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拼音P)第三篇
    

中醫(yī)詞典:(拼音P)第三篇

脾統(tǒng)血生理學術(shù)語。指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指脾有統(tǒng)攝血液在經(jīng)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難經(jīng)·四十二難》:“(脾)主裹血,溫五臟”;脾主中焦,化生營氣,營行脈中,血由氣攝,脾虛則營氣化生不足,影響統(tǒng)攝血液的功能,容易引起各種出血疾患。脾損病證名。五…

脾統(tǒng)血

生理學術(shù)語。指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指脾有統(tǒng)攝血液在經(jīng)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峨y經(jīng)·四十二難》:“(脾)主裹血,溫五臟”;脾主中焦,化生營氣,營行脈中,血由氣攝,脾虛則營氣化生不足,影響統(tǒng)攝血液的功能,容易引起各種出血疾患。

脾損

病證名。五臟虛損之一。即損脾。突出癥候表現(xiàn)為消瘦!峨y經(jīng)·十四難》:“三損損于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庇衷唬骸皳p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適寒溫。”虞庶注謂:“脾化水谷以生氣血。今見脾損,飲食不為肌膚,宜調(diào)節(jié)飲食,無令傷脾也!敝我私∑⒁鏆,宜四君子湯(或加谷麥芽、神曲、內(nèi)金等藥),沈金鰲主張用十全大補湯。(見《雜病源流犀燭》卷八)參見虛損條。

脾死臟

脈學術(shù)語。指脾臟真氣已絕的脈象。輕按大堅,重按中空,或脈來搖蕩不定,突然中斷。”《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

脾死

脈象名。指脾臟的死脈,脈象堅硬無柔和之象,快慢不均,平至不鼓!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罚骸八榔⒚}來,銳堅如鳥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脾水

病證名。五臟水腫病之一。因脾陽虛、脾失運化水濕的功能而致的水腫病!端貑枴ぶ琳嬉笳摗酚小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的記述。《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背<嬉娛成,面色萎黃等癥,其脈多濡。參見水腫、十水條。

脾實熱

證名。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以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為主證!短绞セ莘健肪砦澹骸胺蚱崉t生熱,熱則陽氣盛,陽氣盛則心胸煩悶,唇口干焦,身體頰疼,體重不能轉(zhuǎn)側(cè),語聲沉而心急,咽喉痛而不利,舌本腫強,口內(nèi)生瘡,腹脅脹滿,不能安臥……!被蚣嬉便秘溺黃等癥。宜瀉脾清熱,選用瀉脾大黃湯、瀉脾赤茯苓湯等方加減。

脾實腹脹

病證名。指脾為濕熱所傷而引致之腹脹。多由厚味傷及脾胃,積熱與濕邪困脾www.med126.com,脾失健運所致。《癥因脈治》:“脾實腹脹之證,眼目黃腫,夜不得臥,肚腹時熱,小便赤色,大便或結(jié)或瀉,或時作痛,瀉下黃沫,肛門熱痛!币饲寤瘽駸幔嬉詫袣狻Q勰奎S腫,用龍膽瀉肝湯;肚腹時熱,用川連戊己湯;小便赤色,用導赤各半湯;瀉下黃沫,家秘瀉黃散;肛門熱,川連枳殼湯加黃柏、槐米;胸前滿悶,梔連二陳湯、梔連平胃散枳實以消脾滿。”參見腹脹、內(nèi)傷腹脹條。

脾實

證名。由于脾臟或脾經(jīng)邪氣盛實所致的病證。多屬濕熱困脾或瘀血停滯而發(fā)病!睹}經(jīng)》卷二:“脾實也,若腸中伏伏如堅狀,大便難!庇衷疲骸捌,……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薄妒備洝肪硭氖模骸捌⑴K盛實則生熱,熱氣熏蒸則令人舌本腫脹,語言蹇澀,腹脅堅硬,四肢不舉,身體沉重,面目焦黃,不得安臥,而唇干口燥也!薄侗静萁(jīng)疏》:“脾實,即濕熱邪勝六證:蠱脹,由于脾家濕熱積滯或內(nèi)傷瘀血停積而成;易饑,屬脾家郁火;口唇生瘡,口糜,中消,屬脾家實火;濕熱腹痛,按之愈甚!眳⒁娖⒉、脾實熱條。

脾濕熱

病因病理學術(shù)語。即指濕熱困脾的病機。脾與胃相表里,脾熱往往伴隨胃熱,故臨床多見脾胃濕熱。癥見脘腹脹滿、食少倦怠、頭重如裹、惡心欲吐、口淡不渴、便溏不爽、尿少而黃,甚則身目俱黃,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又如皮膚病的濕疹膿皰瘡等,亦多與脾濕熱有關(guān)。治宜淡滲利濕或輔以芳香化濁,不宜過用苦寒之品。

脾失健運

病因病理學術(shù)語。指脾運化功能失常的病機。脾主運化,脾陽虛則運化失職,不能升清。輕則出現(xiàn)腹脹納呆、腸鳴、泄瀉等消化不良癥狀;久則面黃肌瘦,四肢無力;若水濕困阻則四肢浮腫,或水泛成痰成飲。治以健脾為主。

