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元化曰∶疔有五色屬五臟。紅屬心,發(fā)于舌根;青屬肝,發(fā)于目下;黃屬脾,發(fā)于口唇;白屬肺,發(fā)于右鼻;黑屬腎,發(fā)于耳前。以種類言之。
孫真人《千金方》論疔瘡一十三種∶一曰麻子疔,其狀肉起,頭如黍米,色稍黑,四邊微赤多癢。(忌食麻子油,衣麻衣,入麻田中行。)二曰石疔,其狀皮肉相連,色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微痛。(忌瓦礫磚石之屬。)三曰雄疔,其狀 起頭黑靨,四畔仰 將起,有水出色黃,大如錢孔形高者。(m.f1411.cn/pharm/忌房室。)四曰雌疔,其狀瘡稍黃,向里壓亦似灸瘡,四邊漿起,心凹色赤如錢孔者。(忌房室。)五曰火疔,其狀如湯火燒灼,瘡頭黑靨,四邊有煙漿,又如赤粟米者(忌火燒烙)。六曰爛疔,其狀色稍黑,有白斑,瘡中有膿水流出,瘡形大小如匙面者。(忌熱食爛物。)七曰三十六疔,其狀頭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及到十,若滿三十六,藥所不能治,未滿三十六可治。
(忌嗔怒、蓄積愁恨。)八曰蛇眼疔,其狀瘡頭黑,皮浮生,形如小豆,狀似蛇眼大,體硬。(忌惡眼人看,并嫉妒人見,忌毒瘡。)九曰鹽膚疔,其狀大如匙面,四邊皆赤,有黑粟粒起大。(忌食鹽。)十曰水洗疔,其狀大如錢形,如錢孔,頭白里黑靨汁出,中硬。(忌飲漿水,水洗,渡河。)十一曰刃鐮疔,其狀闊狹如薤菜大,長一寸,左側(cè)肉黑如燒烙。(忌刺及刀鐮切割、鐵刃所傷,可以藥治,不可亂攻。)十二曰浮漚疔,其狀瘡體圓曲,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菜大,肉黃外黑,黑處刺之不痛,黃處刺之痛。十三曰牛狗疔,其狀肉色 起,掐不破。以上疔瘡十三種,初起瘡心先癢后痛,先寒后熱,熱定則寒,多四肢沉重,心驚眼花。若重者則嘔逆,嘔逆則難治。麻子疔一種,始終惟癢。以上忌禁者,不得觸犯,如觸犯者,發(fā)作難治。惟浮漚、牛狗二疔無所禁忌,縱不醫(yī)亦不害人,其狀寒熱與諸疔不同,故不殺人也。凡疔起后,背強(qiáng)瘡?fù)礃O甚不可忍者,是觸犯禁忌,以此為辨。(此條與《外臺(tái)秘要》《神巧不全》所論頗同。)
王肯堂曰∶疔之四圍有赤腫,名曰護(hù)場,為可治。疔之四圍無赤腫,名曰不護(hù)場,不可治。(準(zhǔn)繩)
又曰∶瘡證急者有應(yīng)。如生一疔之外,別處肉上再生一小瘡即是有應(yīng),可用針挑破護(hù)場;瘡四圍有赤腫,生多瘡者謂之滿天星,飲食如常,頭痛身熱手足溫。
