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理論課程統(tǒng)考
中醫(yī)內科學考試指南
(2015年版)
一、教材:21世紀課程教材 《中醫(yī)內科學》(田德祿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二、題型:1、單選題(60分)
2、多選題(10分)
3、是非題(10分)
4、材料題(20分)
三、例題:
(一)單選題(每小題請選擇1個答案,每小題1分,共60分)
喘證痰濁阻肺型的最佳治療方案是:【__________】
A、蘇子降氣湯 B、定喘湯 C、滌痰湯
D、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E、溫膽湯
(二)多選題(每小題請選擇2個或2個以上答案,每小題1分,共10分)
瘀血腹痛的特點是【__________】
A、 腹部刺痛 B、 痛無休止 C、 痛處不移
D、 痛喜揉按 E、 入夜尤甚
(三)、是非題(共10題,每題1分)
感冒的病程一般為3-7天【__________】。
A、正確 B、錯誤
(四)材料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胡某,男性,46歲。因“上腹部疼痛反復發(fā)作2年余,復發(fā)3天。”于2011年1月5日入院。
患者2年前因飲食不慎開始出現(xiàn)上腹部疼痛,服用中藥后癥狀消失。以后常因飲食不慎、疲勞等原因導致癥狀復發(fā),以饑餓、夜間疼痛為主,自服“雷尼替丁”“四方胃片”等胃藥可緩解,一直沒有系統(tǒng)診治。3天前飲酒后上腹部疼痛再次發(fā)作,以餐前和夜間9點以后疼痛明顯,進食后疼痛減輕,無放射痛,伴噯氣、泛酸、納差,大便每日2次,質爛,色黃,無惡心嘔吐、發(fā)熱、頭痛等癥狀 醫(yī),學.全在.線搜集.整理 m.f1411.cn。
BP110/80mmHg HR80次/分 R20次/分 T36.8℃
神清,營養(yǎng)良好,全身皮膚黏膜未見黃疸、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頸軟,心肺(-),腹平軟,劍突下偏右壓痛(+),無反跳痛,肝脾未觸及,莫非氏征(-),麥氏點無壓痛,腹水征(-),腸鳴音正常。神經系統(tǒng)檢查未見異常。舌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膩,脈弦細。
根據(jù)上述資料,請回答以下問題:
1、單選題(每小題請選擇1個答案)
(1)該病人中醫(yī)診斷為【__________】。
A、胃痛 B、腹痛 C、瀉泄 D、脅痛 E、呃逆
多選題(每小題請選擇2個或2個以上答案)
(2)西醫(yī)診斷可初步考慮為【__________】。
A、急性胰腺炎 B、胃潰瘍 C、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E、急性闌尾炎 F、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 G、慢性淺表性胃炎
四、復習指南
(一)總論
結合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進行復習。
(二)各論
1.下列常見內科病證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機、辨證要點、治療原則、分證論治、轉歸預后、預防調攝及研究進展。(重點掌握)
感冒、咳嗽、肺癰、肺脹、哮病、喘證、痰飲、血證,心悸、心痛、不寐、郁病、癲狂、癇病、癡呆、胃痛、痞滿、嘔吐、泄瀉、痢疾、便秘、腹痛、脅痛、黃疸、積聚、鼓脹、頭痛、眩暈、中風、郁病、水腫、淋證、癃閉、腰痛、消渴、痹病、痿病、內傷發(fā)熱、虛勞、厥證。
2.下列病證的辨證論治規(guī)律(一般掌握)
肺癆、汗證、噎膈、呃逆、痙證、癭病、瘧疾、遺精、關格、顫震、癌癥。
3.下列病證的比較鑒別
中醫(yī)內科病證的概念、病理、臨床表現(xiàn)、治法、方藥等方面互相之間存在相似而又相異之處,正確地加以比較、鑒別對于提高中醫(yī)理論、臨床診斷和治療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1)感冒與溫病早期 醫(yī),學.全在.線搜集.整理 m.f1411.cn。
(2)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