腎陽虛

小兒泄瀉證型之一。癥見久瀉不止,大便水樣或完谷不化,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四肢厥冷等。脾胃久虛,損及腎陽所致。治宜溫補脾腎,用附子理中湯與四神丸加減。

脾腎陽虛

病證名。多由腎虛衰,不能溫養(yǎng)脾陽,導致脾陽亦虛;亦有脾陽久虛,不能運化水谷精氣以充養(yǎng)腎,遂致腎陽亦虛者。二者往往又互為因果。癥見畏寒肢冷、氣短懶言、身體倦怠、大便溏瀉或五更泄瀉,或肢體浮腫,甚則腹?jié)M臌脹,舌淡胖苔白滑,脈虛大或細弱。治宜溫補脾腎。

脾腎泄

病名,泄瀉病之一。又名脾腎瀉。其癥候特點是:每日清晨天將明時,必登廁洞泄一二次。陳修園主張以四神丸加味主之,并謂:“大抵初瀉與瀉之未甚,宜利水,次補脾。久瀉大瀉,宜補腎,以胃關(guān)煎、八味丸之類為主,兼服補中益氣湯以升其下降之氣!保ā夺t(yī)藥從眾錄·泄瀉》)從施治的角度,達到腎、脾兼補的目的。朱丹溪《丹溪心法·泄瀉》主張用分水飲下二神丸及椒樸丸,或平胃散茴香丸;久病重證、虛甚者,用椒附湯。參見腎虛五更泄瀉、泄瀉條。

脾舍

經(jīng)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jīng)》。即地機。參見該條。

脾善

五善之一?诖阶虧,衾幃氣香,飲食如常,膿黃肥厚者為脾善。見《外科正宗》。

脾疝

病名。腹壁或腹腔化膿性感染而牽引痛者。《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脈……微大為脾疝,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薄动冡t(yī)大全》卷二十四:“脾疝者其濁氣自下逆上,連曖不寬,脹滿作痛,痛則嘔吐清水或苦水痰涎之類!鳖愃聘骨粌(nèi)包裹性化膿性膿腫。

脾熱痿軟

病證名。由膏梁積熱、濕熱傷脾所致之痿弱病證!栋Y因脈治》:“脾熱痿弱之主,唇焦齒燥,口干作渴,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轉(zhuǎn)側(cè),縱緩不能舉動……”治以清熱化濕為大法。濕熱甚者,用梔連平胃散、梔連二陳湯;膏粱積熱者,選用川連枳殼湯或瀉黃散,參見痿、肉痿條。

脾熱多涎

病證名。指脾經(jīng)風熱上壅而多涎!短绞セ莘健肪戆耸牛骸皟憾嘞颜,風熱壅結(jié),在于脾臟,積聚成涎也。若涎多,即乳食不下,涎沫結(jié)實,而生壯熱也!敝我饲迤⑿篃,方用瀉黃散。

脾熱病

病證名。指脾受邪熱而致的病證!端貑枴ご虩帷罚骸捌岵≌,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腹?jié)M泄,兩頷痛。……刺足太陰、陽明!庇衷啤捌岵≌,鼻先赤!薄端貑枴ゐ粽摗罚骸捌ⅫS者,色黃而肉蠕動!标P(guān)于脾熱的特點,《證治準繩·雜病》:“……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之間,此熱在肌肉,遇夜尤甚!眳⒁娖崯、脾虛熱條。

脾氣主升

生理學術(shù)語。指脾的功能特點。是與胃氣主降相對而言。指脾氣能將飲食精微、津液上輸于肺,再輸布于其他組織器官,而化生氣血,營養(yǎng)全身。參脾主升清條。

脾氣下陷

同中氣下陷。詳該條。

脾氣實

病證名。即脾氣盛。《靈樞·本神》:“脾氣……實則腹脹,涇溲不利。”參見脾氣盛條。

脾氣盛

病證名。出《靈樞·yin邪發(fā)夢》。即脾氣實。指脾或脾經(jīng)邪氣盛實之證!吨T病源候論》:“脾氣盛,為形有余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苦饑,足痿不收,胻善瘛,腳下痛,是為脾氣之實也!狈接梦杠邷雍忌帧木瓜、牛膝。參見脾氣實、脾病等條。

脾氣不足

脾氣虛。詳該條。

脾氣不舒

病證名。指脾胃出現(xiàn)消化機能障礙。多由肝失疏泄或濕困脾陽所致,亦有因飲食壅滯而造成者。主要癥狀有脘腹脹悶、食不消化、厭食、呃逆等。治宜疏肝理氣。

脾氣不升

病因病理學術(shù)語。指脾氣衰弱不能升清的病機。脾的運化功能是以升清為主。而升清則是脾氣的運動特點。如脾氣衰弱,則升清失司。癥見面色不華、眩暈、易汗、短氣、食少、倦怠、腹脹、便溏或見眼花、視蒙、耳聾、食不知味、舌淡嫩、苔白,脈虛緩等。若因濕濁食滯以致脾氣不升,則見頭重如蒙、怠倦、不欲食、腹脹或腹痛,舌苔厚膩,脈沉緩。治須補中益氣,升陽益胃。

脾氣

指脾的功能及其賴以產(chǎn)生的精微物質(zhì)或動力!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罚骸笆枪饰哆^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薄端貑枴び駲C真臟論》:“恐則脾氣乖矣!

