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jīng)》中品)
【釋名】
蠐(音墳。《 應條(《吳
時珍曰∶蠐螬,方言作 螬,象其蠹物,言
【集解】
《別錄》曰∶蠐螬生河內(nèi)平澤,及人家積糞草中。取無時。
弘景曰∶大者如足大趾。以背滾行,乃快于腳。雜豬蹄作羹于乳母,不能別之。
時珍曰∶其狀如蠶而大,身短節(jié)促,足長有毛。生樹根及糞土中者,外黃內(nèi)黑。生舊茅屋上者,外白內(nèi)黯。皆濕熱之氣熏蒸而化,宋齊丘所謂“燥濕相育,不母而生”是矣。久則羽化而去。
【正誤】
弘景曰∶《詩》云∶領如蝤蠐。今以蠐字在上,恐倒爾。
恭曰∶此蟲一名蝤蠐,有在糞聚中,或在腐木中。其在腐柳中者,內(nèi)外潔白;糞土中者,皮黃內(nèi)黑黯。形色既異,土木又殊,當以木中者為勝。宜冬月采之。
宗奭曰∶諸腐木根下多有之。構(gòu)木津甘,故根下尤多。亦有生于糞土中者,雖肥大而腹中黑;不若木中者,雖瘦而稍白,研汁可用。
曰∶蠐螬須使桑樹、柏樹中者妙。
韓保升曰∶按∶《爾雅注》云∶ ,蠐螬,在糞土中。蝤蠐,蝎。蝎, 。又云∶蝎,桑蠹。并木中蠹也。正與《本經(jīng)》 蠐生積糞草中相合。蘇恭言當以木中者為勝,則此外恐非也。切謂不然。今諸朽樹中蠹蟲,通謂之蝎,莫知其主療;惟桑樹中者,近方用之。
而有名未用、曾用未識類中,有桑蠹一條即此也。蓋生產(chǎn)既殊,主療亦別。雖有毒、無毒易見,而相使、相惡難知。且蝎不號蠐螬,藏器曰∶蠐螬居糞土中,身短足長,背有毛筋。但從夏入秋,蛻而為蟬,飛空飲露,能鳴高潔。蝤蠐一名蝎,一名蠹,在朽木中食木心,穿木如錐刀。身長足短,口黑無毛,節(jié)慢。
至春雨后化為天牛,兩角如水牛,色黑,背有白點,上下緣木,飛騰不遙。出處既殊,形質(zhì)又別,陶、蘇乃混注之,蓋千慮一失也。惟郭璞注《爾雅》,謂∶蠐螬在糞土中,蝤蠐(桑蠹)在木中,嚙桑,似蝸牛長角,喜嚙桑樹者,為是也。
頌曰∶今醫(yī)家與蓐婦下乳藥用糞土中者,其效殊速,乃知蘇恭之說不可據(jù)也。
【修治】
曰∶凡收得后陰干,與糯米同炒,至米焦黑取出,去米及身上、口畔肉毛并黑塵了,作三、四截,研粉用之。
時珍曰∶諸方有干研及生取汁者,又不拘此例也。
【氣味】
咸,微溫,有毒!秳e錄》曰∶微寒。
之才曰∶蜚蠊為之使,惡附子。
【主治】
惡血血瘀,痹氣破折,血在脅下堅滿痛,月閉,目中yin膚、青翳、經(jīng)》)。療吐血在胸腹不去,破骨 折血結(jié),金瘡內(nèi)塞,產(chǎn)后中寒,下乳汁(《別錄》)。取汁滴目,去翳障。主血止痛(《藥性》)。敷惡瘡(《日華》)。汁主赤白游疹,疹擦破涂之(藏器)。取汁點喉痹,得下即開(蘇主唇緊口瘡、丹疹、破傷風瘡、竹木入肉、芒物瞇目(時珍)。
【發(fā)明】
弘景曰∶同豬蹄作羹食,甚下乳汁。
頌曰∶張仲景治雜病,大 蟲丸方中用之,取其去脅下堅滿也。
時珍曰∶許學士《本事方》∶治筋急養(yǎng)血,地黃丸中用之,取其治血瘀痹也。按∶《陳氏經(jīng)驗之,合。
神效方∶用蠐螬、將駝脊背弟額上跌破,七日成風,依此治之,時間就愈。此又符療 折、敷惡瘡、金瘡內(nèi)塞、主血止痛之說也。蓋此藥能行血分,散結(jié)滯,故能治以上諸病。
【附方】
舊五,新四。
小兒臍瘡∶蠐螬研末敷之,不過數(shù)次。(《千金方》)
小兒唇緊∶蠐螬研末,豬脂和,敷之。(《千金方》)
赤白口瘡∶蠐螬研汁,頻搽取效。(《政和本草》)
丹毒浸yin∶走串皮中,名火丹。以蠐螬搗爛,涂之。(《刪繁方》)
癰疽痔漏∶蠐螬研末,敷之,日一上。(《子母秘錄》)
虎傷人瘡∶蠐螬搗爛,涂之,日上。(唐瑤《經(jīng)驗方》)
竹木入肉∶蠐螬搗涂之,立出。(《肘后》)
麥芒入眼∶以新布覆目上,持生蠐螬從布上摩之,芒著布上出也。(《千金方》)
斷酒不飲∶蠐螬研末,酒服,永不飲。(《千金方》)
(《綱目》)
【釋名】
土蛹。
【集解】
時珍曰∶按∶《白獺髓》云∶廣中韶陽屬邑鄉(xiāng)中,有乳田。
其法∶掘地成窖,以粳米粉鋪入窖中,蓋之以草,壅之以糞。候雨過氣蒸則發(fā)開,而米粉皆化成蛹,如蠐螬狀。取蛹作汁,和粳粉蒸成乳食,味甚甘美也。此亦蠐螬之類,出自人為者。
《淮服食用此代蠐螬,更覺有功無毒。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補虛羸,益胃氣,溫中明目(時珍)。
(《拾遺》)
【釋名】
蝎(音曷)。蝤蠐(音囚齊)。
時珍曰∶蠹,古又作 ,食木蟲也璞云∶凡木中 蟲,通名為蝎。但所居各異耳。
【集解】
藏器曰∶木蠹一如蠐螬,節(jié)長足短,生腐木中,穿木如錐刀,至春雨化為天牛。
蘇恭以為蠐螬,深誤矣。詳蠐螬下。
時珍曰∶似蠶而在木中食木者,為蝎;似蠶而在樹上食葉者,為 ;尾相就,屈而后伸者,為尺蠖;似尺蠖而青小者,為螟蛉。三蟲皆不能穴木,至夏俱羽化為蛾。惟穴木之蠹,宜入藥用。
【氣味】
辛,平,有小毒。
【主治】
血瘀勞損,月閉不調(diào),腰脊痛,有損血,及心腹間疾(藏
【發(fā)明】
時珍曰∶各木性味,良毒不同。而蠹亦隨所居、所食而異,未可一概用也。古方用蠹,多取桑、柳、構(gòu)木者,亦各有義焉。
(《別錄》)
【校正】
自有名未用移入此。
【釋名】
桑蝎(音曷)。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心暴痛,金瘡肉生不足(《別錄》)。胸下堅滿治眼得效(《蜀本》)。
漏
【附方】
新二。
崩中漏下赤白∶用桑蝎燒灰,溫酒服方寸匕,日二。(《千金》)
墮胎下血不止∶桑木中蝎蟲,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二。蟲屎亦可。(《普濟方》)
