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教為了推行其和平理念,開示了一個理想君王形相――轉(zhuǎn)輪圣王。在轉(zhuǎn)輪圣王的統(tǒng)治下,人民和睦相處,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轉(zhuǎn)輪圣王處理國際事務的原則是:大國不能欺負小國,強國不能欺負弱國,各國一律平等,互不干涉內(nèi)政,和平共處。
fo教為了維護和諧理念,在僧團內(nèi)部制定了六和原則: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又向社會推行四攝原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fo教的和諧理念貫穿到家庭、單位、鄰里、國家等多個領域,內(nèi)容十分豐富。為了家庭和諧,夫妻之間要互敬互愛,關心教育好子女,子女要尊重服侍父母。在單位,老板要維護職工利益,分配適當工作,給予適當報酬。職工應當努力工作,盡職盡責。為了國家和諧,《本生經(jīng)》規(guī)定“十王法”:1、國王要豪爽、慷慨、慈善,為了人民利益而散財;2、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性;3、為了人民利益犧牲一切,包括個人的安樂、名聲,甚至于生命;4、誠實正直,不畏強暴,不徇私情,不欺騙人民大眾;5、仁慈溫厚;6、生活儉樸;7、無嗔無恚,亦無怨毒;8、不尚暴力,不僅本人不傷害他人,并盡力提倡和平,反對戰(zhàn)爭,反對用暴力傷害有情生命;9、忍耐、自制、寬容、諒解;10、治理人民,應與人民和諧相處,不違反人民的意愿。臣民應服從國王領導。
中國fo教禪宗繼承fo教維護和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發(fā)揚光大,《壇經(jīng)》有很多關于和諧的精彩論述。
禪宗的理論體系屬于真常唯心論,更傾向于中觀。禪宗原來用《楞伽經(jīng)》傳法,后來改為《金剛經(jīng)》。《楞伽經(jīng)》是唯識派所依據(jù)的六經(jīng)之一,《金剛經(jīng)》則屬于中觀理論體系。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是漸悟法門的理論依據(jù),中觀則為頓悟法門的理論依據(jù),慧能的頓悟法門突顯中觀的理論特點,其得法偈尤為突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得法偈充分體現(xiàn)中觀否定一切的理論特點。
中觀的否定論述方法,其核心內(nèi)容是為了破除人們的執(zhí)著,因為執(zhí)著是有情眾生貪欲、爭斗的主要原因,破除執(zhí)著的必然結果是和諧,這是肯定無疑的因果關系!秹(jīng)》之般若品稱:“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可見慧能把破除執(zhí)著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慧能所說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其核心內(nèi)容也是破除執(zhí)著,破除執(zhí)著的必然結果是和諧,慧能不厭其煩地反復強調(diào)這個問題!秹(jīng)》解釋說:“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丑,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并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焙εc惡,好與丑,冤與親等,這些對立的關系在禪宗看來,它們都是空,這就是中觀學派所說的不二法門。于《付囑品》他進一步提出36對法:“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圣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慧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這是36對法,外離相,內(nèi)離空。執(zhí)著就造成對立斗爭。泯除對立斗爭就是和諧。
慧能關于和諧的論述,不是空洞理論,他極力主張將這些理論付諸實踐,他于《般若品》有句名言:“fo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眆o教修行的最終目標是出世,要想出世,必須首先入世。修學fo法的最終目標是認識真諦,要認識真諦必須首先認識俗諦。要用真諦指導俗諦,通過俗諦認識真諦,俗諦是認識真諦的階梯,這就是人間fo教或人生fo教的理論基礎。
禪宗極力主張,利用這些和諧理論,指導人世間的實踐活動,指導人生。俗人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錯誤,并予以夸大,把芝麻看成西瓜。對自己的缺點錯誤卻習以為常,往往不覺察,或者認為是微不足道,把西瓜看成芝麻。這往往是人世間爭斗的主要原因。《壇經(jīng)》之般若品主張:“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每個人只需管好自己,從我做起,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合法。如果世間人都能如此,那當然是和諧社會。
《壇經(jīng)》之疑問品又說:“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鉆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nèi)非賢。”禪宗的這些倫理觀念,類似中國的仁義禮智信,這是造就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理念。
fo教的修行就是修心,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儒釋道,各有不同的側(cè)重點,儒家治世,道家治身,fo家治心。由此可見,修心是fo教的根本特點。不管修學哪一宗哪一派,都離不開修心。身口意三業(yè),最主要的是意業(yè)。意業(yè)正確,其他二業(yè)肯定是正確的。意業(yè)錯了,身、口二業(yè)必然是鍺誤的,這是顯而易見的普通道理。意業(yè)雖然名列第三,但從重要性來看,堪稱第一。禪宗主張消除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認為這些心是造成惡行的根本原因;勰芩f的自性皈依就是“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劣!倍U宗提示的這些道德主張,都是造就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