陳實(shí)功曰∶疔瘡有朝發(fā)夕死,隨發(fā)隨死,誠外科證中迅速之病也。凡治此證,貴在乎早。如在頭面,頭乃諸陽之首,亢陽熱極所致。其形雖小,其惡甚大,再加艾灸,火益其勢,逼毒內(nèi)攻,反為倒陷走黃之證作矣;既作之后,頭面耳項(xiàng)俱能發(fā)腫,形如胖尸,七惡頓起,治雖有法,百中難保一二,不可不慎。(《正宗》)
又曰∶毒發(fā)于心經(jīng)者,生為火焰疔。多生心臟之俞募井之端,唇口手掌指節(jié)或手之小指。初生一點(diǎn)紅黃小泡,抓破痛癢非常,左右肢體麻木,心煩發(fā)躁,言語昏憒。
又曰∶毒瓦斯發(fā)于肝經(jīng)者,生為紫燕疔。多生手足腰脅筋骨之間,或足大指。初生便是紫泡,次日破流血水,三日后串爛筋骨,疼痛苦楚,眼紅目暗,指甲純青,睡語驚惕。
又曰∶毒瓦斯發(fā)于脾經(jīng)者,生為黃鼓疔。初生黃泡光亮明潤,四面紅色纏繞,多生口角腮顴,眼胞上下及太陽正面之處。便作麻癢,繃急硬強(qiáng),重則惡心嘔吐,煩渴干噦。
又曰∶毒瓦斯發(fā)于肺經(jīng)者,生為白刃疔。多生手大指。初生白泡,頂硬根突,破流脂水,癢痛驟然,易腐易陷,腮損咽焦,毛聳肌熱,咳吐膿痰,鼻掀氣急。
又曰∶毒瓦斯發(fā)于腎經(jīng)者,生為黑 疔。多生耳竅、胸腹、腰腎,及足小指涌泉偏僻軟肉之間。初生黑斑紫泡,毒串皮膚,漸至肌肉,頑硬如釘,痛沏骨髓;重則手足青紫,驚悸沉困,軟陷孔深,目睛透露。
又曰∶紅絲疔起于手足節(jié)間。初起形似小瘡,漸發(fā)紅絲上攻手膊,或攻大腿,令人寒熱,惡心嘔吐。遲者紅絲至心,常能壞人。急用針于紅絲盡處挑斷出血,尋至疔上挑破,插入蟾酥條,膏蓋,內(nèi)服蟾酥丸發(fā)汗,追出疔根,得膿自愈。
又曰∶唇下疔又名馬口疔。
又曰∶手掌心疔又名擎珠疔。
又曰∶患疔經(jīng)五六日不瘥,目中見火光,心神昏昧,口干心煩,嘔吐不定,皆屬疔毒內(nèi)陷,均須速治。
馮魯瞻曰∶疔者,經(jīng)曰∶膏梁之變。蓋因膏梁之人皮肉濃密,內(nèi)多滯熱,故變?yōu)轲。然古方?jì)有一十三種,三十六疔之分,總由臟腑積受熱毒,邪氣搏于經(jīng)絡(luò),以致血凝毒滯,注于毛孔、手足、頭面,各隨臟腑部位而發(fā)。其形如粟米,或痛或癢,漸至遍身麻木,頭眩寒熱,時(shí)生嘔逆,甚則四肢沉重,心驚眼花,經(jīng)雖所載疔色有五,以應(yīng)五臟,其實(shí)紫黑及黃泡者居多,先癢后痛,先寒后熱也。宜內(nèi)服發(fā)散解毒攻托之劑,外敷拔毒菊花葉、蒼耳草之類。大概疔已成膿,則毒已外泄,可無他慮。惟在初起,最宜謹(jǐn)慎,疔毒攻心,禍如反掌。蓋疔由心火蘊(yùn)結(jié),故其疼痛異常,為害甚速,病患口嚼生豆,不覺豆腥者即是也。若于耳后方圓一寸發(fā)者尤甚。蓋水枯火熾之極也,不可妄動(dòng),如抓破見風(fēng)毒,即內(nèi)攻不救。(《錦囊》)
又曰∶紅絲疔者,又名血絲疔,發(fā)于兩手指,而作紅絲,漸漸行至關(guān)節(jié),勢必殺人?上纫跃扎住紅紋之處,次將銀針砭去惡血,以藥涂之,上者血紅,次者血紫,下者血黑。若一失治,則稽留不散,輕則爛傷墮指,重則入腹而死。