糞
【主治】
腸風下血,婦人崩中產(chǎn)痢,小兒驚風胎癬,咽喉骨鯁(時珍)。
【附方】
新四。
腸風下血∶枯桑樹下蟲矢,燒存性,酒服一錢。(《圣惠》)
產(chǎn)后下痢,日五十行∶用桑木里蠹蟲糞,炒黃,急以水沃之,稀稠得所,服之,以瘥為度。此獨孤訥祭酒方也。(《小兒胎癬∶小兒頭生瘡,手爬處即延生,謂之胎癬。先以蔥鹽湯洗凈,用桑木蛀屑,燒存性,入輕粉等分,油和敷之。(《圣惠》)
咽喉骨鯁∶桑木上蟲糞,米醋煎呷。(《永類鈐方》)
(《綱目》)
【集解】
時珍曰∶柳蠹生柳木中甚多,內(nèi)外潔白,至春夏化為天牛。
諸家注蠐螬多取之,亦誤矣。
【氣味】
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
瘀血,腰脊瀝血痛,心腹血痛,風疹風毒,目中膚翳,功同桑蠹
糞
【主治】
腸風下血,產(chǎn)后下痢,口瘡耳腫,齒齦風毒
【附方】
新三。
口瘡風疳∶小兒病此,用柳木蛀蟲矢,燒存性為末,入麝香少許,搽之。雜木亦可。(《幼幼新書》)
齒齦風腫∶用柳蠹末半合,赤小豆(炒)、黑豆(炒)各一合,柳枝一握,地骨皮一兩。
每用三錢,煎水熱漱。(《御藥院方》)
耳腫風毒,腫起出血∶取柳蟲糞化水,取清汁,調(diào)白礬末少許,滴之。(《肘后》)。
(《日華》)
【校正】
《本經(jīng)》原附桃核仁下,今分入此。
【集解】
《別錄》曰∶食桃樹蟲也。
藏器曰∶桑蠹去氣,桃蠹辟鬼,皆隨所出而各有功也。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殺鬼,邪惡不祥(《本經(jīng)》)。食之肥人,悅
糞
【主治】
(《綱目》)
【集解】
藏器曰∶此桂樹中蟲,辛美可啖。
時珍曰∶按∶《漢書.南奧王傳》∶南越尉佗獻桂蠹一器。又《大業(yè)拾遺錄》云∶隋時始安獻桂蠹四瓶,以蜜漬之,紫色,辛香有味,啖之去痰飲之疾。則此物自漢、隋以來,用充珍味矣。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去冷氣(藏器)。除寒痰
糞
【主治】
獸骨哽,煎醋漱咽(時珍)。
(《拾遺》)
【集解】
藏器曰∶陶注詹糖云∶偽者以柘蟲屎為之。此即柘蠹在木間食木之屎也。詹糖燒之香,而此屎不香。既不相似,亦難為之。
屎
【主治】
破血(藏器)。
(《綱目》)
【集解】
時珍曰∶此即蝤蠐之在棗樹中者。
屎
【主治】
耳出膿水。研
(《綱目》)
【集解】
時珍曰∶竹蠹生諸竹中,狀如小蠶。老則羽化為硬翅之蛾。
【氣味】
缺。
【主治】
小兒蠟梨頭瘡。取慈竹內(nèi)者,搗和牛溺涂之(時珍)。
【發(fā)明】
時珍曰∶竹蠹蟲,古方未見用者,惟《袖珍方》治小兒蠟梨萬畢術(shù)》云∶竹蟲飲人,自言其誠。高誘注云∶以竹蟲三枚,竹黃十枚,和勻許,燒入酒中,令人飲之,勿至大醉。叩問其事,必得其誠也。此法傳自古典,未試其果驗否,姑載之。
蛀末
【主治】
耳出膿水,湯火傷瘡(時珍)。
【附方】
新六。
耳出水∶苦竹蛀屑、野狼牙、白蘞等分,為末和勻,頻摻之。(《圣惠》)。
耳出臭膿∶用竹蛀蟲末、胭脂坯子等分,麝香少許,為末吹之。(《朱氏集驗》)
耳膿作痛∶因水入耳內(nèi)者∶如圣散∶用箭桿內(nèi)蛀末一錢,膩粉一錢,麝香半錢,為末。以綿杖繳盡,送藥入耳,以綿塞定,有惡物放令流出,甚者三度必愈。(《普濟》)。
湯火傷瘡∶竹蠹蛀末,敷之。(《外臺秘要》)
濕毒 瘡∶枯竹蛀屑、黃柏末等分。先以蔥、椒、茶湯洗凈,搽之,日一上。
牙齒疼痛∶蛀竹屑、陳皮各一兩,為末,烏梅肉同研如泥,敷之。(《救急方》)
(《拾遺》)
【集解】
藏器曰∶出蘆節(jié)中,狀如小蠶。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小兒飲乳后,吐逆不入腹,取蟲二枚煮汁飲之。嘔逆與者,為
(《綱目》)
【釋名】
麻蟲。
【集解】
時珍曰∶蒼耳蠹蟲,生蒼耳梗中,狀如小蠶。取之但看梗有大蛀眼者,以刀截去兩頭不蛀梗,多收。線縛掛檐下,其蟲在內(nèi)經(jīng)年不死。用時取出,細者以三條當一用之。
【氣味】
缺。
【主治】
疔腫惡毒,燒存性研末,油調(diào)涂之,即效;蛞麻油浸死收貯,每搗敷,即時毒散,大有神效(時珍)。
【發(fā)明】
時珍曰∶蒼耳治疔腫腫毒,故蟲亦與之同功。古方不見用,近時方法每用之。
【附方】
新三。
一切疔腫及無名腫毒惡瘡∶劉松石《經(jīng)驗方》∶用蒼耳草梗中蟲一條,白梅肉三、四分,同搗如泥,貼之立愈!妒備洝返确譃槟壅{(diào)涂之。又用蒼耳節(jié)內(nèi)蟲四少頃以手撮出根,即愈。
(《綱目》)
【集解】
時珍曰∶此青蒿節(jié)間蟲也。狀如小蠶,久亦成蛾。
【氣味】
缺。
【主治】
急慢驚風。用蟲搗,和朱砂、汞粉各五分,丸粟粒大。一歲一丸,乳汁服(時珍)。
【發(fā)明】
時珍曰∶古方不見用者!侗爰酚弥误@風,云十不失一砂一半雪,其功只在青蒿節(jié)。任教死去也還魂,服時須用生人血。
(《綱目》)
【集解】
【氣味】
辛。
【主治】
蠅入人耳害人。研爛,同鱔魚血點之(危氏)。
(《綱目》)
【集解】
時珍曰∶此裝茶籠內(nèi)蛀蟲也。取其屎用。
蛀屑
【主治】
耳出汁。研末,日日繳凈摻之(時珍。出《圣惠》)。
(《本經(jīng)》中品)
【釋名】
蜩(音調(diào))。齊女。
時珍曰∶按∶王充《論衡》云∶蠐螬化腹 ,腹也。蟬者,變化相禪而死,化為蟬,故蟬名齊女。此謬說也。按∶詩人美莊姜為齊侯之子,螓首蛾眉。螓亦蟬名,人隱其名,呼
【集解】
《別錄》曰∶蚱蟬生楊柳上。五月采,蒸干之,勿令蠹。
