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條原文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醫(yī)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太陽病”者,表陽癥,經(jīng)過了十幾天的時間,不以解表法,反接二連三的用“攻下”之法,違逆治療中的大法,邪氣未得內(nèi)陷,又過四五天后,柴胡的癥狀仍然存者,先與柴胡湯法,和解陽樞之機,溫復(fù)三陰之津氣。
如果是“攻下”后,傷津化熱者,一陽的邪氣遞增二陽之中,一陽不樞發(fā),二陽不通降,風(fēng)陽氣火內(nèi)迫上發(fā),則“嘔吐不止”,二陽不能通降,氣機滯于心下,而“心下急滿疼痛”,陽神被擾亂而“郁郁微煩”者,是一陽二陽合病,當與大柴胡湯法,和解一陽,而通降二陽,溫復(fù)三陰之津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生姜三兩,切,枳實四枚,大棗十二枚,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兩,若不加大黃,恐不為大柴胡湯也。
方解:方中用“柴胡”半斤量者,撥發(fā)陽樞之機,樞機得發(fā),陽火得敷;“黃芩”三兩,苦寒清降,使陽火氣熱得以合斂于相對中的一陰,因一陽與一陰相對,體用相合,是陽入陰出的樞機之地,所以發(fā)散于樞機者,“柴胡”用半斤之量,“黃芩”三兩正是為了收藏,一辛苦加臨為了生升透發(fā),一陰寒加臨為了收藏潛斂;“芍藥”苦平,深入至陰之血,即助收斂之氣,也納潛藏之用,合“枳實”者,為枳實芍藥散,仍為《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篇中的枳實芍藥散,主治“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所以“芍藥柴胡枳實”三味配伍后,則有四逆散之意,解散一陽一陰中的郁滯之氣,氣通則血和,血和則氣通,一陽一陰中的樞合之氣乃和;加入“大黃”二兩者,合“芍藥”有總調(diào)里陽的通透之用,“枳實”合“大黃”者,有半個承氣湯之妙,二陽和降通透,相對中的二陰水津得以潔凈。
由于陽熱動濕,同時陽郁伏而不出,相對三陰中的太陰失溫,津化為濁陰之氣,太陰不得開發(fā)升清,所以加入“半夏”半升,降逆止嘔,寬中消痞,“生姜,紅棗”調(diào)和營衛(wèi),同時“生姜”,助“半夏”發(fā)泄氣津為陽熱之溫馨,也制攻下通降苦寒之味,“紅棗”在群藥的攻下中,即防攻邪傷正,更助太陰津氣的升發(fā),使邪氣去而正不傷,郁熱退而津不虛。
由于邪氣并于一二陽之中,“心下急,嘔不止”,需要急通速降,所以去掉甘緩之“甘草”的橫逆之性,即當速通迅降則愈。所以后世有曰“治外如將,治內(nèi)如相”,因為稍緩則邪氣有內(nèi)陷之憂,因為“心下急,嘔不止”者,正是邪氣欲內(nèi)陷之急迫,所以治外如將,雷歷風(fēng)行,治內(nèi)如相,要象宰相一樣能守得住,不能求之過急。
且三陰者,純陰之為器,得溫則動,動則一陽乃出,出則一陽潛于陰水之中,歸藏于坎中之陽。
三陽者,純陽之為用,得寒則降,降至一陰乃藏,藏則一陰濟于陽火之中,歸濟于離中之陰。所以陰陽者,合一分三,同體而異位是也。
歌曰:
大柴胡湯主攻下,一陽脈增至弦滑。
少陽不樞君相罷,雷龍失溫二陰查。
陽神不安煩燥大,嘔吐不止津傷話。
大柴胡湯大黃加,枳實芍藥配半夏。
失斂之陽三陽灑,熱化實化也濕化。
姜棗助之火透發(fā),急通速降即刻伐。
潮熱傷陰芒硝加,解救二陰及時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