又曰∶《內(nèi)經(jīng)》以白疔發(fā)于右鼻,赤疔發(fā)于舌根,黃疔發(fā)于口唇,黑疔發(fā)于耳門,青疔發(fā)于目下,蓋取五色以應(yīng)五臟,各有所屬部們。又有發(fā)于或肩或背,或腰或足,發(fā)無定處。如在手、足、頭、面、骨節(jié)間者最急,其余猶可緩也。
李東垣曰∶疔上按之磣痛應(yīng)心者,是疔也。秋冬寒毒久結(jié)皮膚中,變作疔瘡,不急治之,日夜根長,流入諸脈數(shù)道,如箭入身,顫掉不已。若不慎口味房室,死不旋踵。(《精義》)
申斗垣曰∶夫疔瘡取治,其法不一,當(dāng)先看其緩急。如緩者,一日瘡 白色而小,二日色白微大,三日色微紫,四日色真紫,此候之緩也;急者五日色青紫小,六日色深青大緊,七日色黑如火灸瘡之狀,此最急之候。假如身上生一瘡,而他處又生一小瘡,為之應(yīng)候。先用針挑破小瘡,則泄其毒謂之可治;若只有一疔,他處無小瘡,謂之無應(yīng)候,不可治。疔無應(yīng)候,是毒瓦斯之甚,故不可治也。大抵疔瘡四圍有紅赤腫者,名曰有護(hù)場。如疔瘡四圍不赤腫者,即是不護(hù)場,不可治也;有護(hù)場方可治也。疔之生者,身熱頭疼,手足溫暖,飲食如常,是常疔也。疔之危者,眼轉(zhuǎn)大渴而喘,唇面青,不進(jìn)食,五心腫,無有脈,四肢冷,不起床,不精神,腹痛甚于常,是有內(nèi)疔也。(《啟玄》)
周文采曰∶凡療疔瘡,皆宜刺瘡中心至痛處,又刺四邊十余下,令血出,去盡惡血,敷藥。藥力得入針孔中方佳,若藥不達(dá)中,藥力難達(dá),反致誤事。又看口中頰邊舌上,有赤黑如珠子者,是疔也。(《集驗(yàn)》)
《養(yǎng)生篇www.med126.com》曰∶人汗入肉,食之則生疔瘡,不可不慎。
竇漢卿曰∶凡疔瘡針刺患人手足中指不痛者,難治。又曰∶如疔在頭面、手足、骨節(jié)間者,甚急。又曰∶疔瘡頭陷碧綠色者,不可用針刀出血。又曰∶疔瘡日久潰爛者,不可用針出血,只可用刀割去腐肉。又曰∶疔瘡生根入腹者便死,用磨針刀鐵漿水一碗,絲綿濾凈,銀鍋內(nèi)煎三四沸,服之,病者須臾腸鳴,行得一二次蘇醒方妙。
又曰∶疔瘡不破則毒入腸胃,惟蟬蛻極效,用一兩為末,蜜調(diào)下。又曰∶疔發(fā)于太陽眼邊者,名曰釘腦疔,十死一生。又曰∶疔瘡膿水出,孔如蜂窠,病易瘥也。又曰∶凡人暴死多是疔毒,急取燈遍照其身,若是小瘡,即是其毒,宜急灸之,并服飛龍奪命丹等藥,亦有復(fù)蘇者。(《全書》)
竇夢麟曰∶嘴唇痘疔,初生米大,或粉刺擠破,入湯火風(fēng)氣,即要變?yōu)榇茂,疵瘡即疔之別名也。先用蔥白同飛龍奪命丹五粒和嚼爛,熟酒半碗送下,以衣覆患上,略出汗為妙。上午服藥,下午即將絕利磁鋒劃破瘡口十字,即摻飛龍奪命丹末在內(nèi),而外用蟾舌研爛,蟾肚底皮貼之,內(nèi)服追疔湯劑。若發(fā)須發(fā)者,即剃去須發(fā)。如前法治之。此法靜夜細(xì)思,試而行之,百發(fā)百中,活人多矣,焉敢自秘,遂并梓行。病人一個(gè)月內(nèi)無色欲者,患處平妥無 肉,乃其征也。(《全書》)
