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轉(zhuǎn)貼】劉渡舟老談六經(jīng)六氣
    

傷寒雜病:【轉(zhuǎn)貼】劉渡舟老談六經(jīng)六氣

傷寒論》的氣化學說

劉渡舟

研究《傷寒論》的理論,可稱豐富多采,美不勝收。如用六經(jīng)六氣、標本中見的理論,指導六經(jīng)辨證論治之法的,則稱之為“氣化學說”而名稱前茅。
  在清代這個學說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則有張隱庵、張令韶、陳修園等人。
  到了今天,“氣化學說”,逐漸凋謝,瀕于失傳。有的學者,目之為“形而上學”,反而對它加以批判。
  我認為氣化學說,是從中醫(yī)的理論特點而產(chǎn)生。是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六氣人體的辨證法。成立一個學說,乃是發(fā)展中的精華結(jié)晶。為了慎重起見,所以不能輕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張仲景在《原序》寫道“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揭示了《傷寒論》的內(nèi)涵,而有氣化之機;“經(jīng)絡府俞,陰陽會通”,說出了天人之間而有互相溝通之理。
  張仲景重視氣化學說,事實俱在,勝如雄辯。
  氣化學說,如樹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內(nèi)經(jīng)》“七篇大論”而以《陰陽大論》為篙矢。
  張仲景把經(jīng)絡與氣化有機地進行了結(jié)合,他在《傷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陰陽大論》。不但發(fā)揚了氣化學說,而且保存了舊論(《陰陽大論》)免于亡佚,這是一個偉大收獲。
  中醫(yī)學離不開五運六氣,而且中醫(yī)的特點也就在此突出。我們天天講風、講火、講濕、講寒,為什么對《傷寒論》的氣化理論,一聽就勃然大怒,憤然而起呢?
  《內(nèi)經(jīng)·六微旨大論》云;“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
  《六微旨大論》指出了六氣標本中見的氣化組成,以及它的規(guī)律與程序,所以它是“氣化”學說的核心與理論根據(jù)。
  首先它指出了三陰三陽,是由六氣所化而為之主。風化厥陰,熱化少陰,濕化太陰,火化少陽,燥化陽明,寒化太陽。
  由六氣所化,建立了三陰三陽。所以六氣為氣之本,而三陰三陽則為氣之標。
  六氣之本,乃是氣化學說的第一手材料!皻饣本褪橇鶜獾淖兓癯龉頉],變化萬千。但是它有規(guī)律可尋,這就是“氣化學說”—門知識了。
  陰陽為標,它說明了六氣必須分出陰陽,它雖是六氣所派生,但必須由陰陽定性以后,才能起到客觀實際之應用。
  在六氣之本,與陰陽之標,而兼見于標本之間的,則叫做“中氣”。
  “中氣”,乃是陰陽表里之相合的產(chǎn)物。因為它在表里之間存此一格,因此它有節(jié)制六氣,平衡陰陽的作用。
  本氣、標氣、中見之氣,鼎足而三。但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互相聯(lián)系,互相配合,或互相支持,或互相頡頏,使氣達到化育萬物,品類咸彰之目的。
  人的臟腑陰陽,經(jīng)脈互相絡屬,共有“六合的格局:足太陽膀胱經(jīng)與足少陰腎經(jīng)互相絡屬而為一合;足少陽膽經(jīng)與足厥陰肝經(jīng)互相絡屬而為二合;足陽明胃與足太陰脾經(jīng)互相絡屬而為三合;手太陽小腸與手少陰心經(jīng)互相絡屬而為四合;手少陽三焦與手厥陰心包經(jīng)互相絡屬而為五合;手陽明大腸與手太陰肺經(jīng)互相絡屬而成為六合。
