癭癰是以急性發(fā)病,結喉兩側結塊,腫脹,色紅灼熱,疼痛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炎癥性疾病。相當于西醫(yī)的急性甲狀腺炎。
[病因病機]
由于風溫、風火客于肺胃,或內有肝郁胃熱,積熱上壅,灼津為痰,蘊阻經絡,以致氣血運行不暢,氣血痰熱凝滯于肺胃之外系,結于喉部而成。
[診斷]
多見于中年女性。發(fā)病前1—2周多有咽痛、鼻塞、頭痛、全身酸痛等上呼吸道感染史。
突然發(fā)病,寒戰(zhàn)高熱,甲狀腺腫大,色紅灼熱,觸痛,疼痛掣引耳后枕部,活動或吞咽時加重,嚴重者可有聲嘶、氣促、吞咽困難等。若化膿則脹痛跳痛,成膿后可出現波動感。
輔助檢查:急性期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甲狀腺超聲波檢查有助于診斷。
[鑒別診斷]
一、頸癰多發(fā)于頸的側部,且靠近頦部,具有紅腫熱痛的特征,部位局限,常見于兒童。
二、鎖喉癰多見于兒童。初起結喉處即紅腫繞喉,根腳散漫,堅硬灼熱疼痛,來勢猛烈,全身癥狀較危重。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風熱痰凝頸部結塊疼痛,色紅灼熱;伴寒戰(zhàn)高熱,頭痛,咽干;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辨證分析:風熱客于肺胃,灼津為痰,積熱挾痰上壅,蘊結于結喉,故頸部結塊;風熱痰凝,蘊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結塊疼痛;毒熱熾盛,故m.f1411.cn/yaoshi/見寒戰(zhàn)高熱、咽干、脈滑數等熱象;苔薄黃、脈浮數均為風熱上壅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化痰。
方藥:牛蒡解肌湯加減。
(二)氣滯痰凝頸前腫塊堅實,輕度脹痛,按壓腫塊疼痛反射至后枕部;有時伴見喉間梗塞感;苔黃膩,脈弦滑。
辨證分析:內有肝郁胃熱,灼津為痰,氣滯痰凝,蘊結結喉部,故頸前腫塊堅實、脹痛;腫甚夾喉,故有喉間梗塞感;苔黃膩、脈弦滑為痰熱蘊阻之象。
治法:疏肝清熱,化痰散結。
二、外治法
(一)初期宜用箍圍藥,如金黃散、四黃散、雙柏散、玉露散,冷開水或蜂蜜調成糊狀外敷,每日1—2次。
(二m.f1411.cn/pharm/)膿腫期腫塊處有明顯波動感者,可切開引流或穿刺抽膿。
(三)愈合期膿凈后可用生肌散外敷,促進傷口愈合。
[預防與調攝]
1.保持心情舒暢。
2.乎素加強鍛煉,增強機體抵抗力。
3.病發(fā)時忌食辛辣炙博食物。
4.病重者需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切開引流者注意預防氣管痙攣的發(fā)生。
[結語]
癭癰相當于西醫(yī)的急性甲狀腺炎。其特點是:急性發(fā)病,結喉兩側結塊,腫脹,色紅灼熱,疼痛,伴有寒戰(zhàn)高熱等全身癥狀。應與頸癰、鎖喉癰相鑒別。風熱痰凝證,治宜疏風清熱化痰,方用牛蒡解肌湯加減;氣滯痰凝證,治宜疏肝清熱、化痰散結,方用柴胡清肝湯加減。頸部忡塊初起時用箍圍藥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