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傷寒論》論汗瑣談
    

傷寒雜病:《傷寒論》論汗瑣談

作者:黃志杰


關鍵詞: 傷寒論;汗;病機;辨證;治療;汗法;預后

  摘要:《傷寒論》論述“汗”的條文有一百余處。筆者以《傷寒論》原文為依據,分析了汗出的分類及機理,并指出從汗證可分析病機、辨別證候、指導治療、判斷預后。討論了汗法的應用、汗出禁忌、誤汗變證等問題。從而揭示了汗與人體陽氣和陰液的關系。

  汗是人體生理活動及病理變化的產物,《素問·陰陽別論》指出,“陽加于陰謂之汗”。病理之汗稱為汗證,汗證對分析病機、辨別證候、指導治療、判斷預后都有重要臨床意義。汗法是治療疾病的第一大法,汗法有適應證、禁忌證及誤汗變證數端!秱摗氛摵沟臈l文達一百余處,從中可揭示汗與人體陽氣和陰液(津、血、精)的關系。

  1 病理性汗出分類及其機理

  病理性汗出,因其特點、部位及程度不同,其病機亦不相同。

  1.1 從汗出特點分

  (1)無汗:即病中全身不見汗出。其病機有二,一為風寒之邪束表,腠理閉塞,津不得泄而無汗,太陽傷寒證無汗即是。正如《靈樞·刺節(jié)真邪篇》所說:“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二是素體正虛液虧,無汗可出,如201條“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2)自汗:指病中體表不自覺地出汗。營衛(wèi)不和、里熱熾盛皆可自汗出。營衛(wèi)不和所致自汗出,如太陽中風證,風邪外襲,而風性疏泄,衛(wèi)氣不能外固,營陰不能內守,營衛(wèi)不和而自汗出。論中明確指出:“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12條)。雖未感受外邪,但機體“衛(wèi)氣不共榮氣諧和”(53、54條),亦可常自汗出;里熱熾盛,蒸騰津液外出而致自汗出,如陽明病里熱熾盛,迫津外泄之自汗出(48、187、188條)是也,故208條云:“陽明病本自汗出!

  (3)盜汗:寐則汗出,寤則汗止為盜汗。太陽中風,營衛(wèi)不合,本應自汗出,若見“微盜汗出”(138條),說明邪已及里。陽明熱熾,陰為所迫,寐則衛(wèi)氣不致,陰不內守而盜汗(206條)。三陽合病,證見少陽亦盜汗(268條),少陽位居半表半里,主疏泄,目合則陽入于陰,衛(wèi)陽減弱,里熱加盛,熱迫津泄,故盜汗。

  (4)戰(zhàn)汗:病中全身戰(zhàn)栗同時出汗為戰(zhàn)汗。正邪交爭較劇,正能勝邪時,可見戰(zhàn)汗。如正氣不足而患太陽病,在正氣來復時將戰(zhàn)汗而愈(96條)。少陽病小柴胡湯證,誤用下法,下后正氣受損,若柴胡證不罷,再服小柴胡湯,機體得小柴胡湯之助,正氣振奮,抗邪于外,將蒸蒸而振,發(fā)熱汗出而解(104、154條)。

  (5)狂汗:狂躁不安同時出汗為狂汗。197條“奄然發(fā)狂,濈然汗出”,為水濕之邪郁滯不解,浸漬關節(jié),郁而化熱,然胃氣尚強,正能抗邪,但濕郁日久,不能遽化,正邪劇爭所致。

  (6)漏汗:汗出如水,漏泄不止稱漏汗。為衛(wèi)陽大虛不能固表,腠理開泄所致。如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即可出現“遂漏不止”(21條)!秲冉洝芬嘤小敖蛎撜撸砝黹_,汗大泄”之說。

  (7)冒汗:頭目如物蒙蔽,識物不清,外見汗出稱冒汗。95條“冒汗”為太陽病誤下傷里,復汗傷表,表里俱虛,邪乘虛而入,待里陽振奮,陽氣達表,逐邪外出所致;365條“冒汗”,為厥陰病戴陽證,此乃不足之陽振奮與邪相爭達邪外出所致。

  (8)紅汗:外感病出現鼻衄稱紅汗。為邪郁太陽肌表,陽邪郁遏太盛,走竄血絡,迫血妄行所致。太陽傷寒證鼻衄有未經治療而衄(47、55條)與服藥之后致衄(46條)之別。

  1.2 從汗出部位分

  (1)額汗:發(fā)際之下,兩眉之上汗出稱額汗。其機理有虛實之別。陽明病誤用火攻,濕邪郁于里,熱無從出,濕熱上蒸(205條)之額汗出屬實;三陽合病,胃熱熾盛,津液被灼,再誤下則陰竭,陽無所附而上越(224條)之額汗出屬虛。