  中醫(yī)學中有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精髓。它將陰陽毫不保留地與一定的物質(zhì)相結(jié)合,叫做“陰陽應象”。所以六氣配陰陽,臟腑配陰陽,只是唯物論的辯證法而已。把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再講“氣化”學說“從本”、“從標”、“從中見”的具體內(nèi)容,似乎就比較容易一些。

  《至真要大論》對氣化而有“從本”、“從標‘、“從中見”的一定范圍。那么,什么是“從”呢?“從,當隨從講”,也就是跟隨的意思,言六氣為本,陰陽為標,陰陽表里之相合,而為中氣,摶之為一,分之為三。在分析病癥,指導臨床,對氣化學說三個方面,而不是隨意排定,它有一定格式與攤派的理論。
  《至真要大論》說:“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由此來看,“從”,是有原則的,分層次的,而有范疇與規(guī)定的。
  少陽、太陽從本,其理論在于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陰陽標本之氣相同,而無差別之處,所以少陽應從本氣之火,太陽應從本氣之濕化。
  以上提示我們,治少陽病要抓住火,治太陰病要抓住濕。至于少陰,太陽從本從標的道理,因為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兩經(jīng)的特點是“標本異氣”難求一致,不能歸于一方。所以就有或從本,或從標的兩種證情先后出現(xiàn)。
  結(jié)合《傷寒論》的太陽病而論:“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
  “必惡寒”,言“惡寒”在發(fā)熱之先。根據(jù)臨床觀察,即病者,必先惡寒,不即病者,則多見發(fā)熱。
  惡寒先見,乃是動了太陽的本寒之氣;發(fā)熱在后,則是動了太陽的標陽之氣。
  古人云: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為什么太陽病的惡寒,跟隨的如此之緊?因為太陽的氣化是本寒,病隨本寒而化,所以惡寒而為突出。
  以上將古人的氣化學說,從標、從本、從中見的道理與模式大致地論述了一個梗概。

  我認為對氣化學說,亟須改進的問題有二:一個是五運六氣要大眾化,要推陳出新,不能始終不變地“模式化”,而使人難于接受;第—是本著“善言天者,必應之于人”的原則,就應該把氣化的原理聯(lián)系六經(jīng)為病的生理病理特點,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氣化具有互補性、頡頏性。最要緊地要以《傷寒論》的精神而互相印證,用六經(jīng)六氣的學說推動氣化學說不斷地向前發(fā)展。

一、太陽經(jīng)病
  太陽為寒水之經(jīng),本寒而標熱,中見少陰之熱化。古人認為太陽標本氣異,故有從本、從標兩從之說。然而,寒水雖為太陽本氣,但它能化生標陽之熱,因為太陽的中氣是少陰,古人只講“表里相絡者為中氣”的形式和位置而不談中氣與本經(jīng)的生理病理關系。少陰之氣為熱,而與太陽膀胱相通,它能溫化寒水變而為氣。這個氣又能達于體表,布于全身,而起到閉表抗邪的功能?梢哉f,“氣”從水生、“水”則由氣化。兩者相互為用,達成陰陽表里之關系。為此,在太陽病中也出現(xiàn)較多的少陰寒證,例如第29條的四逆湯證;第六十一條的干附子湯證;第八十條的真武湯證等。這和太陽的“中氣”少陰氣化不利而有干絲萬縷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外邪初客于表時,出現(xiàn)的惡寒現(xiàn)象,陳修園曰:“太陽主人身最外一層,有經(jīng)為病,有氣之為病,……何以為氣?《內(nèi)經(jīng)》云:“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其病有因風而始惡寒者,有不因風而自惡寒者。雖有微甚而總不離乎惡寒。蓋人周身八萬四千毛竅太陽衛(wèi)外之氣也。若病太陽之氣,則通體惡寒,若病太陽之經(jīng)則背惡寒!
