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淺析
    

三十年臨證經驗集:“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淺析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一語,見于《素問·生氣通天論》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同為歷代醫(yī)家運用汗法治外感熱病之理論根據。然于《內經》原文,諸家意見不盡一致,略析如下:其一�!绑w若燔炭,汗出而散”一語,今在“因于暑、汗、煩則喘喝…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一語,見于《素問·生氣通天論》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同為歷代醫(yī)家運用汗法治外感熱病之理論根據。然于《內經》原文,諸家意見不盡一致,略析如下:

其一�!绑w若燔炭,汗出而散”一語,今在“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之后,據文譯義,可解為感受于夏天暑氣而發(fā)熱者,癥見汗出,煩躁時即喘促氣粗,喝喝有聲。如邪熱傷陰,精神內亂,身形雖然平靜,而反見多言多語。身熱熾烈如燃炭,若予汗解,發(fā)熱便可消退。而明代醫(yī)家吳鶴皋將“因于寒”句移至“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之前,并注云:“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故云體若燔炭。治之之法,在表者宜汗之,汗出則寒可得而散矣。”朱震亨、張琦均從吳注。

其二。暑為陽熱之邪,初起即現氣分癥候,雖見“體若燔炭”但不可“汗出而散”�!度~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曰:“張鳳逵云: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不必用下,可稱要言不煩矣�!比弧笆畈∈子眯翛觥弊骱卫斫�?南京中醫(yī)學院之《溫病學教學參考資料》曰:“張鳳逵云‘暑病首用辛涼’——暑熱傷氣為無形之熱,故治宜清氣熱,肺為清空之臟,得辛涼則平,此仍是白虎的辛涼清熱,不是發(fā)汗的辛散方劑�!贝苏f當是。而葉文原注云:“如肌表熱無汗,辛涼輕劑無誤�!北頍岫鵁o汗,是有寒邪束表,故致腠理固密,必非暑熱陽盛,肌表開泄之癥。驗于臨證實際,暑天并非全屬邪熱,感受寒邪者實復不少。雖感于寒而天本熱盛,又非冬月純寒可比,故不宜辛溫劫奪之品,僅用辛涼輕宣之劑。由此可知,“如肌表熱無汗,辛涼輕劑無誤”之說,非暑溫正證正治。若真屬暑溫,則不可汗矣。吳氏移易經文,確有至理。

其三。溫病學說成熟之后,于表證最初邪在衛(wèi)分(暑證雖屬溫病范疇,一般無衛(wèi)分證候,故不在此列。)見惡寒、咳嗽、發(fā)熱、無汗、身疼、肢倦等癥,前賢創(chuàng)辛溫疏解之法。蓋溫病解表,固以辛涼為大法,然于感邪之初,必須側重辛散,涼藥不宜用之過早,亦不宜過多,庶免涼遏之弊。故于熱病最初階段,顯見表證者,以用辛平疏解之法最多。此時癥見惡寒而無汗,故可投蔥豉湯、荊防敗毒散之類以解散外邪。然溫病本是熱證,常迅速熱化,證見熱重寒輕,或不惡寒而口渴,咽微痛,苔微黃,脈轉浮數或滑數,則又宜辛涼清解。方如銀翹散,桑菊飲之類。此時常有微汗,邪祛病退,汗亦自除。據上所述,則溫病雖是熱邪襲人,初期“體若燔炭”之時,亦可適用“汗出而散”之法。倘將《內經》原文中“因于暑”之“暑”字,視為熱病之統(tǒng)稱,而非僅指狹義之暑病,則汗解之法,不僅適于傷寒初感,亦宜于溫病初起,則更臻完善矣。

故凡感癥初起,表未解者,無論風寒、溫熱,必用對癥之方以解其表,方得應手而愈。茲各舉一例以明之。

風寒例。友人徐某妻錢氏,于癸丑年(1973年)歲末病感冒頭痛、惡寒、嘔逆俱甚,兼見咳嗽多痰。思食雞蛋,食后旋又吐出。已服西藥及注射退熱針劑兩日,體溫降而復升。其夫于除夕前夜來舍索方。要求兩日內病愈而新春可以作客。詢知其病后從未得汗,因而通體不適。余詳推癥候是風寒外感,表實之證也。擬一辛溫解表方付之:

蘇葉9g、、荊芥9g、、防風9m.f1411.cn/yaoshi/g、、陳皮6g、、半夏6g、、杏仁9g、、炙草2g、、白芷4.5g、、桔梗4.5g、、

因是懸擬之方,故囑先服一帖再議。友人配藥回家,測得其妻體溫39.2℃,為求愈心切,一小時內連進兩煎,且復以厚被,藥后又一小時許m.f1411.cn/pharm/,得通體微汗津潤,體溫逐漸降至正常。惡寒除,頭痛解,次晨即食粥兩小碗,亦不復嘔逆,但微見咳嗽乏力,囑以成藥善后,新春間遂得應酬如常。

溫熱例。副局長朱某于1986年秋突發(fā)高熱,體溫40℃,其堂妹為醫(yī)院護士,打針服藥倍極周至。越兩日,熱不少減,迓余為診。診見面色緣緣正赤,所謂“陽氣怫郁在表”也。口氣粗而灼熱。切其尺膚則潮潤而灼指,頭痛、口干、咽痛,無明顯汗出。脈浮數有力,舌邊紅而苔薄白。證屬風溫外感,故所見諸癥,多呈熱象,當以辛涼清解之法治之。投銀翹散方,藥后得通身透汗,一劑即熱退病除。方為:

銀花12g、、連翹12g、、荊芥9g、淡竹葉9g、薄荷6g、(后入)鮮蘆根30g、桔梗6g、生甘草3g、豆豉15g、牛蒡子9g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