弘景曰∶蚱蟬,啞蟬,雌蟬也。不能鳴。蟬類甚多,此云柳上,乃《詩》云“鳴蜩者,形大而黑,五故《禮》有雀、子云“蟪蛄不知春秋”是矣!峨x騷》誤以蟪蛄為寒 爾。寒 九月、七、八月鳴而色青者,名
恭曰∶蚱蟬,鳴蟬也。諸蟲皆以雄為良,陶云雌蟬非矣。
頌曰∶按《玉篇》云∶蚱,蟬聲也!秳e錄》云五月采,正與《月令》“仲夏蟬始鳴”相合,恭說得之。
《爾雅》云∶ ,馬蜩。乃蟬之最大者,即此也。蟬類雖眾,獨此一種入藥。醫(yī)方多用蟬殼,亦此殼也。本生土中,云是蜣螂所轉(zhuǎn)丸,久而化成此蟲,至夏登木而蛻。
宗奭曰∶蚱蟬,夏月身與聲俱大,始終一般聲。乘昏夜,出土中,升高處,拆背殼而出。日出則畏人,且畏日炙干其殼,不能蛻也。至時寒則墜地,小兒畜之,雖數(shù)日亦不飲食。古人言其飲風露,觀其不糞而溺,亦可見矣。
時珍曰∶蟬,諸蜩總名也。皆自蠐螬、腹 變而為蟬(亦有轉(zhuǎn)丸化成者),皆三十日而死。
俱《爾雅》、《淮南子》、揚雄《方言》、陸璣《草木疏》、陳藏器《本草》諸書所載,往往混亂不一。今考定于下,庶不誤用也。夏月始鳴,大而色黑者,蚱蟬也,又曰 (音綿),曰馬蜩,《豳詩》“五月鳴蜩”者是也。頭上有花冠,曰螗蜩,曰 ,曰胡蟬,《蕩詩》“如蜩如螗”者是也。具五色者,曰螂蜩,見《夏小正》。并可入藥用。小而有文者,曰螓,曰麥 ;小而色青綠者,曰茅蜩,曰茅 ;秋月鳴而色青紫者,曰蟪蛄,曰 ,曰蜓 ,曰,曰 (音舌決)。小而色青赤者,曰寒蟬,曰寒蜩,曰寒 ,曰 ;未得秋風,則喑不能鳴,謂之啞蟬,亦曰喑蟬;二、三月鳴
蚱蟬
【氣味】
咸、甘,寒,無毒。甄權(quán)曰∶酸。
【主治】
小兒驚癇夜啼,癲病寒熱(《本經(jīng)》)。驚悸,婦人錄》)。小兒癇絕不能言(蘇恭)
【發(fā)明】
藏器曰∶本功外、其腦煮汁服之,主產(chǎn)后胞衣不下,自有正傳。
時珍曰∶蟬主產(chǎn)難、下胞衣,亦取其能退蛻之義!妒セ荨分涡喊l(fā)癇,有蚱蟬湯、蚱蟬散、蚱蟬丸等方。今人只知用蛻,而不知用蟬也。
【附方】
新三。
百日發(fā)驚∶蚱蟬(去翅、足,炙)三分,赤芍藥三分,黃芩二分,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圣惠方》)。
破傷風病無問表里,角弓反張∶秋蟬一個,地膚子(炒)八分,麝香少許,為末。酒服二錢。(同上)
頭風疼痛∶蚱蟬二枚生研,入乳香、朱砂各半分,丸小豆大。每用一丸,隨左右納鼻中,出黃水為效。(《圣濟總錄》)
【釋名】
蟬殼、枯蟬、腹
【修治】
時珍曰∶凡用蛻殼,沸湯洗去泥土、翅、足,漿水煮過,曬干用。
【氣味】
咸、甘,寒,無毒。
【主治】
小兒驚癇,婦人生子不下。燒灰水服,治久。ā秳e錄》)。
小兒壯熱驚癇,止渴(《藥性》)。研末一錢,井華水服以水煎汁服,治小兒瘡疹出不快,甚良風及疔腫毒瘡,大人
【發(fā)明】
好古曰∶蟬蛻去翳膜,取其蛻義也。蟬性蛻而退翳,蛇性竄而祛風,因其性而為用也。
時珍曰∶蟬乃土木余氣所化,飲風吸露,其氣清虛。故其主療,皆一切風熱之證。古人用身,后人用蛻。大抵治臟腑經(jīng)絡,當用蟬身。治皮膚瘡瘍風熱,當用蟬蛻,各從其類也。
又主啞病、夜啼者,取其晝鳴而夜息也。
【附方】
舊二,新十四。
小兒夜啼∶《心鑒》∶治小兒一百二十日內(nèi)夜啼。用蟬蛻四十九個,去末,分四服。釣藤湯調(diào)灌之。《普濟方》蟬花散∶治小兒夜啼不止,狀若鬼祟。用截,為末。一字,薄荷湯入酒少許調(diào)下;蛘卟恍,將上半截為末,煎湯調(diào)下,即復啼也。
古人立方,莫知其妙。
小兒驚啼∶啼而不哭,煩也;哭而不啼,躁也。用蟬蛻二七枚,去翅、足為末,入朱砂 末一字,蜜調(diào)與吮之。(《活幼口議》)
小兒天吊∶頭目仰視,痰塞內(nèi)熱。用金牛兒(即蟬蛻)以漿水煮一日,曬干為末。每服一字,冷水調(diào)下。(《衛(wèi)生易簡方》)
小兒噤風∶初生口噤不乳。用蟬蛻二七枚,全蝎(去毒)二七枚。為末。入輕粉末少許,乳汁調(diào)灌。(《全幼心鑒》)
破傷風病發(fā)熱∶《醫(yī)學正傳》∶用蟬蛻,炒研,酒服一錢,神效!镀諠健贰糜孟s蛻,為末,蔥涎調(diào),涂破處。即時取去惡水,立效。名追風散。
頭風旋暈∶蟬殼一兩,微炒為末。非時酒下一錢,白湯亦可。(《圣惠》)。
皮膚風癢∶蟬蛻
痘瘡作癢∶蟬蛻三七枚,甘草(炙)一錢,水煎服之。(《心鑒》)
痘后目翳∶蟬蛻為末。每服一錢,羊肝煎湯下,日二。(錢氏)
耳出膿∶蟬蛻半兩(燒存性),麝香半錢(炒),上為末,綿裹塞之。追出惡物,效。(《海上》)。
小兒陰腫∶多因坐地風襲,及蟲蟻所吹。用蟬蛻半兩,煎水洗。仍服五苓散,即腫消痛止。(危氏)。
胃熱吐食∶清膈散∶用蟬蛻五十個,去泥,滑石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蜜調(diào)服。(《衛(wèi)生家寶方》)
疔瘡毒腫∶不破則毒入腹!肚嗄译s纂》∶用蟬蛻,炒為末。蜜水調(diào)服一錢,外以津和,涂之!夺t(yī)方大成》∶
(《證類》)
【釋名】
冠蟬(《禮注》)、胡蟬(《毛詩》)、時珍曰∶花、冠,以象名也。胡,其狀如胡也。唐,黑色也。古俗謂之胡蟬,江南謂之螗,蜀人謂之蟬花。
【集解】
慎微曰∶蟬花所在有之,生苦竹林者良;ǔ鲱^上,七月采。
頌曰∶出蜀中。其蟬頭上有一角,如花冠狀,謂之蟬花。彼人 蛻至都下。醫(yī)工云∶入藥最奇。
宗奭曰∶乃是蟬在殼中不出而化為花,自頂中出也。
時珍曰∶蟬花,即冠蟬也,《禮記》所謂“ 則冠而蟬有 ”陸云《寒蟬賦》云∶蟬有五德∶頭上有幘,文也;含氣飲露,清也;黍稷不享,廉也;處不巢居,儉也;應候守常,信祁《方物贊》云∶蟬之不蛻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小兒天吊,驚癇螈 ,夜啼心悸(慎微)。功