  人入浴湯時,首先出現(xiàn)的不是熱,而是灑然寒,然后則發(fā)熱。根據(jù)《陰陽大論)所說,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名曰溫病。
  凡即病之傷寒則以惡寒為先,陽郁之發(fā)熱則在惡寒之后。惡寒則從太陽之本化,發(fā)熱則從太陽之標化。所以《傷寒論》的第三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末發(fā)熱,必惡寒”。仲景對惡寒與發(fā)熱的先后,交待地非常明白,而且對本、標氣化之理也昭然若揭矣。
二、陽明經(jīng)病
  陽明氣化不從標本,而從太陰中見之濕化。因為兩陽合明,名曰陽明。陽氣太盛,必用陰加以節(jié)制,方使氣平而無病。為此,乃有隨從“中見”之濕化頡頏其燥氣。燥得濕,相濟為美。若濕太盛,或燥太盛,則燥濕不得其平反而為病。陽明之中氣為濕,若濕氣不及,則不以從中而化,而反從本燥之化,抑或從標陽之熱化。這樣,就成為濕化不及,燥氣太過,便可發(fā)生陽明病的燥熱實證出現(xiàn)。
  陽明病的熱證:在于上者,熱與氣郁,則見心中懊儂,胸中窒塞,舌上有苔;在于中者,則熱傷氣陰,而見渴欲飲水,口干舌燥;在于下者,則熱與水結(jié),而見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陽明病的實證:“潮熱”“腹?jié)M”、‘手足
轉(zhuǎn)自:http://www。gzhtcm。com/bbs/read.php?tid=1854&fpage=3
-----------好文,幫助理解<四圣心源>中的六氣解
<四圣心源>中印象很深的一句話就是"六氣了徹,百病莫逃"
-----------記號。慢慢看
-----------強力推薦
-----------寫的太好了,看到了很多上述現(xiàn)象,今通也。。!
-----------后面還有一段。我把它轉(zhuǎn)上來。
《傷寒論》的氣化學說       劉渡舟

研究《傷寒論》的理論,可稱豐富多采,美不勝收。如用六經(jīng)六氣、標本中見的理論,指導六經(jīng)辨證論治之法的,則稱之為“氣化學說”而名稱前茅。在清代這個學說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則有張隱庵、張令韶、陳修園等人。到了今天,“氣化學說”,逐漸凋謝,瀕于失傳。有的學者,目之為“形而上學”,反而對它加以批判。我認為氣化學說,是從中醫(yī)的理論特點而產(chǎn)生。是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六氣人體的辨證法。成立一個學說,乃是發(fā)展中的精華結(jié)晶。為了慎重起見,所以不能輕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張仲景在《原序》寫道“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揭示了《傷寒論》的內(nèi)涵,而有氣化之機;“經(jīng)絡府俞,陰陽會通”,說出了天人之間而有互相溝通之理。張仲景重視氣化學說,事實俱在,勝如雄辯。氣化學說,如樹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內(nèi)經(jīng)》“七篇大論”而以《陰陽大論》為篙矢。張仲景把經(jīng)絡與氣化有機地進行了結(jié)合,他在《傷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陰陽大論》。不但發(fā)揚了氣化學說,而且保存了舊論(《陰陽大論》)免于亡佚,這是一個偉大收獲。中醫(yī)學離不開五運六氣,而且中醫(yī)的特點也就在此突出。我們天天講風、講火、講濕、講寒,為什么對《傷寒論》的氣化理論,一聽就勃然大怒,憤然而起呢?
