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浙江中醫(yī)雜志1993,28(2):65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柴胡10g,桂枝10g,麻黃10g,黃芩12g,法半夏12g,草果仁12g,白芍15g,羌活15g,獨(dú)活15g,薄荷15g,白芷15g,板藍(lán)根15g,防風(fēng)9g,甘草7g。 |
加減 | 咳嗽痰多者加杏仁、桑葉;頭重身困者加佩蘭、蒼術(shù);眩暈甚者加鉤藤、菊花;鼻塞嚴(yán)重者加蒼耳子;動(dòng)則汗出者加白術(shù)、黃芪;大便干結(jié)者加大黃(后下);惡心嘔吐加藿香;咽喉腫痛者加牛蒡子、桔梗;納呆者加焦三仙;高熱者加石膏、銀花、連翹。 |
功效 | |
主治 | 流行性感冒。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分4次服,小兒減量,并以藥代茶頻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流行性感冒300例,男168例,女132例;年齡10歲以下者67例,11-25歲者54例,26-40歲者82例,41-60歲者57例,60歲以上者40例;病程最長(zhǎng)10日最短為1日。結(jié)果: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均消失,全身無(wú)不適之感)218例;好轉(zhuǎn)(外感癥狀均罷,但仍有咳嗽、納呆、乏力等癥者)68例;無(wú)效(服藥前后癥狀無(wú)明顯改善或加劇者)14例;總有效率為95.33%。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