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xanga的blog上發(fā)表過一篇《論麻黃》,現(xiàn)在麻黃用得多了,又有一些體會,可以分享一下。
麻黃一藥,因為氣味辛香,所以入肺,又因為其色青,所以入肝,另外微帶苦味,因而入心。我們可以看到,這味藥的作用都在這三臟之上的。
在肺而言,麻黃當然是解表的猛藥,其效迅捷無匹,這在《論麻黃》中也有提過。但對於皮膚疾患,例如風疹濕疹等等,麻黃都很好用。因為肺主皮毛,皮毛之病,可以說是肺的病,加上皮毛在人的最體表,所以又要質(zhì)輕之品方能到達,又必須具辛散之性,才能發(fā)散表邪。麻黃一味,便有齊這幾種的特質(zhì)。另外,肺又與大腸相表裏,對於泄瀉,麻黃也能用上。泄瀉,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大腸水液太多。肺能通調(diào)水道,能通過汗液來排除水份,因此,可以用發(fā)表的方法來治泄瀉。麻黃能發(fā)皮表之汗,便能同時引動肺與大腸的水液,但這藥太過輕浮,大腸位低,麻黃輕清並不入內(nèi),於是,便要配上
葛根了。
葛根入大腸,能升津,因此能夠治瀉。將大腸津液升提到較上的位置,麻黃便能將之散解而出。這便是葛根湯治泄瀉的原因,《傷寒論》第三十二條說:「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咕褪沁@個意思。當然,麻葛配合也為解表之故的。
對於久瀉者,麻黃亦能使用。普遍的認識是麻黃力峻,久病體虛之人不宜。但,這世上根本沒有宜與不宜的標準,只要處方配合得當,份量掌握得好,久病體虛者也可用麻黃。久瀉者,也是大腸的病,也可從肺論治。當然,不是說凡是久瀉皆治肺,我只是提供多一個思路而已。久瀉,是大腸不收,也是肺氣不收。肺氣不收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肺太虛,一個是肺太實。前者當以酸藥收之,《素問‧藏氣法時論》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就是這個意思。後者肺有實邪,或為痰飲,或為積滯,實邪阻滯於內(nèi),則肺氣欲收不能,如此則大腸應(yīng)之。之所以久積實邪,其實也由於肺氣不足,不能祛邪所致,因此也是虛實夾雜的。兩者都可使用麻黃。
肺氣不收久瀉者,可以麻黃配
五味子,一散一收,當然五味子份量宜大,麻黃份量宜小,或許一錢足矣。但《傷寒論》第四十條說
小青龍湯證下利者,宜去麻黃,加蕘花。但我臨床上所見,又發(fā)現(xiàn)小青龍湯原方照用也能湊效 (當然,如果有蕘花的話,我也想試試)。大概仲景的方向是利小便以實大便,而我,則是肺氣宣而瀉自止的原理?磥恚媸菞l條大路通羅馬的。
肺有實邪久瀉者,其便多臭穢,病情也比較複雜,很難說得明白。
治療風疹濕疹者,麻黃也是很好用的。正如先前《論汗》一文所述,這些皮膚病,其實都是肺有邪氣,泛溢皮表,既在表,從表解之則可,於是麻黃便大派用場了。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總能找到合用的治則和方藥。
麻黃是肺的主藥,同時也能治肝。麻黃色青入肝,味辛能散,也是散肝之品。凡肝有積氣者,麻黃皆可使用。有說麻黃使人興奮,用後或許不能入眠,但對於肝有鬱積,血不能歸而
失眠者,用麻黃後反而鼾聲大作。麻黃既能提神,又能安神;能利尿,又能縮尿;能發(fā)汗,也能歛汗,實在有趣得很。
說到麻黃的副作用,大概是汗出不止、失眠、
心悸和手震。這些,其實都是肺、心與肝的變化。麻黃入這三臟,用之不當,它的副作用便反映在這三臟。汗出不止者,是肺氣相對太弱,麻黃相對太多所致。心藏神,汗為心液,若心氣不足,而以麻黃責汗,便是增加了心臟負擔,便會心悸。又,血汗同源,若其人心血不足,而以麻黃強發(fā)其汗,則更耗其血,心神不得血養(yǎng),便會失眠。心臟虛甚者,服麻黃便可能出現(xiàn)更嚴重的反應(yīng)。至於手震,則是筋的抽動,因為肝主筋,而麻黃能夠散肝,使肝血減少,如此,則筋亦失養(yǎng),因而抽動,乃成抖震。如何防止這些副作用?看看經(jīng)方的配搭便能略知一二了。
中藥是很有個性的,作用與副作用,只是一線之差,全賴醫(yī)者的掌握了。
-----------很多人對麻黃很是避忌,但,它還是我的愛將,再用得多了,對之認識再癡長了一些。
麻黃是峻猛之藥,可能會使人心悸失眠。我們看看《傷寒論》的煎煮法,仲景教人先煎麻黃,然後去水面的泡沫,目的,就是要去除這種峻猛之性。但現(xiàn)在的麻黃一般未能煎出泡沫,可能是品種稍有不同,或者鮮品乾品特性有別,總之就是沒有泡沫。
小弟發(fā)現(xiàn),如果將麻黃先煎約15分鐘,然後去渣,再加其他藥同煎,麻黃的作用可以保留,副作用卻可去除。這個,是取其氣與取其味的分別。
藥的所謂氣,是指用鼻的嗅覺得來的;味,則是用舌頭的味覺得來的。氣為陽,走表,稍煎則出,味為陰,走裏,久煎方出。用麻黃解表,就是要用它的氣,故不必久煎,久煎則味亦出,藥偏走裏。想要氣還是要味,便要看如何煎煮了。《內(nèi)經(jīng)》云:「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味厚則泄,薄則通」,就已清楚說明氣味的分別。取味還是取氣,其作用迥然不同。
