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葛花菜、葛乳、蛇菰 、螺絲起、葛菌、紅血蓮、葛蕈藥、菌藤菌、 地重樓、紅冬菰、鋪地開花、深山不出頭、石蓮花、土心肝、角菌 、角花、菖菌、地紅果、列當、球穗蛇菰 |
漢語拼音 | ge xu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蛇菰科植物紅冬蛇菰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草本,高2.5-9cm。根莖蒼褐色,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徑2.5-5cm,分枝或不分枝,表面粗糙,密被小斑點,呈腦狀皺褶;ㄇo長2-5.5cm,淡紅色;鱗狀苞片多少肉質,紅色或淡紅色,長圓狀卵形,聚生于花莖基部,呈總苞狀;ù菩郛愔辏ㄐ);花序近球形或卵圓狀橢圓形;雄花序軸有凹陷的蜂窠狀洼穴,雄花3數(shù),花被裂片3,聚藥雄蕊有3枚花藥,花梗自洼穴伸出;雌花子房黃色,著生于附屬體基部或花序軸表面上,花柱絲狀,附屬體暗褐色,倒圓錐形或倒卵形,頂端截形或中部突起,無柄或有極短的柄;ㄆ9-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600-2100m的蔭蔽林下較濕潤的腐殖土壤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秋、冬季采挖,除去泥土、雜質,陰干或鮮用。 |
采收和儲藏 | 八月采。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同屬植物日本蛇菰(Balanophora japonica Makino)中含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β-香樹脂醇(β-amyrin),棕桐酸(palmitic acid)[1,2],阿魏醛(ferulaldehyde),對香豆酸甲酯 (methyl p-coumarate),咖啡酸(caffeic acid),咖啡酸甲酯(methyl caffeate),主旋松脂酚(pinoresionol),沒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左旋落葉松脂醇(lariciresinol),蛇菰脂醛素(balanophonin),松柏成(coniferin),阿魏醛β-D-葡萄糖甙(ferulaldebgde β-D-glu-coside),左旋松脂酚β-D-葡萄糖甙(pinoresinol β-D-glucoside)[3],咖啡酸-β-D-葡萄糖酯(caffeic acid-β-D-glucosylester)[4]。日本蛇菰所含的(-)松脂酚-β-D-葡萄糖甙及咖啡酸卡-β-D-葡萄糖酯能抑制刀豆球蛋白A(Con A)誘導的大鼠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從而減輕炎癥反應[1]。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澀;性寒 |
歸經(jīng) | 肺;大腸經(jīng) |
功效 |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咳嗽咯血;血崩;腸風下血;痔瘡腫痛;梅毒;療瘡;小兒陰莖腫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 末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肺熱咳嗽吐血:葛菌、肺筋草、鹿銜草、巖白菜、白茅根、狗地芽根。 燉肉服。 (《四川中藥志》)②治腸風下血: 葛菌、老君須、棕樹根。煎水去藥渣,取藥液燉黃鱔服。 (《四川中藥志》)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綱目》:醒酒,治酒積。 2.《綱目拾遺》:解肌熱,散風火及陽明風熱癍疹。 3.《四川中藥志》:清肺熱,解熱毒。治咳嗽吐血,血崩及痔瘡腫痛。 4.《湖南藥物志》:指生蛇頭疔,小兒陰莖腫,搗爛敷患處。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綱目》:葛花菜,諸名山皆有之,惟太和山采取,云乃葛之精華也。秋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上,其色赤脆,蓋蕈類也。 2.《綱目拾遺》:葛花菜,名山皆有,亦產(chǎn)高州!痘浿尽,高州多種葛,雷州人市之為XIGU。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alanophora harlandii Hook. F. [Balania harlandii (Hook.f.)van Tiegh.」 |
科屬分類 | 蛇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