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
拚音 | MANXINGLINBAXIBAOBAIXUEBING |
別名 | 慢淋,中醫(yī):瘰癘,積,癥,虛勞,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造血器及淋巴系腫瘤,血液和造血系統(tǒng)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簡稱慢淋,是一種淋巴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病,血液及骨髓內成熟淋巴細胞異常增多,增多的淋巴細胞免疫功能不全,患者常有免疫異常。淋巴組織被浸潤,引起全身淋巴結及肝、脾腫大。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慢淋的病因未明,但與放射線、化學物質關系不大,亦未證實與病毒有關。目前發(fā)現(xiàn)遺傳因素可能具有一定作用,因為慢淋有明顯的家族史。慢淋近親中的發(fā)病率約為一般人群的3倍。同一家族內偶有數(shù)例慢淋發(fā)生,但確切的遺傳方式仍未明。 1.染色體異常 慢淋患者的染色體異常相當多見,包括數(shù)量和結構的異常。最常見的數(shù)目異常為增加一個12號染色(“+12”),其次可見超數(shù)的3號、16號或18號染色體。常見的結構異常為14號染色體長臂的增加,12和11號染色體長臂相互易位、6號染色體短臂或長臂的缺失、11號染色體長臂的缺失、17號長臂的等臂染色體改變等。在慢淋中?梢姷降氖欠请S機性染色體易位t(14;19),該易位涉及一個新的原癌基因bcl-3,其可能的作用機理是刺激細胞增生,但并不使細胞轉化。 2.免疫學異常 慢淋為異?寺∑鹪础F淞馨图毎婊顣r間雖長,但免疫功能有缺陷。 主要是慢淋的淋巴細胞往往缺乏正常的轉化和絲狀分裂功能,對抗原和植物血凝素的刺激反應減低或缺乏,正常淋巴細胞接受植物血凝素刺激后,70%~90%在72h內轉化,而慢淋需 7天時間。用各種菌苗刺激患者的淋巴細胞,常不能形成免疫抗體。引起慢淋淋巴細胞不能成熟為漿細胞和不能合成Ig的主要缺陷之因,是正常輔助性T細胞缺乏而抑制性T細胞相對增加,兩者共同影響慢淋中B細胞分化和Ig合成,使慢淋患者經常發(fā)生嚴重感染。 |
中醫(yī)病因 | 1.七情內傷《丹溪心法》曰:“為人憂郁愁遏,時曰時累……遂成隱核”。由于憂思郁怒,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滯傷脾,脾失健運所致。 2.飲食失調 飲食不節(jié),或嗜酒過度,損傷脾胃,致使運化失常,正如《衛(wèi)生寶鑒》中說:“凡人脾胃虛弱,飲食不節(jié),或生冷過度,不能克化,致成積聚結塊”。 3.勞倦過度 平素體虛或久病之后,或勞倦過度,致使氣陰不足,陰血耗損,精血虧虛,外來毒邪乘虛而入,與邪毒搏結而成。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90%慢淋的發(fā)病年齡>50歲。男性多見。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慢淋在中國少見,占全部白血病的4%,占慢性白血病的10%。而在白人中常見,可占全部白血病的35%。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機不利,氣聚成形而成癥積;脾主運化,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飲食失調,脾運失司,痰濕內生,痰滯挾氣,聚而不散,痰氣互阻,流竄經絡,脈絡壅塞,痰凝氣結血瘀,日積月累,終成瘰癘、積塊。 |