(3)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
(4)肺癰與肺痿
(5)痰飲、支飲、懸飲、溢飲。
(6)肺癰與肺癆。
(7)哮病與喘證。
(8)實喘與虛喘。
(9)肺脹與咳嗽、喘證、痰飲。
(10)肺脹與心悸、水腫。
(11)肺癆與虛勞。
(12)溢飲與風水
(13)自汗、盜汗、脫汗、戰(zhàn)汗、黃汗。
(14)相同病理,導致不同血證。
(15)相同處方,治療不同血證。
(16)厥心痛與真心痛。
(17)真心痛與胃痛、脅痛、懸飲。
(18)驚悸與怔忡。
(19)內傷發(fā)熱與外感發(fā)熱。
(20)癲、狂、癇證。
(21)中風、厥證、癇病、痙證。
(22)中風之中臟腑與中經絡。
(23)剛痙與柔痙。
(24)暑厥、食厥、痰厥。
(25)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
(26)諸腹痛的部位、性質、特點。
(27)引起昏迷的常見病證。
(28)以下列方藥為主方治療的病證:龍膽瀉肝湯、溫膽湯、柴胡疏肝散、歸脾湯、金匱腎氣丸、失笑散、藿香正氣散、葛根芩連湯等。
(29)噎膈、反胃、梅核氣、嘔吐。
(30)呃逆與干嘔、噯氣。
(31)泄瀉與痢疾 醫(yī),學.全在.線搜集.整理 m.f1411.cn。
(32)干霍亂與腹痛。
(33)腹痛與疝氣、腸癰。
(34)胃痛與真心痛。
(35)陰黃、陽黃、急黃、瘟黃。
(36)積證與聚證。
(37)鼓脹與水腫。
(38)陽水與陰水。
4.下列病證的轉化聯(lián)系
中醫(yī)內科病證發(fā)生后,由于失治誤治,往往轉化成另外病證,只有清楚地認識到病證之間的轉化過程、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正確地診斷和治療。
(1)感冒與咳嗽。
(2)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
(3)肺癰、肺癆、咳嗽、喘證、哮證與肺痿。
(4)哮證與喘證。
(5)咳嗽與喘證。
(6)咳嗽、喘證、痰飲與肺脹。
(7)肺脹與心悸、水腫。
(8)心痛與心悸。
(9)心悸與不寐。
(10)泄瀉與痢疾。
(11)活人敗毒散與葛根芩連湯治療痢疾。
(12)痢疾的預后與轉歸。
(13)嘔吐與反胃。
(14)脅痛、黃疸、積聚、鼓脹在病理上的聯(lián)系與轉化關系。
(15)鼓脹常見合并癥的診治。
(16)淋證與癃閉。
(17)淋證、癃閉與水腫。
(18)消渴與中風、胸痹。
(19)消渴常見合并癥的診治。
(20)頭痛與眩暈。
(21)頭痛、眩暈與中風。
(22)下列病證的調護特點:胸痹、郁證、水腫、中風、癃閉、消渴、虛勞、痹證、胃痛、泄瀉、痢疾及嘔吐等。
(23)濕、水、飲、痰相互轉化在中醫(yī)內科病證發(fā)生發(fā)展的意義。
(24)外感發(fā)熱與內傷發(fā)熱。
(25)肺癆與虛勞。
(26)痿證與痹證。
5.歷代著名醫(yī)家和醫(yī)著
中醫(yī)內科學是隨著歷史的前進和醫(yī)學實踐的發(fā)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歷代醫(yī)家、醫(yī)著的學術思想,醫(yī)學流派對內科學的理論與臨床都有一定作用和意義。掌握并運用有關學說、醫(yī)論旨在更好地了解歷史沿革,指導臨床實踐,提高醫(yī)療水平。
(1)歷代醫(yī)家在內科學發(fā)展中的主要成就。
(2)《醫(yī)學心悟》論咳嗽病理。
(3)《醫(yī)學正傳》論哮與喘。
(4)《證治匯補》論肺脹 醫(yī),學.全在.線搜集.整理 m.f1411.cn。
(5)《景岳全書》論血證病理。
(6)《血證論》論治血四法。
(7)《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論治吐血三要法。
(8)《醫(yī)學正傳》論九種心痛證治。
(9)《四明心法》論吐酸病理。
(10)《醫(yī)宗必讀》論治瀉九法。
(11)《景岳全書》論痰與飲、泄與痢的異同。
(12)劉河間論痢疾治法。
(13)《金匱要略》論胸痹。
(14)《醫(yī)宗必讀》關于積聚分期論治。
(15)《內經》、《丹溪心法》、《景岳全書》關于眩暈的論述。
(16)《內經》張仲景、朱丹溪、王履、張景岳、王清任等論中風病因病理。
(17)《外科正宗》論癭病 醫(yī),學.全在.線搜集.整理 m.f1411.cn。
(18)《丹溪心法》、《景岳全書》、《醫(yī)宗必讀》論水腫。
(19)《內經》論痹病。
(20)《內經》論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