麻黃氣味俱薄,欲以麻黃解表者,當取其氣,不取其味。欲麻黃走裏發(fā)陽外出者,則當取其味,不取其氣。先煎麻黃15分鐘,其氣已出而味尚在藥渣之中,這時去渣,便是但取其氣不取其味的做法。麻黃與他藥同煎,則因煎煮時間較長,麻黃之味亦被釋出,方藥便會走裏,然後辛散陽氣以出表。故麻黃與他藥同煎,較易出現(xiàn)心悸心慌失眠,因麻黃內(nèi)入心臟,將心陽發(fā)越。
麻黃的副作用是心悸失眠手震,這是因為它發(fā)越心肝之陽,但如果運用得當,也可以是它的作用。有睡眠很多卻疲倦者,是陽氣藏了不能發(fā)越,可以麻黃發(fā)之。麻黃的作用,便是從體內(nèi)提取陽氣外出使用,故能使人精神,也令肝血不足者手震,令心陽不足者心悸。但其實只要將麻黃與補肝柔肝的藥同用 (如當歸
白芍等),或與強心陽的藥同用 (如炙
甘草大棗等),則可避免這些副作用。這是麻黃的所謂副作用,但其實,也是醫(yī)者配搭不當而已!秱摗返穆辄S
附子甘草湯和麻黃附子細辛湯,便是治療精神不振的好方。但麻黃、附子、細辛等良藥,在外行人管內(nèi)行人的政策下,使用的規(guī)限越來越多,敢用這些藥的中醫(yī)越來越少。但峻猛的藥不能用,十年八年後,只怕中醫(yī)只能調(diào)理身體,不能治療大病了。
麻黃可以治疲倦
嗜睡,也可治療失眠,如抑鬱失眠多夢者,可用麻黃。抑鬱病者,其心肝多有積滯之陽氣,陽氣鬱於一處,便會左右衝突,令人煩擾難眠,令人易喜易悲,令人大哭大笑。麻黃入心入肝而辛散,能將心肝之鬱陽疏散發(fā)越,使之順暢,則失眠可治。但若抑鬱失眠日久,心氣不足者,則必須配合
炙甘草同用,否則對心臟不利。心陽心血不足的失眠,更是忌用麻黃。
濕疹風疹者,不出汗者,皮膚乾燥暗啞者,皆可用麻黃發(fā)散,使陽氣與陰津同時外出,既除表邪,又將內(nèi)裏的陰陽帶至皮膚,達至溫表潤膚的效果。當然,皮損不同,所配合的藥又會不同,治療方針又會改變,但總的來說,麻黃還是治療皮膚病很適合的。
又有容易咳喘痰多者,實是肺中邪氣隱伏,多為外感後餘邪未淨,日久傷肺所導(dǎo)致。哮喘的人,大多屬此種身體?梢幻嫜a肺氣,一面散肺邪,又可扶脾土以養(yǎng)肺金 (土生金),又可瀉心火以救肺金 (火克金),中醫(yī),有多種多樣的治療方法,應(yīng)可以將哮喘徹底治癒的。
只要明白失眠的原因,又明白藥物的性質(zhì),用藥是可以隨心所欲的。古人以「用藥如用兵」來形容用藥的靈活性。治病,都必先分析病機 (相當於地形環(huán)境、敵我兵力、後方補給等),又要充份了解不同藥物 (相當於不同兵種、不同武器、不同將領(lǐng)),接著構(gòu)思治療方案 (相當於作戰(zhàn)策略,或正面強攻,或繞道側(cè)擊,或屯田固守等)。這個,就是「用藥如用兵」了。單單麻黃一藥,便有如斯特性,若將之與其他藥物配合,更是千變?nèi)f化,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的。
-----------
m.f1411.cn/wsj/-----------說得好
-----------不錯,有新意。
-----------長知識了.
-----------
麻黃 黃煌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chǔ)醫(yī)學院
麻黃是多年生灌木植物,主產(chǎn)于山西、河北、內(nèi)蒙、陜西、甘肅、新疆等地。麻黃耐嚴寒和干旱,干燥高地、山崗、干枯河床、多沙地帶、沙漠等均可生長。麻黃的草質(zhì)莖入藥,色淡綠或黃綠,內(nèi)芯紅棕,味苦澀。處方名用生麻黃、炙麻黃、麻黃絨等。由于沙塵暴的頻發(fā),我國2000年發(fā)布了嚴格控制麻黃、甘草等護沙植物采集的有關(guān)通告。
麻黃是傳統(tǒng)的發(fā)汗藥、平喘藥及利
水消腫藥。美國引種麻黃早已成功,并于1985年和1986年批準
麻黃堿、偽麻黃堿為非處方藥物。后來由于發(fā)現(xiàn)麻黃的上述成分具有類似
苯丙胺的興奮劑作用,服用后尿檢呈陽性,現(xiàn)已經(jīng)嚴格控制其使用。在美國有14個州限制麻黃制劑的銷售,不容許用于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1994年美國得州網(wǎng)球錦標賽中一婦女死亡,認為因服用含麻黃的“處方1號”有關(guān),為此有關(guān)生產(chǎn)廠家受到美國FDA的通報,WHO擬訂的全球通用草藥手冊范本,亦將其從目錄名單中取消。(引自第二屆全國道地藥材學術(shù)研討會資料《國際草藥科研生產(chǎn)與市場的最新報告》)
1 藥證
麻黃主治無汗而腫,首先是腫。如甘草
麻黃湯主治“一身面目黃腫、小便不利、脈沉”的“里水”(第十四),越婢湯主治“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
自汗出,無大熱”。無論有汗無汗,只要見浮腫,均可用麻黃。臨床所見浮腫的程度不一,有一身悉腫者,有僅虛浮身重者,也有面色黃暗,肌肉松浮,有浮腫傾向者。
其次為無汗。麻黃有發(fā)汗作用,尤其是大劑量使用麻黃時,其發(fā)汗的作用更為明顯!