脾平

脈學名詞。指脾臟的平脈,脈象平緩調(diào)和!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罚骸捌狡⒚}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

脾瘧

病名。五臟瘧之一。《素問·刺瘧篇》:“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庇郑骸白闾幹,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噦,嘔已乃衰,……”宜用小建中湯、橘皮散等方施治。參見五臟瘧、瘧疾條。

脾冷多涎

病證名。又名捏破涎渦兒!镀諠健肪砣倭骸捌⒅簽橄,脾氣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漬于頤上。”治宜溫中健脾,用益黃散、理中丸。

脾勞

病名。五勞之一。由于飲食勞倦所致的脾傷病證。見《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外臺秘要·脾勞》:“脾勞熱,身體,眼目,口唇悉痿黃,舌本強直,不能得咽唾,生地黃煎;……脾勞虛損,消瘦,四肢不舉,毛悴色夭,牛髓補虛寒丸!标悷o擇以“茱萸膏治脾勞虛寒,氣脹、咽滿、食不下通,噫宿食臭”(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五勞證治》。參見五勞、虛勞條。

脾咳

病證名。

①一名脾經(jīng)咳嗽。多由脾虛土不生金m.f1411.cn/shouyi/或脾胃濕熱逆熏于肺所致。《素問·咳論》:“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陽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可兼見多涎、咳引小腹等證。參見脾經(jīng)咳嗽、內(nèi)傷咳嗽條。

②十咳之一。見《諸病源候論·咳嗽病諸候》。癥見咳而涎出不止,咳引少腹。參見十咳、咳嗽條。

③五嗽之一。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參見五嗽條。

脾開竅于口

生理學術(shù)語。出《素問·金匱真言論》。脾主運化飲食水谷,而在對飲食水谷的受納與運化方面,口與脾的功能是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所以脾的功能可以從口反映出來,脾氣健旺則知饑欲食!鹅`樞·脈度》:“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逼⒉t食欲不振,脾虛則口淡無味,脾熱往往口有甜味。

脾絕

證名。五臟絕候之一。

①指脾氣絕出現(xiàn)之危重證脈!吨胁亟(jīng)》卷上:“面青,無右關(guān)脈者,脾絕也!背蔁o己在《注解傷寒論》中將“環(huán)口黧黑,柔汗發(fā)黃者”稱之為脾絕!鹅`樞·經(jīng)脈》:“足太陰(脾)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②中風脫證中五臟絕證之一!夺t(yī)宗必讀》:“若中風昏倒……手撒脾絕!眳⒁娭酗L脫證條。

脾精

指脾臟的精氣,即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物質(zhì)!端貑枴な緩娜菡摗罚骸八闹鈮,此脾精之不行也!

脾驚

臟腑驚證之一。出《小兒病源方論》。小兒驚風,兼五心熱、干嘔。

脾經(jīng)失血

病證名。因于脾虛不能統(tǒng)血所致之失血。常兼見腹脹、肢乏、多痰等癥。《不居集》卷十三:“脾為后天之本……脾氣健則元氣旺而陰自足。故血證中有脾,當補脾以統(tǒng)其血。”方選歸脾湯、柔脾湯、補中益氣湯等。參見失血條。

脾經(jīng)咳嗽

病證名。又名脾咳。《癥因脈治·內(nèi)傷咳嗽》:“脾經(jīng)咳嗽之證,咳而右脅下隱隱作痛,痛引心脾,神衰嗜臥,面色痿黃,腹脹黃腫,身重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币吮孀C施治。肺熱,家秘瀉白散;脾胃熱積,梔連二陳湯;肺氣不足,生脈散;土不生金,四君子湯(有痰者,用六君子湯),虛熱者,宜加山梔、丹皮,熱甚者再加黃芩、黃連;蛴羞x用升麻湯者。參見脾咳、內(nèi)傷咳嗽條。

脾經(jīng)

①足太陰脾經(jīng)之簡稱。見該條。

②推拿穴位名。又名脾土、脾。⑴位于拇指遠端的指腹面。治脾胃虛弱,疳積、泄瀉等證!針灸大成》卷十:“飲食不進,人瘦弱,肚起青筋,面黃,四肢無力用之!

