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51.溫病遺方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51.溫病遺方

《傷寒論》中原有溫病,渾同于六經分篇之中,均名之為傷寒,未嘗明指為溫病也。況溫病之原因各殊,或為風溫,或為濕溫,或為伏氣成溫,或為溫熱,受病之因既不同,治法即宜隨證各異。有謂溫病入手經不入足經者,有謂當分上中下三焦施治者,皆非確當之論,斟酌再四,惟仍…

傷寒論》中原有溫病,渾同于六經分篇之中,均名之為傷寒,未嘗明指為溫病也。況溫病之原因各殊,或為風溫,或為濕溫,或為伏氣成溫,或為溫熱,受病之因既不同,治法即宜隨證各異。有謂溫病入手經不入足經者,有謂當分上中下三焦施治者,皆非確當之論,斟酌再四,惟仍按《傷寒論》六經分治乃為近是。

太陽經有未覺感冒,身體忽然酸軟,懶于動作,頭不疼,肌膚不熱,似稍畏風,舌似無苔而色白,脈象微浮,至數(shù)如常者,此乃受風甚輕,是以受時不覺也,宜用輕清辛涼之劑發(fā)之。

【處方】薄荷葉三錢,連翹三錢,大蔥白三寸。

上藥三味,共煎湯七、八沸,取清湯一大盅溫服下,周身得汗即愈。

薄荷之成分,含有薄荷腦,辛涼芬芳,最善透竅,內而臟腑,外而皮毛,凡有風邪匿藏,皆能逐之外出,惟其性涼,故于感受溫風者最宜。惟煮湯服之,宜取其輕清之氣,不宜過煎(過煎即不能發(fā)汗),是以以之煎湯,只宜七八沸。若與難煎之藥同煎,后入可也。連翹為輕清宣散之品,其發(fā)汗之力不及薄荷,然與薄荷同用,能使薄荷發(fā)汗之力悠長(曾治一少年受感冒,俾單用連翹一兩,煮兩湯服之,終宵微汗不竭,病遂愈,其發(fā)汗之力和緩兼悠長可知)。蔥之形中空,其味微辣微甘,原微具發(fā)表之性,以旋轉于營衛(wèi)之間,故最能助發(fā)表之藥以調和營衛(wèi)也。

有受風較重,不但酸軟懶動,且覺頭疼,周身骨節(jié)皆疼,肌膚熱,不畏風,心中亦微覺發(fā)熱,脈象浮數(shù)似有力,舌苔白濃,宜于前方中去蔥白,加天花粉八錢以清熱,加菊花二錢以治頭疼,惟煎湯時薄荷宜后入。

有其人預有伏氣化熱,潛伏未動,后因薄受外感之觸動,其伏氣陡然勃發(fā),一時表里俱熱,其舌苔白濃,中心似干,脈象浮而有洪象,此其病雖連陽明而仍可由太陽汗解也。

【處方】石膏一兩搗細,花粉一兩,薄荷葉錢半,連翹錢半。

上藥四味,煎湯一大盅,溫服得汗即愈,薄荷葉煎時宜后入。

或問∶此方重用石膏、花粉,少用薄荷、連翹,以為發(fā)表之劑,特恐石膏、花粉監(jiān)制薄荷、連翹太過,服后不能作汗耳。答曰∶此方雖為發(fā)表之劑,實乃調劑陰陽,聽其自汗,而非強發(fā)其汗也。蓋此證原為伏氣化熱,偶為外感觸動,遂欲達于表而外出,而重用涼藥與之化合,猶如水沃冶紅之鐵,其蓬勃四達之熱氣原難遏抑。而復少用薄荷、連翹,為之解其外表之阻隔,則腹中所化之熱氣,自奪門而出作汗而解矣。且此等汗,原不可設法為之息止,雖如水流漓而斷無亡陰、亡陽之虞,亦斷無汗后不解之虞。此方原與拙擬寒解湯相似。二方任用其一,果能證脈無誤,服后復杯之頃,即可全身得汗。間有畏石膏之涼,將其藥先服一半者,服后亦可得汗,后再服其所余,則分毫無汗矣。因其熱已化汗而出,所余之熱無多也。即此之前后分服,或出汗或不出汗,可不深悟此藥發(fā)汗之理乎?況石膏原具有發(fā)表之力也。

有其人身體酸懶,且甚覺沉重,頭重懶抬,足重懶舉,或周身肌膚重按移時,微似有痕,或小便不利,其舌苔白而發(fā)膩,微帶灰色,其脈浮而濡,至數(shù)如常者,此濕溫也。其人或久居潮濕之地,臟腑為濕氣所侵,或值陰雨連旬,空氣之中含水分過度,或因飲食不慎,傷其脾胃,濕郁中焦,又復感受風邪,遂成斯證,宜用藥外解其表,內利其濕則病愈矣。

【處方】薄荷葉三錢,連翹三錢,小蒼術三錢,黃芩三錢,木通二錢。

上藥五味,先將后四味水煎十余沸,再入薄荷煎七、八沸,取清湯一大盅,溫服之。若小便不利者,于用藥之外,用鮮白茅根六兩,去皮切碎,水煎四、五沸,取其清湯以之當茶,渴則飲之。

