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angqixian
出 處:出自《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
關于方名:雞鳴,言服藥時間!秲冉洝吩疲翰≡谒闹}者,宜空腹而在旦。此藥在雞鳴的五更天服用效果最好,并經歷代無數臨床實踐證明,所言非虛。參考另外兩首同名方劑,其妙義當細心體會。
散,言劑型,有三種:1、作細散,冷開水沖服。2、作粗散,熬汁冷服。3、直接作湯劑。
方藥組成:
檳榔、
陳皮、
木瓜、
吳茱萸、紫蘇莖葉、
桔梗、生
姜、
生姜皮
方 歌:
1、
雞鳴散治濕
腳氣,
檳瓜桔蘇姜陳萸。
2、雞鳴散是準繩方;
蘇葉吳萸桔梗姜:
瓜橘檳榔晨冷服,
腳氣浮腫效非常。
一.雞鳴散在傷科中的應用
病例1:患者于某,男性,25歲,2003年5月14日就診,半月前踢球扭傷左踝關節(jié),拍х線片,未見骨質異常改變,遂服用
跌打丸,外用
正骨水,無效來診。查:左踝及足部腫脹明顯,足跟部及踝部后側有散在的紫色瘀癍,活動不利,舌淡紅,舌邊有瘀點,遂用檳榔12克,吳萸8克,木瓜8克,
獨活12克,
薏苡仁12克,陳皮12克,
茯苓12克,
白術10克,桔梗10克,
生姜皮8克,
丹參10克,
桃仁8克,
當歸10克,
熟地10克,
川芎10克,服10劑后而愈。
分析:患者于損傷后,氣血瘀阻,瘀久而又復感風寒濕邪,久病而濕聚,壅阻經絡,氣血不得宣通,故見足部腫脹,因濕性重濁,又為陰邪,故行走勞累后,其癥狀加重,故以雞鳴散為主加味治療。方中以雞鳴散宣通氣機,行氣降濁,開壅行滯,宣化寒濕,配伍獨活祛筋骨之間的風寒濕邪,
防風可祛風、舒通經脈、散郁結,茯苓、白術、陳皮、
薏苡仁健脾理氣利濕,諸藥合用,共奏疏通經絡,行氣降濁,宣化濕邪。當歸、熟地、川芎、
桃仁、丹參的運用主要基于陳士鐸的“……筋之舒,在于血和……蓋血虧則筋病,用補血藥以治筋……則筋得其養(yǎng)而寬,筋寬則諸癥悉愈矣……”共奏活血化瘀、開壅行滯,化濕消腫之功。
病例2:患者齊某某,女性,48歲,體形較胖,曾有慢性膝關節(jié)滑膜炎病史。2005年4月12日就診。于一周前行走稍多,而出現右膝關節(jié)腫痛,無紅無熱,浮髕試驗陽性,x線顯示:骨質輕度增生,余未見異常。舌淡紅,舌體胖大有齒痕,苔薄,舌邊有散在瘀點。方藥:檳榔15克,陳皮15克,獨活15克,防風15克,吳萸8克,茯苓20克,薏苡仁15克,木瓜15克,
葛根15克,桔梗10,寄生15克,
蒼術l2克,
澤瀉20克,當歸15克,
牛膝20克,丹參15克,每日實施按摩治療,并囑咐患者適當鍛煉股四頭肌,15劑后痊愈。
分析:慢性膝關節(jié)滑膜炎屬中醫(yī)痹證,多為素體肝
腎陰虛,外感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而以挾濕者居多。肥胖者,脾虛濕盛,勞累后,加重濕氣下注于膝關節(jié)而發(fā)病。故本方以雞鳴散為主,宣通氣機,行氣降濁,開壅行滯。配伍寄生、牛膝、當歸、澤瀉補益肝腎;獨活祛下焦與筋骨之間的風寒濕邪;
黨參、茯苓、蒼術、薏苡仁、陳皮健脾理氣燥濕消腫;丹參活血化瘀,共奏開壅行滯,宣化濕邪之功。以及囑咐患者適當鍛煉股四頭肌,配合局部按摩,有利于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營養(yǎng)供給,滑利關節(jié),解除粘連,促進組織修復,防治肌肉萎縮,提高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可起到消腫止痛作用。
雞鳴散是治濕腳氣的一首要方。出自《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濕腳氣以兩脛腫大重著、軟弱麻木而無力為其辨證要點,也是施治的依據!锻馀_秘要》云:“腳氣者,壅疾也,惟宣通可以去壅滯。”故根據“著者行之”之原則,采取宣散濕邪,下氣降濁的方法。方中重用檳榔,其性重墜下達,以降氣除逆,
