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破解《湯液經(jīng)法圖》千古奧秘(轉(zhuǎn))
    

中醫(yī)學(xué)子:破解《湯液經(jīng)法圖》千古奧秘(轉(zhuǎn))

我為什么會轉(zhuǎn)此文。一是我從我在網(wǎng)上的老師處得知《黃帝內(nèi)經(jīng)》為唐朝人所編,可知〈傷寒論》要早。另,秦始皇焚書坑儒,已將先人之醫(yī)學(xué)書毀的差不多了。所以
破解《湯液經(jīng)法圖》千古奧秘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之組方法則解析&<%^+g;S
                          方國強撰7G-]U"c.-
   為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醫(yī)藥精華,實現(xiàn)古為今用之目的,筆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論壇 → 醫(yī)理探源分壇 → 醫(yī)學(xué)哲學(xué) →(原創(chuàng))《商周乾坤圖經(jīng)說略》欄目中發(fā)表此文部分章節(jié),現(xiàn)經(jīng)筆者修訂,改正了其中幾個不當(dāng)之處。為不造成觀者的誤解,今仍在本論壇之古籍研究分壇中發(fā)表此文。,~R8@
   本文仍為節(jié)略本,除訂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當(dāng)之處外,并補充發(fā)表上次省略內(nèi)容的一部分與觀者同賞。4lNbiN|Bwq
   筆者只是一名中醫(yī)藥愛好者,不是臨床中醫(yī)師,本文所著述的內(nèi)容純粹為理論研究,難免有偏頗不當(dāng)之處,如有醫(yī)家把此理論用于臨床,請務(wù)必先在自身實驗無誤后再行應(yīng)用。r"Zd&`+X
   如欲引用本文的內(nèi)容,請注明著者和出處。*F
            破解《湯液經(jīng)法圖》千古奧秘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之組方法則解析

                               方國強撰                     

                               卷  首  語

   無論《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是否為偽書,但自其書經(jīng)考古發(fā)掘整理行世以來,對中華醫(yī)藥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書中所附之《湯液經(jīng)法圖》,乃中國古典哲學(xué)之陰陽五行學(xué)說在中醫(yī)藥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圖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華古典哲學(xué)之博大精深,中華醫(yī)藥之源遠流長!稖航(jīng)法圖》寓陰陽五行與醫(yī)藥,圖簡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湯液經(jīng)》組方規(guī)律之千古秘圖是也。
   經(jīng)筆者研究,中藥古籍之《桐君采藥錄》與《神農(nóng)草本經(jīng)》兩書屬不同體系,《桐君采藥錄》將藥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屬性歸類,而《神農(nóng)草本經(jīng)》則將藥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類,F(xiàn)傳世之《黃帝內(nèi)經(jīng)》按《神農(nóng)草本經(jīng)》之五味分類法制方用藥,而現(xiàn)已失傳的《湯液經(jīng)》是按《桐君采藥錄》之五行屬性歸類法組方遣藥的。由于《桐君采藥錄》的佚失,中藥五行歸類法也隨之失傳,致使《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書中為何會記載以五行屬性歸類的二十五味藥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謎團!而書中所附的《湯液經(jīng)法圖》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為難解之“迷圖”矣。
   「無聞」推測,《桐君采藥錄》將藥性按五行屬性歸類,其成書時間早于《神農(nóng)草本經(jīng)》。而《神農(nóng)草本經(jīng)》雖把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但已將藥物分為五味,并一直沿用至今,從邏輯關(guān)系上分析,其成書時間似要晚于前者。由于《桐君采藥錄》之佚失,將藥物以五行屬性歸類之法已無從考證矣,但從《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與《湯液經(jīng)法圖》中可略窺其概要。
   白沙游子無聞居士因而感嘆之:
                     陰陽交替,
                     互補互藏,
                     實難窮盡;

                     五行相生,
                     一而化五,
                     如縷不絕。
    
    無聞居士又言:
                   中醫(yī)中藥同本,

                   陰陽五行共享,

                   而今藥缺五行,

                   奈何湯液經(jīng)方。
                       目   錄

1、 卷  首  語
2、 卷一   緒  論
3、 卷二   破解《湯液經(jīng)法圖》
4、 卷三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組方法則
   ⑴、 五(六)臟虛實病癥補瀉方證圖解第一
   ⑵、 外感天行方證圖解第二
   ⑶、 救五臟中惡卒死方證圖解第三
   ⑷、 古今醫(yī)案方證圖解第四
5、 卷四  《湯液經(jīng)法元始圖》與變體圖
6、 卷五   中藥藥物五行屬性歸類分析
   ⑴、 藥物五行屬性歸類法分析第一
   ⑵、 《輔行訣》醫(yī)方所用中藥之五行屬性歸類第二
7、 卷六   從《湯液經(jīng)法圖》管窺《伊尹湯液經(jīng)法》之辨證論治原則
8、 卷七   附錄一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9、 卷八   附錄二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藥物五行屬性歸類
10、卷 后 附 言