㈡位于拇指橈側(cè)緣(轉(zhuǎn)引自《幼科鐵鏡》)。參見五經(jīng)條。

脾積

古病名。五積之一。出《難經(jīng)·五十五難》。又名痞氣!睹}經(jīng)·平五臟積聚脈證》:“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饑則減,飲則見,(月真)起與谷爭減,心下累累如李起,見于外,腹?jié)M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是主肌肉損,其色黃!王肯堂主張用七氣湯下紅丸子,兼吞痞氣丸(見《證治準繩·雜病》)。詳參見痞氣條。

脾火

證候多同胃火。詳胃熱條。

脾黃

三十六黃之一。

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脾黃者,遍身如金色,眼目俱黃,唇口生瘡,或吟或詠,有時吐逆,不能下食,大便澀!辈⒅赋霭Y見臍凸者難治。選土瓜根散等方。

②《圣濟總錄》卷六十一指出脾黃患者“兩頰生青脈起,目黃,齒齘皆青,唇黑生瘡,通身黃色,鼻中煤生,心腹脹滿,不下飲食,大便不通!敝我豬苓湯、鹽蜜煎等方加減,亦可灸法配合治療。參見黃疸各條 。

脾橫

經(jīng)外穴名!秱浼鼻Ы鹨健罚骸爸纹M方,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俯仰,身黃,腹?jié)M,食嘔,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處,各七壯!薄督(jīng)外奇穴圖譜》列作經(jīng)外穴,名脾橫。

脾合胃

生理學術(shù)語。系臟腑相合之一。脾與胃通過經(jīng)脈互絡屬而構(gòu)成表里關(guān)系。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脾為臟屬陰,其性喜燥惡濕;胃為腑屬陽,其性喜潤惡燥;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在功能上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輸布精微的任務!鹅`樞·本輸》:“脾和胃,胃者五谷之腑!

脾合肉

生理學術(shù)語。指五臟與五體相合,脾主合于肉。肌肉的營養(yǎng)從脾的運化吸收而得,肌肉豐滿與消瘦,與脾氣盛衰有密切關(guān)系!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脾寒

①病證名!秱浼鼻Ы鹨健罚骸爸纹⒑嬍巢幌,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樂,檳榔散方!

②同脾陽虛的病機。詳該條。

脾疳積

病證名。出《幼科證治準繩》。指兩脅間有塊如石,按之則痛,伴面黃肌瘦。多因平素營血俱虛,外感風寒,內(nèi)傷乳食,滯久而致肝脾氣滯血瘀而成。治宜利氣活血,疏肝理脾。用柴胡、青皮、枳殼、鱉甲當歸、赤芍藥、靈脂、蒲黃、茜草、地龍、雞內(nèi)金等。

脾疳

五疳之一。又名疳積、食疳、奶疳、肥疳!豆沤襻t(yī)鑒》:“疳在脾,則面黃身熱,腹脹肚大,好吃泥土,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困睡,減食,消瘦!庇捎谖桂B(yǎng)不當,引起脾胃虛損,營養(yǎng)不良。初起面黃肌瘦,能食易饑,大便時干時稀,睡眠不安,多汗,齘齒,愛俯臥。此由積滯所致!蹲C治準繩》:“積為疳之母,所以有積不治,乃成疳候!敝我苏{(diào)理脾胃,用保和丸加味。如病久不愈,日見羸瘦,面色萎黃,胸膈壅悶,肝腹脹大,乳食不多,經(jīng)常腹瀉,大便酸臭,神倦體乏,懶言少動,疳積已成。應以消疳健脾為治,可用肥兒丸、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脾風疝

古病名!端貑枴ご棠鎻恼摗罚骸疤幱杏啵∪獗、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則病脾風疝!睆堉韭斪ⅲ骸疤幟}滑,則土邪有余。脾風疝者,即(疒頹)腫重墜之屬,脾在濕也!眳⒁婏L疝、脾臟中風條。

脾風多涎

病證名。出《太平圣惠方》。指小兒口涎多,乳汁不下,甚則昏昏多睡。由風邪襲入脾胃所致。治宜調(diào)和脾胃,疏風豁痰。用防風散(防風、羊角、人參、枳殼、甘草半夏)。

脾風

病證名。

①為脾受風邪之病!端貑枴わL論》:“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薄端貑枴び駲C真藏論》:“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fā)癉,腹中熱,煩惱,出黃!贝瞬№毰c太陽病、太陰病和一些濕病相區(qū)別。治宜白術(shù)湯。

②即慢脾風。詳該條。

③指搐后變瘧的病證!队卓瓢l(fā)揮》:“發(fā)搐后變瘧者,此脾風之證也!

脾藏營

生理學術(shù)語。意即脾藏血。出《靈樞·本神》。營,指循行于脈中的經(jīng)氣,它生于水谷,源于脾胃,有化生血液的功用,故常營血并提。《難經(jīng)·四十二難》:“(脾)主裹血。”謂脾有藏納營血的功能。

脾藏意

生理學名詞。即脾主意。出《素問·宣明五氣篇》。意,意念;是五臟精氣所化生的情志活動之一,為脾所主。思慮過度可傷脾,影響脾的健運而出現(xiàn)食欲不振、胸腹痞滿等病癥。參五臟所藏條。

脾不主時

根據(jù)五行理論,五臟配五行,肝、心、肺、腎分別主春、夏、秋、冬四季。脾臟屬土,旺于每季后十八天,不獨主四時之一,故曰脾不主時。《素問·太陰陽明論》:“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