泄瀉壅滯,配伍木瓜,下行祛濕利痹,舒筋活絡,二藥合用,對于濕性腳氣而腫脹痹痛有特效,輔以吳茱萸散寒降濁。吳茱萸,辛溫暖脾胃而散寒邪,開郁化滯,逐冷降氣,則中自溫,氣自下,而諸證悉除。吳茱萸與木瓜配伍能治腳氣沖心之證。佐以
紫蘇葉,辛溫疏散風寒;桔梗宣開上焦肺氣;陳皮以行氣燥濕,醒脾。三味藥之主要作用為開肺利氣,行脾化濕,達到“氣行則濕行”。此外,使以生姜,溫散寒氣,共奏宣通氣機,行氣降濁,開壅行滯,宣化寒濕之功,而解除腳氣,故本方具有開上、導下,疏中、溫宣,降濁之效
二.雞鳴散加減治療濕腳氣
腳氣病即
維生素B1缺乏病,臨床上可分為干腳氣(干型,以對稱性多發(fā)性周圍神經炎為主)、濕腳氣(濕型,以
水腫為主)及混合型3型。濕腳氣臨床表現為足脛腫重無力,麻木冷痛,嚴重者導致心臟病變,初起
心悸,氣促,甚至
心包、
胸腔積液,常發(fā)生右心衰竭,甚至全心衰。筆者1994-1999年運用雞鳴散加減治療濕腳氣21例,臨床效果滿意。
1 臨床資料
21例均來自門診,男13例,女8例,年齡33~71歲,平均46歲,病程最短3d,最長2年,平均3個月。病例選擇根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而確診,無嚴重心、腦疾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腫。
2 治療方法
以雞鳴散加減:檳榔15g,陳皮、木瓜各12g,吳茱萸、紫蘇葉各3g,桔梗、生姜各5g。若氣虛者加黨參15g,炙
黃芪20g;腰酸痛者加
續(xù)斷、
桑寄生、
菟絲子各10g;寒濕較重者加
附子15g,
肉桂6g;表證明顯者加
桂枝、防風各9g;心悸胸悶者加
瓜蔞12g,
薤白9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約150ml,凌晨空腹冷服。
所有病例均囑其進食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如糙米、麥類、豆、禽蛋等。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疼痛、腫脹消失,實驗室檢查血丙酮酸濃度達到正常水平。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血丙酮酸濃度明顯降低。好轉:臨床癥狀改善,血丙酮酸濃度有所降低。無效:癥狀及實驗室檢驗無變化。
3.2 治療結果 21例中,治愈7例,顯效6例,好轉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5.7%。血丙酮酸治療前為(205±60)μmol/L,治療后降為(164±40)μmol/L。
4 典型病例
王某,男,58歲,干部,1998年3月初診。兩足麻木冷痛、足脛腫重無力、行走困難已3月余。曾診為“痹證”,予消炎痛、
頭孢氨芐及外用中藥浸泡等治療,療效不顯?淘\根據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血丙酮酸169.0μmol/L),診為濕腳氣。予雞鳴散加減治療,并囑其食用富含維生素B1食物,10d后疼痛、腫脹明顯減輕,自覺行走較前輕松,繼服20劑,疼痛腫脹完全消除,實驗室檢查血丙酮酸正常(98.0μmol/L),停止服藥,隨訪1年至今未復發(fā)。
5 體會
祖國醫(yī)學認為,濕腳氣證系寒濕之邪下著兩足所致。寒濕壅阻經絡,氣血不得宣通,故兩足麻木冷痛,足脛腫重無力,氣逆上壅于胃,則胸悶泛惡。治療大法,當逐濕祛邪,宣通氣機。方中以檳榔為君,質重下達,行氣逐濕;臣以木瓜舒筋活絡,并能化濕;陳皮健脾燥濕理氣;佐以紫蘇葉、桔梗宣通氣機,外散表邪,內開郁結;吳茱萸、生姜溫化寒濕,降逆止嘔。諸藥相合,祛濕化濁,宣通散邪,溫化寒濕,行氣開壅。
三.加減雞鳴散治療腎病水腫
1 藥物組成與加減