若其人肌膚發(fā)熱,心中亦微覺熱者,宜去蒼術加滑石八錢。

有溫病初得作喘者,其肌膚不惡寒而發(fā)熱,心中亦微覺發(fā)熱,脈象浮而長者,此乃肺中先有痰火,又為風邪所襲也。宜用《傷寒論》麻杏甘石湯,而更定其分量之輕重。

【更定麻杏甘石湯方】生石膏一兩搗細,麻黃一錢,杏仁二錢去皮,甘草錢半。

上四味,共煎湯一大盅(不先煎麻黃吹去浮沫者,因所用只一錢,而又重用生石膏以監(jiān)制之也)溫服。

若服后過點半鐘,汗不出者,宜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若不出汗,仍宜再服,以服至出汗為度。蓋風邪由皮毛而入,仍使之由皮毛而出也。

有溫病旬日不解,其舌苔仍白,脈仍浮者,此邪入太陽之府也,其小便必發(fā)黃。宜于發(fā)表清熱藥中,加清膀胱之藥,此分解法也。今擬二方于下,以便用者相熱之輕重而自斟酌用之。

【處方】滑石一兩,連翹三錢,蟬蛻去土足三錢,地膚子三錢,甘草二錢。

上藥五味,共煎一大盅,溫服。

【又方】生石膏搗細一兩,滑石八錢,連翹三錢,蟬蛻去土足三錢,地膚子三錢,甘草二錢。

上藥六味,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有溫病至七、八日,六經已周,其脈忽然浮起,至數(shù)不數(shù),且有大意者,宜用辛涼之劑助之達表而汗解。

【處方】玄參一兩,寸麥冬帶心五錢,連翹二錢,菊花二錢,蟬蛻去土足二錢。

上藥五味,共煎湯一大盅,溫服。用玄參者,恐溫病日久傷陰分也。

有溫病多日,六經已周,脈象浮數(shù)而細,關前之浮尤甚,其頭目昏沉,恒作 語,四肢且有擾動不安之意,此乃外感重還太陽欲作汗也。其所欲汗而不汗者,因陰分太虧,不能上濟以應陽也。此證若因脈浮而強發(fā)其汗,必兇危立見,宜用大滋真陰之品,連服數(shù)劑,俾脈之數(shù)者漸緩,脈之細者漸大,迨陰氣充長,能上升以應其陽,則汗自出矣。

【處方】地黃一兩,生懷山藥一兩,玄參一兩,大甘枸杞一兩,生凈萸肉六錢,柏子仁六錢,生棗仁六錢搗碎,甘草三錢。

上藥八味,水煎一大碗,候五分鐘,調入生雞子黃二枚,徐徐溫飲之,飲完一劑再煎一劑,使晝夜藥力相繼不斷,三劑之后,當能自汗。若至其時,汗仍不出者,其脈不似從前之數(shù)細,可仍煎此藥送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其汗即出矣。

或問∶山萸肉原具酸斂之性,先生所定來復湯嘗重用之以治汗出不止,此方原欲病者服之易于出汗,何方中亦用之乎?答曰∶此中理甚精微,當詳細言之。萸肉為養(yǎng)肝熄風之要藥,此證四肢之騷擾不安,其肝風固已動也,此方中用萸肉之本意也。若慮用之有妨于出汗,是猶未知萸肉之性。蓋萸肉之味至酸,原得木氣最全,是以酸斂之中,大具條暢之性,《神農本草經》謂其逐寒濕痹是明征也。為其味酸斂m.f1411.cn/yishi/也,故遇元氣不能固攝者,用之原可止汗;為其性條暢也,遇肝虛不能疏泄者,用之又善出汗。如此以用萸肉,是皆得之臨證實驗之余,非但憑諸理想而云然也。

若果服藥數(shù)劑后,其脈漸有起色,四肢不復擾動,即去萸肉亦無妨,其開始服藥時,萸肉則斷不能去也。

有未病之先,心中常常發(fā)熱,后為外感觸發(fā),則其熱益甚,五心煩躁,頭目昏沉,其舌苔白濃,且生芒刺,其口中似有辣味,其脈浮數(shù)有力者,此伏氣化熱已入心包,而又為外感束其外表,則內蘊之熱益甚,是以舌有芒刺且覺發(fā)辣也。宜用涼潤清散之劑,內清外解,遍體得透汗則愈矣。

【處方】鮮地黃一兩,玄參一兩,天花粉一兩,知母五錢,寸麥冬帶心五錢,西藥阿斯匹林兩瓦。

上藥先煎前五味,取清湯兩大盅,先溫服一大盅,送服阿斯匹林一瓦。若服一次后汗未出,熱亦未消者,可再溫服一盅,送服阿斯匹林一瓦。若汗已出www.med126.com熱未盡消者,藥湯可如前服法,阿斯匹林宜斟酌少服。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