脾不統(tǒng)血

病因病理學術(shù)語。指脾的病理。脾氣虛弱,不能攝血,則血不循經(jīng)。多見于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jīng)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癥狀。治宜補脾攝血。常用歸脾湯之類。

脾病

泛指脾臟各種病證!秲(nèi)經(jīng)》曾載述脾風、脾熱、脾瘧、脾咳、太陰嘔吐、泄瀉、脾脹、脾疸、脾痹、脾心痛、太陰腰痛、脾疝等多種病證,后世臨床文獻又有較多的補充。脾為后天之本,職司運化,統(tǒng)血,主肌肉、四肢,開竅于口,受水谷之精氣以充養(yǎng)五臟及人體各部,為生化之源。前人有飲食勞倦傷脾或外邪傷脾之說,病機以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或脾陽虛衰,中氣下陷,或脾失統(tǒng)攝等較為常見。臨床上當分虛實寒熱以決定治法!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脾病者,身重,善饑,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jié)M腸鳴,飧泄,食不化。”《難經(jīng)·十六難》:“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nèi)證當齊(即“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jié)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薄短绞セ莘健て⑴K論》:“夫脾者,……若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氣盛則心腹脹滿,水谷不消,喜噫吞酸,食則嘔吐,氣逆,霍亂,腹痛腸鳴,時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慮,不欲聞人聲,多見飲食不足,診其脈沉細軟弱者,是脾虛之候也!庇衷疲骸胺蚱崉t生熱,熱則陽氣盛,陽氣盛則心胸煩悶,唇焦口干,身熱頰疼,體重不能轉(zhuǎn)側(cè),語聲沉而心急,咽喉痛而不利,舌本腫強,口內(nèi)生瘡,腹脅脹滿,不得安臥,夢多見歌樂,四肢怠惰,診其脈緊實者,是脾實之候也。”李時珍將脾病分為本病和標病。他說:“脾藏智屬土,為萬物之母!静。T濕腫脹,痞滿,噫氣,大小便閉,黃疸,痰飲,吐瀉,霍亂,心腹痛,飲食不化;標病,身體胕腫重困,嗜臥,四肢不舉,舌本強痛,足大趾不用,九竅不通,諸痙項強!保ā侗静菥V目·臟腑虛實標本用藥》)沈金鰲提示脾病治法,“務使三焦之氣流轉(zhuǎn)和通,則土潤而升,不憂其燥。而火氣不得病之,土健而運,不憂其濕,而水氣亦不得病之矣”(見《雜病源流犀燭·脾病源流》)。故脾病治法雖多,但以健脾利濕、補中益氣、溫陽運脾、升陽攝血較為常用。選方如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參苓白術(shù)散、補中益氣湯、大建中湯、楊氏還少丸、五苓散、胃苓湯、實脾飲等。參見脾病各條。

脾痹

病名。五臟痹之一。由肌痹發(fā)展而成。脾主肌肉,故亦有脾痹即肌痹之說!端貑枴け哉摗罚骸捌⒈哉,四肢懈惰,發(fā)咳嘔汁,上為大寒!薄端貑枴ご棠鎻恼摗罚骸吧訇幉蛔,病脾痹。”或謂:“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脾,是謂脾痹”(見《圣濟總錄·脾痹》)!栋Y因脈治·脾痹》指出:“脾痹之證,即肌痹也。四肢怠惰,中州痞塞,隱隱而痛,大便時瀉,面黃足腫,不能飲食,肌肉痹而不仁!边x用黃芪丸、白術(shù)湯、五味異功散、保和丸、香砂枳術(shù)丸等方治療。參見肌痹、五臟痹條。

①人體器官名。脾臟,系五臟之一,其主要功能特性如下 :⑴為“倉廩之官”,主運化水谷,升清降濁。《素問·靈蘭秘典論》:“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入出者也。”《素問·經(jīng)脈別論》:“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骸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

㈡主肌肉、四肢。《素問·痿論》:“脾主身之肌肉!薄端貑枴ぬ庩柮髡摗罚骸捌⒉《闹Р挥煤我?岐伯曰:四支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jīng),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⑶合胃,開竅于口,其華在唇!鹅`樞·本輸》:“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薄鹅`樞·脈度》:“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薄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入通于脾,開竅于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臟為脾,……在竅為口。”《素問·五臟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㈣藏“意”,主“思”,與精神意識活動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端貑枴ば魑鍤狻罚骸拔迮K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罚骸霸谂K為脾……其志為思!

⑸經(jīng)脈屬足太陰,與足陽明胃經(jīng)表里相合!鹅`樞·經(jīng)脈》:“脾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

⑹陰陽屬性為陰,稱“陰中之至陰”,又稱“牝藏!薄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庇帧瓣幹兄陵幤⒁病!薄鹅`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脾為牝臟,其色黃,其時長夏!

⑺五行屬土,與自然界事物和人體組織類應聯(lián)系是:方位居中;季節(jié)主長夏及每季之后十八天;氣候主濕;天角應鎮(zhèn)星;生成數(shù)為五;五色屬黃;五味為甘;五音為宮;五聲為歌;五臭為香;變動為噦……。《素問·金匱真言論》:“中央黃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類土……上應鎮(zhèn)星……其音宮,其數(shù)五,其臭香!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罚骸捌湓谔鞛闈,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

②指足太陰經(jīng)!鹅`樞·本輸》:“脾出于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nèi)側(cè)也!