陳遠(yuǎn)公曰∶有生疔瘡者,疼痛非常,亦陽毒也。初生之時(shí),人最難辨,但以生黃豆令嚼之,不知腥者便是。其瘡頭必發(fā)黃泡中現(xiàn)紫黑之色,細(xì)看泡中必有紅白一線通出泡外。凡疔生足上,紅線由足入臍,疔生手上,紅線由手走心,如生唇面,紅線由唇面至喉,如見此紅線,即于盡處以針刺出毒血,則免毒攻心。若現(xiàn)白絲,不必刺也。總以消毒瀉火為主,世人戒用官料之藥,此乃不知醫(yī)之語,毒非藥安得除哉!拔疔散治之,紫花地丁、甘菊花各一兩,水煎服。一劑紅線除,二劑疔散,三劑痊愈,不必外治挑疔之多事也。若已潰爛,加當(dāng)歸二兩治之,不必四劑,毒盡肉生也。(《冰鑒》)
胡公弼曰∶豬疔其形圓而小,口內(nèi)有油,忌食豬油、豬肉。牛疔其形圓而小,口內(nèi)無油, 起掐之不破,有寒熱,忌食牛肉。狗疔其形長而帶尖,色赤,有寒熱,忌食狗肉。羊疔其形長而帶白色,有寒熱,忌食羊肉。瓜藤疔不計(jì)其數(shù),其形圓長如瓜形,因食瓜毒而生,忌食諸瓜。豆腐疔其狀白泡,三日內(nèi)頂陷,因食豆腐,內(nèi)有人汗而生,忌食豆腐。氣疔其形或大或小, 白如有氣在內(nèi),因感恚怒而生,忌氣惱。鬼疔其形大小不一,因中邪毒之氣而生,異于諸疔,比氣疔更甚,令人言語如見鬼狀。
紅絲疔其形縷縷赤色如絲線,周身纏繞,宜松針刺去血,忌熱物。內(nèi)疔言其于內(nèi),臟腑上腔子里面,喉內(nèi)、口內(nèi),與外疔更不同利害,宜托里追疔。蘿葡疔其形黑兼紫如水晶,故名之。 白黑血毒水宜去之,宜托毒。楊梅疔形黑紫如熏梅,狀若遍身楊梅瘡,內(nèi)雜疔瘡一二個(gè),則令通身瘡不起發(fā),須針刺出毒,服托里土茯苓等藥。魚臍疔如魚之肚臍,多生胳膊肚、小腿肚上,乃手足陽明經(jīng)分毒瓦斯,治宜加引經(jīng)藥。蜈蚣疔形長如蜈蚣,亦有頭足,發(fā)寒熱,因飲食中被蜈蚣游走遺毒于內(nèi)而生,宜加雄黃。
程山齡曰∶治療之法,貴在乎早,初起即治者,十全十活,稍遲者十全五六,失治者十全一二,內(nèi)服莫妙于菊花甘草湯。項(xiàng)之以上,三陽受毒,必用針刺挑斷疔根,插藥膏蓋;項(xiàng)之以下,三陰受毒,即當(dāng)艾灸。
灸之不痛,亦須針刺插藥自效。(《十法》)
菊花甘草湯(《十法》) 治疔之圣藥也。
菊花(四兩) 甘草(四錢)
水煎頓服,渣再煎服。
反唇疔、擎珠疔 經(jīng)霜南瓜蒂 灰,加冰片少許研細(xì),麻油調(diào)搓。
馬口疔,生唇下者是 新鮮鰱魚血磨蟾酥涂之。
拔疔法
用蔥涎和蜜為膏,敷疔上。
血疔,出血不止者是 真麻油一盅,服下自止。
