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全在線
搜索更多精品課程:
熱 門:外科內科學婦產科兒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膚性病學骨科學全科醫(yī)學醫(yī)學免疫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急診醫(yī)學傳染病學醫(yī)學影像藥 學:藥理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物毒理學生物技術制藥生藥學中藥學藥用植物學方劑學衛(wèi)生毒理學檢 驗:理化檢驗 臨床檢驗基礎護 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 社區(qū)護理五官護理護理學內科護理護理管理學中 醫(yī):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學針灸學刺法灸法學口 腔:口腔內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復口腔組織病理生物化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病原生物學醫(yī)學生物學分析化學醫(yī)用化學其 它:人體解剖學衛(wèi)生統(tǒng)計學人體寄生蟲學儀器分析健康評估流行病學臨床麻醉學社會心理學康復醫(yī)學法醫(yī)學核醫(yī)學危重病學中國醫(yī)史學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精品課程 > 中醫(yī)學 > 瀘州醫(yī)學院 > 正文:中醫(yī)學電子教材:第四章  經絡學說
    

中醫(yī)學-電子教材基礎中醫(yī)學:

中醫(yī)學:電子教材基礎中醫(yī)學 第四章 經絡學說:第四章 經絡學說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tǒng)的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形體官竅、氣血津液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說。它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針灸學的理論核心。經絡學說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醫(yī)療實踐中,逐步總結形成的一種理論知識。它不僅較好地解釋了人體客觀存在的循經感傳現(xiàn)象,而且與藏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等相互輔翼,深刻地闡釋了人的生理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對臨床各科,尤其是

第四章 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tǒng)的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形體官竅、氣血津液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說。它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針灸學的理論核心。

經絡學說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醫(yī)療實踐中,逐步總結形成的一種理論知識。它不僅較好地解釋了人體客觀存在的循經感傳現(xiàn)象,而且與藏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等相互輔翼,深刻地闡釋了人的生理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對臨床各科,尤其是針灸、推拿、按摩、氣功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第一節(jié) 經絡的概念與經絡系統(tǒng)的組成

一、經絡的概念

經絡,即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lián)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調節(jié)機能平衡的通路系統(tǒng)。

經者,徑也,有路徑、途徑之意;經脈是經絡系統(tǒng)的主干。絡,有聯(lián)絡、網絡之意;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兩者相比,經脈較粗大,多縱行于軀體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絡脈較細小,常循行于體表淺部,縱橫交錯,網絡遍布于全身。通過經脈與絡脈的相互溝通與聯(lián)系,把人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聯(lián)結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從而確保了生命活動在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協(xié)調中正常進行。

二、經絡系統(tǒng)的組成

人的經絡系統(tǒng)主要由經脈系統(tǒng)和絡脈系統(tǒng)兩大部分組成。

(一)經脈系統(tǒng)

經脈系統(tǒng)分為正經與奇經兩類。

正經有十二,故又稱為“十二正經”或“十二經脈”,包括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共十二條經脈。十二正經均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與交接順序,在四肢的分布與走向有一定的規(guī)律,與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系,相互之間也有表里關系。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另外,與十二經脈相關的還有“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謂“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各別出的一條較大的分支。它們起自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上,具有加強十二正經中表里兩經在體內的聯(lián)系和補充十二正經的作用!笆浗睢,是十二經脈與筋肉的連屬部分,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jié)的體系。具有聯(lián)綴肢體、關節(jié)和主司運動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 “十二經筋”與“十二皮部”,都是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均從屬于十二經脈,也屬經脈系統(tǒng)。

奇經有八條,又稱為“奇經八脈”,即沖脈、任脈、督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它們具有統(tǒng)率、聯(lián)絡和調節(jié)十二經脈的作用。與十二正經不同的是,奇經的分布不像十二經脈那樣有規(guī)則,與臟腑沒有直接的屬絡關系,相互之間也無表里聯(lián)系。

(二)絡脈系統(tǒng)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別絡,是絡脈中的較大者,十二正經、督脈、任脈各別出一支,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具有加強互為表里的兩經在體表的聯(lián)系作用。浮絡,是循行于人體體表淺部,且浮而易見的絡脈。孫絡,是絡脈中較細小的分支,是最細小的絡脈。(圖4-1)

圖4-1 經絡系統(tǒng)圖

 

第二節(jié)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是人體經絡系統(tǒng)的主干與核心。

一、命名

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于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條經脈又分別屬于某一臟或某一腑。因此,十二經脈中每一條經脈的命名,都是依據(jù)其循行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內側(為陰)或外側(為陽)、所屬臟腑的名稱這三方面而命名的,其命名規(guī)律如下:

凡循行于上肢的經脈叫手經;循行于下肢的經脈叫足經。

凡循行于四肢內側面的經脈叫陰經;循行于四肢外側面的經脈叫陽經。內側面有前、中、后之分,分別為太陰、厥陰、少陰;外側面也有前、中、后之分,分別為陽明、少陽、太陽。

臟為陰,腑為陽。凡陰經都歸屬于某臟,凡陽經都歸屬于某腑。(表4-2)

表4-2 十二經脈名稱分類表

陰經

(屬臟)

陽經

(屬腑)

循行部位

(陰經行于內側,陽經行于外側)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上肢

前緣

手厥陰心包

手少陽三焦經

中線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后緣

足太陰脾經*

足陽明胃經

下肢

前緣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陽膽經

中線

足少陰腎經

足太陽膀胱經

后緣

*在內踝八寸以下,肝經循行在前緣,脾經循行在中線,至內踝上八寸處兩經交叉之后,脾經循行在前緣,肝經循行在中線。

二、走向與交接規(guī)律

十二經脈的走向與交接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靈樞·逆順肥瘦》說:“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即: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于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走向足趾末端,交于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于手三陰經。

三、分布規(guī)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有一定的規(guī)律。

頭部:手足陽明經行于額面部;手足少陽經行于頭側部;手足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和頭后部。由于手足三陽經均分布于頭面部,故有“頭為諸陽之會”之說。

軀干部:手三陰經均從腋下出于體表。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足三陽經中的陽明經行于前(胸腹面)、太陽經行于后(背面)、少陽經行于側面;足三陰經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十二經脈,自內向外分別分布有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

四肢部:陰經行于內側面,陽經行于外側面。內側三陰經的分布為太陰經行于前緣,厥陰經行于中線,少陰經行于后緣。外側三陽經分布為陽明經行于前緣,少陽經行于中線,太陽經行于后緣。其中,需注意的是在下肢內踝上八寸以下,肝經循行在前緣,脾經循行在中線,至內踝上八寸處兩經交叉;之后,脾經循行在前緣,肝經循行在中線。

四、表里配合

手足三陰三陽經,通過各自的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里相合”關系。(如表4-3)

表4-3 十二經脈表里關系表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陰心經

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陰腎經

相為表里的兩條經脈,分別循行于四肢內外兩側的相對位置,并于四肢末端交接,且各自絡屬于相為表里的臟或腑,即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這樣,既加強了表里兩經的聯(lián)系,又促進了相為表里的臟與腑之間,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協(xié)調與配合。在治療時,相為表里的兩經的腧穴可交替使用。

五、流注次序

十二經脈中的氣血運行,是按十二經脈的前后銜接的順序,依次流注而循環(huán)往復的。即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最后又回到肺經,首尾相貫,如環(huán)無端。(圖4-4)

圖4-4  十二經脈流注次序表

另外,全身氣血的運行,除按以上十二經脈的流注規(guī)律以外,尚有其他多種形式,如奇經八脈中的任督兩脈及沖脈要參與氣血的運行與調節(jié),全身經絡彼此之間眾多的相交、匯合、并融關系,也使得其脈氣交通而氣血流注。

 

 

 

 

 

 


第三節(jié)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

“奇”,是奇特、奇異之意,指這八條經脈既不直接隸屬于十二臟腑,又無表里相配關系,其分布和作用有異于十二正經。各經的命名則主要依據(jù)其功能分布而定。如督脈總領一身陽氣,為陽脈之督綱,故以“督”名之;任脈總任諸陰,對全身陰經脈氣有總攬、總任的作用,故以“任”名之;沖脈容納、調節(jié)十二經脈和五臟六腑的氣血,是總領諸經氣血之要沖,故以“沖”名之;帶脈回繞橫圍于腰腹,有如束帶,約束全身直行的陰陽諸經,因而稱之為“帶脈”;蹺脈交通一身陰陽之氣,調節(jié)肢體運動,故以“蹺”名之;陰維、陽維維系、聯(lián)絡全身的陰陽經脈以歸于任、督脈,故以“維”名之。

奇經八脈縱橫交叉于十二經脈之間,主要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密切與加強十二經脈之間的聯(lián)系。如陽維脈能維系諸陽經;陰維脈能維系諸陰經。帶脈能束約縱行諸經,并溝通彼此之間衛(wèi)生資格考試網的聯(lián)系。沖脈上下貫通,為全身血氣之要沖,滲灌三陰、三陽;督脈能總督一身之陽經;任脈能總任一身之陰經。  