傷寒論》甘草麻黃湯條下“不汗再服”的解釋,可見患者本應(yīng)有“無汗”,而服藥效果的標準就是出汗。麻黃甘草湯加附子,為麻黃附子甘草湯,主治“脈微細,但欲寐”的少陰病,謂能“微發(fā)汗”(302條),也有發(fā)汗的作用。麻黃湯主治“脈浮,無汗而喘者”(235條),根據(jù)原文有“大汗則愈”的說法,則其中無汗尤為關(guān)鍵。
大青龍湯中麻黃量最大,6兩,主治“脈浮緊,
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由于該方的發(fā)汗作用強烈,所以,張仲景特意說明其禁忌證為“脈微弱,汗出惡風者”,認為如果誤診,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目閏)”。清·許仲元《三異筆談》記載:有金姓者,工詩善醫(yī)。其視藥尤嚴,味味揀之。謂某一生謹慎,然幾誤人姓名者已屢。一位某家5歲兒病肺風,初用麻黃三分不應(yīng),益以五分,又不應(yīng),第三劑益至七分,而額汗如珠,脈亦欲脫矣。急以
人參、五味、
牡蠣、
龍骨止之始痊。訪之,則前所用皆偽者,七分則真麻黃,不覺已過重矣?梢娐辄S有發(fā)汗作用。急性傳染病初期發(fā)熱,常常無汗,不可誤為麻黃證。清代陸定圃的《冷廬醫(yī)話》中記載:吳郡某醫(yī),得許叔微《傷寒九十論》奉為秘本,見其屢用麻黃湯。適治一女子熱病無汗,投以麻黃服之,汗出不止而殞。其道理何在?這是因為,麻黃所治療的無汗,不僅僅指患者就診時沒有明顯的發(fā)汗,而是指患者不容易出汗,或惡寒無汗,或精神倦怠而皮膚干燥。換句話說,無汗而腫,不僅僅是即時的、一過性的癥狀,而且還包括了體質(zhì)因素在內(nèi)。
麻黃發(fā)汗作用的強弱,可用
石膏來調(diào)節(jié)。越婢湯主治“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汗出而腫,故用石膏,麻黃石膏的比例為6︰8,石膏量大于麻黃,則麻黃就沒有發(fā)汗作用,而僅取其退腫的效果。
大青龍湯主治“不汗出而煩躁”,煩躁需用石膏,但又需要用麻黃發(fā)汗,如何配比?大青龍湯中麻黃石膏的比例為6︰4(原書石膏無劑量,僅記載為“
雞子大”字樣,雞蛋大小的生石膏重量約為50g左右。據(jù)柯雪帆考證,《傷寒論》一兩等于15.625g,則雞子大的石膏折合為4兩左右),麻黃大于石膏,則其發(fā)汗作用依然十分強烈。可見石膏有制約麻黃發(fā)汗的效果。在需要發(fā)汗的時候,配伍石膏的量不宜超過麻黃。
麻黃兼治咳喘、骨節(jié)痛、發(fā)黃。
咳喘:麻黃湯主治“
頭痛,發(fā)熱,身疼,
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35條)。
射干麻黃湯(射干、麻黃、生
姜、
細辛、
紫菀、
款冬花、五味子、
大棗、
半夏)主治“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者。
厚樸麻黃湯(厚樸、麻黃、石膏、
杏仁、半夏、
干姜、細辛、
小麥、五味子、小麥)主治“咳而脈浮者”,均是治療咳喘。
防己黃芪湯條下有“喘者加麻黃半兩”,因防己
黃芪湯證為“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第二),則提示對于汗出浮腫而喘者,麻黃可與黃芪、
白術(shù)、防己等同用。
骨節(jié)痛:麻黃湯主治“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麻黃配伍
桂枝甘草;
烏頭湯主治“病歷節(jié)不可曲伸,疼痛”(五 14),桂枝
芍藥知母湯主治“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是麻黃配伍附子、芍藥、甘草,或配伍烏頭、芍藥、甘草。后世《世醫(yī)得效方》麻黃散(麻黃、黃芪、
羌活、細辛)也重用麻黃治療歷節(jié)疼痛。
發(fā)黃:《傷寒論》“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
連翹赤小豆湯主之”。《千金要方》也用麻黃醇酒湯治療傷寒發(fā)黃。
2 應(yīng)用
--以
水腫為主訴的疾病,如腎病、黏液性水腫、
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等,或配伍石膏、白術(shù)、甘草,或配黃芪、防己等,方如越婢湯、
防己黃芪湯、麻
黃連翹赤小豆湯等。
越婢湯所治療的水腫,以急性腎病水腫為多。水腫常首先出現(xiàn)于面部,并迅速發(fā)展至全身,亦可一開始即為全身分布的水腫,嚴重者可伴有胸水、
腹水。除使用越婢湯原方外,常加連翹、
金銀花。
防己黃芪湯加麻黃所治療的水腫,以中老年的下肢浮腫為多。如甲減、慢性腎病等。特征為非凹陷性水腫,面部及下肢較為明顯,水腫部位不受體位影響,水腫部位皮膚增厚、粗糙、蒼白、溫度降低。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所治療的水腫,以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為多,其特點是突然發(fā)生無痛、硬而有彈性的局限性水腫,多見于面、舌、唇部,屬變態(tài)反應(yīng)性水腫。如
日光性皮炎。可用麻黃5g,連翹30g,赤小豆30g,生甘草10g,
蟬衣12g。
水腫服用含有麻黃的湯藥后,可能出現(xiàn)出汗,隨后小便增多,水腫開始逐漸消退。但
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肝源性水腫、老年性水腫、心源性水腫忌用或慎用。
--以無汗為特征的疾病,如風寒
感冒、瘡毒初起、皮膚病等,常配伍甘草、桂枝等。方如麻黃甘草湯、大青龍湯等。
麻黃甘草湯又名走馬通圣湯,其使用方法為:麻黃、甘草,炒微黃,研為細末,每服3錢,用水盅半,鍋內(nèi)滾一大沸。溫服后蓋被,不使透風,汗出為度?芍委煟孩僦T風寒感冒頭痛;療瘡初起,如
