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官科病證
1. 目赤腫痛
目赤腫痛為多種眼部疾患中的一個急性癥狀。古代文獻根據(jù)發(fā)病原因、癥狀急重和流行性,又稱為“風熱眼”、“暴風客熱”、“天行赤眼”等。
目赤腫痛常見于西醫(yī)學的急性結膜炎、假性結膜炎以及流行性角膜炎等。
【辨證論治】
主癥: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眵多。兼見頭痛,發(fā)熱,脈浮數(shù),為風熱證;口苦,煩熱,便秘,脈弦滑,為肝膽火盛。
治則:清瀉風熱,消腫定痛。
處方:以手陽明、足厥陰、足少陰經(jīng)穴為主。針用瀉法,可有三棱針點刺出血。穴取合谷、太沖、風池、睛明、太陽。
方義:目為肝之竅,陽明、太陽、少陽經(jīng)脈均循行目系。合谷調(diào)陽明經(jīng)氣以瀉風熱。太陽、風池分屬肝膽兩經(jīng),上下相應,導肝膽之火下行。醫(yī).學.全.在線.網(wǎng).站.提供.晴明為足太陽、陽明交會穴,可宣瀉患部之郁熱。太陽以瀉熱消腫。
隨證配穴:風熱者,加少商、上星;肝膽火盛者,加行間、俠溪。
2. 耳鳴耳聾
耳鳴是耳內(nèi)鳴響,如聞蟬鳴或潮聲,其聲音忽高忽低,妨礙聽覺。耳聾是指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甚則聽覺完全消失。耳鳴往往是耳聾的先兆,耳鳴日久常可發(fā)展成耳聾。
西醫(yī)的少數(shù)聽覺器官發(fā)育不良所致的先天性耳聾、中耳炎、聽神經(jīng)病變、高血壓和某些藥物中毒引起的耳聾可與本病互參。
【辨證論治】
實證
主癥:突發(fā)耳鳴,耳聾,耳中悶脹或響聲不斷,聲響如蟬鳴或海潮聲,按之不減。肝膽火旺者多伴頭脹,面赤,口苦口淡,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弦滑。
治則:清泄肝膽或豁痰通竅。
處方:取手、足少陽、足陽明經(jīng)腧穴為主。用瀉法為主。耳周圍穴位可行平補平瀉法。穴取翳風、聽會、外關、足臨泣、耳門、中渚、丘墟、豐隆。
方義:手足少陽經(jīng)脈循行于耳之前后,故取手足少陽之翳風、聽會、耳門、外關、足臨泣、中渚、丘墟以疏通少陽之經(jīng)氣。本方既有局部穴位,又有遠端穴位,上下配穴以通上達下。中渚和丘墟還具有清泄肝膽之功;豐隆有清化痰熱之效。醫(yī).學全.在線www.med126.net
隨證選穴:肝膽火旺加行間、俠溪;痰熱郁結加勞宮配豐隆以泄熱豁痰而通竅。
虛證
主癥:耳鳴耳聾已久,或耳鳴時作時止,勞則加劇,多伴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虛煩失眠,遺精帶下,神疲納少,脈細弱等。
治則:補腎精益氣血。
處方:取足少陽、陽明、太陽經(jīng)腧穴為主,配合局部穴位。均用補法。氣虛、陽虛者可加灸法。穴取翳風、耳門、三陰交、太溪、聽會、關元、足三里。
方義:翳風、耳門、聽會通利耳竅。腎開竅于耳,腎虛則精氣不能上注于耳,所以補足少陰腎經(jīng)之原穴太溪以益腎精,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jīng)之交會穴,可以益腎健脾,有助于精血之生化。關元培補元氣配足三里增強其補虛之力。諸穴合用,共奏止鳴復聰之功效。
隨證選穴:虛煩失眠加大陵、神門;頭暈目眩加印堂、百會。
3. 鼻淵
鼻淵是以鼻流腥濁涕、鼻塞、嗅覺喪失等為主癥,重者稱為“腦漏”。
西醫(yī)的急慢性鼻炎、急慢性鼻竇炎可與本病互參。
【辨證論治】
實證
主癥:若肺經(jīng)風熱,鼻流黃涕,粘而量多,間歇或持續(xù)性鼻塞,嗅覺不靈,可有發(fā)熱,惡寒,頭痛,咳嗽,舌紅苔微黃,脈浮數(shù)。若膽經(jīng)有熱,鼻流黃濁稠涕如膿樣,有腥臭味,嗅覺減退,鼻塞,眉心部疼痛,口苦咽干,耳鳴目眩,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若脾胃濕熱,涕黃濁而量多,鼻塞重而持續(xù),不辨香臭,頭暈頭重,頭痛以前額較重,神疲倦怠,胸悶納呆,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則:清熱瀉火,宣通鼻竅。醫(yī).學全.在.線m.f1411.cn
處方:取陽明經(jīng)腧穴為主。針用瀉法。穴取合谷、迎香、上迎香、列缺、印堂。
方義:取列缺、合谷為遠部表里配穴,以清瀉肺熱;迎香挾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上迎香居兩側,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郁熱而通鼻竅之功效。
隨證選穴:肺熱配少商點刺出血,肝膽郁熱配行間,脾經(jīng)濕熱配陰陵泉,頭痛配風池、太陽。
虛證
肺脾氣虛
主癥:鼻塞頭昏,鼻涕混濁,時多時少,面色萎黃或白,少氣乏力,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則:補肺健脾,清化濕濁。
處方:取督脈、太陽經(jīng)腧穴為主。針用或補或瀉。穴取上星、迎香、百會、太淵、三陰交、足三里、肺俞。
方義:百會、上星通調(diào)氣血,宣貫陽氣。肺俞、太淵為俞原相配,補肺益氣。足三里、三陰交通運上下,健運中土。迎香為局部取穴。
隨證選穴:眉棱骨痛加攢竹;鼻塞重加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