基本方:木瓜、茯苓、澤瀉各30g,吳萸20g,檳榔、炮附片各60g,陳皮15g,
甘草、蘇葉、
葶藶子各10g,生姜6g。頭昏目眩、血壓高者加石
決明、
地龍各20g,惡心
嘔吐者加
半夏、
黃芩各10g,尿少帶血者加
白茅根15g,
海金沙10g。
2 典型病例
例1:裴某,男,34歲。1983年8月10就診。1981年6月以來,全身反復浮腫2年之久。近日面色?白,精神不振,全身高度浮腫,腹部隆起,明顯
腹水征,雙下肢凹陷性水腫,小便短少,惡心嘔吐,四肢發(fā)冷。尿蛋白(+++),顆粒管型(+),白細胞(+),紅細胞少許。診斷為:慢性
腎病綜合征(脾
腎陽虛型)。
治以溫陽化水,方用雞鳴散加減:木瓜、吳萸、茯苓、澤瀉各30g,檳榔、炮制片各60g,甘草、葶藶子、
絲瓜絡各10g,生姜6g。水煎取汁350ml。于清晨雞鳴時服下。藥后解稀黑便2次,小便尿量增加,腹脹緩解。以后藥量減半,服藥6劑腫消。后以
金匱腎氣丸調理而愈,隨訪9年未復發(fā)。
按:此例病程2年之久,反復發(fā)作,腎氣逐漸衰微,陽不化氣,水濕下聚,致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起。腎與膀胱相表里,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行,尿量逐漸減少,用陳皮、生姜溫中止嘔,重用附子、吳萸溫補腎陽,茯苓、澤瀉、
絲瓜絡通利小便;葶藶子通調肺氣,使水氣下行,滲入膀胱,小便通利,水腫得消。
例2:常某,女,19歲,1986年6月21日就診。反復浮腫3年。1986年4月某醫(yī)院診為慢性腎炎,用
青霉素、雙氫克尿塞治療,癥狀好轉后出院。來診時全身浮腫加重,尿少色黃,雙下肢凹陷性水腫,腹水征明顯。小便常規(guī):顏色黃,蛋白(++),紅血球、白血球少許。西醫(yī)診為
慢性腎小球腎炎,中醫(yī)辨證為
脾腎陽虛。
治則:重在治標,兼顧治本。藥用雞鳴散基本方加黃芪20g,黨參12g,海金沙10g,茅根15g。水煎取汁300ml,清晨空服。藥后解稀黑便數次,尿量增加。水腫消退后,以金匱腎氣丸調治而愈。
3 體會
雞鳴散方中,重用檳榔通腑除濕、行氣利小便,生姜、吳萸溫中散寒,紫蘇為血中之氣藥,氣行則血行。佐以木瓜之酸,桔梗之苦,酸苦涌泄為陰。寒濕之氣,得行氣之藥,微汗解之,解之不盡,從大便泄之。方中重用附片,以增強溫陽之力,用葶藶子瀉肺氣,茯苓、澤瀉增強排尿之功。五更服藥,療效更顯。
四.雞鳴散加減治療結節(jié)性
痤瘡 賀某某,40歲。從18歲開始面部潮紅瘙癢、結節(jié)、囊腫,多方診治未效。1999年4月21日初診,見面部潮紅,大小不等的丘疹如黃豆或
綠豆大小,彼此凸凹不平,呈結節(jié)狀廣泛分布于面部兩頰及下頜,整個面部尤如蟾蜍皮一樣,每于說話及情緒激動時,面色由潮紅轉為紫暗如
茄子色,局部瘙癢,面部雖粗糙而不干燥,毛囊丘疹雖起伏不平而未角化,無鱗屑,撫之不棘手,伴口淡乏味,頭重
嗜睡。舌淡苔潤,舌質晦暗,脈沉微。觀其既往用藥,中藥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瀉火祛濕為主,外治大多為各類激素軟膏。分析病機為脾虛濕盛,寒滯經脈,氣機不利,陽氣失于清展,濕濁之邪侵yin肌膚,泛溢面部,盤踞不解,成為痼疾。治擬燥濕健脾,芳香化濁,通陽化氣。方以雞鳴散加減:蘇葉、木瓜、良姜、吳萸、
橘紅各15g,桔梗25g,檳榔50g。服5劑后,覺瘙癢減輕,但面部癥狀如故。再予上方加蒼術30g,連服30劑,面色由紫紅色轉為淡紅,但說話時面部顏色略變赤,結節(jié)性丘疹明顯縮小變軟,數量減少,瘙癢消失,面頰及耳部前后已光整,對比原先,判若二人,且食欲大增,舌質轉為淡紅舌,白膩苔已退。藥中病機,守方再進30劑后,面部結節(jié)性丘疹全部消失,肌膚潤澤,告愈。
痤瘡以局部毛囊紅色丘疹,或黑頭粉刺、膿瘡、結節(jié)、囊腫等為主要表現。臨床分為肺熱、