急性乳腺炎;③風痹不仁,手足麻木;④皮膚癬。有報道:麻黃15g,清水1小碗,武火煎沸后再煮5分鐘,溫服,每日1劑,治療頑癬42例,一般連服10劑左右有效(中醫(yī)雜志,1992,(4):5)。外洗可治療
脂溢性皮炎、
斑禿等。
大青龍湯具有較強烈的發(fā)汗作用,常用于病毒性感冒出現(xiàn)的惡寒發(fā)熱。1957年7月,毛澤東在青島開會期間,感冒發(fā)熱,
咳嗽,多方治療不見好轉(zhuǎn),經(jīng)當時山東省委書記舒同推薦,劉惠民老中醫(yī)前去診治,僅服用大青龍湯加減二劑,即熱退病除。毛澤東說,我30多年沒有吃中藥了,這次感冒總是不好,劉大夫的兩劑中藥解決了問題。中醫(yī)中藥好,劉大夫的醫(yī)術(shù)也好。ㄖ袊嗅t(yī)藥報,1999年11月19日第四版)。
民間用麻黃治療多種皮膚病有效。江蘇省名中醫(yī)鄒錫聽介紹,常州已故名老中醫(yī)張效良先生有一治療
蕁麻疹、
濕疹、
藥疹的經(jīng)驗方,名三凈湯:凈麻黃10g,凈黃連9g,凈蟬衣15g,
白鮮皮20g,
地膚子20g,紫背
浮萍20g。效果很好。民間治療老年性皮膚干燥癥,用麻黃15g,豬皮100g,同煎,去渣后調(diào)入白糖10g,1日內(nèi)分3次服(北京中醫(yī)1984,(1):64)。
對于一些體質(zhì)壯實,大
便秘結(jié)的蕁
麻疹,麻黃可與
大黃、
梔子等服用,方如
防風通圣散。服藥后患者往往汗出而大便通暢,皮膚的
癢疹也隨之消散。
--以精神萎靡、反應(yīng)遲鈍為特征的疾病,如心動過緩、嗜睡、
陽痿、
脫肛、
子宮脫垂、
不射精等,常配伍附子、細辛等,代表方為麻黃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
無汗而腫的病人,不僅有浮腫的傾向,而目精神萎靡,畏寒,心跳較慢,反應(yīng)遲鈍,所以,心動過緩、嗜睡、陽痿、脫肛、子宮脫垂、不射精、
遺尿等也可使用麻黃及麻黃劑。如小兒遺尿,有報道按年齡取生麻黃(5~7歲3g,8~15歲5g,16歲以上10g),水煎睡前頓服,連服1個月。曾觀察50例,結(jié)果42例痊愈,一般有效病例服藥l~3次即可見效。再如老人便秘,報道用麻黃25g,白術(shù)20g,杏仁15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服(鄧全四經(jīng)驗,中醫(yī)雜志1992,4:9)。
麻黃湯歷來都被認為是發(fā)汗峻劑,用于急性發(fā)熱性疾病,其實未必如此。清代名醫(yī)舒馳遠治療1例
難產(chǎn),發(fā)動6日,兒已出胞,頭已向下,而竟不產(chǎn),醫(yī)用催生諸方,又用催生靈符俱無效。后視其身壯熱無汗,頭項腰背強痛,認為是太陽寒傷營,用麻黃湯一大劑投之,令溫服,少頃得汗,熱退身安,乃索食,食訖豁然而生(舒馳遠《女科要訣》)。陳沫金介紹一3度子宮脫垂的中年婦女,回感冒服用麻黃湯后,子宮脫垂亦愈。后對所有子宮脫垂以及遺尿患者,單用麻黃湯或加
黨參、黃芪、
當歸、
熟地,均有效。共治療子宮脫垂80例,顯效66例,有效14例,但勞累后容易復(fù)發(fā),但用上方依然有效(中醫(yī)雜志1992,4:8)。麻黃所含有的麻黃堿有興奮膀胱內(nèi)括約肌的作用,可能盆腔內(nèi)器官及其肌肉均有興奮作用。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陽痿、嗜睡、心動過緩、
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麻黃附子細辛湯具有較好的興奮作用。日本用本方治療感冒以后的疲倦感和思睡。麻黃附子細辛湯有較明顯的提高心律的作用。麻黃在10g左右可使每分鐘心律提高5~10次。江蘇省中醫(yī)研究所曾于80年代開展該方面的研究,用本方加紅參、
仙靈脾等有效。本人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性功能低下。曾治療一陽痿患者,久治無效,因感冒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3劑后感冒解,陽痿也好轉(zhuǎn),后用補腎養(yǎng)陰藥,反無效,再用前服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果又見效?梢哉J為,麻黃陰子細辛湯即為中醫(yī)的“偉哥”。
--以咳喘為主訴的疾病,如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等,常配伍杏仁、甘草、厚樸、半夏、細辛等。方如
三拗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
小青龍湯等。
麻黃、杏仁、甘草是張仲景處方中的經(jīng)典配伍,麻黃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麻黃杏仁苡仁甘草湯中以此為核心,后世將此名為三拗湯,成為治療咳喘的基本方。主治咳嗽
氣喘,如身熱有汗,加石膏、連翹、
黃芩;如為痙攣性咳嗽,可加
全蝎5g,
鉤藤15g。
單用麻黃也可治療咳喘。民間有用麻黃
冰糖蒸梨的經(jīng)驗,即用麻黃l-3g,冰糖15g,萊陽梨1只,先將梨核取出,納入麻黃及冰糖,隔水蒸爛,喝湯。也有用麻黃5g,
豆腐60g,冰糖15g,加水煎煮,食豆腐并喝湯,對支氣管哮喘有效。
--以鼻塞為特征的疾病,如急
慢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等,常配伍防風、黃芪、甘草、細辛等。方如
玉屏風散加味、小青龍湯等。
《金匱要略》中記載:“濕家病,身疼發(fā)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提示喘與鼻塞同現(xiàn)。臨床常用麻黃治療慢性鼻炎。本人常用的一方為玉屏風散加麻黃:麻黃3g,黃芪20g,防風10g,白術(shù)10g,甘草3g。一為小青龍湯。前者用于面黃而浮腫貌者,而后者則用于咳喘而鼻塞,見水樣鼻涕以及水樣痰,并多泡沫者。
