾因名識病。因病識證。如暗得明。胸中曉然,而處病不瘥矣。
(三十八)問脈浮而緊澀。頭疼身體拘急。惡寒無汗。寒多熱少。面色慘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煩躁。
此名傷寒也。傷寒之候。發(fā)熱惡寒。頭疼腰脊痛。脈緊無汗,宜發(fā)汗而解。麻黃湯主之。輕者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又人參順氣散(雜三十)。蔥豉湯。(雜七四)蒼術散。(雜三一)麻黃葛根湯(雜三十二)可選而用之。
○然太陽病亦有熱多寒少者。須仔細看脈與證也。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脈浮者,雖熱多寒少。自可發(fā)汗。若脈弱者無陽也。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熱多寒少而尺脈遲者。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湯加黃耆最良。尺脈尚遲。再作一劑。
○或太陽證宜汗而其人適失血及下利。則頻頻與少桂枝湯。使體潤。 連日。當自解。
○假如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亦可用小柴胡之類和解之。
(三十九)問脈浮而緩。寸大而尺弱。自汗體熱。頭疼惡風。熱多寒少。其面光而不慘。煩躁。手足不冷。
此名傷風也。傷風之候。頭疼發(fā)熱。脈緩。汗出惡風。當須解肌,宜桂枝湯主之。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敗毒散(雜三十三)。獨活散(雜三十四)?蛇x用之。治太陽中風。有汗用桂枝湯。凡脈緊必無汗。唯濡而緊。卻自汗。勿誤用小建中湯也。須是脈浮而緩者。方可用桂枝也。項背強者。桂枝東加葛根也。(本草葛根主傷風有濕。開竅解肌。蓋桂枝加葛根者。謂中風有濕。當加之去其風濕。取微汗者。風濕去也)里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也。(不飲水者是也)凡發(fā)汗后。汗不止為漏風。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腹?jié)M者。太陰證。脈浮者,可服桂枝湯微發(fā)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也。
○雖然。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自江淮間。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證可加黃芩半兩。陽旦湯是也(雜百十六)。夏至后有桂枝證?杉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若病患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岐伯所謂同病異治者此也。大抵用溫藥當避春。用熱藥當避夏。素問所謂用溫遠溫。用熱遠熱者也)
○又問傷寒與傷風何以別之?傷寒者。脈緊而澀。傷風者。脈浮而緩。傷寒者無汗。(脈澀故也)傷風者有汗。傷寒者畏寒不畏風。傷風者畏風不畏寒。大抵太陽病者。必脈浮發(fā)熱惡風惡寒也。惡寒者不當風而自增寒。惡風者當風而增寒也。六經(jīng)皆有傷寒傷風。其證各異。太陽脈浮有汗為中風。脈緊無汗。為傷寒。陽明善饑為中風。不食為傷寒。少陽兩耳聾目赤胸滿而煩為中風?诳嘌矢赡垦閭。若三陰傷風無變異形證。但四肢煩疼。余證同三陽。
(四十)問有發(fā)熱惡寒。煩躁。手足溫而脈反浮緊者。有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冷而脈反浮緩者。