[ 本帖最后由 平淡的幸福 于 2009/12/22 09:52 編輯 www.med126.com]
-----------卷一   緒  論

   自《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以下簡稱《輔行訣》)行世以來,曾在中國乃至全球中(漢)醫(yī)藥界引起轟動,但對其研究者至今仍為數(shù)不多,特別是在現(xiàn)時,急功近利者多,而靜心究學(xué)者少;明知其書甚為寶貴,而由于時人對古文醫(yī)籍之文理難明,懼而拒之,此狀可嘆也。!
   吾得婺州雙溪無間居士傳授《商周乾坤圖》后,浸身心于是圖中,得益匪淺。商周乾坤圖乃成圖于殷商七千年前之中華元始乾坤圖(元始龍圖——易圖),至今已有萬余年矣。師門前輩無相僧于文革六年(1971)說:“商周乾坤圖乃天地吾人眾生宇宙萬物木石之運行脈動圖是也。中華商周乾坤圖乃真正之太極圖是也。此圖即舉世以為失傳的陳希夷易龍圖是也。趙宋時代周廉溪太極圖說及其太極圖,乃我中華乾坤圖之簡化圖是也。劉季東漢時代成書的《傷寒雜病論》,其傷寒六經(jīng),乃我中華乾坤六獸之簡化圖是也。”據(jù)吾研究,萬古之《商周乾坤圖》乃揭開華陽隱居陶弘景所撰《輔行訣》組方法則之唯一鑰匙,「無聞」利用業(yè)余時間為之編撰此文,以證《商周乾坤圖》之博大精深。
   本文分為五個部分進行闡述:
   第一部分以填補《湯液經(jīng)法圖》(以下簡稱《經(jīng)法圖》)中所缺之二字為綱,以分析《經(jīng)法圖》中五行生克制化關(guān)系為目,以《商周乾坤圖》之理法為經(jīng)緯,繪制《經(jīng)法圖》之變體圖,并進行驗證,完成破解《經(jīng)法圖》之目的。
   第二部分以繪制的《經(jīng)法圖》變體圖——《五行相生相克三五至精湯液經(jīng)法圖》之邏輯關(guān)系,解析《輔行訣》書中所載藥方之義理,完成破解《輔行訣》所言《湯液經(jīng)法》之組方法則,為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醫(yī)籍提供行之有效之工具。
   第三部分以復(fù)原的《經(jīng)法圖》之元始圖與簡化圖和變體圖作為本文以圖解圖之結(jié)果。
   第四部分是對中藥藥物五行屬性歸類之分析,從藥物酸辛苦咸甘五味,溫?zé)釠龊轿逍,白青黑紅黃五色,輕重緩急四態(tài),升降浮沉四氣等方面分析《輔行訣》中所載二十五味藥精五行屬性歸類之本義,并建立中藥的五行屬性歸類方法模型,完成對《輔行訣》醫(yī)方所用中藥的五行屬性歸類。
   第五部分討論從《湯液經(jīng)法圖》的功能效用中,發(fā)現(xiàn)太陽(手小腸、足膀胱)經(jīng)與厥陰(手心包、足肝)經(jīng)的是動是病之關(guān)系,從而管窺《伊尹湯液經(jīng)法》之辨證施治原則。
   筆者之家父為中藥師兼中醫(yī)師,家弟為中醫(yī)師并中藥師,而本人只是一名中醫(yī)藥愛好者,對博大精深之中華醫(yī)藥寶庫僅只一知半解,出于對祖國醫(yī)藥事業(yè)之熱愛而班門弄斧,獻丑于大家庭前,還請諸君見諒。
此文之解析僅為吾一家之觀點,正確與否觀者自參。
   筆者只是一名中醫(yī)藥愛好者,不是臨床中醫(yī)師,本文所著述的內(nèi)容純粹為理論研究,難免有偏頗不當(dāng)之處,如有醫(yī)家把此理論用于臨床,請務(wù)必先在自身實驗無誤后再行應(yīng)用。
   謹以此文作引玉之磚,期望能對祖國醫(yī)藥事業(yè)的興旺發(fā)達起一點推波助瀾之作用,也冀能得到專家學(xué)者之批評指正,共同探討,與時俱進。
   白沙游子無聞居士如是曰:

