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感之于人也。其候發(fā)于鼻面耳目, 赤腫痛,重則咽喉、頸項亦腫。或漫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憎寒發(fā)熱,頭痛或肢體痛,恍惚不寧,咽喉閉塞。醫(yī)人不識,謂之傷寒,便服解熱之劑,一二日間,腫勢益增,始知藥誤。原夫此疾古無方論,初發(fā)狀如傷寒,五七日間乃能殺人,若能延至十日之外者,不治自愈也。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益腫,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然此疾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粗工不識,但云熱毒,只用寒涼之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不審也。脈浮數(shù)者,邪在表也,用葛根牛蒡子湯,解毒升麻湯、升麻牛蒡子散之類以發(fā)之。脈沉實而便秘者,邪氣在里也,宜梔子仁湯。脈沉澀者,邪氣入深也,宜漏蘆湯、大黃湯。表實而不解者散之,以芩連敗毒散。里實而不利者下之,以五利大黃湯。表里俱實而不解者,解表攻里,以通圣消毒散。表里俱解而不消者和之,以劫瘴消毒飲,腫甚 痛者,砭去惡血,更用消毒,以普濟消毒飲,次用十神散。頭面、耳項赤腫作痛,咽干發(fā)熱,脈浮數(shù),以黃連敗毒散,次以劫瘴消毒散、七神散。腫痛發(fā)熱作渴,脈實便秘者,以五利大黃湯,次以追疔奪命湯,又次以水邊嫩 根,水煎入酒和服。腫m.f1411.cn/job/痛發(fā)熱,脈浮數(shù),以芩連敗毒散,次以退熱消毒飲,又次以七神散。 腫脹痛作渴,寒熱便秘,脈數(shù)按之尤實,以通圣消毒散,次以芩連消毒散,又次以七神散。腫勢已盛,大熱脈實者,先宜砭去惡血,次以洗瘴散洗之,消腫散刷之。卻以蛇不見根同白梅搗敷牙齦,含去涎。初服追疔奪命湯,次服七神散、萬病解毒丸。表邪已解,腫尚不退,脈滑而數(shù),乃瘀血欲作膿也。以托里消毒散潰之。若脈浮數(shù)或洪數(shù)者,不可托之,只宜消之,以烏苞子根水煎服。又方,以谷藤根水煎服,及用祛瘴散服之。又宜于鼻內(nèi)搐通氣散,取十余嚏作效。搐藥不嚏者不可治。如嚏出膿者治之必愈。左右之人每日用嚏藥搐之,必不傳染,其病患亦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毒之良法也。經(jīng)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犀角連翹散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里散、黃 散。
〔發(fā)表〕
一人頭面腫痛,服硝黃敗毒之劑愈甚。診之脈浮數(shù),邪在表尚未解,用荊防敗毒散二劑勢退大半,更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痊。經(jīng)云∶身半以上腫,天之氣也。身半以下腫,地之氣也。乃邪客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此感四時不正之氣也,與膏粱積熱之證不同,硝黃之劑非大便秘實不可用。若不審其因,及辨其虛實表里概用攻之,必致有誤。常見饑饉之際,芻堯之人多患之,乃是胃氣有損,邪氣從之,不可不察。 一人腫痛發(fā)寒熱,脈浮數(shù),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少愈,再用人參敗毒散二劑勢減半,又二劑而瘥。 一人耳、面赤腫作痛,咽干發(fā)熱,脈浮數(shù),先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勢退大半,又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痊。
一人,冬月病頭面赤腫,耳前后尤甚,痛不可忍,發(fā)熱惡寒,牙關緊急,涕唾稠粘,飲食難下,不得安臥。醫(yī)砭腫上四五十針,腫赤不減,痛益甚,予診其脈浮緊,按之洪緩,知為寒覆皮毛,郁遏經(jīng)絡,熱不得升聚而赤腫,且夫天令寒凜之時,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善用針者,不得取四厥,必待天溫。又云∶冬月閉藏,用藥多,少針石也。宜以苦溫之劑溫經(jīng)散寒,所謂寒致腠理,以苦發(fā)之,以辛散之。方名