此名傷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也。蓋發(fā)熱惡風煩躁手足溫為中風。候脈浮緊為傷寒脈。是中風見寒脈也。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厥為傷寒。候脈浮緩為中風脈。是傷寒見風脈也。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宜服大青龍湯。蓋大青龍證脈似桂枝反無汗。病似麻黃反煩躁是也。(脈弱有汗為桂枝證。脈緊不煩躁為麻黃證)大青龍湯。治病與麻黃湯證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煩躁者。用大青龍湯也。以其中風并傷寒俱盛。故青龍湯添麻黃作六兩。又似合桂枝湯藥味在內(nèi)。添石膏所以為緊。此治營衛(wèi)俱病。若證不審。誤用大青龍湯。則發(fā)汗多傷人。(以其有煩躁一證。故可用大青龍湯)大抵感外風者為傷風。感寒冷者為傷寒。故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營。桂枝主傷衛(wèi)。麻黃主傷營。大青龍主營衛(wèi)俱傷故也。風傷衛(wèi)者。病在皮膚之間也。以衛(wèi)行脈外。為陽。主外。皮膚之間衛(wèi)氣之道路故也。其病淺。寒傷營者。寒氣中于肌肉也。以營行脈中為陰。主內(nèi)。肌肉之間。營氣之道路故也。其病深。所以桂枝與麻黃所施各異。戒勿誤用。以有淺深之別。風寒之殊。大醫(yī)當宜審諦。大青龍尤宜慎用。仲景云: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青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類纂云:凡發(fā)汗過多。筋惕肉 。振搖動人。或虛羸之人。微汗出。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以救之。羸甚者芍藥或量多少與之。惡熱藥者。去附子。余依加減法。仲景制真武湯。乃為合用桂枝。卻用麻黃之類。發(fā)汗多。亡陽有此證。故用真武湯。若調(diào)理順者。無此證也。
(四十一)問夏月發(fā)熱惡寒。頭疼身體支節(jié)痛重。其脈洪盛者。
此名熱病也。冬傷于寒。因暑氣而發(fā)為熱病。治熱病與傷寒同。有汗宜桂枝湯。無汗宜麻黃湯。加煩躁者,宜大青龍湯。然夏月藥性須帶涼。不可太溫。桂枝麻黃大青龍須用加減法。夏至前桂枝加黃芩半兩。夏至后桂枝麻黃大青龍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蚣由榘雰梢病Iw桂枝麻黃湯性熱。地暖之處。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發(fā)黃斑出之失。熱病三日外。與湯不瘥。脈勢仍數(shù)。邪氣猶在經(jīng)絡。未入臟腑者。桂枝石膏湯主之。(雜三十五)此方夏至后代桂枝證用。若加麻黃半兩?纱辄S青龍湯用也。古方三月至夏為晚發(fā)傷寒。梔子升麻湯。(雜三十六)亦可選用之。
○又問夏至后皆可行白虎湯液耶。白虎湯治中暑與汗后一解表藥耳。今之醫(yī)者。見六月中病。多云中暑。不辨熱病。用藥大涼。又況夏月陰氣在內(nèi)。最難調(diào)治。白虎湯尤宜戒之。
(四十二)問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其脈微弱者。
此名中暑也。大抵中暑與熱病外證相似。但熱病者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別之。甲乙經(jīng)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傷寒即身體支節(jié)痛重。其脈洪盛。按之有力。此是冬月感寒深。至夏發(fā)耳。中暑即背寒面垢。(其面如涂油。類纂云:面垢者陽證也。一名面塵。若塵埃之著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但覺倦怠。四肢卻不痛重。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痰逆惡寒者。橘皮湯主之。(雜四)不惡寒者。竹葉湯主之。頭疼惡心煩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最妙。
○又問中暑何故灑然毛聳惡寒。答曰:經(jīng)云:四時八風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近人多不明中暑;蜃鳠岵》ㄖ沃。復用溫熱藥。必致發(fā)黃斑出。更為蓄血。尤宜戒之。
(四十三)問夏至以前。發(fā)熱惡寒。頭疼身體痛。其脈浮緊。
