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侶山堂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清代尊經派醫(yī)學家代表人物 黃元御 軼事幾則
    

四圣心源:清代尊經派醫(yī)學家代表人物 黃元御 軼事幾則

黃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昌邑市黃家辛戈村人。清代著名醫(yī)學家,尊經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國醫(yī)學理論,對后世醫(yī)家影響深遠,被譽為“一代宗師”。
  黃元御為明代名臣黃福十一世孫。祖運貞,廩貢生,侯選訓導;叔祖運啟,順治戊戌科進士,官至兵科給事中;父鐘,邑庠生;兄德潤,增生;德淳,監(jiān)生。黃元御出身于這樣一個世代簪纓的書香門第,自幼深受家學影響。少年時代,其父為之延請僑寓昌邑的名儒于子遽先生為師,學習舉業(yè)制藝,遍覽經史著作,希望他能夠登科入仕,光耀門庭。黃元御也“常欲奮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效其先祖黃福,做出轟轟烈烈的勛業(yè)。
  雍正二年(1724),甫近弱冠之齡的黃元御考中邑庠生。雍正十二年(1734),黃元御三十歲,因用功過勤,突患眼疾,左目紅澀,白睛如血,不得已延醫(yī)就診。而庸醫(yī)誤用大黃、黃連等寒泄之劑,致脾陽大虧,數年之內,屢犯中虛,左目完全失明。科舉時代,五官不正,不準入仕,遭此劫難,黃元御的仕進之路被徹底斷送。在哀痛之余,他發(fā)憤立志:“生不為名相濟世,亦當為名醫(yī)濟人”,走上了棄儒從醫(yī)的道路。
  黃元御憑著深厚的文化功底,苦讀歷代中醫(yī)典籍,數年奮斗,浸浸有成,開始懸壺濟世。在行醫(yī)過程中他又不斷總結經驗,醫(yī)術精進,醫(yī)名大盛,時人將之與諸城名醫(yī)臧枚吉并稱“南臧北黃”。
  黃元御從醫(yī)伊始,是從研讀張仲景的《傷寒論》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匱玉函要略》,黃帝、岐伯《內經》,扁《難經》等中醫(yī)根本典籍。他奉仲景等四人為“醫(yī)門四圣”。他認為“四圣”之外,歷代名醫(yī)持論多有偏失,以至誤診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四圣“之書錯簡零亂,兼之歷代傳注謬誤所致。因此發(fā)愿致畢生精力,對“四圣”之書,從源到流,重加考訂,還其本來面目,以憑后世遵循。
  乾隆二年(1737),黃元御開始醞釀《傷寒懸解》一書的編著,并著手撰寫《素靈微蘊》,乾隆五年(1740)九月完稿,四卷二十六篇,在該書中黃元御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氣,扶陽抑陰”的診病理論。對于中氣他給予了形象的比喻:“精如果中之仁,氣如果中之生意,仁得土氣,生意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氣也。”有本于此,在施治中他始終貫徹了重視脾土、扶陽抑陰、厚培中氣的施治原則,這是他對祖國醫(yī)學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
  乾隆十三年(1748),黃元御游幕至清江陽邱,陽邱風景秀美,黃元御亦心清氣廓。期間,他南游會稽山,拜謁禹陵,自謂:“身登會稽,親探禹穴,目睹越國江山……乃有著作斐然之志!蓖晁脑拢_始撰著《傷寒懸解》,七月三日草成,計十五卷。八月下旬又撰成《金匱懸解》二十二卷,時年四十四歲。