(《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蜣(音詰羌)(同上)、夜
弘景曰∶莊子云∶ 蜣之智,在于轉(zhuǎn)丸。喜入糞土中取屎丸而推卻之,故俗名推丸。
時珍曰∶崔豹《古今注》謂之轉(zhuǎn)丸、弄丸,俗呼推車客,皆取此義也。其蟲深目高鼻,狀如羌胡,背負黑甲,狀如武士,故有蜣螂、將軍之稱。
【集解】
《別錄》曰∶蜣螂生長沙池澤。
弘景曰∶其類有三、四種,以大而鼻頭扁者為真。
韓保升曰∶此類多種,所在有之。以鼻高目深者入藥,名胡蜣螂。
宗奭曰∶蜣螂有大、小二種,大者名胡蜣螂,身黑而光,腹翼下有小黃,子附母而飛,晝伏夜出,見燈光則來,宜入藥用。小者身黑而暗,晝飛夜伏。狐并喜食之。小者不堪用,惟牛馬脹結(jié),以三十枚研水灌之,絕佳。
時珍曰∶蜣螂以土包糞,轉(zhuǎn)而成丸,雄曳雌推,置于坎中,覆之而去。數(shù)日有小蜣螂出,蓋孚乳于中也。
【修治】
《別錄》曰∶五月五日采取,蒸藏之,臨用,去足,火炙。
勿置水中,令人吐。
【氣味】
【主治】
小兒驚癇螈 ,腹脹寒熱,大人癲疾狂易(《本經(jīng)》)。
手足端寒,肢滿賁豚。搗丸塞下部,引痔蟲出盡,永瘥(《別錄》)。
治小兒疳蝕(《藥性》)。能墮胎,治疰忤。和干姜敷惡瘡,出箭頭(《日華》)。燒末,和醋敷蜂 (藏器)。去大腸風熱(《權(quán)度》)。治大小便不通,下痢赤白,脫肛,一切痔 疔腫,附骨
【發(fā)明】
時珍曰∶蜣螂乃手足陽明、足厥陰之藥,故所主皆三經(jīng)之病!犊偽⒄摗费浴霉欧街涡后@癇,蜣螂為第一。而后醫(yī)未見用之,蓋不知此義耳。
頌曰∶箭鏃入骨不可移者,用巴豆微炒,同蜣螂搗涂。斯須痛定,必微癢不可忍,乃撼動拔之立出。此方傳于夏侯鄆。鄆初為閬州錄事參軍,有人額有箭痕,問之。
云∶從馬侍中征田悅中箭,侍中與此藥立出,后以生肌膏敷之乃愈。因以方付鄆,云∶凡諸瘡皆可療也。鄆至洪州逆旅,主人妻患瘡呻吟,用此立愈!逗苍穮布o》云∶李定言∶石藏用,近世良醫(yī)也。有人承檐溜浣手,覺物入爪甲內(nèi),初若絲發(fā),數(shù)日如線,伸悟其為龍伏藏也。乃叩藏用求治。藏用曰∶方書無此,以意治之耳。末蜣螂涂指,庶下深入胸膜,《醫(yī)
【附方】
舊七,新十七。
小兒驚風∶不拘急慢。用蜣螂一枚杵爛,以水一小盞,于百沸湯中蕩熱,去滓飲之。
小兒疳疾∶土裹蜣螂,煨熟,與食之。(《韓氏醫(yī)通》)
小兒重舌∶蜣螂,燒末,唾和,敷舌上。(《子母秘錄》)
膈氣吐食∶用地牛兒二個,推屎蟲一公一母,同入罐中,待蟲食盡牛兒,以泥裹煨存性;用去白陳皮二錢,以巴豆同炒過,去豆,將陳皮及蟲為末。每用一、二分,吹入咽中。吐痰三、四次,即愈。(《孫氏集效方》)
赤白下痢∶黑牛散∶治赤白痢、噤口痢及泄瀉。用黑牛兒(即蜣螂,一名鐵甲將軍),燒研。每服半大腸
脫肛∶蜣螂,燒存性,為末,入冰片研勻。摻肛上,托之即入。(《醫(yī)學集成》)
大小便閉,經(jīng)月欲死者∶《本事》推車散∶用推車客七個(男用頭,女用身),土狗七個(男用身,女用頭),新瓦焙,研末。用虎目樹南向皮,煎汁調(diào)服。只一服即通!稐钍辖(jīng)驗方》∶治大磚上,四取井華水服之(二便不通,全用),即解。
大腸秘塞∶蜣螂(炒,去翅、足)為末,熱酒服一錢。(《圣惠》)
小便轉(zhuǎn)胞不通∶用死蜣螂二枚,燒末,井華水一盞調(diào)服。(《千金》)。
小便血淋∶蜣螂研水服。(鮑氏)。
痔漏出水∶唐氏方∶用蜣螂一枚陰干,入冰片少許,為細末,紙捻蘸末入孔內(nèi)。漸漸生肉,藥自退出,一切漏瘡不拘蜂 、鼠 。蜣螂燒末,醋和敷。(《千金》)。
附骨疽漏∶蜣螂七枚,同大麥搗敷。(《劉涓子方》)
一切惡瘡及沙虱、水弩、惡疽∶五月五日取蜣螂蒸過,陰干為末,油和敷之。(《圣惠》)
疔腫惡瘡∶楊柳上大烏殼硬蟲(或地上新糞內(nèi)及泥堆中者),生取,以蜜湯浸死,新瓦焙焦,為末。先以燒過針撥開,好醋調(diào),敷
無名惡瘡∶忽得不識者。用死蜣螂杵汁涂之。(《子母秘錄》)
灸瘡血出不止∶用死蜣螂,燒研,豬脂和涂。(《千金方》)
大赫瘡疾,急防毒瓦斯入心∶先灸,后用干蜣螂為末,和鹽水敷四圍,如韭葉闊、日一上之。(《肘后》)
瘍風病∶取涂中死蜣螂杵爛,揩瘡令熱,封之。
鼻中息肉∶蜣螂十枚,納青竹筒中,油紙密封,少許,為末涂之。當化為水也。(《圣惠》)
沙塵入目∶取生蜣螂一枚,手持其背,于眼上影之,自出。(《圖經(jīng)本草》)。
下部 蟲∶痛癢膿血,旁生孔竅。蜣螂七枚(五月五日收者),新牛糞半兩,肥羊肉一兩(炒黃),同搗成膏,丸蓮子大,炙熱,綿裹納肛中。半日即大便中蟲出,三度永瘥。(董炳《集驗
心
【主治】
疔瘡(頌曰∶按劉禹錫纂柳州救三死方篤,善藥敷之莫效。長樂賈方伯教用蜣螂心,一夕百苦皆已。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亦如神驗。其法∶用蜣螂心,在腹下度取之,其肉稍白是也。貼瘡半日許,再易,血盡根出即愈。蜣螂畏羊肉,故食之即發(fā)。其法蓋出葛洪《肘后方》)
轉(zhuǎn)丸見土部
【附錄】
蜉蝣 時珍曰∶蜉蝣一名渠略,似 蜣而小,大黑色,甲下有翅,能飛。夏月雨后叢生糞土中,朝生暮死。豬也。蓋蜣螂、蜉蝣、腹 、天牛,皆蠐螬、蠹、蝎所化。此亦蜣螂之一種,不可不知也;蛟弧抿蒡觯x也。狀似蠶蛾
天社蟲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甘,無毒。主絕孕,益氣。蟲狀如蜂,大腰,食草木葉,三月采。
時珍曰∶按∶張揖《廣雅》云∶天社,蜣螂也。與此不知是一類否?