--以關(guān)節(jié)疼痛為主訴的疾病,如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脫出等,方如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湯等。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腰痛最有效果。但以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脫出為適宜,本人常加芍藥30g以上。
3 參考
麻黃體質(zhì)--“濕家”:患者面色黃暗,皮膚干燥目較粗糙,肌肉松浮,具浮腫傾向。惡寒喜熱,易于著涼,著涼后多肌肉酸痛,無汗發(fā)熱;易于鼻塞、氣喘;易于浮腫,小便少,口渴而飲水不多。身體沉重,反應(yīng)不敏感。舌體較胖,苔白較厚,脈浮有力。臨床使用麻黃或麻黃劑,應(yīng)注意麻黃體質(zhì)是否存在。若肌肉堅緊,平素惡熱多汗者,雖有喘咳、身痛、
黃疸等,也不可輕易使用麻黃劑。否則會導(dǎo)致心悸動、汗出過多等不良反應(yīng)。
麻黃的用量很難統(tǒng)一,有人認為成人不能超過15g,但有人則用量大大超過15g。如范
文虎先生退黃,用麻黃六錢(18g)。甚至小孩麻疹
肺炎,麻黃也用四錢(12g)。與配伍、煎服法、體質(zhì)、季節(jié)等均有關(guān)系。
麻黃用量過大或誤用,易引起心悸、氣促、失眠、煩躁、汗出、
震顫及
心絞痛發(fā)作、血壓升高等,嚴重中毒時可引起視物不清、瞳孔散大、
昏迷、呼吸及排尿困難、驚厥等,可死于
呼吸衰竭和心室纖顫。麻黃的中毒量為30~45g。但久煎可減輕不良反應(yīng)。脈軟者、血壓高者、
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
麻黃 [隰草]
{發(fā)寒, 入太陽膀胱無汗}
麻黃 [端入膀胱, 兼入肺] 辛溫微苦, 中空而浮, 入足太陽膀胱 [足太陽為六經(jīng)外藩,
總經(jīng)絡(luò)而統(tǒng)營衛(wèi), 其經(jīng)之 起目眥, 上腦下項, 循肩挾脊抵腰, 行于身后o
故凡寒入是經(jīng), 其癥必見頭痛, 發(fā)熱惡寒, 腰脊卒強, 無汗, 則尺寸俱緊,
是為傷寒; 若汗自出不止, 及 不緊不浮, 其癥或不惡寒而止惡風, 是為傷風o ] ,
兼入手太陰肺o [麻黃空虛似肺, 故亦兼入肺經(jīng)o ] 仲景用此以治寒入太陽無汗,
其意甚深; 蓋緣津液為汗, 汗即血也, 在營則為血, 在衛(wèi)則為汗; 寒傷營, 營血內(nèi) ,
不能外通于衛(wèi), 衛(wèi)氣固密, 津液不行, 故無汗發(fā)熱而惡寒; 方用麻黃、
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 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 是麻黃雖太陽發(fā)汗重劑,
實散肺經(jīng)火郁之邪; 其在十劑, 有曰輕可去實, 葛根、麻黃之屬是也o [弘景曰:
麻黃療傷寒解肌第一藥o 時珍曰: 麻黃乃肺經(jīng)端藥, 故治肺病多用之o
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 有汗用桂枝, 未有究其精微者; 時珍常思津液為汗,
汗即血也, 在營則為血, 在衛(wèi)則為汗; 夫寒傷營, 營血內(nèi) , 不能外通于衛(wèi),
衛(wèi)氣閉固, 津液不行, 故無汗發(fā)熱而惡寒; 夫風傷衛(wèi), 衛(wèi)氣外泄, 不能內(nèi)護于營,
營氣虛弱, 津液不固, 故有汗發(fā)熱而惡風o 然風寒之邪, 皆由皮毛而入,
皮毛者肺之合也, 肺主衛(wèi)氣, 包羅一身, 天之象也; 是證雖屬乎太陽, 而肺實受邪氣,
其癥時兼面赤fo郁, 咳嗽有痰, 喘而胸滿諸癥, 非肺病乎? 蓋皮毛外閉, 則邪熱內(nèi)攻,
而肺氣 郁, 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 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
汗后無大熱而喘者, 加以石膏o 朱肱活人書夏至加石膏、知母者, 是泄肺火之藥;
%
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fā)汗重劑, 實為發(fā)散肺經(jīng)火郁之藥也o 腠理不密, 則津液外泄,
而肺氣自虛, 虛則補其母, 故用桂枝同甘草, 外散風邪以救表, 內(nèi)伐肝木以防脾,
佐以芍藥, 泄木而固脾, 泄東所以補西也, 使以姜棗, 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wèi)也;
下后微喘者, 加厚樸、杏仁以利肺氣也; 汗后 沉遲者, 加人參以益肺氣也;
朱肱加黃芩為陽旦湯, 以泄肺熱也; 皆是脾肺之藥, 是則桂枝雖太陽解肌輕劑,
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 此千古未發(fā)之秘旨, 愚因表而出之o 又少陰病發(fā)熱 沉,
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 少陰與太陽為表里, 趙嗣真所謂熟附配麻黃,
補中有發(fā)也o ] 是以風寒郁肺而見咳逆上氣痰哮氣喘, 則并載其能治, 但用此之法,
則在佐使之間; 或兼氣藥以助力 [人參] , 可得衛(wèi)中之汗; 或兼營藥以助液 [當歸] ,
可得營中之汗; 或兼溫藥以助陽 [附子] , 可除寒凝之寒毒; 或兼寒藥以助陰 [黃芩、