                      逢盛世承傳古技為今用,

                      振華夏引取西術(shù)為中用。

                      中華醫(yī)藥經(jīng)典流傳萬古,

                      中華醫(yī)藥術(shù)技造福人寰!
-----------卷二   破解《湯液經(jīng)法圖》

   欲解《輔行訣》之組方法則,必須首先破解《經(jīng)法圖》。為破解《經(jīng)法圖》,筆者依據(jù)《商周乾坤圖》之理法繪制黑白圖(圖1)一幀如下:
-----------h(huán)ttp://www。cntcm。org/cgi-bin/attachment.cgi?forum=61&topic=703&postno=&name=CEB4C3FCC3FB_1183780940&type=.jpg
-----------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注冊
回復(fù)引用

舉報返回頂部

平淡的幸福
  • 發(fā)短消息
  • 加為好友
平淡的幸福當(dāng)前離線
閱讀權(quán)限
10 
積分
26 
注冊時間
2009/12/5 
最后登錄
2012/2/8 
在線時間
310小時 
精華
日志
主題
帖子
26 

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 積分 26, 距離下一級還需 24 積分
6#
發(fā)表于 2009/12/22 09:18|只看該作者
(圖中加框之“酸”、“痙”二字,為吾與家弟方國偉所添,正確與否請看下文之求證。)

   為理清《經(jīng)法圖》中五行與五味之配屬關(guān)系,筆者把圖內(nèi)內(nèi)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線連接起來后,即可知該圖是表示五行之生克關(guān)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關(guān)系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如是,則“用金體”欄之內(nèi)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證:“用火體”欄中“咸”字與“用金體”欄中的“咸”字以直線相連,為火克金,克我之關(guān)系,欄中補入的“酸”字與“用木體”欄中的“酸字”用直線相連,為金克木,我克之關(guān)系,與其它欄目之五行制克關(guān)系相一致,因此,補入的“酸”字正確。為能清楚地反映斯圖之五行生克關(guān)系,筆者把圖1填入五色繪成彩色《經(jīng)法圖》(圖2)如下,完成破解斯圖之第一步。
-----------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注冊
回復(fù)引用

舉報返回頂部

平淡的幸福
  • 發(fā)短消息
  • 加為好友
平淡的幸福當(dāng)前離線
閱讀權(quán)限
10 
積分
26 
注冊時間
2009/12/5 
最后登錄
2012/2/8 
在線時間
310小時 
精華
日志
主題
帖子
26 

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 積分 26, 距離下一級還需 24 積分
8#
發(fā)表于 2009/12/22 09:20|只看該作者
健康商場善書免費結(jié)緣 玉歷寶鈔 壽康寶鑒 弟子規(guī) 無量壽經(jīng) 地藏經(jīng)
如何填補圖內(nèi)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須明白《經(jīng)法圖》之五行配屬關(guān)系。

《輔行訣》曰:
   經(jīng)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shù)。今者 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
   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樸為金,硝石為水。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五味[子]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白術(shù)為土,竹葉為金。
   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諸五臟六腑內(nèi)損諸病,學(xué)者當(dāng)深契焉。

《輔行訣》又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經(jīng)云: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經(jīng)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緩。故經(jīng)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經(jīng)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陶云:腎德在堅。故經(jīng)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金匱真言論、藏氣法時論》曰: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類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類火,心色赤。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類土,脾色黃。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類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其味咸,其類水,腎色黑。

   為解析《輔行訣》書中醫(yī)方所列之藥味,筆者摘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有關(guān)藥物之藥味于下。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曰:(按《輔行訣》之藥味分類法分類)
   味辛屬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溫。秦椒[木中火] 味辛溫。(蜀椒 味辛溫。)干姜[木中土] 味辛溫。細辛[木中金] 味辛溫。附子[木中水] 味辛溫有毒。
   味咸屬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溫。大黃[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澤瀉[火中土] 味甘寒。厚樸[火中金] 味苦溫?zé)o毒。消石[火中水] 味苦寒。鹵咸(戎鹽) 味苦咸寒。亭歷[火中火] 味辛寒。
   味甘屬土:人參[土中土] 味甘小寒。甘草[土中木] 味甘平。大棗[土中火] 味甘平。麥門冬[土中金] 味甘平。茯苓[土中水] 味甘平。
   味酸屬金:五味[金中金] 味酸溫。枳實[金中木] 味苦寒。豉(缺)[金中火] [大豆黃卷 味甘平無毒]。勺藥[金中土] 味苦。署豫[金中水] 味甘小溫。
   味苦屬水:干地黃[水中水] 味甘寒。黃芩[水中木] 味苦平。黃連[水中火] 味苦無毒。術(shù)[水中土] 味苦溫。竹葉[水中金] 味苦平。

   根據(jù)《輔行訣》與《內(nèi)經(jīng)》二書之說,筆者列表如下:
-----------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注冊
回復(fù)引用

