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歷代本草匯編“枸杞子”
    

本草求真:歷代本草匯編“枸杞子”

枸  杞  子(《本經(jīng)》)

枸杞子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成熟果實。主產(chǎn)于寧夏、河北、甘肅、青海等地。原植物生于溝岸及山坡或灌溉地埂和水渠邊。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耐鹽堿、耐寒、耐肥,怕水漬,喜光照。味甘,心脾。歸肝、腎、肺經(jīng)。功效滋補肝腎、明目、潤肺。臨床用名枸杞。

【本草匯言】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寒。主治五內(nèi)邪氣,熱中,消渴,周痹。久服堅筋骨。
《名醫(yī)別錄》:根大寒,子微寒,無毒。主治風濕,下胸肋氣,客熱頭痛,補內(nèi)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久服耐寒暑。
《藥性論》:臣,子葉同說,味甘,平。能補益精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葉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風,明目。若渴,可煮作飲代茶飲之。發(fā)熱諸毒,煩悶,可單煮汁解之,能消熱面毒。又根皮細銼,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腎家風,良。主患眼風障,赤膜昏痛,取葉搗汁注眼中妙。
《開寶本草》:味苦,根大寒,子微寒,無毒。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nèi)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
《本草衍義》:今人多用其子,直為補腎藥,是曾未考究《經(jīng)》意。當更量其虛實冷熱用之。
《本草綱目》:蓋其苗乃天精,苦甘而涼,口焦心肺客熱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熱者宜之。此皆三焦氣分之藥,所謂熱溶于內(nèi),瀉以甘寒也。至于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止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則備有所主。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世人但知用黃芩、連,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黃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陰火,謂之補陰降火,久服致傷元氣。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嘗以青蒿佐地骨退熱,屢有殊功,人所未喻者。此藥性平,常服能除邪熱,明目輕身。枸杞子、地骨皮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早晚各用一丸細嚼,以隔夜百沸湯下。
滋腎潤肺,明目。
《本草經(jīng)疏》:枸杞感天令春寒之氣,兼得乎地之沖氣,故其味苦甘,其氣寒而其性無毒。苗葉苦甘,性升且涼,故主清上焦心肺客熱。根名地骨,味甘淡,性沉而大寒,故主下焦肝腎虛熱,為三焦氣分之藥。經(jīng)曰:熱yin于內(nèi),瀉以甘寒者是已。子味甘平,其氣微寒,潤而滋補,兼能退熱,而專于補腎潤肺,生津益氣,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nèi)熱補益之要藥!侗窘(jīng)》主五內(nèi)邪氣,熱中消渴,周痹!秳e錄》主為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當指葉與地骨皮而言,以其寒能除熱故也,至于補內(nèi)務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老人陰虛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為益粗明目之上品。昔人多謂其能生津益氣,除陰虛內(nèi)熱,明目者,蓋熱退則陰生,陰生則精血自長,肝開竅于目,黑水神光屬腎,二臟之陰氣增益,則目自明矣。