蟾酥餅 兼治腦疽、乳癰、附骨疽、臀癰一切惡證,或不痛,或大痛,或麻木,用此敷貼瘡頭。
潮腦 朱砂(各一錢) 真蟾酥(酒化) 沒藥(去油) 乳香(去油) 明雄黃 巴豆霜(各二錢)
以上各為細(xì)末,五月五日午時(shí)在凈室中用蟾酥酒和丸如綠豆大,每用一丸,口涎調(diào)貼疔瘡上,以膏蓋之。此藥為丸、為條、為餅,聽便使用。一方去巴豆霜、潮腦,加寒水石( )、枯礬、膽礬各一錢,蝸牛二十一個(gè)。
惡疔大毒。
金銀花 當(dāng)歸身(各五錢) 天花紛 甘草 地丁(各三錢) 皂角針(二錢) 川椒(九粒) 酒煎服。
疔毒惡瘡 家菊花并葉共搗汁,用酒沖服。將渣加鹽少許敷上立愈,冬月用根亦可。
又方 紫梗菊花搗碎,白酒煎服。
又方 鰣魚鱗用荷花瓣夾好,置書頁中,遇疔粘貼即愈。
大疔惡毒秘方
火硝 北煤(系用過倒地上,渣內(nèi)撿出者。各等分)
研細(xì)末,瓷瓶收貯。凡遇一切疔毒,用陳窗糊紙水濕掩疔上,再以此藥敷之,疔根自出。
疔瘡神方 蒼耳草根、葉搗爛,入童子小便,絞汁冷服一盅,日三次。仍以根、莖、葉、苗任取一束,燒灰存性為末,用醋、泔、藍(lán)、靛和如泥,先將瘡中心及四邊刺破,令血淌出,拭凈敷之,不過十次,根即拔出,為諸方第一。
飛龍奪命丹(《正宗》) 專治疔瘡及癰毒發(fā)背,腦發(fā)乳癰,一切無名腫毒,惡瘡及有頭不知痛癢者,已成未成神效。
蟾酥(酒化) 雄黃(各三錢)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銅綠(各二錢) 膽礬 朱砂 血竭 寒水石(各一錢) 當(dāng)門子 冰片 輕粉(各五分) 蝸牛(二十一個(gè)) 蜈蚣(一條,酒浸泡、炙,去頭、足)
上俱為極細(xì)末,用蝸牛連殼研如泥,少加飛羅面,和丸如綠豆大。每用三丸,用白蔥三個(gè),令病患嚼爛,吐于男左女右手心,將丸藥放在蔥內(nèi),熱酒送下,被蓋約人行五六里,出汗為效;無汗以熱酒助之。重者再進(jìn)一服。病在上食遠(yuǎn)服,病在下食前服。忌冷水、瓜茄、油膩、豬、雞、魚、面及一切發(fā)物。孕婦忌服。
走馬回疔丹 疔瘡初起,針破,用此一粒插入孔內(nèi),膏蓋之,次后追出膿血疔根為效。
朱砂 雄黃(各二錢) 蟾酥(酒化) 砂 白丁香 輕粉(各一錢) 蜈蚣(一條,炙) 金頂砒 麝香(各五分) 乳香(六分)
上為細(xì)末,糊和成如麥子大,插瘡內(nèi),以膏蓋之。
鉛粉散 冷疔生于腳上,初起紫白泡,疼痛徹骨,漸至腐爛,深孔紫黑,血水氣穢,經(jīng)久不瘥,用此大效。
黑鉛(四兩,鐵杓內(nèi)化開,傾入水中,取起再化,如此百遍,以鉛盡為度,去水取澄下者。三錢) 松脂(一錢) 黃丹(飛、炒) 輕粉(各五分) 麝香(三分)
共研細(xì),先用蔥湯洗凈,麻油調(diào)搽瘡口,油紙蓋好。