舉報返回頂部

平淡的幸福
  • 發(fā)短消息
  • 加為好友
平淡的幸福當(dāng)前離線
閱讀權(quán)限
10 
積分
26 
注冊時間
2009/12/5 
最后登錄
2012/2/8 
在線時間
310小時 
精華
日志
主題
帖子
26 

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 積分 26, 距離下一級還需 24 積分
10#
發(fā)表于 2009/12/22 09:21|只看該作者
<pre id="yua00"><tfoot id="yua00"></tfoot></pre>
    <fieldset id="yua00"></fieldset>
  • <s id="yua00"><acronym id="yua00"></acronym></s>
      從上列表中可知,兩書的五行與五味之配屬不同,屬于不相同的五行歸類法(我國古代的五行配屬,可分為五大類,計二十五種,因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nèi),所以不予展開),但無礙于破解《經(jīng)法圖》,因此,按《輔行訣》之論述進行配屬。
         為求證填補《經(jīng)法圖》圈外所缺的是為“痙”字,筆者將《輔行訣》中所載的治療五臟虛實病癥的大瀉、大補湯方證錄之于下,以《經(jīng)法圖》之邏輯關(guān)系,按《商周乾坤圖•三五至精圖》(《方氏乾坤圖》)之邏輯思維進行分析。方證分析如下:

      一、肝之虛實為病
      《輔行訣》云:
         肝虛則恐,實則怒。
         肝病者,必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虛則  無所見,耳無所聞,心澹澹然如人將捕之。氣逆則耳聾,頰腫。治之取厥陰、少陽血者。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nèi),則胻善瘛,節(jié)時腫。
      陶云:肝德在散。故經(jīng)云: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
      《醫(yī)宗金鑒•三十五卷》曰:
         木亢太過,土受害矣,是我勝其我之所勝者也。 土之子金,承而制焉,則我畏我之所不勝,自然承受乃制,制則生化矣。
      《難經(jīng)•六十九難》曰:
         “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
      《難經(jīng)•七十五難》曰:
         “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
         【筆者對《難經(jīng)》中這兩句經(jīng)文的理解為,當(dāng)“我虛”時用“虛者補其母,子能令母實”;當(dāng)“我實”時則用“實者瀉其子,母能令子虛”。兩句經(jīng)文的運用在于主體的“我虛”還是“我實”。老祖宗們用詞講究對仗工整,其實這兩句經(jīng)文并無矛盾之處!

      1、大瀉肝湯
         治頭痛目赤,多恚怒,脅下支滿而痛,痛連少腹迫急無奈方:
         枳實(熬)[金中木]、  芍藥[金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黃芩[水中木]、  大黃 [火中木]、  生姜[木中土] (切,各一兩 )。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
      解析:
         肝實則怒,怒則為病曰“煩”,必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說文》曰:“煩,熱頭痛也,從頁從火,一曰焚省聲”。肝為木,按《經(jīng)法圖》圖示,用木體,右轉(zhuǎn)(陰退)為瀉。
         “肝實,頭痛目赤,多恚怒,脅下支滿而痛,痛連少腹迫急無奈”是病。
         肝病用木體,是病為肝木五行中之水亢太過,并伴土亢而克脾土中之火、水!按鬄a肝湯”方中芍藥為金中土,枳實為金中木,甘草為土中木,黃芩為水中木,大黃為火中木,生姜為木中土。《輔行訣》曰:“肝德在散。味酸皆屬金,以酸瀉之”,以脾土“土體”之子“金體”中之土、木(土體之火生金體之土、土體之水生金體之木),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體”中之水、土;《輔行訣》曰:“味甘皆屬土,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以“土體”中之木反侮“木體”中之土;《難經(jīng)》曰:“虛者補其母,子能令母實”,以木體之母“水體”中之木、之子“火體”中之木扶持“木體”中之木;《輔行訣》曰:“味辛皆屬木,以辛補之”,又怕制土太過以“木體”之土兼補“木‘本’體”中之土。
         肝實“‘木體’之水及土亢而木虛”是病則用“大瀉肝湯”是方,芍藥為君藥,枳實、甘草為臣藥,黃芩、大黃為佐藥,生姜為使藥,化甘除煩,治病去痛。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

