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金匱要略206年前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瓜蔞根6g,桂枝9g,芍藥9g,甘草6g,生姜9g,大棗12枚。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外患風(fēng)寒,發(fā)熱惡風(fēng),頭痛汗出,身體強(qiáng),幾幾然,脈沉遲而有力者。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上藥加水900ml,煮取300ml,分3次溫服,取微汗。汗不出,服頃啜熱粥發(fā)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小兒抽搐:應(yīng)用本方;瓜蔞根15g,桂枝8g,白芍12g,炙甘草6g,生姜6g,大棗5枚。氣虛加黨參;脾虛加白術(shù);血虛加當(dāng)歸;陰虛加石斛。水煎300ml,不拘時少量多次服,每日1劑。服藥期間忌食冷、油膩之物。治療小兒抽搐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1-6歲;病程1月至2年,均呈“慢驚風(fēng)”臨床表現(xiàn)。結(jié)果:治愈58例,2例無效,總有效率達(dá)96%,隨訪半年以上未見復(fù)發(fā)。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