(《綱目》)
【釋名】
天水牛(《綱目》)、八角兒(同上),時珍曰∶此蟲有黑角如八字,似水牛角,故名。亦有一角者
【集解】
藏器注∶蠐螬云∶蝎一名蠹,在朽木中,食木心,穿如錐刀,口黑,身長足短,節(jié)慢無毛。至春雨后化為天牛,兩角狀如水牛(亦有一角者)。色黑,背有白點,上下緣木,飛騰不遠。
時珍曰∶天牛處處有之。大如蟬,黑甲光如漆,甲上有黃白點,甲下有翅能飛。目前有二黑角甚長,前向如水牛角,能動。其喙黑而扁,如鉗甚利,亦似蜈蚣喙。六足在腹,乃諸樹蠹蟲所化也。夏月有之,出則主雨。按∶《爾雅》∶ ,嚙桑體有白點,善嚙桑樹,作孔藏之,江東呼為嚙發(fā)。此以天牛水牛詩》云∶兩角徒自長,空飛不服箱。為牛竟何益,利吻大抵在桑樹者,即為嚙桑爾。一角者,名獨角仙。入藥,并
【氣味】
有毒。
【主治】
【發(fā)明】
時珍曰∶天牛、獨角仙,本草不載。宋、金以來,方家時用之!妒セ荨分涡杭斌@風吹鼻定命丹,《宣明方》點身面痣靨芙蓉膏中。俱用獨角仙,不錄。蝎化天牛有毒,蠐螬化蟬無毒,又可見蠐螬與蝎之性味良惡也。
【附方】
新三。
疔腫惡毒∶透骨膏∶用八角兒(楊柳上者,陰干去殼)四個(如冬月無此,用其窠代之),蟾酥半錢,巴豆仁一個,粉霜、雄黃、麝香少許。先以八角兒研如泥,入熔化黃蠟少許,同眾藥末和作膏子,密收。每以針刺瘡頭破出血,用榆條送膏子(麥粒大)入瘡中,以雀糞二個放瘡口。瘡回即止,不必再用也。忌冷水。如針破無血,系是著骨疔。即男左女右中指甲末,刺出血糊藥。又無血,即刺足箭鏃入肉∶用天水牛(取一角者),小瓶盛之,入 砂一錢,同水數(shù)滴在內(nèi)。待自然化水,取滴傷處,即出也。
寒熱瘧疾∶豬膏丸∶治瘧疾發(fā)渴,往來不定。臘豬膏二兩,獨角仙一枚,獨頭蒜一個,樓蔥一握,五月五日三家粽尖。于五月五日五更時,凈處露頭赤腳,舌拄上 ,回面向北,搗一千杵,丸皂子大。每以新綿裹一丸,系臂上,男左女右。(《圣惠》)
【附錄】
飛生蟲《拾遺》 藏器曰∶狀如嚙發(fā),頭上有角服少許,亦可執(zhí)之。
時珍曰∶此亦天牛別類也。與 鼠同功,故亦名飛生。
(《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蟪蛄(《本經(jīng)》)、天螻(《本經(jīng)》)、仙姑(《古今注》)、石鼠(《古今注》)、梧鼠
時珍曰∶《周禮注》云∶螻,臭也。此蟲氣臭,故得螻名。曰姑,曰婆,曰蟲之名。蟪蛄同蟬名,螻蟈同蛙名,石鼠同碩鼠名,梧鼠同飛生名,皆名同物異也。
【集解】
《別錄》曰∶螻蛄生東城平澤。夜出者良。夏至取,曝干。
弘景曰∶此物頗協(xié)鬼神。昔人獄中得其力,今人夜見多打殺之,言為鬼所使也。
頌曰∶今處處有之。穴地糞壤中而生,夜則出外求食!盾髯印匪^梧鼠五技而窮,蔡邕所謂碩鼠五能不成一技者,皆指此也!段涸姟反T鼠乃大鼠,與此同名而技不窮,固不同耳。五技者
宗奭曰∶此蟲立夏后至夜則鳴,聲如蚯蚓,《月令》“螻蟈鳴”者是矣。
時珍曰∶螻蛄穴土而居,有短翅四足。雄者善鳴而飛,雌者腹大羽小,不善飛翔。吸風食土,喜就燈光。入藥用雄;蛟朴没馃爻,置螻于上,任其跳死,覆者雄,仰者雌也。古
【氣味】
咸,寒,無毒。
《日華》曰∶涼,有毒。去翅、足,炒用。
【主治】
產(chǎn)難,出肉中刺,潰癰腫,下哽噎,解毒,除惡瘡(《本經(jīng)》)(《日華》)。利大小便,通石淋,治
【發(fā)明】
弘景曰∶自腰以前甚澀,能止大小便;自腰以后甚利,朱震亨曰∶螻蛄治水甚效,但其性急,虛人戒之。
頌曰∶今方家治石淋導水,用螻蛄七枚,鹽二兩,新瓦上鋪蓋焙干,研末。每溫酒服一錢匕,即愈也。
【附方】
舊四,新二十。
十種水病∶腫滿喘促不得臥。《圣惠方》∶以螻蛄五枚,焙干為末。食前白湯服一錢,小便利為效。楊氏∶加甘惠》∶用螻蛄下截焙研,水服露一夜,日干研末,酒服。《乾坤秘頭末七個,治中用腹末七個,治下用尾末七大腹水病∶《肘后》∶用螻蛄,炙熟,日食十個!镀諠钒脒吷ⅲ嗡。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黃各三錢,為末。以土狗七枚(五月能飛者),搗蔥鋪新瓦上焙之,待干去翅、足。每個剪作兩半邊,分左右記收。欲退左即以左邊七片焙研,門冬煎湯,五更調(diào)服。候左退三日后,服右邊如前法。
鼻消水,面浮甚者∶用土妙小便不通∶葛洪方∶用大螻蛄二枚,取下體,以水一升漬飲,須臾即通!秹塾蚍健贰糜猛凉废陆乇貉校{(diào)生研亦可。談野翁方∶加車前草,同搗汁服!短剖辖(jīng)驗方》∶用土狗后截,和麝搗,納臍中,縛定,即通。《醫(yī)方摘要》∶用土狗一個炙研,入冰片、麝香少許,翎管吹入莖內(nèi)。
大小便閉,經(jīng)月欲死∶《普濟方》∶用土狗、推車客各七枚,并男用頭,女用身以向南樗皮煎汁飲,一服神效。
灌入,下喉即出也。(《延年方》)
臍風出汁∶螻蛄、甘草等分,并炙為末。敷之。(《總錄》)
牙齒疼痛∶土狗一個,舊糟裹定,濕紙包,煨焦,去糟研末,敷之立止。(《本事》)。
緊唇裂痛∶螻蛄燒灰,敷之。(《千金方》)。
塞耳治聾∶螻蛄五錢,穿山甲(炮)五錢,麝香少許,為末,蔥汁和m.f1411.cn丸,塞之。外用鼻藥,即通。(《普濟》)
頸項瘰癧∶用帶殼螻蛄七枚,生取肉,入丁香七粒于殼內(nèi),燒過,與肉同研,用紙花貼之。(《救急方》)
箭鏃入肉∶以螻蛄杵汁滴上,三、五度,自出。(《千金方》)
針刺不出∶同上。
誤吞鉤線∶螻蛄,去身,吞其頭數(shù)枚。勿令本人知。(《圣惠方》)
(《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夜光(《本經(jīng)》)、熠耀(音煜躍)、挾火(并《吳普》)、宗奭曰∶螢常在大暑前后飛出,是得大火之氣而化,故明照如此。
時珍曰∶螢從熒省,熒,小火也,會意!夺亠L》∶熠耀宵行。宵行乃蟲名,熠耀其光也!对姟纷⒓氨静荩哉`以熠耀為螢名矣。
【集解】
《別錄》曰∶螢火生階地池澤。七月七日取,陰干。