      2、大補肝湯
         治肝氣虛,其人恐懼不安,氣自少腹上沖咽,呃聲不止,頭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嘔不能食,脈弱而結(jié)者方 :
         桂心[木中木]    干姜[木中土]    五味子[金中金](各三兩)  旋覆花[火中火]    代赭石(味苦寒)為[水中木](一方作牡丹皮,當(dāng)從)   竹葉[水中金](各一兩)   大棗[土中火](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當(dāng)從)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解析:
         肝氣虛,虛則其人恐懼為病曰“痞”,氣自少腹上沖咽,呃聲不止,干嘔不能食!墩f文》曰:“痞,痛也,從疒,否聲”。肝為木,按《經(jīng)法圖》圖示,用木體,左轉(zhuǎn)(陽進)為補。
         “肝氣虛,其人恐懼不安,氣自少腹上沖咽,呃聲不止,頭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嘔不能食,脈弱而結(jié)”是病。
         肝病用木體,是病為肝木五行中之木、土虛,火、金、水偏弱,更去克脾土之土、金、火。“大補肝湯”方中桂心為木中木,干姜為木中土,五味子為金中金,旋覆花為火中火,代赭石[味苦寒]為金中水,竹葉為水中金,大棗為土中火!遁o行訣》曰:“味辛皆屬木,以辛補之”,以“木體”之木、土補扶“木‘本’體”之木、土;《難經(jīng)•六十九難》曰:“虛者補其母”,《輔行訣》曰: “味苦皆屬水”,水生木,以“木體”之母“水體”之金扶助“木體”之金;《難經(jīng)•七十五難》曰:“子能令母實”,《輔行訣》曰:“味咸皆屬火”,以“木體”之子“火體”之火,扶助“木體”之火;以脾土“土體”之子“金體”之金、水(土體之土、金生金體之金、水)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體”中之木、火;并以“土體”之火反侮轉(zhuǎn)化“木體”之水克甘土。
         肝虛“‘木體’之木、土虛及火、金、水偏弱,而強克‘土體’之土、金、火”是病則用“大補肝湯”是方,桂心、干姜為君藥,竹葉、旋覆花為臣藥,五味子、代赭石為佐藥,大棗為使藥,化甘除痞,治頭眩,干嘔不能食之病。是方二君二臣二佐一使。

      二、心之虛實為病
      《輔行訣》云:心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內(nèi)痛,脅下支滿,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nèi)痛。虛則胸腹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jīng)手少陰、太陽,及舌下血者,其變,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則病心中痛,善悲,時眩仆,視有余不足而調(diào)之。
         經(jīng)云: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證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故經(jīng)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心胞氣實者,受外邪之動也,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善笑不休。虛則血氣少,善悲,久不已,發(fā)癲仆。

      1、大瀉心湯2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懣,口中苦,舌上生瘡,面赤如新妝,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黃連[水中火]  黃芩[水中木]      芍藥[金中土](各三兩)    干姜(炮)[木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大黃[火中木](各一兩)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解析:
         心胞氣實則心中怔忡不安,不安則為病曰“痞”,必胸膺痞懣,口中苦!墩f文》曰:“痞,痛也,從疒,否聲”。心為火,按《經(jīng)法圖》圖示,用火體,右轉(zhuǎn)(陰退)為瀉。
         “心實,則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懣,口中苦,舌上生瘡,面赤如新妝,或吐血,衄血,下血”是病。
         心病用火體,是病為心火五行中之金亢太過、并伴土亢,而木則虛,克肺金五行之木、水!按鬄a心湯2”方中黃連為水中火,黃芩水中木,芍藥為金中土,干姜為木中土,甘草為土中木,大黃為火中木!遁o行訣》曰:“味咸皆屬火,苦瀉之”,以肺金“金體”之子,“水體”中之木(金體之木生水體之火、金體之水生水體之木),承而制(化解咸火克酸金)之“火體”中之金、土;《輔行訣》曰:“心德在耎,以咸補之”,以“火體”中之木補扶“火(本)體”之木;《難經(jīng)•七十五難》曰:“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以“火體”之母“木體”之土瀉“火體”之土,子“土體”之木扶助“火體”之木,以“金體”中之土轉(zhuǎn)化“火體”之土、金克酸金。
         心實“‘火體’之金亢太過、并伴土亢,而木則虛,克肺金五行之木、水”是病則用“大瀉心湯2”是方,黃連為君,黃芩、芍藥為臣,干姜、甘草為佐,大黃為使,化酸除痞,治心實口苦或吐血之病。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

