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qi stagnant of small intestine |
拚音 | XIAOCHANGQIZHI |
別名 | 中醫(yī):腹痛,寒疝,氣疝,西醫(yī):胃腸痙攣,嵌頓疝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本證多因外感寒邪或情志抑郁、忿怒號哭而形成。因寒邪外侵,陰寒凝滯小腸,氣機不暢所致。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本證多因外感寒邪或情志抑郁、忿怒號哭而形成。因寒邪外侵,陰寒凝滯小腸,氣機不暢所致。本證為實證,病位在小腸,與肝經寒凝氣滯有密切的關系,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腹急痛、絞痛,連及腰背、下控睪丸,或陰囊收縮引痛,或腹脹腸鳴,或睪丸下墜腫痛,苔白,脈沉弦或弦滑。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治療法則: 理氣,疏肝,散寒,止痛。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1)天臺烏藥散加減:烏藥l5克、木香15克、茴香10克、青皮10克、炒良姜12克、檳榔15克、川楝子l5克、柴胡12克。適用于小腸疝氣為主之寒凝氣滯證。(2)當歸四逆湯;當歸10克、桂枝9克、白芍10克、細辛4克、通草8克、紅棗5枚。適用于陽氣不足氣機阻滯之少腹急痛之證。以上方藥,水煎,取汁200~300毫升,分3~4次溫服,每日1劑。 2.加減變化:若腹?jié)M脹者,用方(1)加厚樸12克;大便干結者加大黃6克;脅肋疼痛者,加延胡10克、川楝子10克,重用青皮l 5克。寒疝痛甚者用方(2)加吳茱萸6克、橘核10克、肉桂6克、延胡10克。 (二)外敷藥物:本證的主要病位在小腸,病證表現(xiàn)的具體部位在少腹,故可采用外敷藥物配合治療。 1.鹽熨法:以食鹽300克炒熱布包,熨少腹,適用寒疝。 2.葫蘆巴膏外敷:葫蘆巴30克,鐵鍋炒黑,研末;酒調敷少腹痛處。 3.十香丸外敷:烏藥、小茴、荔枝核、煨陳皮、澤瀉、木香、丁香、沉香各等分,皂角減半;煨、泛丸彈大,可磨敷患處。治疝痛。 4.歲照丸外納:蔥白連須七根,胡椒按病人年齡每歲1粒,加枯礬少許,以母乳為丸、納臍,約1小時許腹痛可愈。 5.洗法:雄黃30克、礬石60克、甘草24克,水煎取汁洗陰囊,治寒疝腫痛。 (三)飲食療法 (1)茴香粥:嫩茴香菜適量,白米30克,如常法煮粥,粥熟加入茴香菜即可;晨起或晚間服之;治疝氣作痛,腰腹疼痛。 (2)蘿卜羊肉湯:蘿卜500克、羊肉250克,切塊,清水1000毫升,凈鍋置火上,加水,下姜、蔥,再入羊肉、蘿卜至熟。適用于寒濕、氣滯之腹痛。 (3)陳皮牛肉湯:陳皮50克、檳榔20克、草果10克、丁香5克、牛肉250克,砂鍋置火上,加水1500毫升,再將以上諸藥及牛肉一并放入,文火煨2小時,即可服。本方適用氣滯之腹痛。 (4)茴香湯:茴香(炒)500克、川楝子250克、陳皮250克、甘草120克、鹽250克炒,五物合研為細末,每日晨起空腹,用開水沖調3~6克,治疝氣、小腹脹痛等。 施治要點: (一)小腸氣滯之證,與肝經寒凝氣滯有關,因此在治療中多以疏肝理氣為主,當歸、白芍、青皮、香附、玄胡、金鈴子等為常用之藥,更因寒凝氣滯于小腸,故還應加入吳萸、肉桂、小茴香、烏藥等溫暖肝經之品。 (二)本證之表現(xiàn)為疝氣,痛引睪丸等證時,除理氣散寒之外,在治療時還要兼用軟堅化結之藥,如橘核、海藻、昆布、海帶等。 |
中藥 | |
針灸 | 1.針刺:取穴關元、三陰交、大敦,公孫,毫針刺用瀉法。2.隔鹽灸:選穴神闕、關元、三陰交。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1.本證病程短、病勢急,故要保持病房安靜,使患者心情舒暢,配合治療,并密 切觀察腹痛的程度,以防因疼痛而暈闕。 2.加強營養(yǎng),注意保暖,減少咳嗽,保持大便通暢,減輕體力勞動。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