此名溫病也。春月傷寒。謂之溫病。冬傷于寒。輕者夏至以前發(fā)為溫病。蓋因春溫暖之氣而發(fā)也。(又非溫疫也)治溫病與冬月傷寒、夏醫(yī)學全.在線月熱病不同。蓋熱輕故也。(春初秋末。陽氣在里。其病稍輕。縱不用藥治之。五六日亦自安)升麻湯(雜一)、解肌湯(雜三八)、柴胡桂枝湯最良。熱多者小柴胡湯主之。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也。嗽者小柴胡加五味子也;驘┛拾l(fā)熱不惡寒與虛煩者。并竹葉石膏湯。次第服之。麻黃桂枝大青龍。唯西北二方四時行之。無有不驗。若江淮間。地偏暖處。唯冬月及正初乃可用正方。自春末至夏至以前。桂枝麻黃大青龍內(nèi)宜加減也。(加減法。在熱病門)
(四十四)問病患先熱后寒。尺寸脈俱盛。
此名溫瘧也。先熱后寒。名曰溫瘧。病患尺寸俱盛。重感于寒。變成溫瘧。小柴胡湯主之。瘧疾寒熱相等。及先熱后寒者。俱宜與小柴胡湯。先寒后熱者,小柴胡加桂湯。(雜三九)有多熱但熱者,白虎加桂湯。(雜四十)有多寒但寒者。柴胡桂姜湯。(雜四一)有汗多煩渴。小便赤澀。素有瘴氣。及不服水土。嘔吐甚者?煞遘呱。脈小緊。寒熱嘔吐。間日頻日。發(fā)作無時。大便秘者?煞大柴胡湯大柴胡湯下之。脈浮大。寒熱往來者。可服祛邪丸吐之。(雜四三)久不愈者。服瘧母煎丸。(雜四二)當自愈。治瘧之法。無以過也。
○大抵瘧脈自弦。弦數(shù)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fā)汗。浮者可吐之。夏傷于暑。秋必病瘧。此非傷寒之謂。以其壞傷寒有溫瘧一證。故因而及之。
(四十五)問脈尺寸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
此名風溫也。其人素傷于風。因復傷于熱。風熱相搏。即發(fā)風溫。主四肢不收。(左傳曰。風yin末疾)頭疼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少陰火。厥陰風)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即譫言。獨語。內(nèi)煩躁擾。不得臥。若驚癇。目亂無精。療之者。復發(fā)其汗。如此死者。醫(yī)殺之也。風溫不可發(fā)汗,宜葳蕤湯。(雜四五)風溫身灼熱者,知母干葛湯。(雜四六)風溫加渴甚者。栝蔞根湯。(雜四七)風溫脈浮身重汗出。漢防己湯。(雜四八)
(四十六)問一歲之中。長幼疾狀多相似。
此名溫疫也。四時皆有不正之氣。春夏亦有寒清時。秋冬或有暄暑時。人感疫厲之氣。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天行是也。老君神明散(雜四九)、務成子螢火丸、圣散子(并雜五十)、敗毒散。(雜三十三)冬氣溫。春氣寒。夏氣冷。秋氣熱。為時氣。時氣與傷寒同而治有異者。蓋因四時不正之氣而變更。不拘以日數(shù)淺深。汗吐下隨證施行。所以圣散子不問表里陰陽者此也。唯圣散子性差熱。用者宜詳之。若春應暖而清氣折之。則責邪在肝。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升麻散(雜一)解肌湯主之。(雜三十八)夏應暑而寒氣折之。則責邪在心。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調(diào)中湯(雜五一)、射干湯(雜五二)、半夏桂枝甘草湯(雜五三)?蛇x而用之。秋應涼而反大熱。抑之則責邪在肺。濕熱相搏。民多病癉。癉者黃也,宜白虎加蒼術湯。(雜百十七)煎茵陳汁調(diào)五苓散。冬應寒而反大溫。抑之則責邪在腎。其冬有非節(jié)之暖者。名為冬溫。此屬春時陽氣發(fā)于冬時。則伏寒變?yōu)闇夭,宜葳蕤湯。(雜四五)仲景云: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蓋傷寒者。傷寒氣而作。冬溫者。感溫氣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觸冒之過。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熱溫涼之劑亦異。不可拘以日數(shù)。發(fā)汗吐下。隨證施行。要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以平為期。不可以過。此為大法。