石膏、知母] , 可解炎熱之瘟邪; 此實傷寒陰瘧第一要藥o
至或有載不宜多用及夏月不宜用者, 蓋因過用則汗多亡陽, 自汗表虛則耗人元氣
[張仲景曰: 陽盛陰虛者, 不可發(fā)汗; 尺 遲者, 不可發(fā)汗; 咽燥喉乾者, 不可發(fā)汗;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 不可發(fā)汗; 下利雖有表癥, 不可發(fā)汗; 淋家不可發(fā)汗;
血亡血家不可發(fā)汗; 瘡家雖身疼痛, 不可發(fā)汗; 少陰病 沉細數(shù), 不可發(fā)汗;
少陰病但厥無汗, 不可發(fā)汗; 動數(shù)微弱, 不可發(fā)汗; 沉遲不可發(fā)汗;
汗家不可發(fā)汗; 腹中上下左右有動氣, 不可發(fā)汗o ] ; 夏月陽氣外泄,
不宜再發(fā)以奪元氣耳; 然果春夏值有深寒內(nèi)入, 則又何不可用之有o
至于手少陰心之風熱斑疹, 足厥陰之風痛目痛, 審其腠理堅閉, 病應(yīng)用散,
亦當審實以投o 功與桂枝、柴胡、葛根、芍藥同為一類, 但桂枝則解太陽風邪傷衛(wèi) [
王好古曰: 心主營為血, 肺主衛(wèi)為氣, 故麻黃為手太陰肺之藥, 桂枝為手少陰心之藥o
] , 葛根則解陽明肌熱口渴 [時珍曰: 麻黃太陽經(jīng)藥, 兼入肺經(jīng), 肺主皮毛;
葛根陽明經(jīng)藥, 兼入脾經(jīng)o ] , 柴胡則發(fā)少陽陽邪寒熱往來, 此則能發(fā)太陽陰邪傷營,
不可不細辨也o
-----------麻黃湯治療慢性
蕁麻疹1例
余德群
(鄖縣大柳鄉(xiāng)衛(wèi)生院,湖北鄖縣442529)
[中圖分類號]R24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 —2814(2008)09—598—01
蕁麻疹為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
出現(xiàn)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yīng)性疾病,以皮膚與黏膜的
局限性、暫時性、瘙癢性潮紅斑和風團為特征。表現(xiàn)為
皮膚出現(xiàn)瘙癢性風團,發(fā)無定處,驟起驟退,消退后不
留任何痕跡。食物、藥物、感染、昆蟲叮咬、物理因素、
精神因素、內(nèi)臟和全身性疾病等均可誘發(fā),但多數(shù)原因
不明。筆者辨證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滿意,介紹如下。
張某,女,41歲,2007年2月17 El初診。2年來,
全身皮膚反復(fù)起風團疹,時輕時重,午后及夜間加劇。
近1個月來發(fā)作瘙癢較頻,曾用西藥強的松、撲爾敏、
葡萄糖酸鈣,中成藥
防風通圣丸、
濕毒清膠囊等治療未
見好轉(zhuǎn),每El發(fā)作1次,午后及夜間加劇且時間較長,
出汗較少。四肢軀干散在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粉紅
色風團樣扁平丘疹,周圍紅暈,觸之稍硬,部分皮疹融
合成大片,可見抓痕。舌苔薄黃自相兼、舌質(zhì)偏紅,脈
濡細。屬氣血陰虧,風熱型。治宜養(yǎng)陰和血,止癢,疏
散風熱,解表發(fā)汗。用麻黃湯加減。麻黃13g,桂枝
12g,
荊芥15g,防風13g,干姜13g,
生地15g,黃芩15g,
茯苓20g,當歸20g,川I芎15g,
蟬蛻12g,
苦參15g,甘草
10g。3劑,1 El 1劑,水煎3次口服。服藥1劑后瘙癢
停止,皮疹大部分消退。除出現(xiàn)胃脘部不適外,無其他
副作用。繼服前方3劑后瘙癢停止,皮疹全部消退。
上方加
丹參13g,再服3劑后癥狀消失,隨訪1年未復(fù)
發(fā)。
-----------第4卷第8期
2008年8月
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
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
VoL 4 No.8
Aug.2008
仲景運用麻黃初探
劉繼芳 ,劉貴芳 ,王洪華。
(1.煙臺榮昌制藥有限公司,山東煙臺264006;2.宣化區(qū)人民醫(yī)院,河北宣化075100;
3.煙臺藥材采購供應(yīng)站,山東煙臺264000)
摘要:對仲景書麻黃的運用,從使用范圍、功用主治、炮制、煮服、調(diào)護、配伍劑型、劑量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的探
析,特別是對功用的剖析從發(fā)汗、宣肺、通陽、活血等四大方面又繹生出各個更細更具體的功用。論述了分析問題
既尊重仲景原文,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
關(guān)鍵詞:仲景;麻黃運用
中圖分類號:R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97(2008)08—013—02
麻黃,《本經(jīng)》謂之“主治中風寒熱頭痛、溫瘧、發(fā)表出
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徵堅
積聚。”《日華子
本草》謂之“通九竅、調(diào)血脈!笨梢娖溆卸喾N功效。然后世
卻多認為麻黃為發(fā)汗峻藥,有傷陽耗津之弊而視為“虎狼”。
筆者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以下簡稱《金匱》)仔細品
讀,若有所悟,今就其麻黃的運用略述淺見,以求正于同道。
1 麻黃的使用范圍、功用主治
《傷寒論》共載方ll2首,《金匱》共載方262首,兩書重
出43首,共計331首。其中用麻黃的方子,《傷寒論》為14
首,《金匱》為18首,兩書重出3首,共計29首!秱摗