第二,調節(jié)十二經脈的氣血。奇經八脈錯綜分布,循行于十二經脈之間,當十二經脈氣血旺盛有余時,則流注于奇經八脈,蓄以備用;當十二經脈氣血不足時,則從奇經八脈溢于十二經脈,以補充調節(jié)之。

第三,奇經與肝、腎、腦、髓、胞宮等臟腑有較密切的生理和病理上的聯(lián)系。如肝為藏血之臟,而沖脈為“血海”,肝的藏血、調血功能與沖脈有聯(lián)系。又如督脈與腎、腦、髓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任脈與胞宮妊娠也有一定關系等。

第四節(jié) 經絡的生理功能

1m.f1411.cn/Article/.溝通表里上下,聯(lián)系臟腑肢節(jié)  《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jié)!苯浗j具有聯(lián)系臟腑和肢體的作用。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雖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協(xié)同進行著有機的整體活動,使機體內外上下保持著協(xié)調統(tǒng)一,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這種相互聯(lián)系、有序配合主要是依靠經絡系統(tǒng)的聯(lián)絡溝通作用實現(xiàn)的。由于十二經脈及其分支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lián)系著臟腑器官,奇經八脈又溝通于十二經之間,經筋皮部還聯(lián)結了肢體、筋肉、皮膚,從而使人的各臟腑、組織、器官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

2.運行氣血、抗御外邪  氣血是機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經絡將氣血輸布周身,以溫養(yǎng)濡潤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所以《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边@就指明了經絡具有運行氣血,調節(jié)陰陽和濡養(yǎng)全身的作用。由于經絡能“行血氣而營陰陽”,營氣運行于脈中,衛(wèi)氣行于脈外,使營衛(wèi)之氣密布于周身,加強了機體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衛(wèi)機體的作用。故《靈樞·本藏》說:“衛(wèi)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

3.調節(jié)機能平衡  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之間,通過經絡相互溝通,以維持機體活動的協(xié)調平衡。在患病時,出現(xiàn)氣血不和及陰陽偏勝偏衰的證侯,可通過針灸等治療手段,激發(fā)經絡的調節(jié)作用,以“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靈樞·刺節(jié)真邪》),促使機體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

4.感應傳導作用

感應傳導是指經絡系統(tǒng)對于針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覺傳遞和通導作用。針刺中的“得氣”現(xiàn)象和“行氣”現(xiàn)象就是經絡傳導感應作用的表現(xiàn)。

第五節(jié)  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1.闡釋病理變化  由于經絡是聯(lián)系人體內外的通道,在正虛邪盛的情況下,經絡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當體表受到病邪侵襲時,可通過經絡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如外邪侵襲肌表,初見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疼等癥;由于肺合皮毛,外邪循經內舍于肺,繼而可見咳嗽、喘促、胸悶、胸痛等肺的病癥!端貑枴た姶陶摗氛f:“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敝赋隽私浗j是外邪從皮毛腠理內傳于臟腑的傳變途徑。內臟病變又可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組織器官,如肝病脅痛,腎病腰痛,心火上炎可致舌部生瘡,大腸、胃腑有熱可致牙齦腫痛等。

2.指導辨證歸經  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它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jù)疾病所出現(xiàn)的癥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lián)系的臟腑,作為辨證歸經的依據(jù)。例如,頭痛一癥,即可根據(jù)經脈在頭部的循行分布而辨別,其痛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多與少陽經有關,痛在頸項者多與太陽經有關,痛在巔頂者多與厥陰經有關。又如脅肋與少腹是肝經所過,故兩脅疼痛或少腹痛,多與肝經有關。

3.指導針灸治療與預防  針灸治病是通過刺灸腧穴,以疏通經氣,恢復調節(jié)人體臟腑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針灸選穴,一般是在明確辨證的基礎上,除選用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經取穴為主,即某一經絡或臟腑有病,便選用該經或該臟腑的所屬經脈或相應經脈的遠部腧穴來治療。《四總穴歌》所說:“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本褪茄浫⊙ǖ捏w現(xiàn)。此外,頭痛還可分經辨證治療,如前頭痛取手陽明經合谷穴、足陽明經內庭穴,側頭痛取手少陽經外關穴、足少陽經足臨泣穴,后頭痛取手太陽經后溪穴、足太陽經申脈穴。所有這些腧穴均不在頭上,但其所在經脈都循行上頭,所以可以用來治療頭痛。這就是經絡的作用。

臨床上還可以用調理經絡的方法預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可強壯身體、預防疾病;灸風門穴可預防感冒;常點按養(yǎng)老穴可美容肌膚和明目等。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