弘景曰∶此是腐草及爛竹根所化,初時如蛹,腹下已有光,數(shù)日變而能飛。方術(shù)家捕置酒中令死,乃干之。俗用亦稀。
時珍曰∶螢有三種∶一種小而宵飛,腹下光明,乃茅根所化也,呂氏《月令》所謂“腐草蛆,《明堂月令》所謂“腐草化為蠲”者是也,其名宵行,茅竹之氣,遂變化成形爾。一種水螢,居水中,唐.李子卿《水螢賦何為而居泉”是也。入藥用飛螢。
【氣味】
辛,微溫,無毒。
【主治】
明目(《本經(jīng)》)。療青盲(甄權(quán))。
小兒火瘡傷,熱氣蠱毒鬼疰,通神精(《本經(jīng)》)。
【發(fā)明】
時珍曰∶螢火能辟邪明目,蓋取其照幽夜明之義耳!渡裣苫鹜枋论E甚詳;而龐安常《總病論》,亦極言其效驗。云∶曾試用之,一家病,惟四人帶此者不病也。許叔微《傷寒歌》亦稱之。予亦恒欲試之,因循未暇耳蘇、黃器重友,想不虛言!渡裣筛袘吩啤脛粘勺游灮鹜,主辟疾病,惡氣百鬼,蛇虺,蜂蠆諸毒,五兵白刃,盜賊兇害。昔漢冠軍將軍武威太守劉子南,從道士尹公受得此方。永平十二年,于北界與虜戰(zhàn)敗績,士卒略盡。子南被圍,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馬數(shù)尺,矢輒墜地。虜以為神,乃解去。子南以方教子弟,為將皆未嘗被傷也。漢末青牛道士得之,以傳安定皇甫隆,隆以傳魏武帝,乃稍有人得之。故一名冠軍丸,又名武威丸。用螢火、鬼箭(削去皮羽)、蒺藜各一兩,雄黃、雌黃各二兩, 羊角二兩,鐵錘柄(入鐵處燒焦)一兩半,俱為末。以雞子黃、作三角絳囊盛五丸,帶于左臂上(從軍系腰中,居家
【附方】
新二。
黑發(fā)∶七月七日夜,取螢火蟲二七枚,捻發(fā)自黑也。(《便民圖纂》方)
明目∶勞傷肝氣目暗方∶用螢極妙。一方用白犬膽。(《圣惠方
(《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白魚(《本經(jīng)》)、蠹魚。
宗奭曰∶衣魚生久藏衣帛中,及書紙中。其形稍似魚,其尾又分二岐,故得魚名。
時珍曰∶白,其色也;壁,其居也; ,其狀態(tài)也;丙,其尾形也。
【集解】
《別錄》曰∶衣魚生咸陽平澤。
頌曰∶今處處有之,衣中乃少,而書卷中甚多。身白有濃粉,以手觸之則落。段成式云∶補闕張周封見壁上瓜子化為壁魚,因知《列子》“朽瓜化魚國家醫(yī)學考試網(wǎng)”之言不虛也。俗傳壁魚入道經(jīng)中瓶中,取壁魚投之,冀其蠹食而不能得,遂致心疾。書此以解俗說之惑。
時珍曰∶衣魚,其蠹衣帛書畫,始則黃色,老則有白粉,碎之如銀,可打紙箋。按段成式言∶何諷于書中得一發(fā)長四寸,卷之無端,用力絕之,兩端滴水。一方士云∶此名脈望,乃衣魚三食神仙字,則化為此。夜持向天,可以墜星,求丹。又異于吞魚致仙之說。大抵謬妄,宜辯正之。
【氣味】
咸,溫,無毒。甄權(quán)曰∶有毒。
大明曰∶畏蕓草、莽草、萵苣。
【主治】
婦人疝瘕,小便不利,小兒中風項強,背起,摩之(《本經(jīng)》)。療淋涂瘡,滅瘢墮(蘇(時珍
【發(fā)明】
時珍曰∶衣魚乃太陽經(jīng)藥,故所主中風項強,驚癇天吊,目翳口 ,淋閉,皆手、明帝病篤,敕臺省求白魚為藥。此乃神農(nóng)藥,古方盛用,而今人罕知也。
【附方】
舊五,新七。
小兒胎寒,腹痛汗出∶用衣中白魚二七枚,絹包,于兒腹上回轉(zhuǎn)摩之,以愈為度。(《圣惠小兒撮口∶壁魚兒研末。每以少許涂乳,令兒吮之。(《圣惠》)。
小兒客忤,項強欲死∶衣魚十枚,研敷乳上,吮之入咽,立愈。或以二枚涂母手中,掩兒臍,得吐下愈,外仍以摩兒頂及項強處。《食醫(yī)心鏡》。
小兒天吊,目睛上視∶并口手掣動用壁魚兒干者十個,濕者五個,用乳汁和研,灌之。(《圣惠方》)
小兒癇疾∶白魚酒∶用衣中白魚七枚,竹茹一握,酒一升,煎二合,溫服之。(《外臺》)
偏風口 ∶取白魚摩耳下,左 摩右,右 摩左,正乃已。(《孫真人》)。
小兒重舌∶衣魚燒灰,敷舌上。(《千金翼》)
目中浮翳∶書中白魚末,注少許于翳上,日二。(《外臺》)
沙塵入目不出者∶杵白魚,以乳汁和,滴目中,即出;驗槟,點之。(《千金》)
小便不通∶滑石白魚散∶用白魚、滑石、亂發(fā)(燒)等分,為散。飲服半錢匕,日三。(《金匱要略》)
小便轉(zhuǎn)胞不出∶納衣魚一枚于莖中。(《千金方》)
婦人尿血∶衣中白魚三十枚,納入陰中。(《子母秘錄》)
(《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鼠負(弘景)、負蟠(音煩!稜栄拧)
錄》)、 (伊芳威!侗窘(jīng)》)、濕生蟲(《圖經(jīng)》)、地雞(《綱目》)、弘景曰∶鼠婦,《爾雅》作鼠負,言鼠多在坎中,背粘負之,故曰鼠負。今作婦字,殊似乖理。
韓保升曰∶多在甕器底及土坎中,常惹著鼠背,故名。俗亦謂之鼠粘,猶 耳名羊也。
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鼠負,食之令人善yin,故有婦名。又名鼠姑,猶鼠婦也。鼠粘,猶鼠負也。然則婦、負二義俱通矣。因濕化生,故俗名濕生蟲。曰地雞、地虱者,象形。
【集解】
《別錄》曰∶鼠婦生魏郡平谷,及人家地上。五月五日采。
頌曰∶今處處有之,多在下濕處、甕器底及土坎中!对姟吩啤萌藙t生故也。
宗奭曰∶濕生蟲多足,大者長三四分,其色如蚓,背有橫紋蹙起,用處絕少。
時珍曰∶形似衣魚稍大,灰色。
【氣味】
酸,溫,無毒。大明曰∶有毒。
【主治】
氣癃不得小便,婦人月閉血瘕,癇 寒熱,利水道《本經(jīng)》。墮胎(《日華》)。治久瘧寒熱,風蟲牙齒疼痛,小兒撮口驚風,鵝口瘡,痘瘡倒靨,解射工毒、蜘蛛毒,蚰蜒入耳(時珍)。
【發(fā)明】
頌曰∶張仲景治久瘧,大鱉甲丸中用之,以其主寒熱也。
時珍曰∶古方治驚、瘧、血病多用之,蓋厥陰經(jīng)藥也!短接[》載葛洪治瘧方∶用鼠寒熱,用鼠婦四枚,糖裹為丸,水下便斷。又用日湯服二丸,將發(fā)時再服二丸便止。又蜘蛛毒人成瘡,取此蟲食其絲即愈。詳蜘蛛下。