③指脾的“真臟脈”脈象!端貑枴り庩杽e論》:“脾至懸絕,四日死!薄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罚骸捌⒁娂滓宜溃侵^真臟見,皆死!

④“痹”之音形近誤!端貑枴り庩杽e論》:“二陽之病發(fā)心脾。”按《太素》“脾”作“痹”,心痹為病名。作“痹”與前后各節(jié)文例合。

⑤推拿穴位名。見《小兒按摩經(jīng)》。即脾經(jīng)。見該條。

琵琶骨

骨名。即肩胛骨。詳該條。

琵琶

經(jīng)外穴名。《厘正按摩要術(shù)》:“琵琶,在肩井下!焙蟆督(jīng)外奇穴匯編》定在“肩井下、巨骨旁”。約當鎖骨外側(cè)段前緣,喙突上緣之凹陷中。主治肩部疼痛,上肢不舉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溫灸5-10分鐘。又《厘正按摩要術(shù)》:“以大指按之,能益精神。”

蚍蜉漏

古病名。即瘰疬,今之頸淋巴結(jié)核。出《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四。癥狀為頸部生瘡累累、或如疥癬,日久破潰成漏,流出稀痰或敗絮狀物纏綿不愈,多伴有發(fā)熱、盜汗、易怒等癥狀,可內(nèi)服消瘰丸、赤小豆散、芩部丹等。外治宜提膿去腐,或拔去痰核。

疲勞咳嗽

病名。疲極傷肝所致的虛咳。證見咳而左脅痛引小腹膝腕!夺t(yī)學入門·咳嗽》:“疲極傷肝,咳而左脅疼引小腹者,二陳湯加芎、歸、芍藥、青皮、柴胡、草龍膽、黃芩、竹茹,或黃芪建中湯!薄恫痪蛹て诳人浴罚骸翱榷竺{偏痛,引小腹兼膝腕疼。”參見咳嗽、勞咳條。

皮蒸

病名。五蒸之一。見《諸病源候論·虛勞骨蒸候》:“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無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時,胸滿,或自稱得注熱,兩脅下脹,大嗽徹背連胛疼,眠寐不安,或蒸毒傷臟,口內(nèi)吐血!庇譃槎糁。參見五蒸、二十三蒸條。

皮痿

病證名。因肺熱葉焦所致皮毛枯萎、足痿的病證。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病者肺熱,皮虛弱薄,著足痿躄,其色白而毛敗,名曰皮痿,由肺熱葉焦使然也!庇置っ。詳該條。

皮水

病名。水氣泛溢皮膚而見水腫的病癥。出《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吨T病源候論·水腫病諸候》:“腎虛則水妄行,流溢于皮膚,故令身體面目悉腫,按之沒指而無汗也。腹如故而不滿,亦不渴,四支重而不惡風是也。脈浮者,名曰皮水也。”治宜通陽、健脾、利水,用防己茯苓湯、蒲灰散等方。參見水腫、風水等條。

皮熱

證名。皮膚有發(fā)熱感覺。多由陰虛或陽盛所致。《中藏經(jīng)·實熱論》:“皮膚熱而燥者,陰不足!薄捌岫鵁嵴,陽盛也!比鐬榀復,常見局部皮膚熱痛!鹅`樞·上膈》:“其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皮內(nèi)針

針具名。供皮下埋置留針的專用小型針具。有顆粒式和撳釘式二種。顆粒式皮內(nèi)針尾端如麥粒,針身長有5分、1寸兩種,粗細如毫針;撳釘式皮內(nèi)針尾部繞成圓形,狀如圖釘,身長1-2分。使用時將針橫刺入皮下(撳針則垂直按入),若無不適,且不刺痛或影響肢體活動時,即可用膠布固定。埋針時間應據(jù)情而定。臨床多用于某些需要較長時間留針的疼痛性疾病或慢性病。參見皮內(nèi)針療法條。

皮膜

解剖名稱!堆C論》卷六:“腎開竅于耳,而腎脈卻不上頭,腎與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腸之脈,以入耳中,名曰聽宮。為司聽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聾,有為大聲所震而聾者,皮膜破也,或聾或不聾者,心腎不交也,宜磁朱丸。”即指今之鼓膜。

皮毛痿

病證名。因肺熱葉焦,致皮毛枯萎,足痿躄之證。痿證之一。見《醫(yī)宗必讀·痿》:“肺痿者,皮毛痿也!庇置ゐ簟⒎螣狃、肺痿。由肺熱葉焦,病及皮毛所致。若病邪留著不去,可使筋、脈、骨、肉失養(yǎng),發(fā)生痿壁!端貑枴ゐ粽摗罚骸胺沃魃碇っ,……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敝我饲鍩嵘,養(yǎng)陰潤肺,選用二母二冬湯,知柏天地煎,清燥救肺湯等方。參見痿條。