病理 | 慢淋的主要病理變化是淋巴結腫大,正常結構消失,代之以小淋巴細胞的大量匯集,肝脾腫大雖不嚴重,其結構亦為大量小淋巴細胞浸潤取代。骨髓早期為斑片狀,在正常骨髓中有淋巴細胞結節(jié)穿插其間。以后骨髓幾乎均為淋巴細胞所取代,粒紅及巨核細胞等均受到抑制,即形成“骨髓塞實”綜合征。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1)氣滯血瘀: 證候:腔腹脹滿、肋下有塊,軟而不堅,固定不移,苔薄脈弦。 證候分析:肝氣郁結,脈絡不和,積證初起,積猶未久,塊物軟而不堅,氣滯則血行不暢,塊物固定,脹痛一處,并無攻竄,弦為肝脈。 (2)正虛瘀結: 證候:積塊堅硬,疼痛不移,神疲倦怠,不思飲食,消瘦脫形,面色萎黃,自汗盜汗,肌膚甲錯,頭暈心慌,唇甲少華,舌淡或暗,脈弦細或沉細。 證候分析:病勢已久,正氣已衰:脈絡瘀阻故積塊堅硬,疼痛加劇,脾胃運化無權,氣血來源不足,故形體消瘦、神疲倦怠,不思飲食,面色萎黃,唇甲少華等。氣虛衛(wèi)外不固,陰液外泄、見自汗陰虛則盜汗。血虛肌膚失其營養(yǎng)則肌膚甲錯。舌淡、暗,脈細為氣血兩虧挾瘀之象。 (3)熱毒熾盛: 證候:壯熱持續(xù),汗出不解,煩躁不安,甚則譫語神昏,口燥而不甚渴,肋下腫塊繼增, 硬痛不移,倦怠乏力,形體消瘦,面色晦暗,骨節(jié)劇痛,或衄血不止,舌紅無苔,脈細數(shù)。 證候分析:邪熱壅盛,汗出不解,內傳營血,營陰受傷,心神被擾,以致煩躁不安,甚則熱入心包,神志被蒙,故神昏譫語。邪熱內的營陰,陰液已傷,雖口燥而不甚渴。若迫血妄行則衄血不止。病久不愈,氣血兩傷,氣虛血瘀,結塊增甚則腫大硬痛不移,骨節(jié)劇痛。氣血不能上榮故面色晦暗,骨筋形體失其氣血榮養(yǎng)則倦怠無力,形體消瘦。舌紅無苔,脈細數(shù)為熱邪深入營分,傷陰劫津之象。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1.慢性期 (1)臨床表現(xiàn):無癥狀或有低熱、乏力、多汗、體重減輕等癥狀,有肝脾腫大或不腫大。 (2)血象:白細胞數(shù)增高,主要為中性中、晚幼和桿狀核粒細胞,原始細胞(Ⅰ型十Ⅱ型)≤5%~10%,嗜酸、嗜堿粒細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細胞。 (3)骨髓象:增生明顯至極度活躍,以粒系增生為主,中、晚幼粒和桿狀核粒細胞增多, 原始細胞(Ⅰ型十Ⅱ型)≤10%。 (4)染色體:有ph1染色體。 (5)CFU一GM 培養(yǎng):集落和集簇較正常明顯增加。 2.加速期(具有下列兩項者,可考慮為本期) (1)不明原因的發(fā)熱、貧血、出血加重,和(或)骨骼疼痛。 (2)脾臟進行性腫大。 (3)不是因為藥物引起的血小板進行性降低或增高。 (4)原始細胞(Ⅰ型十Ⅱ型)在血中及(或)骨髓中>10%。 (5)外周血嗜堿粒細胞>20%。 (6)骨髓中有顯著的膠原纖維增生。 (7)出現(xiàn)ph1以外的其他染色體異常。 (8)對傳統(tǒng)的抗慢粒藥物治療無效。 (9) CFU-GM 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多,集簇和集落的比值增高。 3.急變期(具有下列之一者,可診斷為本期) (1)原始粒細胞(Ⅰ型十Ⅱ型)(或原淋十幼淋、或原單十幼單)在外周血或骨髓中≥20%。 (2)外周血中原始粒十早幼粒細胞≥30%。 (3)骨髓中原始粒十早幼粒細胞≥50%。 (4)有髓外原始細胞浸潤。 此期臨床癥狀、體征比加速期更惡化。 CFU-GM 培養(yǎng)呈小簇生長或不生長。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本病臨床診斷主要依靠病史、癥狀和體征、血象及骨髓象,慢粒的診斷即可成立。 |
發(fā)病 | 慢粒起病緩慢,早期多無癥狀,常因體檢或診治其他疾病檢查血象而發(fā)現(xiàn)。 |
病史 | 存在引起該病的物理、化學、遺傳等多方面的因素。 |
癥狀 | 主要表現(xiàn)為周身乏力、消瘦、多汗、食欲不振,腹脹、低熱、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鼻衄、齒衄、 便血、尿血、陰道出血、眼底出血、皮下出血,甚至顱內出血,偶有脾出血和脾破裂急診而發(fā)現(xiàn)本病者。 |