【附方】
舊一,新八。
產(chǎn)婦尿秘∶鼠婦七枚熬,研末,酒服。(《千金翼》)
撮口臍風∶《圣惠》∶用鼠婦蟲杵,絞汁少許,灌之!蛾愂稀贰蒙剖髬D及雀甕汁服之。
鵝口白瘡∶地雞研水涂之,即愈。(《壽域方》)
風蟲牙痛∶濕生蟲一枚,綿裹咬之。勿令人知。(《圣惠》)
風牙疼痛∶濕生蟲、巴豆仁、胡椒各一枚,研勻,飯丸綠豆大。綿裹一丸咬之,良久涎出吐去,效不可言。(《經(jīng)效濟世方》)
痘瘡倒 ∶濕生蟲為末,酒服一字,即起。(《痘疹論》)
蚰蜒入耳∶濕生蟲,研爛,涂耳邊自出;驍偧埳献髂,安入耳中亦出。(《衛(wèi)生寶鑒》)
射工溪毒∶鼠婦、豆豉各七合、巴豆(去心)三枚,脂和,涂之。(《肘后》)
【附錄】
丹戩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辛,有毒。主心腹積血。生蜀郡。狀如鼠負,青股赤頭。七月
(音蔗。《本經(jīng)》中品)
【釋名】
地鱉(《本經(jīng)》)、土鱉(《別錄》)、蚵蟲(《綱目
弘景曰∶形扁扁如鱉,故名士鱉。
宗奭曰∶今人呼為簸箕蟲,亦象形也。
時珍曰∶按∶陸農(nóng)師云∶ 逢申日則過街,故名過街。《袖珍方》名蚵名地蜱蟲。
【集解】
《別錄》曰∶生河東川澤及沙中,人家墻壁下土中濕處。十月采,曝干。
弘景曰∶形扁如鱉,有甲不能飛,小有臭氣。
恭曰∶此物好生鼠壤土中,及屋壁下。狀似鼠婦,而大者寸余,形小似鱉,無甲而有鱗。小兒多捕以負物為戲。
時珍曰∶處處有之,與燈蛾相牝牡。
【氣味】
咸,寒,有毒。
甄權(quán)曰∶咸、苦。
之才曰∶畏皂莢、菖蒲、屋游。
【主治】
心腹寒熱洗洗(音灑),血積癥瘕,破堅不通,破留血積聚(《藥性后
【發(fā)明】
頌曰∶張仲景治雜病方及久瘕積結(jié),有大黃 蟲丸,又有大鱉甲丸,及婦人藥并用之,以其有破堅下血之功也。
【附方】
新七。
下瘀血湯∶治產(chǎn)婦腹痛有干血。
用 蟲二十枚(熬,去足),桃仁二十枚,大黃二兩,為末,煉蜜杵和,分為四丸。每以一丸,酒一升,煮取八合,溫服,當下血也。(張仲景方)
木舌腫強∶塞口,不治殺人。 蟲(炙)五枚,食鹽半兩,為末。水二盞,煎十沸,時時熱含吐涎。瘥乃止。(重舌塞痛∶地鱉蟲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捻舌下腫處。一名地蜱蟲也。(鮑氏方)
腹痛夜啼∶ 蟲(炙)、芍藥、芎 各二錢。為末。每用一字,乳汁調(diào)下。(《圣惠方》)
折傷接骨∶楊拱《摘要方》∶用土鱉焙存性,為末。每服二、三錢,接骨神效。一方∶生者擂汁酒服。《袖珍方》∶用蚵 (即土鱉)六錢(隔,醋淬七次),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病在上食后,病在下食前,神效。董炳《集驗方》∶用土鱉(陰干)一個麝香少許為末。每傳秘方,慎之。又可代杖。
(費廉!侗窘(jīng)》中品)
【釋名】
石姜(《唐本》)、盧 (音肥)、目》)、香娘子。
弘景曰∶此有兩三種,以作廉姜氣者為真,南人啖之,故名。
恭曰∶此蟲辛臭,漢中人食之,名石姜。亦名盧 ,一名負盤。南人謂之滑蟲。
時珍曰∶蜚蠊、行夜、 螽三種,西南夷皆食之,混呼為負盤。俗又為香娘子也。
【集解】
《別錄》曰∶生晉陽川澤,及人家屋間。形似蠶蛾,腹下赤。二月、八月及立秋采
弘景曰∶形似 蟲,而輕小能飛。本生草中,八、九月知寒,多入人家屋里逃爾。
保升曰∶金州、房州等處有之。多在林樹間,百十為聚。山人啖之,謂之石姜。郭璞注
《爾
藏器曰∶狀如蝗,蜀人食之!蹲髠鳌贰膀悴粸闉摹闭,即此。
時珍曰∶今人家壁間、灶下極多,甚者聚至千百。身似蠶蛾,腹背俱赤,兩翅能飛,喜燈火之。
【氣味】
咸,寒,有毒。
恭曰∶辛辣而臭。
【主治】
瘀血癥堅寒熱,破積聚、喉咽閉,內(nèi)寒無子(《本經(jīng)》)。通利血脈(《別錄》)。
食之下氣(蘇恭)。
【發(fā)明】
時珍曰∶徐之才《藥對》云∶立夏之日,蜚蠊先生,為人參、茯苓使,主腹中七節(jié),保神守中。則西南夷食之亦有謂也。又《吳普本草》載神農(nóng)云∶主婦人癥堅寒熱,尤為有
(《別錄》)
【校正】
并入《拾遺》負盤。
【釋名】
負盤(《別錄》)、屁盤蟲(弘景)、屁 。
弘景曰∶行夜,今小兒呼屁盤蟲,或曰屁 ,即此也。
藏器曰∶屁盤有短翅,飛不遠,好夜中行,人觸之即氣出。雖與蜚蠊同名相似,終非一物,戎人食之,味極辛辣。蘇恭所謂“巴人重負 ”是也。
時珍曰∶負盤有三∶行夜、蜚蠊、 螽。皆同名而異類。夷人俱食之夜與蜚蠊形狀相類,但以有廉姜氣味者為蜚蠊,觸之氣出者為屁盤,作分載∶鮮于叔明好食負盤臭蟲。每散,令人采取三、五升,浮溫水上,泄盡臭氣,用酥及五味熬作
【氣味】
辛,溫,有小毒。
【主治】
腹痛寒熱,利血(《別錄》)。
(《綱目》)
【釋名】
灶雞(俗)。
【集解】
時珍曰∶灶馬處處有之,穴灶而居。按∶《酉陽雜俎》云∶灶馬狀如促織,稍大腳長,好穴
【氣味】
缺。
【主治】
竹刺入肉,取一枚搗敷(時珍)。
【附錄】
促織。時珍曰∶促織,蟋蟀也。一名 ,一名蜻 。陸璣《詩義疏》云∶似蝗而小月在
(音負終!妒斑z》)
【校正】
并入《拾遺》蚱蜢。
【釋名】
負 (音煩)、蚱蜢。
時珍曰∶此有數(shù)種, 螽總名也。江東呼為蚱蜢,謂其瘦長善跳,窄而猛也。螽亦作 。
【集解】
藏器曰∶ 螽狀如蝗蟲。有黑斑者,與蚯蚓異類同穴為
時珍曰∶ 螽,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似草螽而大者,曰螽斯;似螽細長者,曰 曰 螽!稜栄拧吩剖瘢 也;草螽,負 也,斯螽, 也; 螽, 也;土螽, 也。數(shù)稼。五月動股作聲其卵,至夏始出。
陸佃云∶草蟲鳴于上風,蚯蚓鳴于下風,因風而化。性不忌而一母百子。故《詩》云∶草蟲, 螽;纫囿,大而方首,首有北人炒食之。一生八十一子。冬有大雪,則