  (2)頭汗:頸以上頭面部汗出稱頭汗。論中云:“齊頸而還”可知。太陽中風,本應調和營衛(wèi),解肌祛風,若以火劫發(fā)汗,火熱之邪上蒸(114條);陽明病下后,邪熱留于胸膈,蒸發(fā)津液于上(231條);陽明病熱盛,下后邪與熱相合,邪熱蒸騰于上(221條);少陽樞機不利,氣機不暢,陽氣不得宣發(fā),郁而上蒸(152條);傷寒不解,邪熱與水飲互結胸脅,津液不得充達全身,而郁蒸于上(140條);皆可導致頭汗出。

  (3)手足汗:兩腕關節(jié)至五指端、兩踝關節(jié)至五趾端部位汗出稱手足汗。四肢稟氣于脾胃,故脾胃病證可見手足汗出。陽明病燥結成實,津液被蒸外出(213、223條),及胃陽素虛,復中寒邪,陰寒內盛,陽氣不固(196條)皆可導致手足汗出。

  1.3 從汗出程度分

  (1)微汗:汗出緩慢且量少稱微汗。太陽病發(fā)汗不徹,邪氣入里化熱,熱迫津出,由于外邪初入化熱,熱尚不盛,故“自微汗出”(48條)。

  (2)大汗:汗出速度快且量多稱大汗。為陽氣虛弱,衛(wèi)外失固,腠理疏松所致。服桂枝湯不得法,衛(wèi)陽受傷(25、26、27條);陰盛于內,陽虛于外(352、353條)皆可出現此證。

  (3)汗出不止:為長時間不停地出汗。是陰盛于內,陽脫于外,腠理開泄所致。如346條“汗出不止”是也,此即《靈樞·經脈》所謂: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fā)泄,“絕汗乃出”的亡陽之汗。

  2 辨汗出意義

  汗出是機體陰津、血液、陽氣在外的病理反映,故辨汗出證對分析病機、辨別證候、指導治療、判斷預后至為重要。

  2.1 分析病機

  太陽病誤下,造成里陽虛證,若自汗出,為“津液自和”(49條),病趨痊愈之佳兆。太陽病見“手足濈濈汗出”為轉屬陽明之征(190、193條)。陽明病法多汗,反不見汗出,為正虛液虧,無津達表(201條)。少陰病見脈緊,不應有汗,若反汗出者,為陰寒太盛,陽虛不能衛(wèi)外的“亡陽”之征(283條)。陽明病是否發(fā)黃,有否汗出是關鍵。若發(fā)熱汗出,熱有出路則不發(fā)黃;“若不得汗”(234條)或“但頭汗出,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238條)。

  2.2 辨別證候

  論中以汗證辨別證候者較多,僅舉傷寒與中風、陽微結與純陰結兩例。太陽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襲,太陽首當其沖,出現脈脬,頭項強痛而惡寒。由于患者體質不同,其證又有有汗、無汗之別。汗出與否是辨別傷寒與中風的重要依據。尤在涇指出:“傷于寒則表實無汗,傷于風則表虛有汗!惫侍柌∮泻篂橹酗L(12條),無汗為傷寒(35條)。

  病中有無汗出亦是辨別陽微結與純陰結的重要見證。陽微結證為陽熱上蒸,必見頭汗;純陰結證,為少陰寒盛,不得有汗。故陽微結證除見惡寒表證及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等熱結在里之證外,必有“頭汗出”一癥。純陰結不汗出,“以陰不得有汗故也”(153條)。

  2.3 指導治療

  太陽病頭項強痛而惡賽,若見脈浮緩,汗出者,為營衛(wèi)不和之中風證,治用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12條);證見脈浮緊,無汗而喘者,為寒邪束表之傷寒,治用麻黃湯發(fā)汗解表(35條)。后世有“有汗不得用麻黃,無汗不得用桂枝”之說。論中也強調指出:“桂枝本為解肌,若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17條)。桂枝湯的服法,更是以汗出情況而定,如桂枝湯方后云:“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薄叭粢环钩霾〔,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大青龍湯為發(fā)汗峻劑,用于邪實于表、熱郁于里的不汗出而煩躁證。若脈弱汗出惡風,為表里皆虛,慎不可服。故38條指出:“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

