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自應用于醫(yī)療實踐以來,傳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頗為盛行,在文獻中最早提及灸法的可見于《左傳》,記載魯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晉景公有病,請秦國的醫(yī)緩診治,醫(yī)緩說:“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治焉!边@里所說的“攻”即指艾灸,而“達”是指針刺。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就有灸法的記載!秲冉洝分杏嘘P灸法的記載就更多,《素問·異法方宜論篇》還指出灸法的產生與寒冷的環(huán)境條件和生活習慣及發(fā)病特點有密切關系。此外,還述及了灸法的適應怔、施灸順序、劑量、補瀉等,并將灸法與針法并提。
隨著醫(yī)療實踐的發(fā)展,以后歷代出現(xiàn)了許多針灸著作。 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唐代孫思逸《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針灸并用。唐代王燾《外臺秘要》則專門論述灸法而不言針法,可見其對灸法的重視。以后至清代眾多醫(yī)家無不注重灸法。
記載灸法的書籍除醫(yī)經、方書和各種綜合性針灸書之外,也出現(xiàn)了不少灸法的專著,遠在公元3世紀就有《曹氏灸方》,唐代有《骨蒸病灸方》,宋代有《黃帝明堂灸經》,《灸膏育俞穴法人《備急灸法》,元代有《
癰疽神秘灸經》,明清有《采艾編》、《太乙神針》、《神灸經論》等。
施灸的材料也越來越多樣化,除用艾以外,又有用硫磺、燈芯、
桑枝、
桃枝、黃臘、藥錠等來施灸,還有用藥未和
艾絨混合而成艾卷熏熨的雷火神針、太乙神針等。
灸法的操作也越來越豐富,從著膚灸發(fā)展到隔物灸,還有燈草蘸油點火在患者皮膚上直接燒的的“燈火灸”,有利用竹筒和葦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灸以治療耳病的筒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