簡誤:枸杞雖為益陰除熱之上藥,若病脾胃薄弱,時時泄瀉者勿入,須先治其脾胃,俟泄瀉已止,乃可用之。即用尚須同山藥、蓮肉、車前茯苓相兼,則無潤腸之患矣。
《本草蒙筌》:味甘、苦,氣微寒。無毒。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壽。添精固髓,健骨強筋。滋陰不致陽衰,興陽常使陽舉。諺云:離家千里,勿服枸杞,亦以其能助陽也。更止消渴;尤補勞傷。葉搗汁注目中,能除風癢去膜。若作茶啜喉內(nèi),亦解消渴強陰。諸毒煩悶善驅(qū),面毒發(fā)熱立卻。地骨皮者,性甚寒涼。即此根名,惟取皮用。經(jīng)入少陰腎臟,并手少陽三焦。解傳尸有汗,肌熱骨蒸;療在表無寒,風濕周痹。去五內(nèi)邪熱,利大小二便。強陰強筋,涼血涼骨。
《本草乘雅》:其味苦,得夏大之令,其氣寒,得寒水之化,故主夏氣病藏之邪,致熱中消渴也。唯以怒生為用,故痹為之起,濕為之收。又苦寒能堅,故枝韌比筋,根皮裹骨斯筋骨受之,地仙卻老,有徭然矣。且二五七月俱發(fā),宜耐寒暑也。
《藥性解》:枸杞子,味苦甘,性微寒,無毒,入肝、腎二經(jīng)。主五內(nèi)邪熱、煩躁消渴、周痹消渴,下胸脅氣,除頭痛,明眼目,補勞傷,堅筋骨,益精髓,壯心氣,強陰益智,皮膚骨節(jié)間風,散瘡腫熱毒,惡乳,解曲毒。
按:枸杞子味苦可以堅腎,性寒可以清肝,五內(nèi)等癥,孰不本于二經(jīng),宜其治矣。陶隱居云:云家千里,勿食枸杞。此言其補精強腎也,然惟甘州者有其功。至于土產(chǎn)者,味苦,但能利大小腸,清心除熱而已。
《藥鑒》:氣微寒,味甘苦,無毒。補腎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壽添精,固髓健骨。滋陰不致陰衰,興陽常使陽舉。并麥冬,同生地,入葙子,治腎虛目疾如神。佐杜仲,同芡實,加牛膝,療房勞腰疼甚捷。
《景岳全書》:味甘微辛,氣溫,可升可降。味重而純,故能補陰;陰中有陽,故能補氣,所以滋陰而不致陰衰,助陽而能使陽旺。雖諺云:離家千里,勿食枸杞。不過謂其助陽耳,似亦未必然也。此物微助陽而無動性,故用之以助熟地最妙。其功則明耳目,壯神魂,添精固髓,健骨強筋,善補勞傷,尤止消渴。真陰虛而臍腹疼痛不止者,多用神效。
《本草備要》:平,補而潤。
甘平!侗静荨罚嚎嗪。潤肺清肝,滋腎益氣,生精助陽,補虛勞,強筋骨。肝主筋,腎主骨。去風明目,目為肝竅,瞳子屬腎。利大小腸。治嗌干消渴。昂按:古諺有云:出家千里,勿食枸杞。其色赤屬火,能補精壯陽,然氣味甘寒而性潤,仍是補水之藥,所以能滋腎益肝明目,而治消渴也。
《本經(jīng)逢原》:枸杞子味甘色赤,性溫無疑;根味微苦,性必微寒。緣《本經(jīng)》根子合論無分,以致后人或言子性微寒,根性大寒,或言子性大溫,根性苦寒,蓋有惑子一本無寒熱兩殊之理?夫天之生物不齊,都有豐于此而澀于彼者。如山茱萸之肉澀精、核滑精,當歸之頭止血、尾破血,橘實之皮滌痰、膜聚痰,不一而足。即炎帝之嘗藥,不過詳氣味形色,安有味甘色赤,形質(zhì)滋脾之物性寒之理!《本經(jīng)》所言主熱中消渴,堅筋骨,耐寒暑,是指其子而言。質(zhì)潤味厚,峻補肝腎、沖督之精血,精得補益,水旺骨強,而腎虛火炎,熱中消渴,血虛目昏,腰膝疼痛悉愈,而無寒暑之患矣。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古諺有云“去家千里,勿食枸杞”,甚言補益精氣之速耳。然元陽氣衰,陰虛精滑,及婦人失合,勞嗽蒸熱之人慎用。以能益精血,精旺則思偶,理固然也。
《本草崇原》:枸杞根苗苦寒,花實紫赤,至嚴冬霜雪之中,其實紅潤可愛,是稟少陰水陰之氣,故可治也。主治周痹風濕者,兼得少陰水陰之氣,兼少陰君火之化者也。主治五內(nèi)邪氣、熱中、消渴。謂五臟正氣不足,邪氣內(nèi)生,而為熱中、消渴之病。枸杞得少陰水陰之氣,故可治也。主治周痹風濕者,兼得少陰君火之化也。岐伯曰:周痹者,在于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枸杞能助君火之神,出于血脈之中,故去周痹而除風濕。亦得水陰水火之氣,而精神充足。陰陽交會也。
《本草求真》:[批]滋腎水、滑腸胃。
