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黃之證,多成于濕熱,諸治發(fā)黃之方,皆治濕熱之方也。 乃有本陽明病,其人蘊有濕熱而不發(fā)黃者,自當(dāng)另議治法,而陽明篇中亦曾載其治方矣。
《傷寒論》原文∶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節(jié)所謂脈浮者,乃病入陽明,而猶連太陽之府也。蓋太陽之病,在經(jīng)脈浮,在府亦脈浮,此因太陽 之府蘊有實熱,以致小便不利,而熱之入于陽明者,不能由太陽之府分消其熱下行,轉(zhuǎn)上逆而累及于肺,是 以渴欲飲水也。治以豬苓湯,是仍欲由太陽之府分消其熱也。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豬苓、茯苓,皆為滲淡之品,而豬苓生于楓下,得楓m.f1411.cn/hushi/根陰柔之氣,以其性善化陽,以治因熱小便不利 者尤宜,故用之為主藥。用澤瀉者,因其能化水氣上升以止渴,而后下降以利小便也。用滑石者,其性可 代石膏,以清陽m.f1411.cn/zhuyuan/明之實熱,又能引其熱自小便出也。用阿膠者,因太陽之府原與少陰相連,恐諸利水之 藥或有損于少陰,故加阿膠大滋真陰之品,以助少陰之氣化也。
點擊查看:<<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