涉及太陽病、陽明病、少陰病、厥陰病,《金匱》涉及痙濕日曷
病、中風歷節(jié)、痰飲咳嗽水氣病等各篇,可見仲景運用麻黃
之廣。今試從其功用分別探討之。
1.1 發(fā)汗
1.1.1 發(fā)汗散邪以解表
《傷寒論》第35、37、46、51、52、55條分別論述了傷寒表
實證的麻黃湯證治;第23、25、27、31條論述了根據(jù)太陽病
表邪的輕重程度不同,分別用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
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和
葛根湯等的證治;第32、33、36條
分別論太陽與陽明合病,據(jù)表邪輕重及兼證不同分別用葛
根湯、葛根加半夏湯、麻黃湯等施治;第38、39條論太陽傷
寒表實兼里熱煩躁的大青龍湯證龍湯證的證治;第40、41
條分別論太陽傷寒表實兼內(nèi)停水飲的小青龍湯證的證治。
《金匱·痙濕日曷病》篇第12條論述了欲作剛痙之葛根湯
證的證治。以上諸方用麻黃皆去節(jié)、先煮、去上沫,方后均
有“覆其微似汗”或“發(fā)其汗”、“宜以汗解”等,主要取麻黃發(fā)
汗散邪作用,用以解表。
1.1.2 發(fā)汗祛風除濕邪
《金匱·痙濕日曷病》篇第20條論寒濕在表用麻黃加
術(shù)湯發(fā)汗祛風利濕;第21條論風濕在表用麻黃杏仁
薏苡甘
草湯輕清宣化、發(fā)汗祛風,以“覆取微似汗”、“微汗出”而達
“風與濕俱去”。
1.1.3 開腠發(fā)汗蠲溢飲
《金匱·痰飲咳嗽病》篇第23條論溢飲的證治。溢飲的
形成,乃由于“水飲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玄府
不通,氣機壅滯,水津不得輸布,流于四肢而為溢飲,故當分
別用大小青龍湯發(fā)汗開腠,或兼清其里熱,或兼溫化其寒飲,
使玄府開通,氣暢水行則邪不為患。吾師呂志杰教授矢志歧
黃,善師仲景,曾用大青龍湯治愈一例18年無汗癥患者。
1.1.4 發(fā)汗利尿治風水
《金匱·水氣病》篇第25條論風水挾里熱證用越婢加術(shù)
湯、無里熱的用甘草麻黃湯治之,均取麻黃發(fā)汗利尿之功,故
均未言去節(jié),此仲景緩其發(fā)汗之力而增其利水之功也,此即
《內(nèi)經(jīng)》所謂“開鬼門”、“潔凈府”之法。后世醫(yī)家用越婢加術(shù)
湯治療急性腎炎初起或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多收捷效。
1.1.5 發(fā)汗溫經(jīng)治兩感
《傷寒論》第301條論少陰兼表,因“始得之”故知少陰
陽氣尚不甚虛,而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jīng)發(fā)汗以解表;302
條論少陰兼表“得之二三日”陽氣較前更虛,故用麻黃附子
甘草湯溫經(jīng)發(fā)汗、助正解表,故日“微發(fā)其汗”。
1.2 宣肺
1.2.1 宣肺瀉熱平喘咳
《傷寒論》第63、162條論汗下后邪熱壅肺作喘,用麻黃
杏仁甘草石膏湯以宣肺瀉熱平喘咳!督饏T·肺痿肺
癰咳
嗽上氣病》篇第6條論寒飲郁肺之咳喘,用
射干麻黃湯宣肺
化飲、降逆平喘咳;第8條論飲邪挾熱上迫,用厚樸麻黃湯
以宣肺散邪、瀉熱平喘;第13條論肺脹之飲熱郁肺、肺氣上
逆,用越婢加半夏湯宣肺瀉熱,降逆平喘;第14條論肺脹之
寒飲挾熱者,用小青龍湯加石膏湯宣肺化飲、清熱平喘。
《金匱·痰飲咳嗽病》篇第35條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之支
飲,用小青龍湯宣肺化飲、降逆止咳。
1.2.2 宣肺利尿退黃疸
《傷寒論》第262條論瘀熱黃疸,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宣肺清熱、利濕退黃!秱摗芬粫新辄S的湯證中唯此
方后仲圣未言“覆取微似汗”、“發(fā)汗乃愈”等,可見其并非黃
疸兼表,方用麻黃旨在開泄肺氣而利尿,肺氣一開,則復(fù)其
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之職,邪從小便去而黃疸愈!肚Ы鸱健
麻黃醇酒湯治黃疸,亦即麻黃這一功用的具體體現(xiàn)。今宣
廣慶 近2O年來潛心探究證治麻黃治黃疸無論有無表證
均可投施。
1.3 通陽
1.3.1 通陽破結(jié)蠲痹痛
《金匱·中風歷節(jié)病》篇第8、9條論中風歷節(jié)(即痹證)
的證治:偏風濕者,用
桂枝芍藥知母湯通陽破結(jié)、祛風除濕
蠲痹痛;偏寒濕者,用烏頭湯通陽破結(jié)、祛寒除濕蠲痹痛。
方中麻黃不去節(jié),一取其以節(jié)達節(jié),一制其發(fā)汗之力而使風
與濕俱去。
1.3.2 通陽散邪治正水
《金匱·水氣病》篇第26條論少陰正水脈見沉小的證
治:蓋水為陰邪,最易困遏陽氣,用麻黃附子湯通陽散邪、溫
經(jīng)發(fā)汗,陽氣一通,則水津四布,邪不為患,亦所謂“離照當
空,陰霾自散”。此方頗似《傷寒論·少陰病》篇之麻黃附子
甘草湯,以至歷代醫(yī)家多混此二方為一方,其實不然。后方
用麻黃二兩且去節(jié),甘草二兩(炙),功在溫經(jīng)助正、微發(fā)其
汗以解表邪;此方則用麻黃三兩、不去節(jié),甘草不炙,故其助
正發(fā)表之力減而主在通陽散邪,亦如厚樸三物湯、小承氣
湯、厚樸大黃湯三方,藥雖均為枳、樸、黃,由于劑量之異而
功也各別,此仲景每于細微處藏妙也,亦所謂“不傳之秘在
劑量”,學者不可不察。第31條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
湯通陽散邪,治氣分“水飲所作”之“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
杯”。正如俞嘉言《醫(yī)門法律·大氣論》所言:“⋯⋯ 用桂枝
去芍藥加麻黃附子湯以通胸中陽氣者,陽主升,陽盛則有開
無塞,而水飲之陰可見睨耳!