  乾隆十四年春(1749),黃元御初草《四圣懸樞》一書,辨析瘟疫痘疹之義。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內外百病原始要終,僅草創(chuàng)大略篇目,因事輟筆。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黃元御北游至京,適乾隆帝有疾,眾太醫(yī)萎思無策,經舉薦,黃元御入宮視疾,藥到病除,以精湛的醫(yī)術得到了乾隆帝的特別青睞,親書 “妙悟岐黃”以為褒賞,并恩賜御醫(yī)。從此,黃元御開始了供職太醫(yī)院的生涯。
  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乾隆帝首次南巡,黃元御伴駕至杭州,期間著方調藥皆有神效,深得乾隆帝及內外臣工贊譽。四月間,黃元御乘閑便道至清江舊寓,繼續(xù)編寫《四圣心源》一書,“十得其九,厥功未竟”!傲聞h改《四圣懸樞》,謄清定稿。八月十五日開舟北上,回到京城。直至乾隆十七年(1752)十月,黃元御寫畢《天人解》一章,經過四年時間,《四圣心源》終于脫稿。在《天人解》中,他極力闡發(fā)《內經》:“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的觀點,高度重視陰陽五行學說的運用,并善與四時相聯(lián)系,從陰陽變化、五行生克、臟腑生成、氣血原本以及精神化生等方面闡述氣化自然的妙義,影響巨大。
  事君幾年中,黃元御并不得意,這種心情在《四圣心源·序》中說得非常明白:“顧自己巳以至壬申,歷年多矣,元草未就,則天既長與以窮愁之境,而不頻假以蕭閑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時非多,勖之而已。”繁庶之務使他沒更多的時間完成著述,黃元御為荒廢了這許多寶貴時光而深自惋惜。此后的日子里,他更是惜時如金,全身心地投入到著述中去。
  乾隆十八年(1753),黃元御四十九歲,春二月,取張仲景著作中的方藥加以箋解疏證,著《長沙藥解》四卷,載藥一百六十一種,方二百四十二首。乾隆十九年(1754)三月又撰成《傷寒說意》十卷。該書以傳經入說,辯論分析,多啟迪后學門徑。同年六月八日,撰成《玉楸藥解》八卷,以補《長沙藥解》之未備,他在該書中首創(chuàng)了用浮萍治療瘟疫的療法。至此,黃元御已完成醫(yī)書八部,即后世所稱《黃氏八種》,時年五十歲。因過度勞神,此時的黃元御已是身疲神怠,門人畢武陵請箋注《素問》、《靈樞》,“自唯老矣,謝曰不能”。
  乾隆二十年(1756)初春,在門人畢武陵的再次推請下,黃元御著手箋釋《素問》,至十一月書成,計十三卷,定名為《素問懸解》。此書中的“五運六氣,南政北政”之說,大為發(fā)前人之未及。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二日,黃元御完成《靈樞懸解》九卷,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用七日時間撰畢《難經懸解》二卷,此即所謂黃氏醫(yī)書三種,合前八種,共計十一種。另尚有《玉楸子堂稿》一書,為黃氏醫(yī)案、雜著。
  黃元御不但深于醫(yī)學,道學、經學造詣亦相當深厚。乾隆二十一年(1757)二月,他在從事醫(yī)著之余還應友人澹明居士之請寫了《道德經解》一書,詮釋其哲理,發(fā)揮其奧義。本年六月,又在精研易理十余年的基礎上完成《周易懸象》一書,闡發(fā)陰陽八卦爻辭變化之理。四庫館臣評其《周易懸象》謂“近人說《易》中,獨可謂學有根據!苯o予了很高的評價。
  乾隆二十二年(1758),黃元御在行醫(yī)、著述生活中因過度勞累,身體中虛,漸成重癥,抱病回到故里,居于昌邑城南隅書齋,至乾隆二十三年(1759)九月十七日戌時,溘然長逝,時年五十四歲,歸葬新郭祖塋。