麻黃(苦溫發(fā)之為君,去根節(jié),二錢) 防風(辛溫散之,去蘆,二錢) 升麻(苦辛,四錢)
葛根(甘平解肌出汗,專治陽明經(jīng)邪,故以為臣) 白芷 當歸身(血流不行則痛,二味辛溫以和血散滯,各二錢) 蒼術(濕熱則腫,蒼術甘溫,體輕浮,力雄壯,能泄膚腠間濕熱,一錢) 人參(去蘆,一錢) 甘草(甘溫) 白芍藥(酸微寒,調中益氣,使托其里為佐,各一錢半)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盞,先煎麻黃令沸去沫,再下余藥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服訖,以薄衣覆首,濃被覆身,臥暖處使經(jīng)血溫,腠理開,寒乃散,陽氣升,大汗出,腫減七八分,再服去麻黃、防風,加連翹、鼠粘子腫痛悉愈,經(jīng)言汗之則瘡已,信哉。
郭氏升麻牛蒡子散 治時毒瘡疹,脈浮洪,在表者,瘡發(fā)于頭面、胸膈之際。
升麻 牛蒡(子炒、研) 甘草 桔梗 葛根 玄參 麻黃(各一錢) 連翹(二錢)
上 咀,姜三片,水二盞作一服。
又方 治時毒。
升麻 赤芍 干葛 青木香 甘草 防風 白芷 荊芥 牛蒡子 桔梗 金銀花玄參 麻黃 連翹 藍葉上薄荷煎服。
芩連敗毒散 治時毒腫痛發(fā)熱,左脈浮數(shù)者。
防風 荊芥 黃連 黃芩 連翹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桔梗 藍葉玄參 牛蒡子 升麻 赤芍藥 金銀花 白芷 甘草 干葛 青木香上生姜 薄荷煎服。發(fā)熱無汗,加麻黃。
葛根牛蒡湯 治時毒腫痛而便利調和者。
葛根 貫眾 甘草(又名國老) 豆豉 牛蒡子(半生、半炒,各二錢)
上水煎服。
返魂丹 治時毒瘴氣,疔瘡惡瘡。
朱砂 雄黃 血竭 黃丹 穿山甲(炮) 白礬(枯) 銅青 乳香 沒藥 輕粉蟾酥(各一錢) 麝香(二分半)
上為末,酒煮面糊丸,如胡椒大。每服二丸,蔥白一根嚼爛,裹丸溫酒吞下。
〔攻里〕
一人患此,腫痛發(fā)熱作渴,脈實便閉,以五利大黃湯下之,諸證悉退,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痊。 一人,表散藥愈熾,發(fā)熱便秘,診脈沉實,此邪在里也。以大黃湯下之里癥悉退,以葛根牛蒡子湯浮腫亦消,惟赤腫尚存,更以托里藥潰之而愈。
漏蘆湯 治時毒頭面紅腫,咽喉閉塞,水藥不下,若素有臟腑積熱,發(fā)為腫毒疙瘩,一切腫瘍惡瘡便實者。
漏蘆 升麻 大黃 黃芩 甘草 藍葉 牛蒡子 玄參 桔梗 連翹 青木香 苦參上薄荷煎服。
五利大黃湯 治時毒 赤腫痛,煩渴便秘,脈實數(shù)者大效。加連翹、玄參、大青、甘草名梔子仁湯。
大黃 黃芩 升麻 梔子 芒硝上薄荷煎服。
加減解毒丸 治時毒,疔瘡,瘴氣,癰疽,發(fā)背,無名腫毒;解砒霜毒,光粉毒,鼠莽毒,惡蛇毒,惡犬毒,蜈蚣毒,白蟻毒,蜂蠆毒,菌菰毒,惡瘡毒。可以磨服,可以磨涂,大效如神。
五倍子(三兩) 山茨菇(二兩) 大戟(一兩半) 朱砂 雄黃(各三錢) 麝香(二錢) 續(xù)隨子(去殼,一兩)
上為末,秫米粉煮糊,杵搗為丸,印作錠子陰干。每服一錠,井花水磨化服;冬月薄荷湯磨化服。一切腫毒米泔水磨涂,或用芙蓉葉搗汁,磨涂更妙。凡修合此藥,要端午、七夕、重陽日,或選天德、月德、日德、天醫(yī)日最佳。合時要凈室焚香,至誠修制,勿令孝婦、雞犬見之,效驗不可具述。
〔羅〕時毒疙瘩漏蘆散 治臟腑積熱發(fā)為腫毒,時疫疙瘩,頭面洪腫,咽嗌堵塞,水藥不下,一切危惡疫癘。
漏蘆 升麻 大黃 黃芩(各一兩) 藍葉 玄參(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煎。腫熱甚加芒硝二錢半。
消毒丸 治時毒疙瘩惡證。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新水化下一丸,無時。內(nèi)加桔梗、黍粘子湯尤妙。
〔發(fā)表攻里〕
一人 腫脹痛作渴,煩熱便秘,脈數(shù)按之尤實,用防風通圣散一劑,諸證頓退,以荊防敗毒散加玄參、牛蒡,黃芩二劑而瘥。一老,冬月頭面耳項俱腫,痛甚便秘,脈實,此表里俱實也,飲防風通圣散不應。遂砭患處出黑血,仍投前藥即應,又以荊防敗毒散而瘳。蓋前藥不應者,毒血凝聚上部經(jīng)絡,藥力難達故也,惡血既去,其藥自效。或拘用寒遠寒,及年高畏用硝黃而用托里,與夫尋常消毒之劑,或不砭泄其毒,專假藥力鮮不危矣。 海藏云∶疫毒頭腫者,甘桔湯加鼠粘子、大黃、芒硝。
防風通圣散 治時毒熱毒,便秘熱燥,若時毒饑饉之后,胃氣虧損者,須當審察,非大滿大實不用。
