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腰背病諸候(凡十論)
隋 巢元方
腎主腰腳。腎經(jīng)虛損,風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于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
診其尺脈沉,主腰背痛。寸口脈弱,腰背痛。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強痛。
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陰,少陰申也,七月萬物陽氣傷,是以腰痛。二曰風痹,風寒著腰,是以痛。三曰腎虛,役用傷腎,是以痛。四曰 腰,墜墮傷腰,是以痛。五曰寢臥濕地,是以痛。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云∶飯了勿即臥,久成氣病,令腰疼痛。
又曰∶大便勿強努,令人腰疼目澀。
又云∶笑多,即腎轉腰痛。
又云∶人汗次,勿企床懸腳,久成血痹,兩足重及腰痛。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一手向上極勢,手掌四方轉回,一手向下努之,合手掌努指,側身欹形,轉身向似看,手掌向上,心氣向下,散適,知氣下緣上,始極勢,左右上下四七亦然。去膊井、肋、腰脊痛悶。
又云∶互跪,長伸兩手,拓席向前,待腰脊須轉,遍身骨解氣散,長引腰極勢,然始卻跪使急,如似脊內(nèi)冷氣出許,令臂膊痛,痛欲似悶痛,還坐,來去二七。去五臟不和、背痛悶。
又云∶凡人常覺脊強,不問時節(jié),縮咽膊內(nèi),仰面努搏井向上也。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后急,不得先急后緩。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三七。除寒熱,脊、腰、頸痛。
又云∶長舒兩足,足指努向上,兩手長舒,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頭努脊,一時極勢,滿三通。動足相去一尺,手不移處,手掌向外七通。更動足二尺,手向下拓席,極勢,三通。去遍身內(nèi)筋脈虛勞,骨髓痛悶。長舒兩足,向身角上,兩手捉兩足指急搦,心不用力,心氣并在足下,手足一時努縱,極勢三七。去 、臂、腰疼、解溪蹙氣、日日漸損。
又云∶凡學將息人,先須正坐,并膝頭足,初坐,先足指指向對,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穩(wěn),須兩足跟向內(nèi)相對,坐上,足指外扒,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坐坐上,待共兩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足跟向上,坐上足指并反而向外,每坐常學。去膀胱內(nèi)冷,面冷風、膝冷、足疼、上氣、腰痛,盡自消適也。
腎主腰腳,而三陰三陽、十二經(jīng)、八脈,有貫腎絡受于腰脊者。勞損受于腎,動傷經(jīng)絡,又為風冷所侵,血氣擊搏,故腰m.f1411.cn/jianyan/痛也。陽病者,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陰陽俱受邪氣者,故令腰痛而不能俯仰。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伸兩腳,兩手指著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著,唾血、久疼愈又云∶長伸兩腳,以兩手捉足五指七通。愈折腰不能低仰也。
勞傷腎氣,經(jīng)絡既虛,或因臥濕當風,而風濕乘虛搏受于腎經(jīng),與血氣相擊而腰痛,故云風濕腰痛。
夫勞傷之人,腎氣虛損,而腎主腰腳,其經(jīng)貫腎絡脊,風邪乘虛卒入腎經(jīng),故卒然而患腰痛。
夫腰痛,皆由傷腎氣所為。腎虛受于風邪,風邪停積受于腎經(jīng),與血氣相擊,久而不散,故久腰痛。
腎主腰腳,腎經(jīng)虛則受風冷,內(nèi)有積水,風水相搏,浸積受于腎,腎氣內(nèi)著,不能宣通,故令腰痛。其病狀,身重腰冷,腹重如帶五千錢,如坐受于水,形狀如水,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久久變?yōu)樗。I濕故也。
腰者,謂卒然傷損受于腰而致痛也。此由損血搏受于背脊所為,久不已,令人氣息乏少,面無顏色,損腎故也。
腎氣不足,受風邪之所為也。勞傷則腎虛,虛則受于風冷,風冷與真氣交爭,故腰腳疼<目錄>卷之五\腰背病諸候(凡十論)
肝主筋而藏血。血為陰,氣為陽。陽氣,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陰陽和同,則氣血調適,共相榮養(yǎng)也,邪不能傷。若虛則受風,風寒搏受于脊膂之筋,冷則攣急,故令背僂。
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咳,汗出。陰氣擊受于肝,寒氣客于脈中,則血泣脈急,引脅與小腹。