      2、大補心湯2
         治心中虛煩,懊怔不安,怔忡如車馬驚,飲食無味,干嘔,氣噫,時或多唾,其人脈結(jié)而微者方:
         代赭石(味苦寒) [金中水](燒赤,入酢漿中淬三次,打。一方作丹皮,當(dāng)從。)   旋覆花[火中火]  竹葉[水中金](各三兩)    豉[金中火](一方作山萸肉,當(dāng)從)    人參  [土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干姜[木中土](各一兩)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解析:
         心虛則煩懊不安,飲食無味,干嘔為病曰“滯”,必怔忡如車馬驚,氣噫,時或多唾!墩f文》曰:“滯,凝也,從水,帶聲”。 心為火,按《經(jīng)法圖》圖示,用火體,左轉(zhuǎn)(陽進)為補。
         “心虛,則心中虛煩,懊怔不安,怔忡如車馬驚,飲食無味,干嘔,氣噫,時或多唾,其人脈結(jié)而微”是病。
         心病用火體,是病為心火五行中之木、火虛,且水、土亦弱,強克肺金五行中之水、火、土!按笱a心湯2”方中代赭石為金中水,旋覆花為火中火,竹葉為水中金,豉為金中火,人參 為土中土,甘草(炙)為土中木,干姜為木中土!遁o行訣》曰:“味咸皆屬火,以咸補之”,以“火體”之火補“火(本)體”之火;以肺金“金體”之子“水體”中之金(金體之土生水體之金),承而制(化解咸火克酸金之土)之“火體”中之木;《難經(jīng)》曰:“子能令母實,虛者補其母”,以“火體”之子“土體”之土、木補扶“火體”之土、木,以“火體”之母“木體”之土補扶“火體”之土,以“金體”中之水、火反侮轉(zhuǎn)化“火體”之火克酸金之金。
         心虛“‘火體’五行中之木、火虛,且水、土亦弱,強克肺金五行中之水、火、土”是病則用“大補心湯2”是方,旋覆花為君,代赭石、豉為臣,炙甘草、干姜、人參為佐,竹葉為使,化酸除滯,治心中虛煩,飲食無味,脈結(jié)而微。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三、脾之虛實為病
      《輔行訣》云:脾實則腹?jié)M,飧泄;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脾病者,必腹?jié)M腸鳴,溏瀉,食不化;虛則身重,若饑,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腳下痛。
         邪在脾,則肌肉痛,陽氣不足,則寒中,腸鳴,腹痛。陰氣不足,則善饑。皆調(diào)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緩。故經(jīng)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1、大瀉脾湯
         治腹中脹滿,干嘔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木中水](一枚,炮)  干姜[木中土] (三兩)  黃芩[水中木]      大黃[火中木]      枳實[金中木]      甘草[土中木](炙,各一兩)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解析:
         脾實則腹?jié)M,飧泄為病曰“滯”,必腹脹不能食,欲利或利不止!墩f文》曰:“滯,凝也,從水,帶聲”。脾為土,按《經(jīng)法圖》圖示,用土體,右轉(zhuǎn)(陰退)為瀉。
         “脾實,則腹中脹滿,干嘔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是病。
         脾病用土體,是病為脾土五行中之火亢太過,水亦亢,而木虛弱,克腎水五行之金、火。“大瀉脾湯”方中附子為木中水,干姜為木中土,黃芩為水中木,大黃為火中木,枳實為金中木,甘草為土中木。《輔行訣》曰:“脾德在緩。味辛皆屬木,以辛瀉之”,以腎水“水體”之子,“木體”中之水、土(水體之火生木體之土、水體之金生木體之水),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體”中之火、水;《難經(jīng)》曰:“虛者補其母,子能令母實”,以“土體”之母“火體”之木,以“土體”之子“金體”之木扶助“土體”之木;以“水體”之木反侮轉(zhuǎn)化“土體”之木所克;《輔行訣》曰:“味甘皆屬土,以甘補之”,以“土體”中之木補扶“土(本)體”之木。
         脾實“‘土體’之火亢太過,水亦亢,而木虛弱,強克腎水五行之金、火”是病則用“大瀉脾湯”是方,附子為君藥,干姜為臣藥,黃芩、大黃、枳實為佐,甘草為使,化苦除滯,治腹脹干嘔不能食,欲利不得或利不止。是方一君一臣三佐一使。