體征 | 脾腫大顯著,一般呈中度或重度腫大,嚴重者可超過臍部入盆腔。急劇增大多提示急變的發(fā)生。脾栓塞或脾周圍炎時,可有劇烈的腹痛,壓痛和放射性左肩痛,脾區(qū)可聽到摩擦音。 肝腫大一般較輕,超過肋下5cm者少見。淋巴結腫大、關節(jié)痛晚期可見。75%病例有胸骨壓痛,在胸骨下部1/2或2/3處壓痛。此外脛骨和肋骨之壓痛也較常見。 |
體檢 | 脾腫大顯著、肝腫大一般較輕,淋巴結腫大,75%病例有胸骨壓痛。此外脛骨和肋骨之壓痛也較常見。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一)骨髓象 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淋巴細胞占優(yōu)勢,成熟的小淋巴細胞約占50%~90%,偶見原幼淋<1%~2%,涂抹細胞和藍狀細胞多見,合并溶貧時,紅系增生球形紅細胞多見。 (二)生化和組化檢查 淋巴細胞PAS反應強陽性,積分較正常人顯著為高;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正;蛏愿;約1/3患者Coombs試驗陽性(此時常合并自身溶血)。半數(shù)以上病例伴低丙種球蛋白血癥(IgA、IgM 減少為主)。部分患者尿酸增高, PHA 轉化率明顯降低,5%患者可有異常單株副蛋白(單株IgG或IgM)。 |
血液 | 血常規(guī)中白細胞增多、一般在30~200×109/L,分類中成熟小淋巴細胞占80%~90%,異型淋巴細胞和幼淋巴細胞少見。血片中涂抹細胞和藍狀細胞明顯增多。溶血時,網織紅細胞升高,可見多染性細胞及幼紅細胞。晚期見血紅蛋白減低,血小板減少。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在診斷本病的同時,常需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貧血呈輕、中度并與脾腫大不一,白細胞減少或增多,但罕見有超過50×109/L者,骨髓干抽,活檢示造血組織為纖維組織取代。無ph1陽性細胞。 2.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 臨床上以出血為主,白細胞<50×109/L,血小板顯著增高,可見異型血小板,骨髓巨核系增生為主,ph1染色體陰性。 3.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患者皮膚粘膜呈暗紅色、口唇紫暗、紅細胞增高顯著,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增強,ph1染色體一般均陰性,粒系無核漿發(fā)育不平衡現(xiàn)象。 4.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多見于老年人,脾腫大程度不如慢粒,白細胞通常在100×109/L,血象及骨髓分類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偶有原淋、幼淋細胞。 5.類白血病反應 多有原發(fā)病灶,臨床上一般無貧血、出血及淋巴結、肝脾腫大,血象中雖見少數(shù)幼稚細胞,但以成熟細胞為主,細胞胞漿中有中毒性顆粒及空泡。骨髓增生明顯活躍,伴有核左移現(xiàn)象,無明顯的白血病變化,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明顯增高,ph1染色體陰性。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1.完全緩解 (1)白細胞計數(shù)<10×109/L;分類正常,無幼稚粒細胞(原始、早、中、晚幼粒細胞)。 (2)血小板計數(shù)正常或不超過450×109/L。 (3)此病的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如脾大消失)。 2.部分緩解 (1)白細胞計數(shù)降至治療前的50%以上,及至少<20×109/L。 (2)血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但仍存在幼稚細胞及脾大。 3.無效 不能達部分緩解者。 4.細胞遺傳學反應 (1)無細胞遺傳學反應: ph染色體持續(xù)在所有分裂相中存在。 (2)微小細胞遺傳學反應: ph染色體被抑制至占分裂相的35%~95%。 (3)部分細胞遺傳學反應: ph染色體被抑制至分裂相的5%~34%。 (4)完全細胞遺傳學反應: ph染色體細胞消失。 |