1.3.3 通陽化飲定驚悸
《金匱·水氣病》篇第13條論水飲內(nèi)停、凌心致悸,用
半夏麻黃丸通陽化飲、降逆定悸。胸中為清曠之野,毫不容
邪,方用麻黃宣通陽氣、半夏蠲飲降逆,正如尤在涇《金匱要
略心典》所說“做丸與服,緩以圖之,則麻黃之辛甘不能發(fā)越
津氣而但升引陽氣,即半夏之苦辛亦不特蠲除飲氣而并和
養(yǎng)中氣,非仲景神明善變者,其孰能與于此哉?”
1.3.4 通陽散濕治皮水
《金匱·水氣病》篇第23條論皮水挾熱用越婢湯,發(fā)越
陽氣、散水清熱,此方石膏重于麻黃,且麻黃不去節(jié),則變辛
溫為辛涼,發(fā)汗之力減而通陽散濕、利水清熱之功有余。
一 另有《傷寒論》第357條論厥陰傷寒,
上熱下寒、正虛陽
郁之證,用麻黃
升麻湯發(fā)越郁陽、清上溫下、滋陰和陽,攻補
兼施而奏功。
此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等
又均體現(xiàn)了麻黃的活血作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明確指出
“瘀熱在里”,《金匱要略淺注補正》云:“瘀熱以行,一個瘀
字,便見黃疸皆發(fā)于血分,凡氣分之熱不得稱瘀!碑敶
肝病專家關(guān)幼波先生亦指出:“黃疸主要是濕熱蘊于血分,
病在百脈,所謂百脈是指周身血脈⋯ ⋯所謂‘瘀熱發(fā)黃’、
‘瘀血發(fā)黃’都有是說明黃疸是血分受病” 。
2 麻黃的炮制、煮服、調(diào)護
仲景用麻黃并非皆言去節(jié),遍檢兩書,則知《傷寒論》諸
方皆言去節(jié),《金匱》中除《痙濕日曷病篇》之葛根湯、麻黃加
術(shù)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及《痰飲咳嗽病篇》之大、小青龍
湯外,皆不言去節(jié)。細審原文,凡言去節(jié)者,必有明文“當發(fā)
其汗”、“表不解”、“當以汗解”等,和或方后注“溫服,覆取微
似汗”、“得微汗出”等汗解之意,反之不言去節(jié)者,方后皆不
言“溫覆”等,條文中亦無“發(fā)汗解表”之意。張錫純說“麻黃
帶節(jié),發(fā)汗之力稍弱,去節(jié)則發(fā)汗之力較強”;陶弘景說“用
麻黃之折去節(jié),節(jié),止汗故也”;張山雷說“麻黃發(fā)汗,必須溫
覆,乃始得汗,不加溫覆,并不作汗”。從形質(zhì)看,麻黃“纖細
勁直,外黃內(nèi)赤,中空有節(jié),如竹形,宛似毛孔(《本草崇
原》)”。以其中空,乃能宣通陽氣,開發(fā)腠理,唯“節(jié)”者“制”
也,緩其發(fā)汗之功,故仲景每用麻黃取汗,必去其節(jié)。蓋麻
黃去節(jié)、溫覆則發(fā)汗之功始著,否則不然。凡此皆欲使邪從
皮毛而解,正如經(jīng)言“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 ,麻黃主要含麻黃堿、偽麻黃堿、去
甲基麻黃堿及揮發(fā)油等。麻黃堿為發(fā)汗的主要成分,偽麻黃
堿較麻黃堿有顯著的利尿作用,而麻黃堿主要存在于節(jié)間,
節(jié)上的含量僅有節(jié)間的1/2~1/3,但是節(jié)上的偽麻黃堿的
含量相當高。可見仲景用麻黃匠心之處頗多,此足見一斑。
仲景用麻黃,絕大多數(shù)湯劑煎法均言“先煮麻黃一二沸,
去上沫”,其意正如張錫純所說“古方中用麻黃,皆將麻黃煮
沸,吹去浮沫,然后納它藥,蓋以其所浮之沫,發(fā)性過烈,去之
以使其性歸和平也”。李廣勝 認為麻黃堿為麻黃發(fā)汗主要
成分,可溶于水,其因分子量小,又可隨蒸氣散發(fā),故麻黃先
煮之后,所含麻黃堿會隨水蒸氣散發(fā)而溢出,在藥液表面形
成泡沫,從而使其含量有所降低,發(fā)汗作用也隨之減弱
3 劑型劑量
仲景用麻黃,主要用于湯劑,如麻黃湯、越婢湯等;也有
用于丸劑的,如治因水飲致悸的半夏麻黃丸。其治風溫在
表的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從其方后注“上坐麻豆大,每服
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可視為散劑煮服法,蓋取小劑輕
投,散者散也,微發(fā)其汗,使風與濕俱去。其劑量大小不等,
隨證而異,量大者數(shù)兩,少者僅幾分,如越婢湯、大青龍湯用
至六兩,半夏麻黃丸用半夏麻黃各等分,煉蜜為丸,如小豆
大。量勿拘大小,旨在因癥而設(shè),奏功為期。
4 配伍運用
仲景用麻黃,配伍不同的藥物,發(fā)揮不同的作用。如配
伍桂枝則發(fā)汗解表;配伍葛根則發(fā)汗舒筋;配伍杏仁則宣肅
肺氣;配伍石膏則宣瀉肺熱;配
生姜則宣散水濕;配附子則
也!鼻宕祆`胎日:“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
在此乎”,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煎煮過程中有諸多因素影響
煎煮質(zhì)量。
5 結(jié)語
本文對仲景書中麻黃的運用,從功用主治、炮制煮服、調(diào)
護、配伍、劑型、劑量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探析。在尊重
仲景原文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懇請同道斧正。
參考文獻:
E8 宣廣慶 麻黃在諸黃病中運用體會[J].中醫(yī),1992,33(3):6.
E21 史字廣,單書健.當代名醫(yī)臨證精華·肝炎
肝硬化專揖[M].北
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3:1~8.
E3] 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詞典E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1985;2221~ 2225.
E43 李廣勝.小議傷寒雜病論中麻黃之用法[J].河南中醫(yī)藥學刊,
1995,lO(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