【氣味】
辛,有毒。
【主治】
五月五日候交時收取,夫婦佩之,令相愛媚(藏器)。
【附錄】
吉丁蟲(《拾遺》)
藏器曰∶甲蟲也。背正綠,有翅在甲下。出嶺南。賓、澄諸州。人取帶之,令人喜好相愛,媚藥也。
金龜子
時珍曰∶此亦吉丁之類,媚藥也。大如刀豆,頭面似鬼,其甲黑硬如龜狀,四足二角,身首皆如泥金裝成,蓋亦蠹蟲所化者。段公路《北戶錄》云∶金龜子,甲蟲也。出嶺南。五、六竺法真《
《益部記》云樵《通志》云∶《土諸山中亦時有之。
(《拾遺》)
藏器曰∶出嶺南。狀似屁盤,褐色身扁。帶之令人相愛也,彼人重之。
叩頭蟲
時珍曰∶蟲大如斑蝥而黑色,按其后則叩頭有聲。能入人耳,灌以生油則出。劉敬叔《異苑晉傅咸有賦。
媚蝶
時珍曰∶《北戶錄》云∶嶺表有鶴子草,蔓花也。當夏開,形如飛鶴,翅、羽、觜、距皆全蝶,赤黃色。女子收而佩之,如細鳥皮,令人媚悅,號為媚蝶!抖蹿び洝吩啤脻h武時勒畢國獻細鳥
(音萌!侗窘(jīng)》中品)
【釋名】
魂常(《本經(jīng)》)。
時珍曰∶虻以翼鳴,其聲虻虻,故名。陸佃云∶蚊害民,故曰蚊;虻害通。
【集解】
《別錄》曰∶木虻生漢中川澤,五月取之。
頌曰∶今處處有之,而襄、漢近地尤多。
弘景曰∶此虻狀似虻而小,不啖血。近道草中不見有之,市人亦少賣者,方家惟用蜚虻耳。
恭曰∶虻有數(shù)種,并能啖血,商淅以南江嶺間大有。木虻,長大綠色,殆如蜩蟬,咂牛馬或至顛仆。蜚虻,狀如蜜蜂,黃黑色,今俗多用之。又一種小者名鹿虻,亦名牛虻,大如蠅,嚙牛馬亦猛。市人采賣之,三種同體,以療血為本;雖小有異同,用之不為嫌。木虻倍大,而陶云似虻而小,不啖血,蓋未之識耳。
藏器曰∶木虻從木葉中出,卷葉如子,形圓,著葉上。破之初出如白蛆,漸大羽化,拆破便飛,即能嚙物。塞北亦有,嶺南極多,如古度化蟻耳。木虻是葉內(nèi)者,蜚虻是已飛者,正如蠶蛹與蛾,總是一物,不合重出。應功用不同,后人異注耳。
時珍曰∶金幼孜《北征錄》云∶北虜長樂鎮(zhèn)草間有虻,大者如蜻蜓,拂人面嘬 。元稹《長慶集》云∶巴蜀山谷間,春秋常雨,五、六月至八、九月則多虻,道路群飛,咂牛馬血流,嚙人毒劇溪澗中多水蛆,長寸余,色黑。夏末變?yōu)轵,螫人甚毒。觀此,則虻之變化,有木有水,非一端也。
【氣味】
苦,平,有毒。
【主治】
目赤痛, 傷淚出,瘀血血閉,寒熱酸
(《本經(jīng)》中品)
【釋名】
虻蟲(蜚與飛同)。
【集解】
《別錄》曰∶蜚虻生江夏川谷。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弘景曰∶此即方家所用虻蟲,啖牛馬血者。伺其腹?jié)M,掩取干之。
恭曰∶水虻、蜚虻、鹿虻,俱食牛馬血,非獨此也。但得即堪用之,何假血充,應如養(yǎng)鷹,饑即為用。若伺其飽,何能除疾?
宗奭曰∶蜚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褊,微黃綠色。雄、霸州、順安軍、沿塘濼界河甚多。以其惟食牛馬等血,故治瘀血血閉也。
時珍曰∶采用須從陶說。蘇恭以饑鷹為喻,比擬殊乖。
【修治】
大明曰∶入丸、散,去翅、足,炒熟用。
【氣味】
苦,微寒,有毒。
之才曰∶惡麻黃。
【主治】
逐瘀血,破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及喉痹結(jié)塞(《別錄》)
墮胎(《日華》)。
【發(fā)明】
頌曰∶《淮南子》云∶虻散積血,斫木愈齲。此以類推也。時珍曰∶按∶劉河間云∶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為用也。成無己云∶苦走血。血結(jié)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蟲,乃肝經(jīng)血分藥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附方】
舊二,新一。
蛇螫血出,九竅皆有者病篤去胎∶虻蟲十枚,炙,搗為末。酒服,胎即下。(《產(chǎn)乳》)
撲墜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皮一兩,為末。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也。若久宿血在骨節(jié)中者,二味等分。(《備急方》)
【附錄】
扁前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甘,有毒。主鼠 、癃閉,利水道。生山陵中。狀如牛虻,赤翼
蚊子
時珍曰∶蚊處處有之。冬蟄夏出,晝伏夜飛,細身利喙,咂人膚血,大為人害。一名白鳥也。龜、鱉畏之,熒火、蝙蝠食之。故煮鱉入數(shù)枚,即易爛也。
藏器曰∶嶺南有蚊子木,葉如冬青,實如枇杷,熟則蚊出。塞北有蚊母草,葉中有血蟲,化而為蚊。江東有蚊母鳥,一名 ,每吐蚊一、二升也。
蚋子
時珍曰∶按∶元稹《長慶集》云∶蜀中小蚊名蚋子,又小而黑者為蟆子。微不可見與塵相浮敷之則瘥。又祝穆《方輿勝覽》云∶云南烏蒙峽中多毒蛇,鱗中有蟲名黃蠅,有毒,嚙人成瘡。但勿搔
(《綱目》)
【釋名】
竹fo子(《綱目》)、天厭子。
【集解】
時珍曰∶竹虱生諸竹,及草木上皆有之。初生如粉點,久便能動,百十成簇。形大如虱,蒼灰色。或云濕熱氣化,或云蟲卵所化。古方未有用者。惟南宮從《岣嶁神書》
巴邛、吳越、荊楚之間,春秋竹內(nèi)有蟲似虱而蒼,取之陰干,可治中風。即此也。
【氣味】
有毒。
【主治】
中風,半身不遂,能透經(jīng)絡,追涎(時珍)。
【附方】
新一。
中風偏痹,半身不遂者∶用麻孔,其病處不糊。以竹虱(焙為末)臾藥行如風聲,口吐出惡水,身出臭汗日,手足如故也。(《岣嶁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