皮毛焦

證名。皮毛干枯憔悴。出《靈樞·經(jīng)脈》。多由經(jīng)氣不榮皮毛所致。《難經(jīng)·二十四難》:“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于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jié)傷,皮節(jié)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敝我损B(yǎng)陰潤肺,益氣養(yǎng)血。

皮毛

解剖結(jié)構(gòu)名。皮膚與附著其上的毫毛的合稱。皮毛與肺敷布的衛(wèi)氣有密切關(guān)系。肺衛(wèi)之氣足,則肌表固密,身體抵抗力強,不易受外邪侵襲。肺衛(wèi)氣虛,則皮毛腠理疏松,易受風寒侵襲,而出現(xiàn)肺系癥狀。肌表不固,津液外泄,可致自汗、盜汗等癥。參見肺合皮毛條。

皮寬弦緊

病證名。指瞼皮寬松,瞼弦緊急,睫毛內(nèi)倒的證候。《目經(jīng)大成》卷二:“此癥皆由患疾,妄稱時眼,不以為意;蚓啤⒒蛴、或風霜,全不禁忌。致風邪深入,久而不瘳,然后內(nèi)急外弛,皮寬弦緊,睫漸拳倒。未免淚出。”參見倒睫拳毛及內(nèi)急外弛條。

皮急緊小癥

病證名。見《審視瑤函》。即睥急緊小。詳該條。

皮急

病證名。清·黃庭鏡《目經(jīng)大成》卷二:“此癥謂上下胞漸自緊小,甚者小如棗核,眼將合矣。蓋膏液耗盡,筋脈急縮故也。若治而小者,治之之過,乃皮寬睫倒,只夾外而失內(nèi)理,后則復倒復夾,遂爾肉焦血損,目絡不舒而瞼日急小。”參見睥急緊小條。

皮槁毛拔

證名。皮膚枯槁不澤,毫毛脫落如拔掉之證。《素問·五臟生成篇》:“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狈沃髌っ,肺氣耗傷,則皮毛失榮,而見本癥。

皮膚針療法

針刺療法之一。即用皮膚針刺激人體穴位治療疾病的方法。又稱皮刺療法、小兒針療法。為多針淺刺及刺激面廣的療法。因所用的針具不同,又分為七星針療法、梅花針療法、滾刺療法等。臨床操作時,選定適宜針具和刺激部位予以消毒后,手持針柄以腕力進行彈扣或使?jié)L筒來回滾動,先輕后重,著力均勻,由上而下,自內(nèi)向外,至皮膚潮紅充血或有微量出血為止。每日或間日一次,7-15次為一療程。常用于頭痛、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神經(jīng)衰弱、肋間神經(jīng)痛痛經(jīng)、近視、神經(jīng)性皮炎等。

皮膚針

針具名。是一種多針淺刺的專門針具。因其刺激輕微,僅及皮膚,又名小兒針。市售小錘式皮膚針,以其裝置的針數(shù)不同,分別稱為梅花針(5枚)、七星針(7枚)、和叢針(針數(shù)不限)。使用時以腕力彈扣刺激部位。另滾刺筒和刷帚針亦屬此類。

皮膚痛

證名!鹅`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狈沃髌っ,有護肌、衛(wèi)筋骨的功能。皮膚痛多由火邪侵襲肺表所致!峨s病源流犀燭·筋骨皮肉毛發(fā)病源流》論皮膚痛的辨證與治療:“心實之痛,深至肉間,宜導赤散加減;火灼之痛,如欲炙手,宜加減涼膈散;風熱之痛,癢痛相間,宜長清散;肺經(jīng)火郁之痛,不可撫按,宜瀉肺湯。”

皮膚否腫

證名。皮膚因寒邪凝聚、氣血痞塞引起的腫脹。否,通痞。《素問·至真要大論》:“太陽之勝,凝溧且至,……皮膚否腫,腹?jié)M食減。”

皮膚不仁

證名。肌膚麻木,不知痛癢的癥象。又稱肌膚不仁。由于邪入于肌膚或氣血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吨T病源候論·風不仁候》:“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診其寸口脈緩,則皮膚不仁。”治宜益氣養(yǎng)血,祛風通絡等法。見于中風后遺癥、痹證等疾患。

皮翻證

病名!夺t(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皮翻證系眼胞翻,狀如舌舐唇一般,翻因胞腫睫緊故,血瘀氣滯胃經(jīng)原!贝俗C由胃經(jīng)血壅氣滯而成。小兒多有之。眼皮外翻,如以舌舐唇之狀。治宜瀉脾胃積熱,內(nèi)服瀉黃散。無效者,行手術(shù)矯正。參見風牽瞼出條。

皮翻粘瞼

病名。見康維恂《眼科菁華錄》卷上。即風牽瞼出,詳該條。

皮腠

解剖結(jié)構(gòu)名。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即皮膚腠理。人體衛(wèi)外的屏障。