枸杞專入腎,兼入肝。甘寒性潤。據(jù)書皆載祛風明目,強筋健骨,補精壯陽。然究因于腎水虧損,服此甘潤,陰從陽長,水至風熄,故能明目強筋,是明指為滋水之味,故書又載能治消渴。時珍曰: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止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今人因見色赤,妄謂枸杞補陽,其失遠矣。豈有甘潤氣寒之品,而尚可言補陽耶。若以色赤為補陽,則紅花、紫草其色更赤,何以不言補陽而曰活血,嗚呼!醫(yī)道不明,總由看書辨藥不細體會者故耳。試以虛寒服此,不惟陽不能補,且更見有滑脫泄瀉之弊矣,可不慎歟。
《得配本草》:味甘,微溫而潤。入足少陰,兼厥陰經(jīng)血分。補肝經(jīng)之陰,益腎水之陽。退虛熱,壯神魂,解消渴,去濕風,強筋骨,利二便,下胸脅氣,療痘風眼,止陰虛臍痛,療肝虛目暗。
得麥冬,治干咳;得北五味,生心液。配椒、鹽,理腎而除氣痛。佐術、苓,補陰而不滑泄。
大便滑泄,腎陽盛而遺泄,二者禁用。
怪癥:脅破腸出,臭穢異常,急用香油摸腸送入,煎杞子加人參服之,再吃羊腎粥,十日而效。
《本草經(jīng)解》:枸杞子氣寒,秉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jīng);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jīng)。氣味俱降,陰也。
五內(nèi)者,五臟之內(nèi)也;邪氣者,邪熱之氣也。蓋五內(nèi)為藏陰之地,陰虛所以有邪熱也,其主之者,苦寒清熱也。心為君火,腎為寒水,水不制火,火灼津液,則病熱中消渴,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熱,氣寒可以益水也,水益火清,消渴自止。
其主周痹風濕者,痹為閉癥,血枯不運,而風濕乘之也,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枸杞子苦寒益血,所以治痹。
久服苦益心,寒益腎,心腎交,則水火寧而筋骨堅,耐寒暑者,氣寒益腎,腎水足,可以耐暑;味苦益心,心火寧,可以耐寒也。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讀》:五內(nèi)為藏陰之地,熱氣傷陰,即為邪氣,邪氣伏于中,則為熱中。熱中則津液不足,內(nèi)不能滋潤臟腑而為消渴,外不能灌溉經(jīng)絡而為周痹,熱盛則成風,熱郁則生濕,種種相因,唯枸杞之苦寒清熱,可以統(tǒng)主之。
久服輕身,不老,耐寒暑二句,則又申言其心腎交補之功。以腎字從堅,補之所以堅之也,堅則身健而輕,自忘老態(tài)。且腎水足可以耐暑,心火寧可以耐寒,洵為服食之上劑。然苦寒二字,《本經(jīng)》概根苗花子而言。若單論子,嚴冬霜雪之中,紅潤可愛,是秉少陰水精之氣,兼少陰君火之化,為補養(yǎng)心腎之良藥,但性緩,不可以治大病、急病耳。
《本經(jīng)疏證》:晷度愈西,收肅愈甚。枸杞為物,葉歲三發(fā),木氣最暢,乃當收肅之候,且花且實,此之謂以金成木。色赤屬火,火衰畏水,火盛耗水,枸杞之實,內(nèi)外純丹,乃飽含津液,嚴寒不墜,此之謂從火制水。以金成木,是于秘密中行生發(fā),故主五內(nèi)邪氣。從火制水,是于焦涸中化滋柔,故主熱中消渴。此一根之功,一實之效,已明晰嘵示,無復遺義。然所謂周痹風濕者,卻宜何所取裁?夫周痹在血脈之中,隨脈以下,由風寒濕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分裂則痛,因邪而成沫,以沫而致痛,謂不似其實之嵌紅色于津液中,包津液于紅里內(nèi)不可。夫惟津液與紅釀成一體,是以能使風與濕相揣而化,不相逐以爭,曰周痹風濕者,以味苦氣寒之資,不能已寒,特可治周痹之屬風濕者。雖然,別錄所著下胸脅氣客熱頭痛,是升而有降之功;補內(nèi)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是降而得升之益,仍可一系之根一系之實者,又緣何而有此效?夫?qū)嵵魍瞬兀魃l(fā),原草木之互性,則實際水土而轉(zhuǎn)生發(fā),根極暢茂而轉(zhuǎn)退藏,獨非草木常理乎!特枸杞者其水木之氣,究竟須得金火乃能致功,就下胸脅氣治客熱頭痛,固呈效于至高,而補內(nèi)傷大勞噓吸者,又豈不在心肺,蓋水木之用成于金火,然火之所以麗,金之所以位,卻終賴水火之精華奉養(yǎng),乃克就昌明治節(jié)之勛,往還相承,周旋相濟,而實有益于形體者,則曰堅筋骨強陰是已。后人所謂枸杞根能退有汗之熱,枸杞實能益心中之液,不甚有意乎?