       《內(nèi)經(jīng)•六微旨大論》云;“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薄读⒅即笳摗分赋隽肆鶜鈽吮局幸姷臍饣M成,以及它的規(guī)律與程序,所以它是“氣化”學說的核心與理論根據(jù)。
       首先它指出了三陰三陽,是由六氣所化而為之主。風化厥陰,熱化少陰,濕化太陰,火化少陽,燥化陽明,寒化太陽。由六氣所化,建立了三陰三陽。所以六氣為氣之本,而三陰三陽則為氣之標。六氣之本,乃是氣化學說的第一手材料!皻饣本褪橇鶜獾淖兓,神出鬼沒,變化萬千。但是它有規(guī)律可尋,這就是“氣化學說”—門知識了。
       陰陽為標,它說明了六氣必須分出陰陽,它雖是六氣所派生,但必須由陰陽定性以后,才能起到客觀實際之應用。在六氣之本,與陰陽之標,而兼見于標本之間的,則叫做“中氣”。 “中氣”,乃是陰陽表里之相合的產(chǎn)物。因為它在表里之間存此一格,因此它有節(jié)制六氣,平衡陰陽的作用。
       本氣、標氣、中見之氣,鼎足而三。但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互相聯(lián)系,互相配合,或互相支持,或互相頡頏,使氣達到化育萬物,品類咸彰之目的。人的臟腑陰陽,經(jīng)脈互相絡屬,共有“六合的格局:足太陽膀胱經(jīng)與足少陰腎經(jīng)互相絡屬而為一合;足少陽膽經(jīng)與足厥陰肝經(jīng)互相絡屬而為二合;足陽明胃與足太陰脾經(jīng)互相絡屬而為三合;手太陽小腸與手少陰心經(jīng)互相絡屬而為四合;手少陽三焦與手厥陰心包經(jīng)互相絡屬而為五合;手陽明大腸與手太陰肺經(jīng)互相絡屬而成為六合。
       中醫(yī)學中有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精髓。它將陰陽毫不保留地與一定的物質(zhì)相結(jié)合,叫做“陰陽應象”。所以六氣配陰陽,臟腑配陰陽,只是唯物論的辯證法而已。把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再講“氣化”學說“從本”、“從標”、“從中見”的具體內(nèi)容,似乎就比較容易一些。
       《至真要大論》對氣化而有“從本”、“從標‘、“從中見”的一定范圍。那么,什么是“從”呢?“從,當隨從講”,也就是跟隨的意思,言六氣為本,陰陽為標,陰陽表里之相合,而為中氣,摶之為一,分之為三。在分析病癥,指導臨床,對氣化學說三個方面,而不是隨意排定,它有一定格式與攤派的理論!吨琳嬉笳摗氛f:“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庇纱藖砜矗皬摹,是有原則的,分層次的,而有范疇與規(guī)定的。少陽、太陽從本,其理論在于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陰陽標本之氣相同,而無差別之處,所以少陽應從本氣之火,太陽應從本氣之濕化。
以上提示我們,治少陽病要抓住火,治太陰病要抓住濕。至于少陰,太陽從本從標的道理,因為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兩經(jīng)的特點是“標本異氣”難求一致,不能歸于一方。所以就有或從本,或從標的兩種證情先后出現(xiàn)。
       結(jié)合《傷寒論》的太陽病而論:“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 “必惡寒”,言“惡寒”在發(fā)熱之先。根據(jù)臨床觀察,即病者,必先惡寒,不即病者,則多見發(fā)熱。惡寒先見,乃是動了太陽的本寒之氣;發(fā)熱在后,則是動了太陽的標陽之氣。古人云: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為什么太陽病的惡寒,跟隨的如此之緊?因為太陽的氣化是本寒,病隨本寒而化,所以惡寒而為突出。以上將古人的氣化學說,從標、從本、從中見的道理與模式大致地論述了一個梗概。
       我認為對氣化學說,亟須改進的問題有二:一個是五運六氣要大眾化,要推陳出新,不能始終不變地“模式化”,而使人難于接受;第—是本著“善言天者,必應之于人”的原則,就應該把氣化的原理聯(lián)系六經(jīng)為病的生理病理特點,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氣化具有互補性、頡頏性。最要緊地要以《傷寒論》的精神而互相印證,用六經(jīng)六氣的學說推動氣化學說不斷地向前發(fā)展。
       一、太陽經(jīng)病
       太陽為寒水之經(jīng),本寒而標熱,中見少陰之熱化。古人認為太陽標本氣異,故有從本、從標兩從之說。然而,寒水雖為太陽本氣,但它能化生標陽之熱,因為太陽的中氣是少陰,古人只講“表里相絡者為中氣”的形式和位置而不談中氣與本經(jīng)的生理病理關系。少陰之氣為熱,而與太陽膀胱相通,它能溫化寒水變而為氣。這個氣又能達于體表,布于全身,而起到閉表抗邪的功能?梢哉f,“氣”從水生、“水”則由氣化。兩者相互為用,達成陰陽表里之關系。為此,在太陽病中也出現(xiàn)較多的少陰寒證,例如第29條的四逆湯證;第六十一條的干姜附子湯證;第八十條的真武湯證等。這和太陽的“中氣”少陰氣化不利而有干絲萬縷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外邪初客于表時,出現(xiàn)的惡寒現(xiàn)象,陳修園曰:“太陽主人身最外一層,有經(jīng)為病,有氣之為病,……何以為氣?《內(nèi)經(jīng)》云:“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其病有因風而始惡寒者,有不因風而自惡寒者。雖有微甚而總不離乎惡寒。蓋人周身八萬四千毛竅太陽衛(wèi)外之氣也。若病太陽之氣,則通體惡寒,若病太陽之經(jīng)則背惡寒!