預后 | 慢粒由于個體差異、加之治療方法不同,使就診后生存期長短懸殊很大,一般21~45.5個月,長期存活7~20年以上病例僅為少數(shù)。多因急變而病情加劇惡化,約75%~85%的慢粒在1~5年內由穩(wěn)定期轉入急變期,慢粒一旦急變,預后不良,半數(shù)以上病例在3~6個月內死亡,僅極個別病例能超過1年,因此急變是慢粒的終末表現(xiàn)。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1.慢性期治療 (1)化學藥物治療 ①單種藥物:馬利蘭仍是目前治療慢粒的首選藥物,常用量4~8mg/日,最大不超過12mg,分2~3次服。待白細胞下降后逐漸減量,降至(10~15)×109/L時停用,緩解后以一定量維持白細胞在10×109/L左右。異靛甲,先從小劑量每日50mg開始,以后逐漸增量為每日75~150mg,分2~3次飯后口服。靛玉紅每日劑量150~200mg,分3~4次口服。羥基脲對白細胞非常高的病例見效快,每天1.5~3.0g,1次或分次口服。維持量每天約0.5~ 1.0g。二溴甘露醇為馬利蘭無效時的二線藥物,每日0.25~0.5g,分次服用,維持量0.25g/日~0.25g/每周,1,2:5,6-二去水衛(wèi)矛醇每日50mg溶于20ml生理鹽水中靜推,用7天間歇7天為1療程,視病情重復療程,直到白細胞降至10×109/L左右。6-疏基嘌呤或6-TG,兩藥作用相似,劑量每日2.5~3mg/kg,白細胞下降后改為維持量。嘧啶苯芥適用于馬利蘭復發(fā)或無效病例,每日5~10mg,分次口服,5天一療程,間歇7天,2~4療程后改用維持量,每天5mg,每月連服5天。三尖杉酯堿,常用量每日4~8mg,靜注,待白細胞下降至20×109/ L時劑量減半,下降到10×109/L以內即可停藥。 ②聯(lián)合化療:HT方案:羥基脲0.5~1.0g,2次/日或3次/日,連用7天;6-MP或6-TG 50mg,2次/日或3次/日,連用7天。休息5~7天重復應用,劑量視血象酌情加減直至完全緩解。COAP方案:環(huán)磷酰胺400mg,靜注第1、4天;長春新堿1~2mg,靜注第1天; 阿糖胞苷50mg,靜注每12小時一次,連用5~7天或9天;強的松20mg,1次/日,連用5天。停藥7~10天后根據病情可重復應用直到完全緩解。HA方案:三尖杉酯堿4mg/日,靜注連用3天,阿糖胞苷100~200mg/日,連用7天,靜注,休息5~7天重復應用,共2~3療程,以后三尖杉酯堿1mg/日,靜注連用20天。上述方案緩解后改用下列三方案,每半年輪換1次,第一年每月1次,第2年2月1次,第3年3月1次。DA方案:環(huán)磷酰胺0.2~0.6g/日,靜注,1次/日。連用3天,阿糖胞苷100~200mg/m2,靜注,5~7天。HA方案:三尖杉酯堿2~4mg,靜注,1次/日連用3天;阿糖胞苷100~200mg/m2,靜注,5~7天。DA方案:柔紅霉素40~60mg,靜注連用3天;阿糖胞苷100~200mg/m2,靜注,5~7天。 (2)干擾素(IFN):是天然的細胞因子,有抗病毒、抑制細胞增殖、免疫調節(jié)及誘導分化作用。雖然臨床可獲得較好療效,但由于價格昂貴,難以普遍推廣。目前臨床多采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劑量為IFN-α-2b,2×106U/m2~5×106U/m2,也有用2×107U/m2。近年有人提出IFNγ與IFNα。合用,或化療與IFN合用可以提高療效。 2.加速期治療 多選用羥基脲、6-TG及聯(lián)合化療,參照慢性期用法。 3.急變期治療 慢性急變的防治仍無理想方法,一旦急變,治療原則按急性白血病聯(lián)合化療方法進行,具體方案根據急變后的細胞類型確定。 (二)非藥物治療 1. 放射治療 對病情進行性進展,白細胞數(shù)急劇增高,脾及淋巴結顯著腫大的病例可進行脾區(qū)照射,5rad*開始,隨后增至100~150rad,每日或隔日一次,當白細胞下降至20×109/L時停止照射,一般總劑量在1000~5000rad之間。 2.脾切除 有下列情況者可考慮脾切除:①巨脾,壓迫癥狀顯著;②繼發(fā)性脾功能亢進; ③藥物控制不理想或發(fā)生頑固性血小板減少者;④脾破裂、出血或栓塞者;⑤能耐受手術治療者。 3.白細胞清除術 適用于白細胞過高者,是防止栓塞的應急辦法,在短時間內可使過高的白細胞總數(shù)下降。 4.造血干細胞移植 同種異基因骨髓移植,是目前唯一能根除白血病細胞株,達到臨床治愈的方法。選擇慢性期患者,經預處理后,再接受HLA相合同胞的骨髓移植,使臨床部分病例長期無病存活。 自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和自體骨髓移植,一般在慢粒慢性期經治療緩解后,用血細胞分離器自患者本身外周血中分離出白細胞或1次收集足夠量的自身骨髓,深低溫液氮保存,日后發(fā)生急變時經大量化療和放療預處理后,再將貯存的自身細胞或骨髓復溫后回輸給患者,使患者再回到慢粒慢性期。 |
中醫(yī)治療 | (1)痰瘀隱伏: 治法:健脾益氣。解毒疏壅。 方藥:四君子湯加味。方中黨參、白術、茯苓健脾補氣,佐以陳皮化痰,配合白花蛇舌草、龍葵、半枝蓮、山慈菇、黃藥子、赤芍、莪術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生甘草調和諸藥。 (2)氣郁痰結: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結。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消瘰丸加減。方中柴胡、香附、枳殼疏肝解郁,肝為剛臟,喜柔惡剛,白芍養(yǎng)血柔肝,配合消瘰丸中貝母、牡蠣、夏枯草、昆布、膽南星、黃藥子化痰軟堅散結。 (3)痰瘀互結: 治法:益氣養(yǎng)血,化痰祛瘀。 方藥:和榮散堅丸合失笑散、消瘰丸加減。和榮散堅丸重在益氣養(yǎng)血、如黨參、白術、茯苓、當歸、赤芍;失笑散活血化瘀散結,消瘰丸軟堅化痰散結。 (4)痰瘀濕熱: 治法:清利濕熱,化痰軟堅。 方藥:茵陳四苓散加減。方中白術、茯苓、澤瀉、豬苓健脾利濕,茵陳清利濕熱,配以三棱、莪術、貝母、昆布、夏枯草、黃藥子、陳皮活血化瘀,軟堅化痰散結,肌膚皰疹時加用龍膽草、黃芩、梔子清利肝膽,佐以木通、車前子使?jié)駸嶂皬男”愣觥?br> 慢淋臨床主要見證為淋巴結和肝脾腫大,且多為痰瘀所致。痰有寒熱之分,瘀有虛實之別,因此臨證時應根據患者的證候進行綜合分析,以明辨是熱是寒、是虛是實。 |
中藥 | (1)小金丹:每次1粒,一日2次,早、晚以小半杯黃酒送服。 (2)西黃丸:每次3g,一日2次,以開水或黃酒溫服。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本病在內虛情況下由致癌因素作為變化的條件,通過“內虛”導致發(fā)病,內外合邪,引起人體氣滯血瘀、痰凝毒結形成癌瘤,由于病邪日久,亦耗精傷血,損害元氣,故本病即可因虛致病,又可因病致虛,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治療上要依據邪正的盛衰,相互的消長,把“扶正”和“祛邪”辨證地結合起來進行治療。在O期患者主張以中藥治療,晚期患者可用化療以治療本病,中藥以扶正祛邪為佐。合并感染、出血、貧血時,可根據病情選用足量的抗生素、止血藥物和輸注新鮮全血,同時加強支持療法。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視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鍛煉方式,如氣功、太極拳、五禽戲、 散步、慢跑等,從而提高抗病能力。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