      2、大補脾湯
         治脾氣大疲,飲食不化[消],嘔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動轉(zhuǎn),口中苦干渴,汗出,氣急,脈微而時結(jié)者方:
         人參 [土中土]  甘草[土中木](炙,各三兩)    干姜[木中土](三兩)    術(shù)[ 水中土]    麥門冬[土中金]  五味子[金中金]  旋覆花[火中火](一方作牡丹皮,當(dāng)從。各一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解析:
         脾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為病曰“燥”,必飲食不化,嘔吐下利,口苦干渴。《說文》曰:“燥,乾也,從火,喿聲”。 脾為土,按《經(jīng)法圖》圖示,用土體,左轉(zhuǎn)(陽進)為補。
         “脾虛,則脾氣大疲,飲食不化[消],嘔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動轉(zhuǎn),口中苦干渴,汗出,氣急,脈微而時結(jié)”是病。
         脾病用土體,是病為脾土五行中之土、木虛,金、火亦弱,而水卻旺,強克腎水五行之水、土、火、木!按笱a脾湯”方中人參為土中土,炙甘草為土中木,干姜為木中土,白術(shù)為水中土,麥門冬為土中金,五味子為金中金,旋覆花為火中火!遁o行訣》曰:“味甘皆屬土,以甘補之”,以“土體”中之土、木、金補扶“土(本)體”之土、木、金;《輔行訣》曰:“以辛瀉之”,腎水“水體”之子“木體”中之土(水體之火生木體之土),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體”中之水;以“水體”之土反侮轉(zhuǎn)化制約“土體”之土、木;《難經(jīng)》曰:“子能令母實,虛者補其母”,以“土體”之子“金體”之金、“土體”之母“火體”之火扶助“土體”之金、火。
         脾虛“‘土體’之土、木虛,金、火亦弱,而水卻旺,強克腎水五行之水、土、火、木”是病則用“大補脾湯”是方,人參為君藥,炙甘草、麥門冬為臣藥,白術(shù)、五味子、旋覆花為佐,干姜為使,化苦除燥,治飲食不化,嘔吐下利,口中苦干渴。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四、肺之虛實為病
      《輔行訣》云:肺虛則鼻息不利;實則喘咳,憑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氣,肩息,背痛,汗出憎風(fēng);虛則胸中痛,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干。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fā)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經(jīng)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1、大瀉肺湯
         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臥,大小便閉,身面腫迫滿,欲得氣利者方:
         葶藶子(熬)[火中金] 味辛寒。    大黃[火中木]  芍藥[金中土](各二兩)  甘草(炙)[土中木]  黃芩[水中木]  干姜[木中土](各一兩)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服。  
      解析:
         肺實則喘咳,憑胸仰息為病曰“燥”,必痰涎喘咳不得臥,便閉身面腫!墩f文》曰:“燥,乾也,從火,喿聲”。 肺為金,按《經(jīng)法圖》圖示,用金體,右轉(zhuǎn)(陰退)為瀉。
         “肺實,則胸中有痰涎,喘不得臥,大小便閉,身面腫迫滿”是病。
      肺病用金體,是病為肺金五行中之木亢太過,土亦亢,克肝木五行中之土、水!按鬄a肺湯”方中葶藶子為火中金,大黃為火中木,芍藥為金中土,炙甘草為土中木,黃芩為水中木,干姜為木中土!遁o行訣》曰:“肺德在收。味酸皆屬金,以咸瀉之”,以肝木“木體”之子“火體”中之金、木(木體之土生火體之金、木體之水生火體之木),承而制(化解酸金克辛木)之“金體”中之木、土;《難經(jīng)》曰:“母能令子虛,實者瀉其子”,以“金體”之母“土體”之木,以“金體”之子“水體”之木瀉“土體”之木;《輔行訣》曰:“味酸皆屬金,以酸補之”,以防克制肺金之土太過,以“金體”中之土補扶“金(本)體”之土。
         肺實“‘金體’之木亢太過,土亦亢,克肝木五行中之土、水”是病則用“大瀉肺湯”是方,葶藶子為君藥,大黃、芍藥為臣藥,炙甘草、黃芩為佐,干姜為使,化辛除燥,治便閉身面腫,痰涎喘咳不得臥。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

      2、大補肺湯
         治煩熱汗出,少氣不足息,口干,耳聾,脈虛而快者方:
         麥門冬[土中金]      五味子[金中金]      旋覆花[火中火](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當(dāng)從)   細辛[木中金](一兩)  地黃[水中水]  竹葉[水中金]      甘草[土中木](各一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解析:
         肺虛則鼻息不利,胸中痛為病曰“痙”,必少氣不足息,耳聾咽干。《說文》曰:“痙,彊急也,從疒,坙聲”。 肺為金,按《經(jīng)法圖》圖示,用金體,左轉(zhuǎn)(陽進)為補。
         “肺虛,則煩熱汗出,少氣不足息,口干,耳聾,脈虛而快”是病。
      肺病用金體,是病為肺金五行中之金大虛,木、水亦弱,強克肝木五行中之木!按笱a肺湯”方中麥門冬為土中金,五味子為金中金,旋覆花為火中火,細辛為木中金,地黃為水中水,竹葉為水中金,甘草為土中木!遁o行訣》曰:“肺德在收。味酸皆屬金,以酸補之”,以“金體”中之金補扶“金(本)體”之金;《難經(jīng)》曰:“虛者補其母,子能令母實”,以“金體”之母“土體”之金、木,以“金體”之子“水體”之金、水補扶“金體”之金、木、水;以肝木“木體”之子“火體”中之火(木體之木生火體之火),承而制(化解酸金克辛木)之“金體”中之金;以“木體”之金反侮轉(zhuǎn)化“金體”之金所克。
         肺虛“‘金體’之金大虛,木、水亦弱,強克肝木五行中之木”是病則用“大補肺湯”是方,五味子為君藥,麥門冬、旋覆花為臣藥,地黃、竹葉、甘草為佐,細辛為使,化辛除痙,治煩熱汗出,少氣不足息,口干,耳聾。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五、腎之虛實為病
      《輔行訣》云: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腹?jié)M,面色正黑,涇溲不利。
         腎病者,必腹大脛腫,身重,嗜寢;虛則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陰、股、膝攣,胻足皆痛。
         邪在腎,是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項強痛,時眩仆。取之勇泉,昆侖,視有余血者盡取之。
         陶云:腎德在堅。故經(jīng)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

