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所謂奔豚氣,與《難經(jīng)》腎積,其證不同,而如巢元方猶不免牽混,后世或以為疝氣之名,要在學人分別之焉。蓋其擴充仲景者,則寥寥罕聞爾。
源候 夫奔豚氣者,腎之積氣,起于驚恐憂思所生。若驚恐則傷神,心藏神也。憂思則傷志,腎藏志也。
神志傷動,氣積于腎,而氣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其氣乘心,若心中踴踴,如車所驚,如人所恐,五臟不定,食飲輒嘔,氣滿胸中,狂癡不定,妄言妄見,此驚恐奔豚之狀。若氣滿支心,心下悶亂,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極,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內(nèi)煩結(jié)痛,溫溫欲嘔,此憂思奔豚之狀。診其脈來觸祝觸祝者,病奔豚也。(《病源論》)(按∶若心中踴踴以下,《外臺》引《短劇文》有少異,又車字作事字是,蓋此段義不無疑,姑存之。)
治方 《肘后》療卒厥逆上氣,氣支兩脅,心下痛滿,淹淹欲,絕此謂奔豚,病從卒驚怖憂迫得之,氣從下上,上沖心胸,臍間筑筑發(fā)動有時,不療殺人方。
甘草(二兩炙) 人參(二兩) m.f1411.cn/sanji/吳茱萸(一升) 生姜(一斤) 半夏(一升) 桂心(三兩)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藥須預蓄,得病便急合服之。(《千金方》桂五兩,甘草三兩。
張文仲同。)(《外臺》)《千金》名奔氣湯。(今本甘草二兩)(按∶此系吳茱萸湯加減方。)
《廣濟》奔豚氣在心,吸吸短氣,不欲聞人語聲,心下煩亂不安,發(fā)作有時,四肢煩疼,手足逆冷方。
李根白皮(八兩) 半夏(七兩洗) 干姜(四兩)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兩炮) 桂心(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分三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外臺》)《圣惠》治奔豚氣,臍腹脹痛,翕翕短氣,發(fā)作有時,四肢疼悶,甘李根散,于本方去茯苓、甘草,加吳茱萸、當歸、檳榔。
《短劇》療卒傷損,食下則覺胸中偏痛栗栗然,水漿下亦爾,問病與相應,急作此方。
生李根(一斤細銼之) 麥門冬(一斤去心) 人參(二兩) 桂心(二兩) 甘草(一兩炙)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范汪同。(《外臺》)
《短劇》牡蠣奔豚湯,療奔豚氣,從少腹起憧胸,手足逆冷方。
牡蠣(三兩熬) 桂心(八兩) 李根白皮(一斤切) 甘草(三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七升,煮取李根白皮得七升,去滓內(nèi)余藥,再煮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再。(同上)
治奔豚氣,上下沖走,悶亂面青,宜服此方。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熱服。(《圣惠》)
又方。
檳榔(三枚搗羅為末) 生姜汁(半合)
上件藥,以童子小便一大盞微過。入前藥二味,攪令勻,分為三服,如人行五六里,進一服,須臾下利為效。(同上)(先教諭曰∶此《外臺》治香港腳沖心方。又《千金》治胸腹背閉滿,上氣喘息,下氣湯方,大腹檳榔二七枚,杏仁四七枚, 咀,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醫(yī)林方》備急壓氣散,于本方加紫蘇穗,水煎(不用童便)。
代赭石湯,治逆氣上沖,奔遍息道,滯塞不通。
代赭石(打碎二兩) 陳皮 桃仁(炒) 桂 吳茱萸(鹽炒各半兩)
上各銼碎,每服秤二兩,水三大盞,生姜三分切,同煎至一盞,其下去滓,食前溫服,一日一服。(《御藥院方》)
牽牛丸(當作散),治氣筑奔沖不可忍。
黑牽牛(半兩紙箱內(nèi)或銀石器中炒黃色) 檳榔(一分銼)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濃煎紫蘇、生姜湯調(diào)下。(《衛(wèi)生家寶》)(按∶此不必奔豚,姑附于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