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者,酸苦甘辛咸是也。五味各有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是謂五入也。肝藏血。婦人以血為主。所以偏喜酸物食者,酸入肝而養(yǎng)血。血得其酸物。所以舍藏也。血虛多熱。邪熱蓄于上焦醫(yī)學考研網。煩躁內生。婦人虛煩。往往多嗜冷物也。
旋復花 陳皮 桔梗 白芍 人參 甘草(炙) 芎 (各半兩) 赤茯苓(三分) 干熟地 半夏(湯洗十遍一兩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盞半。姜四片。煎八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清平湯,治血虛口燥。咽干喜飲。
人參 半夏 麥門冬 芍藥 白術 甘草 當歸 茯苓 柴胡(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二錢,水盞半。燒生姜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
答曰:婦人無故悲泣不止。象如神靈。 或以祟祈禱。終不應。金匱謂之燥臟是也。為所欲不稱其意。大棗湯主之。
大棗湯。治婦人臟燥。
甘草(一兩) 小麥(三合)
上 咀,每服三錢,水盞半。棗五枚。煎八分。去渣溫服。
答曰:有喉嚨。有咽門。二者各有所司。喉嚨者,空虛也。肺之系。氣之道路也。肺應天,故屬天氣所生。有九節(jié)以通九竅之氣。咽者,咽也。言可咽物。為胃之系。胃屬土。地氣所生。謂之嗌也,或陰陽之氣痞結。咽膈噎塞。狀若梅核。妨礙飲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或胸膈痰結。與氣相搏上逆。咽喉之間結聚。狀如炙肉之臠也。
四七湯。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節(jié)注。嘔吐惡心。
半夏(五兩) 茯苓(四兩) 濃樸(三兩) 紫蘇葉(二兩)
上為 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
二氣散。治陰陽痞結。咽膈噎塞。狀若梅核。妨礙飲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
山梔子(炒) 干姜(炮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五分,去滓熱服。食遠。
答曰:孫真人云:有腳氣之人,先從腳起,或先緩弱。起行忽倒,或兩脛腫滿,或膝枯細,或心中忪悸,或小腹不仁,或舉動轉筋,或見食嘔逆。惡聞食氣,或胸滿氣急,或遍體酸痛。皆腳氣候也。黃帝所謂緩氣濕痹是也。頑弱名緩風。疼痛為濕痹。寒中三陽,所患必冷。暑中三陰,所患必熱。婦人足十指如熱油煎者,此繇營衛(wèi)氣虛。濕毒之氣。留滯經絡。上攻心則心痛。下攻腳則腳疼,其腳指如熱油所煎,亦氣之類。經云熱厥是也。
換腿丸。治一切腳氣。即石楠丸。
石楠葉 天南星(炮) 金釵石斛 萆 牛膝(酒浸一宿) 薏苡仁 羌活(不蛀者) 川續(xù)斷天麻(銼) 防風(去蘆) 當歸 黃 甘草(各一兩) 檳榔(二兩半) 干木瓜(四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一百丸。溫酒或木瓜湯下。空心食前。
萬靈散。治婦人腳氣。
當歸 赤芍 烏藥 青皮(各一兩) 白術 肉桂(各半兩) 黑牽牛(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盞半。酒少許。煎八分,去滓溫服。食前。
活血丹。治婦人脾血久冷。諸般風邪濕毒之氣。留滯經絡。流注腳手。筋脈拳攣,或發(fā)赤腫。行步艱辛。腰腿沉重。腳心吊痛。及上沖脅腹膨脹。胸膈痞悶。不思飲食。沖心悶亂。及一切痛風走注。渾身疼痛。
川烏(一兩) 乳香(一錢半另研) 草烏(一兩) 地龍(一兩) 天南星(一兩) 沒藥(三錢半另研) 牛膝(一兩) 木瓜(一兩)
上為細末,入研藥。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招娜瘴缋渚葡,或荊芥湯清茶亦得。
答曰:足少陽膽之經,其榮在發(fā)。足少陰腎之經,其華在發(fā)。沖任之脈為十二經之海。謂之血海,其脈絡上唇口。若血盛,則榮于頭。鬢發(fā)美。若血海弱,則經脈虛竭。不能榮潤,故發(fā)少而禿,或有純赤黃者,
生發(fā)藥
蔓荊子 青葙子 蓮子草(各一兩) 附子(二字) 頭發(fā)灰(一匙)
上為末。以酒漬納瓷器中。封閉經二七日。藥成。以烏雞脂和涂之。先以米泔洗發(fā)。然后敷之。數(shù)月生長一尺也。
滋陰養(yǎng)血丸。治勞虛血弱。肌肉枯燥。手足國家醫(yī)學考試網多煩。肢節(jié)酸疼。鬢發(fā)脫落。面少顏色。腹拘急。痛引腰背。去血過多。崩傷內竭。胸中短氣。晝夜不能眠。情思不樂。怔忡多汗。
熟地 當歸(各一兩) 鹿茸(二兩酥炙)
上為細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湯任下。不拘時。
點擊查看:<<女科百問>>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