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內(nèi)傷”學說是李杲學術(shù)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而“陰火”學說、“甘溫除熱法”以及在方藥配伍上重補益陽氣與升陽散火相結(jié)合,是李杲學術(shù)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梢赃@樣說,這三部分既是李杲“脾胃學說”的主要精華,也是李杲豐富發(fā)展醫(yī)學的重要貢獻,然而李杲本人對“陰火”的闡述確有矛盾和罅漏之處,致使后世學術(shù)在探討和解釋“陰火”學說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余不揣愚陋,淺談此說,闡述如下。
1 “陰火”有生理病理之分
李杲認為元氣與陰火具有相互制約的關(guān)系,指出“火之與氣,勢不兩立”,陰火愈熾,元氣就愈被傷耗,因此,李杲把這種陰火,叫做“元氣之賊”。并謂:“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luò)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梢娎铌街瓣幓稹睂嶋H上包含有相火之意。陰火即為相火說,后世醫(yī)家贊同頗多,如
朱丹溪認為:“以位而言,生于虛無,寧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故謂之相!文I之陰,悉具相火,人而同于天也”,或曰:“相火,天人之所同,李東垣以為元氣之賊。又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然則如何而可以使之無勝負也?”丹溪接著說:“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w衷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w處乎火者,主之以靜。彼動火之動皆中節(jié),相火惟有裨補造化,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耳,何賊之有?(《格致余論·相火論》)”可見朱氏也認為相火藏于肝腎,乃生長元氣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為生理之“陰火”。相火離開腎肝而妄動,便是傷害元氣的邪火,即病理之“陰火”。近代不少醫(yī)家諸如任應(yīng)秋說:“李杲所說之陰火,實際上是指相火,相火與元氣,是相互對立的,元氣充沛則相火戢降,而發(fā)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元氣不足,則相火妄動而發(fā)生病變(《中醫(yī)各家學說》1986)”。與朱氏之觀點相同。再看李氏對“陰火”的另一論說:“是熱也,非表
傷寒邪皮毛間
發(fā)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沖(《內(nèi)外傷辨惑論·辨寒熱》)”。明確指出了這種“陰火”既非惡寒發(fā)熱之外感,亦非氣虛陰虛之發(fā)熱,而是脾胃升降失職,清氣不升,濕氣下降,阻塞于下,內(nèi)郁日久,濕遇化熱而產(chǎn)生之“陰火”。亦為對病理“陰火”之論述。
可見李氏對陰火的闡述,雖著重在陰火病理表現(xiàn)這一方面,卻也隱含陰火有生理一面。病理之陰火乃離位上沖之相火及“脾濕閉塞其下”所致;生理之陰火乃降藏而溫養(yǎng)腎肝,當分辨之。
2 病理之“陰火”有虛實證候
2.1 虛者由脾胃虛衰,元氣不足,相火妄動所致 關(guān)于這一點,李氏的闡述是很明確的。他認為:“飲節(jié)不節(jié)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顯火上行,獨燎其面(《脾胃論·脾胃盛衰論》)”說明了由于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致相火妄動,離位上沖,陰火獨旺的證候表現(xiàn)。由于“火與元氣不兩立”,尤能損耗元氣,形成陰火愈盛、元氣愈衰的惡性循環(huán)。甚至出現(xiàn)“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
泄瀉(《脾胃論·脾胃盛衰論》)”。李氏強調(diào)補益陽氣以甘溫除熱,即指“陰火”虛證而言。他說:“……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溫能除大熱……”。甘溫何以能除大熱?緣甘溫能補益元氣以降陰火。李氏之甘溫除熱法對后世影響極大,至今仍在臨床上發(fā)揮重大作用。
2.2 實者由“脾濕閉塞其下”所致 濕性重濁,其性趨下,脾胃有傷,運化失司,升降失常,濕留下焦,氣機阻滯,二便不爽,濕無出路,閉塞則郁久化火,亦即“陰火”。而火性畢竟炎上,挾濕氣逆而上沖,則必出現(xiàn)“蒸蒸而躁熱,上徹頭頂,旁徹皮毛,渾身躁熱,須待袒衣露居近寒涼處即已,或熱極而汗出,而未解(《內(nèi)外傷辨惑論·辨寒熱》)”。此等“陰火”自是實火無疑。李杲在
補中益氣湯加減中常提到“少加
黃柏……瀉陰中之伏火”,“更加
黃芩……”等,即是明指“陰火”有實火之實例。“陰火”實證治法,自當苦寒瀉火,“實者瀉之”、“熱者清之”始為定論。晚清·寶輝在《醫(yī)醫(yī)
小草》中講“陰火”、“陽火”時說:“陽火可釜底抽薪,陰火宜導(dǎo)龍歸!。李杲常用
三黃丸之類化裁(如備急丸、神保丸等),用甘寒、苦寒等清熱瀉火之劑治療“陰火”實證,在其主要著作中屢見不鮮,顯然可見其用藥之法則,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3 結(jié)語
綜上所述,余以為“離位之相火”及“脾濕閉塞其下”乃李氏“陰火”學說之兩大內(nèi)涵?芍^之“二元論”。至于其致病原因總由飲食不節(jié)、勞逸過度、精神刺激等導(dǎo)致脾胃內(nèi)傷乃二者之統(tǒng)一點。而陰火有生理、病理之分,有虛實證候之別,亦已言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