診其脈弦而急,脅下如刀剌,狀如飛尸,至困不死。左手脈大,右手脈小,病右脅下痛。寸口脈雙弦,則脅下拘急,其人澀澀而寒。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卒左脅痛,念肝為青龍,左目中魂神,將五營兵千乘萬騎、從甲寅直符吏,入右脅下取病去。
又云∶右脅痛,念肺為白虎,右目中魄神,將五營兵千乘萬騎,從甲申、直符吏,入右脅下取病去。
脅側臥,伸臂直腳,以鼻納氣,以口出之執(zhí)業(yè)護士網(wǎng),除脅皮膚痛,七息止。
又云∶端坐伸腰,右顧視目,口納氣,咽之三十。除左脅痛,開目。
又云∶舉手交項上,相握自極。治脅下痛。坐地,交兩手著不周遍握,當挽。久行,實身如金剛,令息調長,如風云,如雷。
卷之五 消渴病諸候(凡八論)
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諸丸散,積經(jīng)年歲,石勢結受于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及至年衰,血氣減少,不復能制受于石。石勢獨盛,則腎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變多發(fā)癰疽,此坐熱氣,留受于經(jīng)絡不引,血氣壅澀,故成癰膿。
診其脈,數(shù)大者生,細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實牢大者死。
有病口甘者,名為何,何以得之。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于口,藏受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溢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fā)。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厥陰之病,消渴重,心中疼,饑而不欲食,甚則欲吐蛔。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法》云∶人睡臥,勿張口,久成消渴及失血色。
《養(yǎng)生方.導引法》赤松子云∶臥,閉目不息十二通,治飲食不消。
法云∶解衣 臥,伸腰 少腹,五息止。引腎氣,去消渴,利陰陽。解衣者,無使掛礙。 臥者,無外想,使氣易行。伸腰者,使腎無逼蹙。 者,大努使氣滿小腹者,即攝腹牽氣使上,息即為之。引腎者,引水來咽喉,潤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陰陽者,饒氣力也。此中數(shù)虛,要與時節(jié)而為避,初食后,大饑時,此二時不得導引,傷人。
亦避惡日,時節(jié)不和時亦避。導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法不使大冷大熱,五味調和。陳穢宿食,蟲蝎余殘,不得食。少眇著口中,數(shù)嚼少湍咽。食已,亦勿眠。
此名谷藥,并與氣和,即真良藥。
五臟六腑,皆有津液。若臟腑因虛實而生熱者,熱氣在內(nèi),則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數(shù)飲,其人必眩,背寒而嘔者,因利虛故也。
診其脈,心脈滑甚為善渴。其久病變,或發(fā)癰疽,或成水疾。
夫人渴病者,皆由臟腑不和,經(jīng)絡虛竭所為。故病雖瘥,血氣未復,仍虛乏也。
渴利者,隨飲小便故也。由少時服乳石,石熱盛時,房室過度,致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燥則渴,然腎虛又不得傳制水液,故隨飲小便。以其病變,多發(fā)癰疽。以其內(nèi)熱,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則津液竭,津液竭則經(jīng)絡澀,經(jīng)絡澀則榮衛(wèi)不行,榮衛(wèi)不行,則熱氣留滯,故成癰疽膿。
夫渴利病后,榮衛(wèi)虛損,臟腑之氣未和,故須各宣暢也。
渴利之病,隨飲小便也。此謂服石藥之人,房室過度,腎氣虛耗故也。下焦生熱,熱則腎燥,腎燥則渴。然腎虛又不能制水,故小便利。其渴利雖瘥,熱猶未盡,發(fā)于皮膚,皮膚先有風濕,濕熱相搏,所以生瘡。
內(nèi)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熱結受于腎,內(nèi)熱之所作也。所以服石之人,小便利者,石性歸腎,腎得石則實,實則消水漿,故利。利多不得潤養(yǎng)五臟,臟衰則生諸病。由腎盛之時,不惜其氣,恣意快情,致使虛耗,石熱孤盛,則作消利,故不渴而小便<目錄>卷之五\消渴病諸候(凡八論)
強中病者,莖長興盛不痿,精液自出是也。由少服五石,五石熱住受于腎中,下焦虛熱,少壯之時,血氣尚豐,能制受于五石,及至年衰,血氣減少,腎虛不復能制精液。若精液竭,則諸病生矣。
點擊查看:<<諸病源候論>>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