(四十七)問一身盡痛。發(fā)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此名中濕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流關節(jié)。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為中濕。(脈細者非也)主一身盡痛。發(fā)熱身黃。小便自利者。術附湯。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 五苓散主之。至真要論云: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匱要略云:濕m.f1411.cn家身煩痛?膳c麻黃東加白術四分。發(fā)其汗。慎不可以火攻之。濕家雖身體痛。不可太發(fā)汗。汗出則作。大抵中濕者。水濕之蒸氣。及汗出當風。取冷過度。或中霧露與風寒氣合者曰痹。皆由中于濕而后挾以異氣。其寒多者為痛。為浮腫。非附子桂術不能去也。其風多者為煩熱。為流走。為拘急。非麻黃薏苡烏頭輩不能散也。其中氣者為堅滿。為癃閉。非甘遂葶藶枳術不能泄也。
(四十八)問支體痛重。不可轉(zhuǎn)側(cè)。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
此名風濕也。脈浮為風。濕是風氣與濕氣相搏。肢體痛重。不可轉(zhuǎn)側(cè)。額上微汗不欲去被;蛏砦⒛[。欲發(fā)汗。但 身潤。則風濕俱去。若大發(fā)其汗。則風氣去濕氣在矣。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雜五四)防己黃耆湯、(雜五五)桂枝附子湯,桂枝加白術湯。甘草附子湯、術附湯、杏仁湯、(雜五六)敗毒散(雜三十三)可選而用之。身腫者。甘草附子湯加防風。
(四十九)問兩脛逆冷。胸腹?jié)M。多汗。頭目痛苦。妄言。
此名濕溫也。其人嘗傷于濕。因而中暑。濕熱相搏。則發(fā)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jié)M。又胸多汗頭目痛苦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脾屬土主濕)不可發(fā)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HT 。如此死者。醫(yī)殺之耳。白虎加蒼術湯。(雜百十七)主之(此方出傷寒微旨。亦仿金匱白虎加桂湯。)(雜四十)
(五十)問發(fā)熱惡寒。頸項強急。腰身反張如中風狀;蝮 口噤。
此名 也。傷風頸項強急。身體反張。屬太陽經(jīng)。先因傷風。又感寒濕而致然也。古人謂之病。( 音幟。又作痙。巨郢反。 者。強直也。古人以強直為 。金匱要略云:太陽病,其身體KT KT 。便為 也)外證發(fā)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強硬。如發(fā)癇之狀。此為異耳。(新產(chǎn)血虛多汗出喜中風亦有此證)當察其有汗無汗。以分剛 柔 。(無汗惡寒名剛 。有汗不惡寒名柔 ,)無汗葛根湯主之,有汗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本草葛根主傷風有濕開竅解肌)凡剛?cè)岫?。小續(xù)命湯。(雜五七)并可與之。(有汗者小續(xù)命湯去麻黃加葛根也)若審知剛 。胸滿口噤。其人臥不著席。腳攣急。咬齒。當行大承氣湯。(外臺云:熱而 者死。熱病痙者。反折螈 。齒噤 也)
○又問剛?cè)岫?。與陰陽二痙是如何 亦作痙。陽痙屬剛 。陰痙屬柔 。附術散、(雜五八)桂心白術湯、(雜五九)附子防風散、(雜六十)八物白術散、(雜六一)桂枝煮散。可選而用之。(活人續(xù)集解惑論云:合面而臥為陰痙。仰目者為陽痙。又云或因濕家發(fā)汗多。則發(fā) 也)
(又五十)問初春病患肌肉發(fā)斑癮疹如錦紋;蚩刃膼。但嘔清汁。
此名溫毒也。溫毒發(fā)斑者。冬時觸冒疹毒。至春始發(fā)。病初在表;蛞寻l(fā)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瓦斯不散。故發(fā)斑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溫暖。人感乖戾之氣。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氣暄熱。溫毒始發(fā)。則肌肉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但嘔清汁葛根橘皮湯主之。(雜九四)黃連橘皮湯(雜百廿五)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