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彎曲菌屬和幽門螺桿菌及檢驗 | 1.概述 | 概念 | 熟悉 | 1,2 |
2.彎曲菌屬、幽門螺桿菌 | (1)分類 | 了解 | 2,3 | |
(2)生物學性狀 | 掌握 | 2,3 | ||
(3)臨床意義 | 熟練掌握 | 4 | ||
(4)微生物學檢驗 | 掌握 | 3,4 | ||
二十二、厭氧性細菌及檢驗 | 1.概述 | (1)概念 | 熟悉 | 2 |
(2)分類標準及分類 | ||||
2.厭氧菌的分布與臨床意義 | (1)自然界和正常人體中的分布 | 了解 | 2 | |
(2)臨床意義 | 熟練掌握 | 3,4 | ||
3.厭氧菌標本的采集與運送 | (1)標本的采集方法 | 掌握 | 3 | |
(2)標本的運送與處理 | ||||
4.分離與鑒定 | (1)檢驗程序 | 掌握 | 3 | |
(2)檢驗方法概述 | ||||
二十三、需氧或兼性厭氧革蘭陽性桿菌及檢驗 | 1.概述 | 概念 | 熟悉 | 2,3 |
2.棒狀桿菌屬(白喉棒狀桿菌) | (1)生物學性狀 | 熟悉 | 3,4 | |
(2)臨床意義 | ||||
(3)微生物學檢驗 | ||||
3.炭疽芽胞桿菌 | (1)生物學性狀 | 熟悉 | 3 | |
(2)臨床意義 | ||||
(3)微生物學檢驗 | ||||
4.臘樣芽胞桿菌 | (1)生物學性狀 | 熟悉 | 4 | |
(2)臨床意義 | ||||
(3)微生物學檢驗 | ||||
5.產(chǎn)單核李斯特菌 | (1)生物學性狀 | 熟悉 | 3 | |
(2)臨床意義 | ||||
(3)微生物學檢驗 | ||||
二十四、分枝桿菌屬及檢驗 | 1.概述 | 概念www.med126.com | 熟悉 | 3 |
2.結核分枝桿菌 | (1)生物學性狀 | 掌握 | 3 | |
(2)臨床意義 | 熟練掌握 | 4 | ||
(3)微生物學檢查及方法學評價 | 熟練掌握 | 3,4 | ||
3.非典型分枝桿菌 | (1)概念、種類 | 熟悉 | 2,3 | |
(2)鑒別培養(yǎng)方法 | 3,4 | |||
(3)檢驗方法學評價 | 2 | |||
4.麻風分枝桿菌 | 概述 | 熟悉 | 3 | |
二十五、非發(fā)酵菌及檢驗 | 1.概述 | 概念 | 掌握 | 2,3 |
2.假單胞菌屬 | (1)概念 | 熟悉 | 2,3 | |
(2)分類 | 掌握 | 3 | ||
(3)銅綠假單胞菌、不動桿菌屬、嗜麥芽黃單胞菌、軍團菌屬的生物學性狀 | 掌握 | 3 | ||
(4)臨床意義和微生物學檢驗 | 熟練掌握 | 3,4 | ||
(5)微生物學檢驗 | 掌握 | 3,4 | ||
二十六、其他革蘭陰性桿菌及檢驗 | 1.概述 | 概念 | 熟悉 | 2,3 |
2.嗜血桿菌屬 | 生物學性狀、臨床意義、微生物學檢驗 | 熟練掌握 | 3,4 | |
二十七、衣原體及檢驗 | 1.概述 | (1)概念 | 熟悉 | 1,2 |
(2)命名與分類 | ||||
2.生物學性狀 | (1)繁殖周期與形態(tài)染色 | 掌握 | 1,3 | |
(2)抗原成分 | 掌握 掌握 | |||
(3)分離培養(yǎng) | ||||
(4)抵抗力 | 了解 | |||
3.臨床意義 | (1)沙眼衣原體 | 熟練掌握 | 2 | |
(2)鸚鵡熱衣原體 | ||||
(3)肺炎衣原體 | ||||
4.微生物學檢驗 | (1)直接鏡檢 | 熟練掌握 | 3,4 | |
(2)抗原檢測 | 熟練掌握 | |||
(3)核酸檢測 | 熟練掌握 | |||
(4)分離培養(yǎng) | 掌握 | |||
(5)抗體檢測 | 掌握 | |||
5.治療原則 | 概述 | 熟悉 | 2 | |
二十八、立克次體及檢驗 | 1.概述 | 立克次體共同特征與分類 | 熟練掌握 | 1,2 |
2.生物學特性 | (1)形態(tài)與染色 | 掌握 | 1,2 | |
(2)抗原構造 | 熟悉 熟悉 | |||
(3)培養(yǎng)特性 | ||||
3.致病性 | 概述 | 熟悉 | 2 | |
4.微生物學檢驗 | (1)標本的采集 | 熟悉 | 3,4 | |
(2)直接檢查 | 熟悉 | |||
(3)分離培養(yǎng) | 熟悉 | |||
(4)血清學檢測 | 掌握 | |||
二十九、支原體及檢驗 | 1.概述 | (1)概念 | 掌握 | 1,2 |
(2)分類與命名 | 熟悉 | 1,2 | ||
(3)生物學特性 | 掌握 | 1,2 | ||
(4)微生物學檢驗 | 掌握 | 3,4 | ||
2.肺炎支原體 | (1)生物學特性 | 掌握 | 2,3 | |
(2)致病性 | 掌握 | 2 | ||
(3)微生物學檢驗 | 熟練掌握 | 3,4 | ||
3.解脲脲原體 | (1)生物學特性 | 掌握 | 1,3 | |
(2)致病性 | 掌握 | 2,3 | ||
(3)微生物學檢驗 | 熟練掌握 | 3,4 | ||