束毒金箍散 疔瘡針刺之后,余毒走散作腫,宜此藥箍之生大黃 郁金(蟬肚者) 白芨 白蘞 白芷(各四兩) 黃柏(二兩) 綠豆粉(一兩) 輕粉(五錢)
共為細(xì)末。酸米漿調(diào)箍四邊,夏熱甚,用蜜水調(diào)。
消疔簡便方 疔瘡及諸惡毒初起,但未成膿者,服之神效。
白礬(研,三錢) 蔥白(七莖)
上二味同搗極爛,分作七塊,每塊用熱酒一杯送下,服畢用濃被蓋之,再進(jìn)蔥白湯一盅。少頃汗出如淋,從容去其覆物,其病如脫。此雖味澀難服,其效甚妙。凡居鄉(xiāng)村之處,遇有此證,不及延醫(yī),只傳此方,服之活人甚眾,誠為良便方也。
敷疔。
疔。
甘松 三柰(各五錢) 雄黃(研細(xì),一錢) 麝香(一分)
酒水各半,先煎甘松、三柰,煎好濾清,調(diào)雄黃、麝香服。
紅絲疔 用銅錢捫頭處,將木上舊釘起一根,用棉花包裹,蘸桐油點(diǎn)著,令油滴錢眼內(nèi),一滴即愈。
疔瘡 生蔥和蜜搗敷患處,過一飯時(shí),疔即拔出。
保生梃子 疔瘡、背疽、瘰癘,一切惡瘡。
巴豆(四十九粒,文武火炒,研) 砂(三錢) 輕粉(半大匣) 金腳信 雄黃(各三錢) 麝香(一錢)
為極細(xì)末。用黃蠟五錢熔開,將藥合成梃子,冷水浸少時(shí)取出,旋丸捏作餅子如錢眼大,將瘡頭撥開,安一餅于頂上,次用膏貼。
蟾酥丹 蟾酥不拘多少,黃丹、白面等分,為丸如麥粒大,針破疔瘡,以一粒納之,膏蓋。
散疔膏 磁石乳細(xì),以蔥頭十四根取汁,入蜜少許調(diào)勻,敷留一孔。一敷即散,妙不可言。內(nèi)服托里藥。
拔疔 蜣螂腹下有一白點(diǎn)者即心也。先以針刺破疔頭,再將針取出蜣螂心點(diǎn)疔頭上,以膏蓋之。半日間血出,根拔而愈。忌羊肉。
一切疔腫(孫真人)。一色蒼耳草連梗葉燒灰,以醋調(diào)搽。干即再搽,重者十余次。
吃牛肉中毒生疔 金線重樓即七葉一枝花,不拘多少,切碎,研細(xì),和溏雞屎調(diào)勻搽上,立效。
疔瘡怕動(dòng)刀針 巴豆仁一粒,飯一粒,研貼瘡上,立時(shí)拔出疔根,再尋癩蛤蟆取肝粘貼,神效。
諸疔 菊花葉搗汁服一碗,死可回生。
疔毒已篤者二服即愈。(潘霞山。)
黃泥固濟(jì)燒存性為末,每空心好酒服一錢,少刻大痛,痛止,其瘡已化為黃水。
爛頭疔。
共搗爛,加透明雄黃同敷,如干再另敷一二遍,無不愈者。
扎馬疔 切不可食肉,生白酒煎 草、紫花地丁、車前草服之。
追疔奪命湯(《赤水玄珠》)
羌活 甘草節(jié) 蟬蛻 川黃連 獨(dú)活 北細(xì)辛 青皮 金銀花 防風(fēng) 澤蘭葉 僵蠶 金線重樓 赤芍(各等分)
有膿加何首烏、白芷;要通利加大黃、牽牛、青木香、山梔;毒在下加木瓜各等分。
每服五錢,先將一貼加澤蘭葉、金銀花各一兩,姜十片煎熱服,汗出為度;病退再加大黃二錢,煎,熱服,取利一二次,去余毒為妙。此方取效如神,百發(fā)百中。若心煩嘔吐,用甘草節(jié)、綠豆粉各等分,酸漿湯調(diào)下二錢;如嘔逆惡心,用乳香、綠豆粉各等分,甘草湯調(diào)下二錢。