       人入浴湯時,首先出現(xiàn)的不是熱,而是灑然寒,然后則發(fā)熱。根據(jù)《陰陽大論)所說,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名曰溫病。 凡即病之傷寒則以惡寒為先,陽郁之發(fā)熱則在惡寒之后。惡寒則從太陽之本化,發(fā)熱則從太陽之標化。所以《傷寒論》的第三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末發(fā)熱,必惡寒”。仲景對惡寒與發(fā)熱的先后,交待地非常明白,而且對本、標氣化之理也昭然若揭矣。
       二、陽明經(jīng)病
       陽明氣化不從標本,而從太陰中見之濕化。因為兩陽合明,名曰陽明。陽氣太盛,必用陰加以節(jié)制,方使氣平而無病。為此,乃有隨從“中見”之濕化頡頏其燥氣。燥得濕,相濟為美。若濕太盛,或燥太盛,則燥濕不得其平反而為病。陽明之中氣為濕,若濕氣不及,則不以從中而化,而反從本燥之化,抑或從標陽之熱化。這樣,就成為濕化不及,燥氣太過,便可發(fā)生陽明病的燥熱實證出現(xiàn)。
       陽明病的熱證:在于上者,熱與氣郁,則見心中懊儂,胸中窒塞,舌上有苔;在于中者,則熱傷氣陰,而見渴欲飲水,口干舌燥;在于下者,則熱與水結(jié),而見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陽明病的實證:“潮熱”“腹?jié)M”、‘手足濈然汗出”,譫語,大便操結(jié),脈沉緊,舌燥苔黃。至于陽明而從“中見”之濕化,反映在陽明病中則非常突出,例如第187條的“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fā)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大便堅者,為陽明病也。”陳修園注:“陽明與太陰之氣相為表里,邪氣亦交相為系。傷寒陽明脈大,今浮而緩,陽明身熱,今手足自溫,是為病不在陽明而系在太陰。太陰者,濕土也,濕熱相并,身當發(fā)黃。若小便自利者,濕熱得以下泄,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已過,唯八日值陽明主氣之期,遂移其所系,而系陽明。胃燥則腸干,其大便無有不堅者,以為陽明也!彼终f:“此節(jié)合下節(jié),明陽明與太陰相表里之義也!
