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表證未解,而里有水氣,小青龍、五苓散皆解表瀉水之劑。而小青龍之表藥,則用麻黃,五苓散之表藥,則用桂枝,其里水則同,而表證之風寒則異也。小青龍但用麻黃發(fā)汗以瀉水,其于大便微利者方用芫花,小便不利者方用茯苓,五苓散則兼用二苓、澤瀉瀉水以發(fā)汗。以風家內(nèi)熱,燥渴甚于傷寒,是以燥勝其濕,則火亦偏旺,濕勝其燥,則水亦偏多。其傳陽明而用白虎,燥盛者也,其傳太陰而用五苓,濕盛者也。傷寒多傳太陰,病水者固眾,中風多傳陽明,病水者亦繁,此燥證之所以少而濕證之所以多也。溫疫水證最多,亦以飲冷不消故也。
【74】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風,發(fā)熱六七日,經(jīng)盡不解,而且煩渴思飲,外而發(fā)熱,是有表證,內(nèi)而作渴,是有里證。內(nèi)渴欲飲水,而水入則吐者,是有里水瘀停也,此名水逆。由舊水在中,而又得新水,以水濟水,正其所惡,兩水莫容,自當逆上也。五苓散,桂枝行經(jīng)而發(fā)表,白術(shù)燥土而生津,二苓、澤瀉行水而瀉濕也。多服暖水,蒸瀉皮毛,使宿水亦從汗散,表里皆愈矣。
〖五苓散〗十 (方【32】)
【32】五苓散
豬苓去皮 白術(shù) 茯苓 各十八銖 桂枝去皮,半兩 澤瀉一兩六銖
上五味,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汗后,陽虛濕動,君相二火浮升,故作燥渴。其渴者,濕邪較甚,故用五苓。
不渴者,濕邪較輕,茯苓甘草湯,苓、桂、姜、甘,瀉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
濕動而生水瘀也。
〖茯苓甘草湯〗十一。ǚ健33】)
【33】茯苓甘草湯
茯苓二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一兩 生姜切,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141】病在陽,應(yīng)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jié)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方在太陽一百十七(方【53】)。白散亦可服。
五苓散證,水飲在內(nèi),郁格經(jīng)陽,而生外熱。病在陽分,應(yīng)當以汗解之,使里水化汗,病可立愈。乃反以冷水噀之、灌之,皮膚得冷,汗孔皆闔,表熱被冷水卻逐,而不是外去,彌更www.med126.com益其煩躁。衛(wèi)郁欲發(fā),升于孔竅,而外寒闔秘,不能透發(fā),于是沖突皮膚,肉上如粟粒凝起。經(jīng)熱內(nèi)蒸,煩熱作渴,意欲飲水,而停水在內(nèi),其實反不渴者,宜服文蛤散,文蛤利水解渴也。若不差者,則是水旺濕多,文蛤不能勝任,仍與五苓散。若寒邪上逆,實結(jié)胸膈,肺郁生熱,而外無熱證,則表邪已退,宜與小陷胸湯,黃連、栝萎,瀉熱而滌郁,半夏降逆而開結(jié)也。白散,桔梗、貝母清降其虛熱,巴豆溫破其m.f1411.cn/shouyi/實寒,令其涌泄而去,以絕根株,亦可服也。
〖文蛤散〗十二。ǚ健54】)
【54】文蛤散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白散〗十三。ǚ健55】)
【55】白散
桔梗三分 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 貝母三分
上三味為散,內(nèi)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汗出腹痛者,血亡而木燥也,芍藥清風木而潤血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