4.其他支原體 | 簡介 | 熟悉 | 2,3 | |
三十、病原性放線菌及檢驗 | 1.放線菌屬 | (1)生物學特性 | 熟悉 | 2,3 |
(2)致病性 | 熟悉 | 2 | ||
(3)微生物學檢查 | 掌握 | 3,4 | ||
2.諾卡菌屬 | (1)生物學特性 | 掌握 | 2,3 | |
(2)致病性 | 2 | |||
(3)微生物學檢查 | 3,4 | |||
三十一、螺旋體及檢驗 | 1.概述 | (1)形態(tài)結構 | 掌握 | 1,2 |
(2)分類與命名 | 掌握 | 1,2 | ||
2.疏螺旋體屬(伯氏疏螺旋體、回歸熱螺旋體、奮森螺旋體) | (1)生物學特性 | 熟悉 | 1,3 | |
(2)致病性 | 2, | |||
(3)微生物學檢驗 | 3,4 | |||
3.鉤端螺旋體 | (1)生物學特性 | 掌握 | 1,3 | |
(2)致病性 | 2 | |||
(3)微生物學檢驗 | 3,4 | |||
4.密螺旋體屬 | 分類 | 掌握 | 1 | |
5.梅毒螺旋體 | (1)生物學特性 | 熟練掌握 | 1,3 | |
(2)致病性 | 2 | |||
(3)微生物學檢驗 | 3,4 | |||
6.其他密螺旋體 | 簡介 | 熟悉 | 2,3 | |
三十二、病毒感染的實驗診斷 | 1.概述 | 概念www.med126.com | 熟練掌握 | 1,2 |
2.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 | (1)病毒的大小、形態(tài) | 熟悉 | 1,2 | |
(2)病毒的結構 | 掌握 | |||
3.病毒的增殖 | (1)病毒復制周期 | 熟悉 | 1,2 | |
(2)頓挫感染 | ||||
(3)缺損病毒概念 | ||||
(4)干擾現(xiàn)象 | ||||
(5)兩種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細胞時的增殖 | ||||
4.噬菌體 | 概述 | 熟悉 | 1,2 | |
5.非尋常病毒 | (1)概述 | 熟悉 | 1,2 | |
(2)朊粒 | ||||
6.病毒的分類與命名 | 概述 | 熟悉 | 1,3 | |
7.病毒的實驗室診斷 | (1)標本采集運送 | 掌握 | 3,4 | |
(2)處理原則 | ||||
(3)培養(yǎng)方法 | ||||
(4)鑒定基本原則 | ||||
(5)顯微鏡檢查 | ||||
(6)病毒抗原檢測 | ||||
(7)病毒抗體檢測 | ||||
(8)病毒核酸檢測 | ||||
8.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冠狀病毒) | (1)生物學性狀 | 熟練掌握 | 2,3 | |
(2)微生物學檢查 | 3,4 | |||
(3)臨床意義 | 2 | |||
9.腸道病毒 | (1)生物學性狀 | 熟悉 | 1,3 | |
(2)微生物學檢查 | 3,4 | |||
(3)臨床意義 | 2,3 | |||
10.輪狀病毒 | (1)生物學性狀 | 掌握 | 1,3 | |
(2)微生物學檢查 | 3,4 | |||
(3)臨床意義 | 2,3 | |||
11.黃病毒(乙腦病毒、森林腦炎病毒、登革 | (1)生物學性狀 | 掌握 | 1,3 | |
(2)微生物學檢查 | 3,4 | |||
熱病毒) | (3)臨床意義 | 掌握 | 2,3 | |
12.出血熱病毒(漢坦病毒、新疆出血熱病毒) | (1)生物學性狀 | 熟悉 | 1,3 | |
(2)微生物學檢查 | 3,4 | |||
(3)臨床意義 | 2,3 | |||
13.皰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 | (1)生物學性狀 | 掌握 | 1,3 | |
(2)微生物學檢查 | 3,4 | |||
(3)臨床意義 | 2,3 | |||
14.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 | (1)生物學性狀 | 熟練掌握 | 1,3 | |
(2)微生物學檢查 | 3,4 | |||
(3)臨床意義 | 2,3 | |||
15.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 (1)生物學性狀 | 熟悉 | 1,3 | |
(2)微生物學檢查 | 掌握 | 3,4 | ||
(3)臨床意義 | 熟悉 | 2,3 | ||
16.狂犬病毒 | (1)生物學性狀 | 熟悉 | 1,3 | |
(2)微生物學檢查 | 3,4 | |||
(3)臨床意義 | 2,3 | |||
17.人乳頭瘤病毒 | (1)生物學性狀 | 熟悉 | 1,3 | |
(2)微生物學檢查 | 3,4 | |||
(3)臨床意義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