《本草新編》:味甘、苦,氣微溫,無毒。甘肅者佳。入腎、肝二經(jīng)。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壽,添精固髓,健骨強筋。滋陰不致陰衰,興陽常使陽舉。更止消渴,尤補勞傷。
地骨皮,即枸杞之根也。性甚寒涼,入少陰腎臟,并入手少陽三焦。解傳尸有汗肌熱骨蒸,療在表無汗風濕風痹,去五內(nèi)邪熱,利大、小二便,強陰強筋,涼血涼骨。二藥同是一本所出,而溫寒各異,治療亦殊者,何也?蓋枸杞秉陰陽之氣而生。親于地者,得陰之氣;親于天者,得陽之氣也。得陽氣者益陽,得陰氣者益陰,又何疑乎?惟是陽之中又益陰,而陰之中不益陽者,天能兼地,地不能包天。故枸杞子益陽而兼益陰,地骨益陰而不能益陽也。然而,二物均非君藥,可為褊裨之將。枸杞佐陽藥以興陽,地骨皮佐陰藥以平陰也。
或疑枸杞陽衰者,尤宜用之,以其能助陽也。然吾獨用一味煎湯服之,絕不見陽興者,何故?恐枸杞乃地骨皮所生,益陰而非益陽也。曰:興陽亦不同也。陽衰而不至大虧者,服枸杞則陽生。古人云:離家千里,莫服枸杞。正因其久離女色,則其陽不衰,若再服枸杞,必致陽舉而不肯痿,故戒之也。否則,何不戒在家之人,而必戒遠行之客,其意可知矣。然則吾子服枸杞而陽不興者,乃陽衰之極也。枸杞力微,安得有效乎。
《本草分經(jīng)》:甘,微溫。滋補肝腎而潤,生精助陽,去風明目,利大小腸。
《本草思辨錄》:《本經(jīng)》、《別錄》,枸杞不分子皮苗葉。而就其文體會之,《本經(jīng)》之五內(nèi)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別錄》之下胸脅氣、客熱頭痛,是枸杞皮與苗葉之治!侗窘(jīng)》之久服堅筋骨耐寒暑,《別錄》之補內(nèi)傷大勞、噓吸、強陰、利大小腸,是枸杞子之治。此沈芊綠之言,分別頗當。按陶隱居《本經(jīng)•序》于地骨皮下列熱中消渴字,《千金》治虛勞客熱、虛勞苦溫,皆用地骨皮。地為陰,骨為里,皮為表,氣味甘淡而寒,故所治為肺肝腎三臟虛熱之疴。臟陰虧,則熱中消渴、胸脅氣逆、頭為之痛。周痹乃風寒濕客于分肉之間,今曰周痹風濕,必周痹由寒變熱之候,《靈樞》所謂神歸之則熱者也!肚Ы稹范,后人又以地骨皮退內(nèi)潮外潮,治骨蒸、骨槽風、吐血、下血、目赤、口糜、小兒耳疳、下疳等證,然系益陰以除熱,有安內(nèi)之功,無攘外之力。雖表里兼治,而風寒之表熱,非所能解也。枸杞子內(nèi)外純丹,飽含津液,子本入腎,此復似腎中水火兼具之象。味厚而甘,故能陰陽并補,氣液驟增而寒暑不畏。且腎氣實則陰自強,筋骨自堅,噓吸之一出一入自適于平。液枯之體,大小腸必燥,得之則利。惟多用須防其滑,而純丹又能增火也。后世之方,如金髓煎、四神丸、枸杞酒,可謂竭枸杞之才矣。竊意《本經(jīng)》之主周痹風濕、耐寒暑,非皮與子同用之,不能有此效,俟明者正之。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味甘多液,性微涼。為滋補肝腎最良之藥,故其性善明目,退虛熱,壯筋骨,除腰疼,久服有益,此皆滋補肝腎之功也。乃因古有隔家千里,勿食枸杞之諺,遂疑其能助陽道,性或偏于溫熱。而愚則謂其性決不熱,且確有退熱之功效,此從細心體驗而得,原非憑空擬議也。
愚自五旬后,臟腑間陽分偏盛,每夜眠時,無論冬夏床頭置涼水一壺,每醒一次,覺心中發(fā)熱,即飲涼水數(shù)口,至明則壺中水已所余無幾。惟臨睡時,嚼服枸杞子一兩,涼水即可少飲一半,且晨起后覺心中格外鎮(zhèn)靜,精神格外充足。即此以論枸杞,則枸杞為滋補良藥,性未必涼而確有退熱之功效,不可斷言乎?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 枸杞子對特異性、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強作用,還有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
2. 枸杞子有抗腫瘤作用。
3. 枸杞子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4. 枸杞子有保肝及抗脂肪肝的作用。
5. 枸杞子能刺激機體的生長,對某些遺傳毒物所誘發(fā)的遺傳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6. 枸杞子對造血功能有促進作用。
7. 枸杞子能影響下丘-垂體-性腺軸功能,并有較好降血糖作用。
8. 枸杞子可增強生殖系統(tǒng)功能,加強離體子宮的收縮頻率、張力及強度。
9. 枸杞子可增加小鼠皮膚羥脯氨的含量,顯著增強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延長其游泳時間,抗疲勞。
10. 枸杞子有一定降壓作用。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條評分

隱藏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