       殊不知陽明從中見太陰之濕化乃為正局。而不從標、本之化也。所以本節(jié)論述中見太陰濕化之典型者,而陳氏反解為陽明與太陰相表里之病,勿乃干慮之—失歟?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陽明病,燥則從本,熱則從標,濕則從中見也。所以古人指定,從中見之義,讓我們從濕的對立之氣,去認識燥熱之病。何況陽明病開宗明義而以三種陽明立論,首先提出“太陽陽明為脾約”,脾之陰液而為胃之燥氣的約束不前。再觀陽明中見濕化各證,對比論證能不令人玩味無窮也。
       正如張隱庵所說:“陽明發(fā)熱而渴,大便燥結(jié)。此陽明病陽也。如胃中虛冷,水谷不別,食谷欲嘔,脈遲惡寒,此陽明病中見陰濕之化也!睆埵想m然論寒濕,而濕熱諸證亦自在言外。
       三、少陽經(jīng)病
       少陽本火而際陽,中見厥陰風木。因少陽標本同氣,故從本氣之火以概其標。然少陽為始生之陽,其氣萌芽,向上向外,生長不息,最畏抑郁氣機,而為發(fā)病之原。另外,少陽之氣初出于地上,雖然生機盎然,稚陽猶柔,必須藉賴中見之厥陰風陽溫煦,以助少陽生、升之氣。
       少陽病的口苦、咽下、心煩等熱證,是從少陽之本,火氣之所化也,其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乃是少陽甲木氣機郁勃不舒之象;至于頭目眩暈,又是中見風木之氣的病機反映。最有意思是少陽與厥陰兩經(jīng)在發(fā)病中,其證候不即不離頗多近似,反映了兩經(jīng)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如少陽病的咽干,與厥陰病的消渴;少陽病的心煩,與厥陰病的心中疼熱;少陽病的默默不欲飲食,與厥陰病的饑不欲食;少陽病的喜嘔,與厥陰病的吐蛔;少陽病的往來寒熱,與厥陰病的燥熱
       勝復。兩經(jīng)在證候上都有貌似神合之處。由此而論,少陽為病不但從本,亦未嘗不從中氣之化。
       四、太陰經(jīng)病
       太陰本濕而標陰,中見陽明燥化。因其標本氣同不悖,故太陰從本濕之化以概其標。太陰既從本氣之濕寒,中陽不運,則中焦清濁失判。正如第273條所說:“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鞭!
       脾主腹。太陰為病,無論來自傳經(jīng),或因寒濕直中,或寒涼損傷脾陽,而使脾陽不運,寒濕內(nèi)阻,表現(xiàn)為腹張滿;在腹?jié)M的同時,還常見腹痛,因?qū)偬摵,故喜溫喜按。脾與胃互為中氣,寒濕困脾,清陽不升,水谷不化,故見下利;寒濕犯胃,濁陰不降,胃氣上逆,故而作吐。脾運不健,胃氣中滯,所以飲食不下。下利本屬虛寒,下利甚,則虛寒越甚,上述諸證也就愈重。病屬虛寒,法當溫補,若疑其脹滿為實而用攻下,則脾陽受創(chuàng),寒濕更加凝結(jié),病熱上移,則見胸下結(jié)鞭。
       如用氣化等說分折,太陰濕寒邪氣得以猖獗無制,亦必是中見陽明燥化之氣不及,陽不勝陰,故有脾家寒濕之病變化生!短幉∑返278條云:“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錢璜注:“緩,為脾之本脈也。手足溫者,不至如少陰、厥陰之四肢厥冷,故曰系在太陰。然太陰濕土之邪郁蒸,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其濕熱之邪氣已從下泄,故不能發(fā)黃也。如此而至七、八日,雖發(fā)暴煩,乃陽氣流動,腸胃通行之徵也。下利雖一日十余行,必下盡而自止。脾家之正氣實,故腸胃中有形之穢腐去。穢腐去,則脾家無形之濕熱亦去故也。此條當與《陽明篇》中,傷寒脈俘而緩……、至八九日,大便堅者,此為轉(zhuǎn)屬陽明對比互看!彼钌羁蹋蠲鞔_證實了氣化學說陽明與太陰的“中氣”為病的關系,燥濕轉(zhuǎn)化的微妙之理,陰陽彼此往來之變。如識氣化之理則言下即悟,不識其理則寸步難行。誰云《傷寒論》而元氣化學說也?
       五、少陰經(jīng)病
       少陰本熱而標陰,中見太陽寒水之氣化。因其標、本之氣寒熱迥異,故少陰氣化應本、標兼顧,寒、熱兩從為難。所以,后世注家反映少陰之為病,總不外乎寒化與熱比兩類。
       少陰寒證:第282條曰:“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慮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背虘缸ⅲ骸吧訇幉,治之不急,延至五六日,下寒甚,而閉藏徹矣,故下利!摴室跃,非徒釋‘渴’字,指出一‘虛’字來,明其別于三陽證實邪作渴也。然而此證也,自利為本病。溺白,正以徵其寒,故不但煩與渴以寒斷,即從煩渴,而涉及少陰之熱證,非戴陽即格陽,無不可以寒斷,而從溫治,腎水欠溫,則不能納氣,氣不歸心,逆于隔上,故欲吐不吐,腎氣動膈,故心煩也!
