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四川中醫(yī)1986,4(5):81 |
劑型 | 糖漿劑 |
藥物組成 | 金銀花20g,大青葉20g,荊芥12g,薄荷12g,桔梗12g,藿香12g,神曲12g,蟬衣12g,蘆根30g,甘草9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小兒外感熱病。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1歲以下者日服90ml,2-4歲口服120ml,大于5歲者日服180ml。藥后體溫不退者,劑量增加1/3-1/2,至體溫下降再恢復(fù)原劑量。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小兒外感熱病200例,男118例,女82例;年齡最小3個(gè)月,最大14歲;病程最短1日,最長(zhǎng)3日以上。療效標(biāo)準(zhǔn):藥后1日內(nèi)體溫降至正常者為速效;2日降至正常者為顯效;3日降至正常者為良效;4日降至正常者為有效;藥后36小時(shí)體溫不減或服藥后第4日體溫仍有反跳者為無效。結(jié)果:速效124例,占62%;顯效53例,占26.5%;良效16例,占8%;有效6例,占3%;無效1例。占0.5%;總有效率為99.5%。 又用本方治療小兒高熱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小1個(gè)半月,最大9歲;體溫均在39℃以上;發(fā)熱時(shí)間最短2小時(shí),最長(zhǎng)4日。結(jié)果:服藥后1日以內(nèi)體溫降至正常者為速效,共12例,占30%;2日降至正常者為顯效,共16例,占40%;3日降至正常者為良效,共6例,占15%;4日降至正常者為有效,共4例,占10%;服藥后36小時(shí)體溫不減為無效,共2例,占5%;總有效率達(dá)95%。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