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卷論痰證、食積、虛煩、腳氣。與傷寒相似。實非傷寒也。所謂朱紫相陵。玉石不分。醫(yī)者處病滅裂。見其發(fā)熱惡寒。往往作傷寒治之。發(fā)汗吐下。因茲夭橫者多矣。今特立一門。別而論之、庶幾覽者知其非傷寒也。
(五十一) 問憎寒發(fā)熱。惡風自汗。寸口脈浮。胸膈痞滿。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而頭不疼。項不強。
此為有痰也。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發(fā)熱。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疼。項不強為異。宜服柴胡半夏湯、(雜六二)金沸草散、(雜六三)大半夏湯。(雜六四)若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用瓜蒂散吐之。古法服瓜蒂散。凡服一錢匕。藥下使臥。欲吐且忍之。良久不吐。取三錢匕湯二合和服。以手指 之便吐矣。不吐復稍增之。以吐為度。若吐少病不除。明日如前法再服之?芍猎偃2豢闪钊颂撘。藥力過時不吐者。啜熱湯一升。以助藥力。吐訖。便可食。無復余毒。若服藥過多者。飲水解之。
(五十二) 問頭疼脈數(shù)。發(fā)熱惡寒,而身不痛。左手脈平和。
此名食積也。傷食亦令人頭痛。脈數(shù)發(fā)熱。但驗左手人www.med126.com迎脈平和。身不疼痛者是也。甲乙經(jīng)云:人迎緊盛傷于寒。氣口緊盛傷于食。左手關前一分者。人迎之位也。右手關前一分者。氣口之位也。蓋人迎主外。氣口主中。以此別之。傷食之證。由脾胃伏熱。因食不消。發(fā)熱似傷寒。卻身不疼痛。此為異耳。若膈實嘔吐者。食在上脘,宜吐之。若心腹?jié)M痛者。宜下之治中湯(雜百十五)五積散、(雜廿一)黑神丸、(雜六七)可選而用也。
(五十三) 問不惡寒身不痛。頭不疼。脈不緊。但煩熱者,
此名虛煩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fā)汗。頭不痛。脈不緊數(shù)。故知非里實也。不可下。如此者。內(nèi)外皆不可攻。攻之必遂損竭多死也。此虛煩。但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橘皮湯(雜三十七)一劑不愈。再與之。孫真人云:此法數(shù)用甚有效。傷寒虛煩。亦宜服之。王叔和云: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正宜服竹葉湯。
(五十四) 問傷寒頭疼身熱。支節(jié)痛。大便秘;驀I逆而腳屈弱者。
此名腳氣也。傷寒只傳足經(jīng)。不傳手經(jīng)。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遂成腳氣。所以病證與傷寒相近。其脈浮而弦者。起于風。濡而弱醫(yī)學全.在線m.f1411.cn者起于濕。洪而數(shù)者起于熱。遲而澀者起于寒。風者汗而愈。濕者溫而愈。熱者下而愈。寒者熨而愈。腳氣之病。始得不覺。因他病乃知。毒瓦斯入心。則小腹頑痹不仁。令人嘔吐。死在朝夕矣。然終是與傷寒不同者。孫真人云:卒起腳屈弱不能轉動。有此為異耳。要之有腳氣之人。先從腳起。或先緩弱疼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有寒故痛也)或行起忽倒;騼擅勀[痛。(亦有不腫者)或腳膝枯細。或心中忪悸;蛐「共蝗。(病久入深。營衛(wèi)之行澀。皮膚不茱。故為不仁。不仁者。皮頑不知有無也)或舉體轉筋;蛞娛硣I逆。惡聞食氣;蛐貪M氣急;虮轶w酸痛。皆腳氣候也。黃帝所謂緩風濕痹是也。頑弱名緩風。疼痛為濕痹。(痹者閉也。閉而不仁。故曰痹也)寒中三陽。所患必冷。越婢湯(雜六五)小續(xù)命湯(雜五七)主之。(小續(xù)命煎湯成。旋入生姜自然汁最快)暑中三陰。所患必熱。(小續(xù)命湯去附子減)桂一半。(大煩躁者。紫雪最良)大便秘者。脾約丸。(雜六十六)神功丸。(雜六八)五柔丸。(雜六九)大三脘散。(雜七十)木瓜散。(雜七三)主之。(腳氣之疾。皆由氣實,而始終無一人以服藥致虛而殂者)頭痛身熱。肢節(jié)痛而腳屈弱者。是其人素有腳氣。此時發(fā)動也。腳腫者。檳榔散主之(雜七十一)腳氣方論、千金。外臺、最詳。此不復敘。大抵越婢湯、小續(xù)命湯、薏苡仁酒法、(雜七二)脾約神功丸。皆要藥也。仍針灸為佳。服補藥與用湯淋洗者。皆醫(yī)之大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