防風 當歸 川芎 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 麻黃 桔梗 石膏 黃芩(各一兩) 白術 山梔 荊芥(各二錢五分) 甘草(二兩) 滑石(一兩)
上水煎服;驗槟诇{下,仍量人虛實。
通圣消毒散 治時毒腫痛,表里俱實者。
防風 荊芥 連翹 赤芍藥 當歸須 黃芩 麻黃 梔子 青木香 黃連 黃柏石膏 滑石 大黃 樸硝 牛蒡子 川芎 桔梗 玄參 藍葉 甘草上薄荷煎服。大便利去大黃、樸硝。
〔半表半里〕
中和湯 治時毒脈浮,在半表半里者。
菖蒲 牛蒡子 川芎 羌活 防風 漏蘆 荊芥 麥門冬 前胡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
按∶此出足太陽陽明例藥也。
〔內(nèi)托〕
一婦,頭面俱赤腫, 痛甚盛,其脈浮數(shù),此形證俱在表也,以平昔胃氣有損,不可用發(fā)表之劑。宜用潔古法托里,以防邪毒之內(nèi)侵,作內(nèi)托復煎散一劑。終日飲之,兩日而平。
內(nèi)托復m.f1411.cn/shouyi/煎散(見前通用諸方。)
〔內(nèi)消〕
泰和年,東垣監(jiān)納濟源稅時,長夏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面目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如染之,多不救。張縣丞亦得此證,至五六日,醫(yī)以承氣湯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蛟弧美蠲髦嫘挠卺t(yī),可以請治,遂命診視。具說其由。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雖邪熱客于心肺之間,上攻頭而為腫盛,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伐無過,殊不知適其病所為故。遂處方,用黃連、黃芩味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橘紅、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鼠粘子、薄荷葉苦辛平,板藍根味甘寒,馬屁勃、白僵蠶味苦平,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后急者,謂前緩劑已經(jīng)高分瀉邪氣入于中,是到陰部染于有形質之所,若不速去反損陰也,此卻為客邪當急去之,是治客以急也。且治主當緩者,謂陽邪在上,陰邪在下,各為本家病也,若急治之,不惟不能解其紛而反致其亂矣,此所以治主當緩也。
治客當急者,謂陽分受陽邪,陰分受陰邪主也,陰分受陽邪,陽分受陰邪客也。凡所謂客者當急去之,此治急以客也。假令少陽、陽明之為病,少陽為邪者出于耳前后也,陽明者首面大腫也,先以黃芩、黃連、甘草通炒過,銼煎,少少不住服,呷之或服畢,再用大黃或酒浸、或煨,又以鼠粘子新瓦上炒香, 咀、煎去渣,納芒硝各等分,亦細細呷之,當食后用,徐得微利及邪氣已,只服前藥;如不已再服后藥,根據(jù)前次第用之,取大便利邪已即止。如陽明渴者加石膏,少陽渴者加栝蔞根湯,陽明行經(jīng)加升麻、葛根、芍藥之類。
太陽行經(jīng)加羌活、防風、荊芥之類。選而加之并與上藥均合,不可獨用散也。(東垣方名普濟消毒飲子,見雜病頭痛門。)
芩連消毒飲 治時毒,發(fā)熱惡寒,頭項腫痛,脈洪數(shù)。
防風 荊芥 連翹 柴胡 黃芩 川芎 羌活 桔梗 藍葉 射干 白芷 牛蒡子黃連 甘草 青木香 金銀花上薄荷煎服。
〔和榮衛(wèi)〕
一婦,表邪已解腫尚不消,診之脈滑而數(shù),乃瘀血作膿也。以托里消毒散潰之而愈。
一婦腫痛,用硝黃之劑攻之稍緩,翌日復痛,診之外邪已退,亦瘀血欲作膿,亦以前藥潰之愈。 一人表里俱解,惟腫不消,以托里消毒散四劑,膿成針之而愈。 少宰李蒲汀,用發(fā)散之藥耗損元氣,患處不消,體倦惡寒,食少口干,用補中益氣加桔梗,及托里消毒散而愈。 秋官陳同野,元氣素弱,脈微細而伏,此形病俱虛也,用參、術、芎、歸、陳皮、柴胡、升麻、炙甘草以升舉陽氣,用牛蒡、玄參、連翹、桔梗以解熱毒,二劑腫頓消而脈亦復矣。茍以脈微細為屬陰,以腫赤為屬陽而藥之,鮮有不誤者。 一婦人,潰后腫赤不消,食少體倦,膿清色白,乃脾肺氣虛也,先用六君加桔梗、芎、歸,后用益氣湯加桔梗而斂。
〔搐鼻〕
通氣散 治時毒 腫,咽喉不利,取嚏以泄其毒。
玄參(一錢半) 豬牙皂角 川芎(各一錢) 北細辛 藜蘆 草烏頭 羊躑躅花上為末,用紙捻蘸少許,入鼻內(nèi)取嚏為度。(一日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