皮刺療法

針刺療法之一。因刺激僅及皮膚而名。即皮膚針療法。見該條。

皮部

①全身體表皮膚按十二經(jīng)脈分布劃分的十二個部區(qū)!端貑枴てげ空摗罚骸坝げ俊越(jīng)脈為紀者,諸經(jīng)皆然!卑词肿阃(jīng)相合,則稱六經(jīng)皮部。六經(jīng)皮部各有專名:太陽皮部稱關(guān)樞,陽明皮部稱害蜚,少陽皮部稱樞持,太陰皮部稱關(guān)蟄,少陰皮部稱樞儒,厥陰皮部稱害肩。詳各該條。

②經(jīng)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jīng)》。即承扶。見該條。

皮痹

病名①指皮膚癥狀為主要特征之痹證。出《素問·痹論》!稄埵厢t(yī)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蟲行狀!倍嘁蚱⒛I陽虛,衛(wèi)不能外固,風寒濕邪乘虛郁留,經(jīng)絡氣血痹阻,營衛(wèi)失調(diào)而成。治宜溫經(jīng)助陽,祛風散寒,調(diào)合營衛(wèi)。內(nèi)服用陽和湯,或秦艽地黃湯;外用透骨草艾葉等煎水濕洗,或浸浴熏蒸療法。

②指肺痹。《癥因脈治》卷三:“肺痹之癥,即皮痹也,煩滿喘嘔,逆氣上沖,右脅刺痛,牽引缺盆,右臂不舉,痛引腋下。”參見肺痹條。

皮罷

推拿穴位名。又名肝記。位于大指端爪甲內(nèi)。《推拿仙術(shù)·身中十二拿法》:“八拿皮罷穴,屬肝經(jīng)能清神!薄独逭茨σg(shù)·立法·掐法》:“大指端即肝記穴,又名皮罷。掐之治哮喘,并治昏迷不醒者。”

皮(骨盾)(tū,突)

人體部位名。見《素問·長刺節(jié)論》。指臍下五寸橫紋處。王冰注:“皮(骨盾),謂臍下同身寸之五寸橫約文!

霹靂火

古代治療疔瘡的一種方法。見《證治準繩·外科》卷二。具體方法為:在鐵桶內(nèi)放置燒紅之鵝卵石,將醋潑于石上,再使患處覆上,四周以衣被蓋護嚴緊,勿令泄氣,以患處出汗為度。

歪邪,不正!鹅`樞·經(jīng)筋》:“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噼!

鈹針

古針具名。九針之一。亦稱(钅非)針、鈹?shù)、劍針!鹅`樞·九針論》:“鈹針,取法于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是一種形如寶劍,兩面有刃的針具。用于瘡瘍排膿放血。

鈹石

古針具名。出《靈樞·刺節(jié)真邪》。指形如鈹針的砭石。

鈹?shù)?/h2>

古針具名。出《華佗別傳》。即鈹針。見該條。

砒霜中毒

病名。即三氧化二砷中毒。急性中毒,或因突然吸入大量砒粉塵,證見咳嗽、胸痛、呼吸困難;或因藥用、誤服過量所致,證見煩躁如狂,心腹攪痛,頭旋,欲吐不吐,或劇烈吐瀉,面色青黑,四肢逆冷,甚則迅速昏迷,導致死亡。慢性中毒,可見各種皮膚損害,毛發(fā)脫落,腹痛腹瀉,黃疸及肢體麻木痛等。治療宜中西醫(yī)結(jié)合搶救!侗静菥V目》卷四載解砒毒藥,有米醋、烏桕根、白芷、郁金、胡粉、白扁豆、蚤休、黑、鲞魚枕、藍汁、薺苨汁、汁、綠豆汁、豆粉、大豆汁、楊梅樹皮汁、冬瓜藤汁、早稻桿灰汁、地漿、井泉水、白鴨通汁、鴨血、羊血、雄雞血、胡麻油等,可參考。

披肩

醫(yī)療器械名。肱骨頸骨折等固定用具。見《醫(yī)宗金鑒》卷八十七。其具用熟牛皮一塊,長五寸,寬三寸,兩頭各鉆兩孔,夾于傷處,以棉繩穿之,緊緊縛定。用于肱骨頸部骨折,或肩部復雜骨折之整復后固定。

皏(pěng,音捧)

淺白色。《素問·風論》:“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

捧心生

舊病名。亦名兒捧母心。見清·陳蓮舫《女科秘訣大全》。相當于臂位分娩,兒兩臂上舉。屬難產(chǎn)的一種。古人觀察到兒臂上舉,誤以為兒捧母心以致難產(chǎn),故名。

捧耳搖頭

小兒推拿方法名。又名揉耳搖頭,丹風搖頭。先用兩手拇、食兩指柔捏小兒兩耳垂,再用兩手捧住小兒頭部輕輕搖動。有鎮(zhèn)驚、退熱、祛風寒等作用。《保赤推拿法》:“將兩手捻兒兩耳下垂揉之,再將兩手捧兒頭搖之!

膨膨

脹大貌。《靈樞·經(jīng)脈》:“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

膨脝

病名。蠱脹的俗稱!蹲C治要訣·蠱脹》:“蠱脹,俗謂之膨膨脝……”詳蠱脹條。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