胃熱、血熱、濕毒、血瘀等型,在治法上各有千秋。而本例患者歷時20余年,更醫(yī)數十人而無功,可謂棘手。筆者認為關鍵是病機不明,未能擺脫熱與毒的束服,按常法施治,難得建樹。對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既要知悉其常,又要知其變證,不必拘于常規(guī)常法,更要善于思考和總結前醫(yī)不應之因,從而達到明能燭幽,避免重蹈覆轍。筆者首診抓住脾虛濕盛,寒滯經脈,yin氣妄行之關鍵所在,用燥濕健脾、芳香僻濁、通陽化氣為法,以雞鳴散展示其開上、導下、疏中、溫宣、降濁之功。藥用色赤氣香、辛溫之蘇葉,辛者能散,溫者能通,散經脈之yin氣濕毒,通陽明之沉寒痼濁;木瓜和胃化濕、舒筋活絡、通行氣血、宣絡脈、達百骸、辟濕濁;桔梗、橘紅開中上焦之氣,氣行則濕自化,絡自通;良姜、吳萸溫運中州、散寒通陽,以扶脾燥濕,脾旺則濕去陽復,氣行血暢則濕濁無容藏之所;檳榔宣利五臟六腑經絡之濕滯,行氣逐濕,則結節(jié)自消;味香氣烈之蒼術入太陰、陽明二經,燥濕健脾、運脾和胃、開郁寬中,無所不至,發(fā)水谷之氣,越經絡之滯,能入清經,通行濕滯,特別對久羈之陰寒濕濁,非此莫屬,非此不舉。諸藥合用,氣味雄厚,安內攘外,消痤療瘡,標本兼治。一可入臟腑達中州,運轉樞機,蕩滌陰邪,則脾健陽振,濕化機暢,以正本清源。二可溫經散寒,舒筋活絡,通行氣血,則久羈于面部的濕毒濁邪得以消散,恢復其廬山真面目。
五.孫太太香港腳入腹治驗
杭垣水溝巷孫太太。兩足自 至跗皆腫。熱痛甚。皮色光亮。至晚發(fā)厥。延余診之。脈沉而弦。余曰。此名香港腳入腹。亦危癥也。沖心即死。其足上有諸絡現者。盡刺出血。并刺委中。遂與雞鳴散。令五更雞鳴時服。外以蠶矢湯熏洗
次晚果不厥而熱痛仍然。乃用檳榔、
蠶沙、
海桐皮、木瓜、片子
姜黃、黃芩、
滑石、
薏仁等而愈。
六.宋孝志教授臨床治療寒濕腳氣總結一文,驗之于臨床,其實用價值為高,應當加以推廣。在治療心衰水腫過程中,宋教授尤其對風心病心衰的辨治,有其獨特見解和經驗。他提出以開肺散肝,溫散寒濕之法,治療風心病心衰水腫,而并不刻意單純消腫利水。并推出以“雞鳴散”為主方,苦降酸收,溫散寒濕。數十年來,他以此法,治療了許多風心病心衰的病人,收到了顯著的療效,曾被周圍許多的醫(yī)患,稱為治療水腫一絕。宋老認為,風心病心衰的特殊發(fā)病機制是:初期為風、寒、濕三邪合而為病,尤以寒濕為重。因寒濕困阻肝脈,
流注于四肢關節(jié),久則經絡痹阻,寒濕凝滯,氣血失和,發(fā)為水腫。因肝為心之子,母病及子,故久病寒濕上沖于心,旁及于肺,而見心悸、喘憋等證。治療當以開上導下,溫經散寒,宣降濕濁為主。并以此為機理,選用雞鳴散為主方。
雞鳴散一方,出自于宋代朱君輔的《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一書。原為治療“濕腳氣”兩腿腫之要方,組方以“著者行之”為原則,以檳榔、
橘皮、木瓜、吳茱萸、
柴胡、蘇葉、桔梗、生姜行氣降濁濕、化寒濕。方中諸藥均以氣為勝,因治腫必治水,治水必治氣,氣行則水散。方中蘇葉溫散風寒,桔梗開宣上焦,橘皮開中焦之氣,吳茱萸泄降寒濁,檳榔重墜至達下焦,而成三焦同治。同時木瓜配吳茱萸,可平沖心上逆之氣,而使?jié)裥安坏蒙蠜_?傊,諸藥皆主以氣,使寒濕之邪,或從汗出而解,或從下利而出。必須強調此方宜在雞鳴五更時,冷服為佳,以從陽注陰,從陰解邪。加減之法:寒重加附子;
心陽虛加桂枝;痰中帶血加小量桃仁;水腫較甚加茯苓、澤瀉;婦女月經不調加
香附、桃仁、益
母草。
雞鳴散是一張名方,治療寒濕腳氣與腳氣沖心而為專長。宋老雖已逝世,但他留下了很多的醫(yī)療經驗,極為珍貴。余在臨床,治療水氣腿腫,每以
五苓散與
防己黃芪湯取效,然有時也并不見效。而病人催促消腫,勢如風火,急不可耐,往往使我無從措手足。就在這個時刻,使我想起了宋老推出的“雞鳴散”,治療腿腫甚至腎囊也腫,療效驚人,使我為之驚嘆。
-----------
回復 梁知行 的帖子前人的智慧真是太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