       少陰熱證:第303條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鄙訇幉〉弥找陨,若屬陽虛陰盛的,則以但欲寐,晤少寐多為主,若屬陰虛陽亢的,必見心煩,不能臥寐。因為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心火要不斷下降以溫腎水;腎水不斷上承以濟心火,少陰心腎水火能以交通既濟,才能達到陰平陽秘,陰陽相對平衡狀態(tài),從而維持人體正常的活動。而今少陰病腎水虧虛,心火無制而上炎,陽不入陰而躁擾,就要發(fā)生心煩特甚不
       能臥寐之證。其證既屬陰虛火旺,必見舌質(zhì)紅絳,苔凈而光,甚則鮮艷如草梅,脈數(shù)而細,小便必黃。上述之寒化與熱化兩類證候,反映了少陰為病而有從本、從標兩從之情況,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此所謂氣化學說也。
       少陰病除從標、本氣化以外,也與中見之太陽發(fā)生關系。例如:第316條的“少陰病,小便不利,……此為有水氣,”治用真武湯;第293條的“以熱在膀脹,必便血也!笨梢娚訇幬鹫搹暮畯臒岫c中見之太陽膀胱仍有互相溝通,互相影響之關系。六經(jīng)的“中氣”之化,至關重要,它能頡頏、仲裁六氣之太過與不足、陰陽之盛衰也。
       六、厥陰經(jīng)病
       厥陰的本氣為風,標氣則屬于陰,中見之氣則為少陽火。古人認為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見之少陽火氣,這因為兩陰交盡,名曰厥陰,陰氣到此已極,極則盡,陰極則陽生,故從中見少陽之火。此時由陰變陽,陰退陽進,則保持了生氣繼續(xù)地存在。第326條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病,是六經(jīng)為病的最后階段,為三陰經(jīng)之末,病至厥陰,則陰寒極盛。但是事物的規(guī)律,物有必反,物窮則變。故陰寒盛極,則有陽熱來復,也就是陰盡而陽生,寒極則生熱。厥陰與少陽為表里,從中見少陽之火化。少陽為—陽之氣,乃是陽氣萌芽,奠定了陰盡陽生的條件。所以厥陰病的持點是陰中有陽,常以寒熱錯雜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又由干陰陽有消長,寒熱有勝復,故厥陰病又可表現(xiàn)為寒證、熱證以及陰盛亡陽的死證。
       厥陰病從本氣之風化者,如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從標陰寒化證者,如干嘔吐涎沫,頭痛;從中見少陽火化者,如嘔而發(fā)熱。厥陰病以陰陽錯雜為病機,以陰陽不相順接論厥逆;以厥熱多少論陰陽進退。 陰陽為六氣之所化生,張仲景撰用《陰陽大論》,焉有不用氣化之理。所以氣化學說有機地與六經(jīng)辨證論治結(jié)合,反映六氣陰陽的幽微玄妙變化難極。使人讀之如飲甘露陳釀,沁人心脾,拍案叫絕。

-----------有一些錯字,用編輯的方法改來次,沒有成功。還是算了。
-----------有一些錯字,用編輯的方法改來次,沒有成功。還是算了。
-----------風是空氣的運動所致。其實,風不僅在室外有,在室內(nèi)也有,只要有空氣的流動就會形成風。而空氣的流動是因為空氣的堆積形成大氣壓力差的緣故。因此,風對人體的作用幾乎是無時不在,靜風只是相對而言。氣也應該是空氣流動的一種形式,氣流方向、起始點等不同,氣流所裹挾的空氣成分不同,因而對人體的影響也不同。
人類生物氣象學初探了氣象要素對人體尤其對人體表皮及生理的作用,并提出天人相應之人體是微氣候,這個微氣候是與周圍的小氣候、自然的大氣候的關系。
對中醫(yī)產(chǎn)生了興趣,感到五行、陰陽與氣候之間有些聯(lián)系,故而——
-----------下了.慢慢看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