小奪命散 治疔瘡及腦疽、惡毒,其效如神。
水煎,通口溫服,加真蟾酥少許尤妙。
拔疔丹(一名疔毒撤回。畢峻功。)凡一切疔瘡,無名腫毒,初起磨敷,已成已潰,用一粒放瘡上,膿血即拔出,如遇陰疽對口大證,可用十?dāng)?shù)粒鋪瘡上,如神。
巴豆霜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真蟾酥(酒化開,乳成膏) 明雄(各二錢) 樟冰 露蜂房(陰陽瓦焙存性) 劈朱砂(各一錢) 真輕粉 當(dāng)門子(各五分)
上各乳極細(xì),照分兩稱準(zhǔn)和勻,以蟾酥膏和杵為丸如藥珠大,曬干瓷瓶密貯任用。(此即蟾酥餅原方加露蜂房也。)
疔瘡?fù)?/strong>(馬驥功得自盧成琰傳。)專消一切疔瘡,兼治濕痰流注,梅瘡初起。
巴豆仁(去皮、膜) 明雄 生大黃(各三錢)
共研細(xì)末,加飛面醋打糊為丸,如金鳳花子大,每服二十三丸,熱湯送下,瀉三四次無妨,弱人只服十九丸自消,得嚏即愈。
髭疔 紅絲疔、面白疔,腫脹至目與鼻俱隱入肉里,牙關(guān)緊急。昔有一道人用患者耳垢、齒垢,刮手足指甲屑,和勻如豆大,放茶匙內(nèi),燈火上炙,少許取作丸,將銀簪將疔頭挑開抹入,用棉紙一層,津濕覆之,痛立止,半日目可開,腫已消半,次日服活命飲,二劑遂愈。
血疔,或生肘下,或生眼角,疔有一竅如針眼,淌鮮血不止。真香油四兩,無灰酒不拘多少,和勻熱服,其血立止。隨用野菊花濃煎常服,切忌茶湯。
萬靈奪命丹 治一切疔毒入腹,煩悶惡心,兼治癰疽發(fā)背、惡瘡。
朱砂(水飛) 蟾酥(人乳泡) 輕粉 膽礬(各五錢) 銅綠 血竭(各一兩) 雄黃 枯礬(各二兩)
共為細(xì)末,面糊丸,芡實(shí)大,每服一丸,令病患先將蔥白三寸嚼爛,吐在手心,將丸包在蔥內(nèi),熱湯吞下,出汗。
疔。
生磁石(一錢) 麝香(一分)
研極細(xì),每用少許膏蓋。
又方
胡椒(二十五粒) 大獨(dú)蒜(一個(gè)) 蔥白(三根)
共搗爛,油紙上作膏貼之,神驗(yàn)。
秘方 用鐵釘放屋上受風(fēng)露之氣,日久上銹,以刀刮下,乳極細(xì),加麝香少許,瓷瓶密貯。如遇疔瘡已破者,摻少許即流黑水,不過三次,疔根自出。如未破者,以水調(diào)點(diǎn)疔上,即可拔疔如神。
疔瘡不用刀針。(杜寶山。)
萆麻仁(七粒) 銀朱(一分)
共研細(xì),如干,加唾津少許,疔頭讓出,即周遭敷之,兩三次即出小黃頭矣。
拔疔第一方(徐峨峰。)
萆麻仁(四十九粒半) 杏仁(去皮,十七粒半) 松香(二兩一錢五分) 荔枝肉(三個(gè)半) 銀朱(少許)
共搗成膏貼之。
拔疔。(吳韻清。)
荔枝肉(一個(gè)) 溏雞屎 菊花根葉(不拘多少)
共搗爛敷上,立愈。
又方 鰣魚鱗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