  黃元御自三十六歲開始從事著述,苦心經營近二十年,著書十四種,他的醫(yī)書十一種在其去世后不久,即由四庫全書編修周永年進呈,全數收錄,民間亦有刊本,尤其是在江南等省,凡懸壺行醫(yī)者,無不知黃元御,被稱為“醫(yī)門大宗”、“一代之大醫(yī)”,其史事軼聞廣為傳載。宣統(tǒng)間《山東通志》,民國初年趙爾巽等《清史稿》皆為其立傳,民國十二年(1923)昌邑學商各界捐資為之修整墳園,呈請入祀鄉(xiāng)賢祠。并于懸城西南門外及墓地立碑志念。黃元御終于象其先祖黃福一樣,名列正史、身登鄉(xiāng)賢,垂范千秋。

授御醫(yī)”及“乾隆帝賜匾額”之事,傳說如下。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黃元御行醫(yī)北京,適遇乾隆皇帝病重。太醫(yī)院與京城名醫(yī)多方調治無效,帝疴漸沉,百醫(yī)束手無策。當時,宮中有一太監(jiān)為昌邑玉皇廟村人,深知元御醫(yī)術高超,便向朝廷推薦,詔進時黃氏辭曰:“敝乃草民,不懂軍臣大禮,恐萬歲見責,有欺君之罪!鼻〉蹅髦I:“免恕一切,至宮廷時對朕面只行叩首之禮。”并令侍官帶奉銀及綾羅緞匹為禮,再詔黃氏進宮。黃氏辭曰:“無功不受祿,敝乃布衣之士,豈敢接受。”帝怒,再賜以五品頂戴,按品賜銀,再次傳進。黃氏見再難推委,遂入宮。乾隆欲試其醫(yī)術高低,故虛設一帳,令宮女臥其內,只露一手于帳外,讓元御診脈。診畢退出,侍官請?zhí)幏剑溃骸褒報w鳳脈,無藥可醫(yī),恐不久于人世!笔坦倩刈,乾隆聞言心悅誠服,乃知其為良醫(yī),即令御診,診后帝問:“朕得何病,應用何方治療?”元御道:“萬歲小恙,乃七分藥毒三分病,須先進兩帖去藥毒,繼服一帖治所病!钡墼手Z,按方配服,病豁然而愈。乾隆帝大喜,賜以重金,元御皆堅辭不受,說: “吾非為官為錢,愿為社稷治病救人”;实郾忝胩t(yī)院為御醫(yī),并賜其楸木棋盤、玉石棋子一副,常與對弈,遂號玉楸子。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帝南巡,黃元御奉詔侍從,隨駕武林(杭州),治途為人治病屢驗,著方調藥皆神效;实鄹衅鋵W識,親書御匾“妙悟歧黃”,懸于太醫(yī)院門首。
  此雖系軼事傳說,然對黃元御醫(yī)術之精湛,性格之清高,乾隆帝這位明君的性格處事等,描述得極為精辟。參之黃元御《四圣心源》自序:“帝眷之隆,何可恃也”,當有一定的真實性,而非純系杜撰
  昌邑盛傳,黃氏鄉(xiāng)居時,其表兄孫某放道合,將詣江南上任,親友及地方官員縉紳紛紛登門相賀,車水馬龍,黃氏亦至,眾人皆有賀禮,孫某應接不暇,容光煥發(fā),至為欣喜。黃氏曰:“仁兄榮升外任,光宗耀祖,可喜可賀!愚弟無長物相賀,愿贈兄一脈。”對曰:“賤軀素健,一診何妨!痹\畢,黃氏正色曰:“仁兄兩年后將發(fā)搭背瘡!此瘡甚劇,性命攸關。余不能阻其發(fā),然可以藥移于兄之腿肚,則無大礙矣。發(fā)后兄自當延當地醫(yī)師施治,然必知此瘡由背移來者乃可服其藥,否則斷不可妄治!”孫某雖惡黃氏言語怪誕,然知其醫(yī)術精湛,也為之一震,乃請其書方。書畢,黃氏曰:“仁兄到任即服,切勿延誤時日,十劑為限!睂O某到任后,因忙于公務應酬,月余方憶起黃氏之囑,按方服之。兩年后左腿獨果出一瘡,日大日劇,奇痛難忍,眠食俱廢。急招當地名醫(yī)診視詢及此瘡系原發(fā)抑或由他處移來?眾醫(yī)皆茫然“移來”之問,均曰“原發(fā)”,而證危劇,不知何故,不服其藥。后一醫(yī)報名自薦,愿為其一診。診畢曰:“太尊此瘡,斷非原發(fā)乃高手以藥由背移至此!”孫某因盡告黃氏為其移瘡之事及所囑之言,恭請?zhí)幹。對曰:“余雖知此瘡由來,然遷延日久,證已大劇,愧無施治之術。為今之計,唯余親赴昌邑,面聆黃師高術,求靈藥一匙,而愈太尊貴恙!苯暇嗖財登Ю镏b,限于當時交通條件,赴昌邑求方,談何容易,不數日孫某瘡崩而歿。