  2.4 判斷預后

  太陽傷寒證衄乃解:太陽傷寒證熱盛致衄,無論是不經用藥或服藥之后,熱都可隨汗而解,病告痊愈(47、46條)。自汗出而愈:如太陽病誤下致里虛,表雖未解,不經發(fā)汗,若患者自汗出,示體內津液已和,病將告愈(49條)。戰(zhàn)汗而解:如少陽誤下,造成正氣虛弱,抗邪乏力,得柴胡湯之助,使正氣振奮,邪正交爭,正能勝邪,必戰(zhàn)汗而解(104、154條)?窈苟猓喝珀柮髦酗L證,出現小便不利,骨節(jié)痛,翕翕如有熱狀,為水濕郁滯,郁久化熱所致。這時病人正氣尚強,邪正交爭,出現發(fā)狂之狀,同時汗出,濕邪亦隨汗泄,病乃愈(197條)。冒汗而解:見于太陽病誤汗下致表里俱虛證和厥陰病之戴陽證。太陽病,先下傷其里,復汗傷其表,表里俱虛,此時病人若眩冒,同時自汗出者,示表邪已解,病將自愈(95條);厥陰病戴陽證,為陽微陰盛,若見冒汗出,說明陽氣漸復,與邪相爭,正勝邪劫而病愈(365條)。汗出不止者預后不良:如傷寒六、七日不利,反在發(fā)熱時下利,下利的同時若汗出不止者,說明病已到了陰陽即將離絕之危境,預后不良。故346條曰:“其人汗出不止者死”。

  3 汗法的運用

  3.1 汗法六種

  凡外感風寒,肌表受邪的太陽病證,都可用汗法祛邪。即論中所云:“病在陽,應以汗解之”(145條)。但機體素質有強弱,感邪有深淺,兼證亦各異,故具體汗法又有不同。

  (1)開腠發(fā)汗法:適用于外感風寒的表實證。太陽病無汗,為風寒束表,衛(wèi)陽閉塞之傷寒證。治用麻黃湯發(fā)汗解表,使邪從汗解。

  (2)調和營衛(wèi)法:適用于外感風寒的表虛證。太陽病自汗出,為營弱衛(wèi)強,營衛(wèi)不和的中風證。治宜用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使邪通過微汗而解。

  (3)發(fā)汗清里法:適用于寒實于表,熱郁于里的病證。臨床出現“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38條)等癥,治用大青龍湯解表發(fā)汗,兼清里熱。

  (4)解表化飲法:適用于傷寒表邪不解兼心下有水氣的病證。臨床見“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等(40條),為表寒外束,水飲內阻所致。治用小青龍湯外散寒邪,內蠲水飲。

  (5)溫里解表法:適用于里寒挾表熱的協(xié)熱下利證。168條:“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此為太陽病誤下,導致的協(xié)熱下利,因表邪未去,故用桂枝人參湯行陽解表,溫中止利。

  (6)助陽解表法:適用于少陰感寒的病證。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301條)。此為少陰病里陽已虛,復感外邪,表里皆寒,故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助陽解表,使里陽振奮,驅寒外達。

  3.2 汗法禁忌

  陽氣鼓動津液從肌表而出謂之汗,汗與津血同源異名,故陽氣不足,衛(wèi)陽不固常自汗出的“汗家”(90條),及少陰病脈微的里陽虛衰證(286條),不可發(fā)汗者,為陽虛禁汗;“咽喉干燥”(85條),素患小便淋瀝的“淋家”(86條),不可發(fā)汗者,屬津虧禁汗;素有衄血的“衄家”(88條),有出血史的“亡血家”(89條),不可發(fā)汗者,乃血虛禁汗。他如氣血兩虛之久患瘡瘍的“瘡家”(87條),亦不可發(fā)汗。

  3.3 誤汗變證

  誤汗指應汗而過汗,不當汗而汗,溫針、燒針迫汗等導致的汗出。誤汗必傷陰津和陽氣,而出現一系列的臨床表現。

  (1)誤汗傷津液:中焦津傷可出現“胃中干”(71條);津虧于下可出現“小便難”(114、128條)。正如59條所說:“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苯騻уΧ霈F“小便已陰痛”(90條)。陰傷熱熾,迫血妄行,進而出現“便血”(86條)。陽明誤汗是導致大便硬的原因之一,如208條所說:“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碧柌。造俜ㄖ麓蠛钩,胃中水竭,可出現“不得眠”(71條),此即《內經》所云:“胃不和則臥不安”。陰傷熱熾,熱邪上擾而出現“口傷爛赤”(335條)。陽明病妄行發(fā)汗(226條)、少陽病誤用汗法(226條),津傷熱熾而“譫語”。陽明病若用溫針迫汗,以熱助熱,熱擾心神,則出現“驚懼,煩亂不安,不得眠”(226條)等癥。誤汗傷津液,筋脈失養(yǎng),可出現“痙”(87條),“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臱”(88條)等癥。

  (2)誤汗傷陽氣:傷衛(wèi)陽則惡風(21條),傷中陽則腹脹滿(363條),傷心陽則“兩耳無所聞”(75條),“恍惚心亂”(90條),“煩躁”(122條)。

  (3)誤汗陰陽兩傷:陰虛失濡養(yǎng),陽虛失溫煦,出現“身體則枯燥”(114條),“四肢微急,難得屈伸”(21條),“寒栗而振”(89條),甚則“驚狂”(123條)等癥。

  (注:文中條文號依據《傷寒論選讀》,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