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醫(yī)學流派中,尊經方者,強調經方能愈百。蛔跁r方者,則謂古方不能愈今時之病。如金·張元素有“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之議。業(yè)師認為:以古今來劃定方病是否相能,未免失之偏頗。
如果方與病情相合,古方仍有奇功;方與病情相違,今方也無效果。他倡導“古方今病,適證則能。”其應用經方的經驗,歸納有三:一是謹守病機,深諳方理藥性;二是對方藥的劑型、煎服方法、將息調理如法施用;三是加減化裁有據,用量輕重得體。業(yè)師對經方應用得心應手,獨具匠心,茲簡介如下。
1.
脾不統(tǒng)血,善用
甘草干
姜湯
出
血證,系內科常見急癥。業(yè)師認為,出血原因復雜,非獨火熱為然。如見病程較長,血色暗淡,伴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紅,脈沉細者,常屬脾虛不能攝血,即孫思邈所云:“陽虛者陰必走!逼渲萎斞a脾攝血。因脾主統(tǒng)血,氣能攝血,倘脾陽不足,則脾氣亦虛,失去統(tǒng)攝之權,血從上溢而為吐衄,血從下行而為
便血。業(yè)師強調,此類出血,其病標為出血,病本為虛寒。治當標本兼顧,補陽以護陰,寒涼之劑不可輕投。若不從病機著手,一味使用陰柔苦寒止血之品,則有礙脾氣運化,更損統(tǒng)血攝血之力。惟有溫中健脾與止血之品同施,收效始捷。治療多選用《金匱要略》甘草
干姜湯配
仙鶴草溫陽益氣健脾止血,以復脾氣統(tǒng)血、攝血之權。一般加
白茅根涼血止血,反佐一味
黃芩,既緩
炮姜燥熱之性,以趨利避害,又寓清肝止血,防木旺賊土;配
枳殼一味對上逆之血有苦降之功。業(yè)師應用本方治愈多例出血證,收效甚佳。
如治一譚某患者,近4年來反復
咳嗽,吐痰,咯血,1992年5月病情加重,時而痰中帶血,時而咯痰盈碗。曾先后在兩家大醫(yī)院診為
支氣管擴張癥。住院治療3月不見好轉。診見血色暗淡,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緩。診為脾不攝血。方用甘草干姜湯加味。處方:炮姜30克,甘草15克,仙鶴草50克,
白茅根50克,黃芩30克,枳殼15克。連服2劑血止,仍咳嗽吐痰。原方加制
南星12克,浙貝30克,連服5劑痊愈。
2.腎寒咳嗽,麻辛
附子湯合拍
《靈樞·經脈篇》云:“腎足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蹦I寒犯肺,或暴啞,或咽痛,或咳嗽,多卒然而起。業(yè)師認為,此為元陽下虧,水冷金寒。因肺與腎屬子母之臟,呼吸相應,金水相生,若陽虧于下,寒邪乘虛而入,循經入肺,故發(fā)咳嗽,其咳雖在肺而根在腎。其證舌淡苔白,身必惡寒而脈沉弱,痰常清稀而味咸。業(yè)師常用
麻黃附子
細辛湯助火祛寒,使陰寒冰消,以治致病之本;反佐黃芩以清肺降逆;配
桔梗開肺升散。驗之臨床,每收著效。
如治一趙某患者,因咳嗽吐痰1月于1992年12月3日初診。l月前因氣溫下降而受涼,初起惡寒
發(fā)熱,隨即咽癢,咳嗽,咳聲不爽,吐清稀痰涎,注射
青霉素,口眼化痰止咳西藥半月不見好轉。來診時咳嗽加劇,吐少量稀痰味咸,背及下肢發(fā)涼,舌淡紅,舌苔邊薄白、中微黃滑,脈沉細澀。為寒客少陰,循經入肺,肺氣不宣而咳,治以助陽宣肺,化痰止咳。方用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處方:麻黃10克,附片10克,細辛6克,制南星15克,黃芩30克,桔梗20克,甘草15克,
魚腥草30克。患者服上方2劑,收效不顯。病重藥輕,難以力濟,二診時附片、制南星均加至20克,服后病愈。惟倦怠,易出汗,后服補脾益腎之品善后。
3.胃腸痙攣,
四逆散藥合病機
胃腸痙攣,多由肝郁氣滯,疏泄失職,橫逆犯胃侮脾.致脾胃升降失常而引起脘腹絞痛。如病程長,則久病入絡,瘀結易于阻滯脈絡,故其疼痛劇烈而有定處。業(yè)師常用四逆散調暢氣機,緩解攣痛,一般加
雞血藤、
紅花、
丹參、
牛膝活血化瘀,屢獲奇效。
如治一高某患者,女,48歲。1993年秋開始出現(xiàn)心窩部劇痛,痛時輾轉反側,欲吐欲瀉,痛苦難言。一般1年一發(fā),近幾年來發(fā)作間隔時間逐漸縮短,多則半年一發(fā),少則3~4月一發(fā),發(fā)則1月左右方愈。此次發(fā)病已半月。曾去某中心醫(yī)院住院治療1周不見好轉。自訴心窩部為收縮樣劇痛,痛時干嘔欲瀉,不思飲食,大
便秘結。診見神疲形瘦,面色不華,舌紫暗,苔黃潤,脈弦細。證屬肝郁氣滯,熱郁血瘀,治以疏肝和胃,清熱和血,方用
四逆散加味。藥用
柴胡、
枳實、甘草、
神曲、黃芩各15克,
黨參、
白芍、
雞血藤各30克,丹參50克,紅花10克;颊叻戏2劑痛止,飲食增加,原方去紅花、懷牛膝、丹參。又服3劑,諸癥消失,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書訊:<<李孔定醫(yī)學三書》
此書由沈其霖 整理,四川科技出版社2006年出版發(fā)行。
本書主要對《李孔定論醫(yī)集》、《新方實驗錄》和《溫病三字經》三部醫(yī)書作了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