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脹痛
張石頑醫(yī)案:陳某,瀉利腹脹作痛,服
黃芩、
白芍之類,脹急愈甚,其脈洪盛而數(shù),按之則濡,氣口大三倍于人迎,此濕熱傷脾胃之
氣也。與
厚樸生
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二劑,痛止脹減,而瀉利末已,與
干姜黃芩
黃連人參湯二劑,瀉利止而飲食不思;與半夏
瀉心湯而安。
(《張氏醫(yī)通》1995,154一155)
按語:脾虛濕盛而脹,單服芩、芍寒涼之品,非但濕熱不去,且脾陽更虛,故其脹愈甚。惟厚樸
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健脾利氣,扶正法邪,“塞因塞用”,方可愈病。
二、
臌脹(
肝硬化腹水)
周子婁醫(yī)案:陳某,男,43歲,農(nóng)民,1985年3月13日就診;几斡不(shù)年。近月來,納差,食后腹脹,腹?jié)u膨起,大便溏瀉,小便
少,神疲。舌胖大、邊有齒痕、舌質(zhì)暗紅、苔白滑,脈沉弦。檢查:腹水征明顯。西醫(yī)診為“肝硬化腹水。”
處方:厚樸、生姜、
茯苓、
通草各15克,
法夏10克,紅參、
炙草各5克。每日1 劑,水煎溫服。
8劑藥后,腹膨起已消,納食增進,小便增多。檢查已無腹水征。繼以上方加減治療月余,諸癥消失若常人。囑其注意休息,節(jié)
制飲食,勿食肥膩厚味陳臭等,隨訪半年末復(fù)發(fā)。(陜西中醫(yī)19885<11):517)
按語:腹脹、納呆、便溏、神疲,
脾氣虛也;腹水、溲少、舌胖、苔滑、脈弦,水濕盛也。用本方健脾行水,扶正怯邪。因水濕內(nèi)停較劇,故加通草、茯苓以利水濕。
三、痞滿
陳瑞春醫(yī)案:葉某某,男,39歲,1973年8月lo日就診。患者行胃次全切除術(shù)后,恢復(fù)良好。惟出院后逐漸感覺胃腹痞滿,暖氣頻作,大便不暢,雖少食多餐以流質(zhì)軟食為主,亦感痞滿不饑,病情
日見明顯。脈象細弱,舌白潤。以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加味論治:
黨參12克,法半夏9克,
枳殼6克,厚樸9克,
炙甘草6克,fo手片9克,廣
木香6克,生姜3片
5劑藥后自覺氣往下行,腹脹暖氣大減。繼則服至20余劑,每隔l一2日l劑,治療兩個多月一切正常。一年后腹脹未發(fā)作,消化良好,體略發(fā)胖。(新醫(yī)藥學(xué)雜志1977;(6>;37)
按語;術(shù)后痞滿腹脹,脈象細弱,為脾虛不運,氣機墮塞。故以本方加枳殼、fo手、廣木香以溫中健脾,理氣除滿。
四、
泄瀉(過敏性腸炎)
李浩澎醫(yī)案:宋某,男,54歲;悸孕篂a5年余.反復(fù)治療不成,因于暑月過食涼面而發(fā),雖經(jīng)治愈,但以后每食面條即腸嗚腹
瀉,初服地霉素等抗菌藥可止,后漸不理。半年來發(fā)作頻繁,天氣變化及情緒少有波動即可誘發(fā)。證見:腹脹滿,瀉下水樣便,日三四
次,腰瘦背楚,四肢倦怠。舌苔白厚膩,脈弦滑,有關(guān)略大。辨為脾虛濕滯,擬溫中行氣祛濕為法。
處方:厚樸15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紅參6克(另包煎),甘草(炙)3克,
伏龍肝如
雞子大一塊,
車前于30克(包煎),囑進5劑。
二診時,泄止,余癥緩,去車前、伏龍肝。又進5劑,諳癥漸愈。后以原方為粗末,每日早晚各服10克,開水沖服,連用3個月,數(shù)
載沉府竟愈。 (黑龍江中醫(yī)藥1991;<3):24)
按語:泄瀉日久,呈脾虛不運而濕阻,水液紊亂而偏滲之機,故集健脾理氣,祛濕滲利于一爐,標本兼顧,共奏斯效。據(jù)李浩澎教授
經(jīng)驗:本證泄瀉劇者,加
車前子、伏龍肝;
腹痛甚,加
延胡、
烏藥;腹脹明顯,重用厚撲,并加炒萊獲子;虛證著,重用人參;寒加干姜、官
桂;熱加黃連、
黃柏。此外,若在方中少佐
防風、
白芷、
羌活等疏散之劑,效果更佳。
五、
咳嗽 周子婁醫(yī)案:周某,男46歲,1984年10月20日就診。思
慢性支氣管炎近10年。4天前受寒而發(fā)作。癥見咳嗽,痰白稀,胸悶,微惡寒,納差,神疲,舌質(zhì)暗紅、苔白滑,脈弦緊。
處方;厚樸、法夏、生姜各15克,黨參l 2克,炙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溫服。
3劑藥后,咳嗽、胸悶減輕、精神好轉(zhuǎn)。上方加
五味子6克,茯苓15克,繼服4劑,諸癥若失。
(陜西中醫(yī)1988;4U);517)
按語: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本案脾虛生痰,上干肺嬌,發(fā)為咳嗽。本方專為脾虛不運,痰濕內(nèi)生而設(shè),故用之即效。
六、下肢瘙癢
周子婁醫(yī)案;張某,男,36歲,教師,1984年9月11日就診,雙下肢經(jīng)常搔癢4年,遇陰雨天及水濕加劇,搔抓則易破皮流水。曾
多方中西藥治療,效果不理想。刻診:形胖、精神倦怠,舌胖大,舌質(zhì)紫暗、苔白膩,脈沉細。
處方:厚樸25克,生姜15克,法夏12克,黨參、炙草各10克,每日1劑水煎取汁,飯前溫服。
服藥6劑,全身自覺輕松爽快,瘙癢消失。隨訪2年末復(fù)發(fā)。(陜西中醫(yī)l988;(11);517—518)
按語:脾虛濕停,注于下焦,引發(fā)瘙癢。用本方健脾祛濕,并重用厚樸以下氣化濕除濁。
[補述]業(yè)師劉渡舟教授謂余曰:一人思腹脹,一醫(yī)處以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服后腹脹依然,乃請陳慎吾老大夫高診。陳老認為處
方恰當,但劑量不適。原方不變,只將厚樸由9克增至18克,黨參、炙甘草由9克減至3克,服后其脹立消。蓋陳老增厚樸之量是在于消除脹滿,減參草之量,是恐其助滿礙中,頗洞仲景之旨,故服后霍然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