  有睹“文革”中遺失之黃氏《玉楸子堂稿》者,謂書中之“移山填海方”,即黃氏贈孫某之方
  黃元御醫(yī)術精湛,治病如神之軼事傳說,至今在其故里流傳頗多。吳去疾《雪堂醫(yī)語》載昌邑劉樵山講述的黃氏治病軼事兩則如下。
  其一:黃氏鄉(xiāng)居,以醫(yī)負盛名。其女遠,生一子,出痘,勢甚危,抱歸求治。黃氏一見,即怒詈(li,音利),不過日晡(bu,讀第一聲,申時也),其速行!”其女長跪乞憐,黃氏不顧,呼人急駕騾車送之返。時赤日中天,輿人故遲遲其行,中途遇大雨,周身盡濕,輿人乃駕車回黃家,蓋黃氏預囑之也。時已日暮矣,黃氏率家人正佇立門外,燈籠相候,語之曰:“汝子生矣。此證內人已極,非用此法,不能挽救。吾默察天時,知今日午后必有大雨,故弄此狡獪(jiao kuai,音角快),不然,汝子豈能生哉!”遂處方與服,痘果透發(fā)而愈。
  其二:黃氏嘗夏月出行,有數人見其至,相與謀曰:“黃氏號為名醫(yī),吾儕(chai,音柴)蓋試之。”一人故仆地,急招黃氏診。黃氏曰:“此人僅能延數刻耳,哀哉!”群嗤之以鼻。黃氏曰:“毋!聽其預言。汝等初意,乃與余為戲也,不知今當夏月,濕熱交蒸,此人仆地之時,熱毒之氣已從口鼻吸入,內又有腸胃之病,感之而發(fā),其來也暴,非藥石所能瘳(chou,音抽)矣!北姴恍,黃乃行。未幾,其人果腹中絞痛,不數時即斃。人皆嗟嘆,共稱黃術如神
  黃元御五代傳人麻瑞亭(1903—1997),早年聽其業(yè)師李鼎臣講述過黃氏診病軼事一則,簡述如下。
  時年黃氏在太醫(yī)任上,沈陽一王爺之子病篤,遣人詣京,求乾隆帝委太醫(yī)往診,帝即命黃元御前往。即日起程,乘轎奔赴,夜不住驛,轎中假寐;食不下轎,果腹而已。至沈陽,直奔王府,報名而入,徑往正堂,王爺降階相迎。方落坐,黃氏未及請問,王爺即欲述其子病情。黃氏曰:“臣進府時,聞東廂有呻吟之聲,可是小爺?”王爺對曰:“正是!秉S氏曰:“無須診視,其肺已腐爛不堪,無藥可醫(yī),惜哉!”王爺聞言,面露驚愕之色,旋即面如冷鐵,起身曰:“先生少坐,本王去去卻回。未幾,侍者捧一盤呈與堂,視之,其內耐一腐爛人肺也,濁血流溢。黃氏大驚失色,方欲問其故,王爺已手握匕首而至,雙手及利刃盡染血污,抱拳稽首曰:”先生神明,本王佩服!適才已將犬子殺之,此乃其肺也,果如先生所言!秉S氏驚倒在地,面如土色,張口結舌,無言以隊。稍定,乞歸。王爺允請,黃氏即刻起程,形容一如赴沈急促之狀。至京,拜表奏乾隆帝診病及王爺殺子始末,謝罪并乞歸故里休養(yǎng)。帝不究其直言之罪,好言撫慰,準其所請。未及陛辭,即匆匆返籍,病臥不起。其子請問病由,黃氏祥告之,并曰:“為父已膽破神傷,醫(yī)藥無及,尚有百日陽壽,速請好友故舊一決!”果百日后而逝,時年五十有四。

黃元御
    1.“陽盛而病者,千百之一,陰盛而病者,盡人皆是”(《素問微蘊•臟象解》)。“人莫不病發(fā)于陰進而病愈于陽長”(《四圣心源•六氣解》)。
按:這些都是極端偏執(zhí)的一家之言,宜活看。筆者奇怪的是,黃元御自三十六歲開始從事著述,苦心孤詣近二十年,著書十四種,他的醫(yī)書十一種在其去世后不久,就被四庫全書編修周永年進呈,全數收錄,民間亦有刊本。尤其是在江南等省,凡懸壺行醫(yī)者,無不知黃元御,被稱為“醫(yī)門大宗”、“一代之大醫(yī)”,其史事軼聞廣為傳載。宣統(tǒng)間《山東通志》、民國初年趙爾巽等《清史稿》皆為其立傳,民國十二年(1923)昌邑學商各界捐資為之修整墳園,呈請入祀鄉(xiāng)賢祠。并于懸城西南門外及墓地立碑志念。這樣一位聲名成就都冠絕當世的醫(yī)學大家怎么會說出如此極端偏執(zhí)的話來呢?