      1、大瀉腎湯
         治小便赤少,時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如折,耳鳴者方:
         茯苓[土中水]    甘草[土中木]    大黃[火中木]  黃芩[水中木](各三兩)    芍藥[金中土]  干姜[木中土](各一兩)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溫服。
      解析:
         腎實則腹?jié)M,涇溲不利,面色正黑為病曰“痙”,必少腹迫滿而痛,腰如折,耳鳴。《說文》曰:“痙,彊急也,從疒,坙聲”。 腎為水,按《經(jīng)法圖》圖示,用水體,右轉(zhuǎn)(陰退)為瀉。
         “腎實,則小便赤少,時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如折,耳鳴”是病。
      腎病用水體,是病為腎水五行中之火亢太過,土亦亢,而木則虛,克心火五行中之金、水。“大瀉腎湯”方中茯苓為土中水,甘草為土中木,大黃為火中木,黃芩為水中木,芍藥為金中土,干姜為木中土。《輔行訣》曰:“腎德在堅。味苦皆屬水,以甘瀉之”,以心火“火體”之子“土體”中之水、木(火體之金生土體之水、火體之水生土體之木),承而制(化解苦水克咸火)之“水體”中之火、土;《難經(jīng)》曰:“母能令子虛,實者瀉其子”,以“水體”之母“金體”之土,以“水體”之子“木體”之土瀉“水體”之土;以“火體”之木反侮轉(zhuǎn)化“水體”之木所克;《輔行訣》曰:“味苦皆屬水,以苦補之”;以“水體”中之木補扶“水(本)體”之木。
         腎實“‘水體’之火亢太過,土亦亢,而木則虛,克心火五行中之金、水”是病則用“大瀉腎湯”是方,茯苓、甘草為君藥,大黃、黃芩為臣藥,芍藥為佐,干姜為使,化咸除痙,治小便赤少,時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如折,耳鳴。是方二君二臣一佐一使。

      2、大補腎湯
         治精氣虛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脈軟而快者方:
         地黃[水中水]  竹葉[水中金]  甘草[土中木](各三兩)    澤瀉[火中土]  桂枝[木中木]  干姜[木中土]  五味子[金中金](各一兩)
         上七味,以長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解析:
         腎虛則厥逆,腰腹、胻足痛,股膝攣為病曰“煩”,必精氣虛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墩f文》曰:“煩,熱頭痛也,從頁從火,一曰焚省聲”。 腎為水,按《經(jīng)法圖》圖示,用水體,左轉(zhuǎn)(陽進)為補。
      “腎虛,則精氣虛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脈軟而快者”是病。
         腎病用水體,是病為腎水五行中之土虛,而水、金、木亦弱,強克心火五行中之水!按笱a腎湯”方中地黃為水中水,竹葉為水中金,甘草為土中木,澤瀉為火中土,桂枝為木中木,干姜為木中土,五味子為金中金。以“水體”中之水、金補扶“水(本)體”之水、金;以“水體”之母“金體”之金,以“水體”之子“木體”之土、木補扶“水體”之金、土、木;以心火“火體”之子“土體”中之木(火體之水生土體之木),承而制(化解苦水克咸火)之“水體”中之土;以“火體”之土反侮轉(zhuǎn)化“水體”之水、金等所克。
         腎虛“‘水體’之土虛,而水、金、木亦弱,強克心火五行中之水”是病則用“大補腎湯”是方,甘草為君藥,地黃、竹葉為臣藥,桂枝、干姜、五味子為佐,澤瀉為使,化咸除煩,治精氣虛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根據(jù)以上“五臟虛實為病”的十個大補大瀉藥方之解析,筆者認為《經(jīng)法圖》中圈外所缺的為“痙”字,補入該字為正確,并按此方法解析《賦行訣》中的所有方證。
         為說明并詮釋上述方證之解析,筆者繪制《五行相生相勝三五至精湯液經(jīng)法圖》(圖3)如下:
      ...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