原來黃元御是有切膚之痛的。黃氏原本是仕途之人,雍正十二年(1734),黃元御三十歲時,因用功過勤,突患眼疾,左目紅澀、白睛如血,不得已延醫(yī)就診。而庸醫(yī)誤用大黃、黃連等寒泄之劑,致脾陽大虧,數年之內,屢犯中虛,左目完全失明?婆e時代,五官不正,不準入仕。遭此劫難,黃元御的仕進之路被徹底斷送,在哀痛之余,他發(fā)憤立志:“生不為名相濟世,亦當為名醫(yī)濟人”,走上了棄儒從醫(yī)的道路。而這段親身經歷對于他以后學術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乾隆二年(1737),黃元御開始著手撰寫《素靈微蘊》,乾隆五年(1740)九月完稿,計四卷二十六篇。在該書中黃元御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氣,扶陽抑陰”的診病理論,大倡貴陽賤陰之說。
這段特殊經歷對其人生軌跡的巨大影響使他對寒涼滋潤之法深惡痛絕。心存成見使得黃氏失去了基本的公正,不僅理論上說出了上述偏執(zhí)之論,在對某些藥物的評價方面,也同樣走向了偏執(zhí)之路。對多數具有助陽補脾作用的藥物,往往大加贊揚,認為其有卻病延年之功,如對于溫陽健脾之肉叢蓉稱其有“補精益髓,悅色延年”之功,健脾利濕之茯苓稱之為“功標百病,效著千方”;對泄火滋潤之品則極力貶低,認為用之有夭人損命之慮,如對具有清心瀉火功用的人中白稱之為“以夭人命,甚可惡也”,象這樣的論述在《長沙藥解》及《玉楸藥解》中隨處可見,據此也可見黃氏貴陽賤陰思想之一斑。
我們學習前人的好經驗,但不要學他們的偏執(zhí)。
  2.“陰易盛而陽易衰,故濕氣恒長,而燥氣恒消,陰盛則病,陽絕則死,理之至淺,未尚難知,后世庸愚,補陰助濕,病家無不夭枉于滋潤,此今古之大禍也”(《四圣心源•六氣解》)。
  按:黃氏的主要學術思想除了力倡貴陽賤陰外,再就是重視顧護脾胃陽氣,崇尚溫陽補土。從病理上認為中氣虛衰、升降失常、百病由生,而導致中氣虛衰的病機主要為陽虛土濕,治療上以溫陽補土為大法,所以他又說“濕則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出此,以故醫(yī)家之藥,首在中氣”(《四圣心源•中氣》)。重視顧護脾胃陽氣是黃氏的長處,崇尚溫陽補土反對補陰滋潤則顯示了他的局限。早在明朝繆仲淳就提出了脾陰的重要性以及濫用香燥的危害:“世人徒知香燥溫補為治脾虛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潤益陰之有益于脾也”。其創(chuàng)制的資生丸是治療脾陰不足而兼有濕熱的經典名方,當代名醫(yī)岳美中先生對此方推崇備至。
    繆仲淳本在黃氏之前,黃氏未能正確理解和接納前人的寶貴經驗,卻說“土燥為病者,除陽明傷寒承氣證外不多見,一切內外感傷雜病,盡緣土濕”(《四圣心源•六氣解》),令人遺憾。
    更令人遺憾的是,今天的某些名家同樣未能正確理解和接納前人的寶貴經驗及教訓,也發(fā)表了一系列諸如“一切、、、,必須、、、”的武斷言論。也驗證了筆者前面所說的“無奈的輪回”,只是不知道是否還會無休止的持續(xù)。
總之,黃氏由于受時代的局限和其個人認識的偏面性,厚古薄今,對唐代以后醫(yī)家多持否定態(tài)度,其評論也多有失之過激,這些不能不說是他的不足之處。
-----------剛讀完《四圣心源》,對其方尚待驗證.樓主古文底子很深哪,對黃老軼事,行文之中,不疾不徐,娓娓道來,不由人擊節(jié)稱贊!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