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云m.f1411.cn/wsj/∶蒼術(shù)治濕,上下部皆可用。二陳湯中加酒芩、羌活、蒼術(shù),散風(fēng)行濕。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去痰須用白術(shù)。上部濕,蒼術(shù)功烈;下部濕,宜升麻提之。
外濕宜表散,內(nèi)濕宜淡滲。若燥濕,以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若風(fēng)濕相搏,一身盡痛,以黃 防己湯;若濕勝氣實(shí)者,以神佑丸、舟車丸服之;氣虛者,桑皮、茯苓、人參、葶藶、木香之類。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宜蒼術(shù)、茯苓、滑石;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氣虛,宜二術(shù)、人參、半夏、草果、濃樸、芍藥;凡黑瘦而沉困怠惰者,是熱,宜白術(shù)、黃芩;凡飲食不節(jié),脾胃受傷,不能遞送,宜枳術(shù)丸。去上m.f1411.cn焦?jié)窦盁,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又如肺有濕,亦宜黃芩;如肺有虛熱,宜天門冬、麥門冬、知母,用黃芩多則損脾。去中焦?jié)衽c痛熱,用黃連,瀉心火故也。如中焦有實(shí)熱,亦宜黃連。若脾胃虛弱,不能運(yùn)轉(zhuǎn)而郁悶,宜黃芩、白術(shù)、干葛;若中焦?jié)駸岱e久而痛,乃熱勢甚盛,宜黃連用姜汁炒。去下焦?jié)衲[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須酒洗防己、黃柏、知母、草龍膽。又云∶凡下焦有濕,草龍膽、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如下焦腫及痛者,是濕熱,宜酒防己、草龍膽、黃芩、蒼術(shù)。若肥人氣虛之人,腫痛,宜二術(shù)、南星、滑石、茯苓;黑瘦之人,下焦腫痛,宜當(dāng)歸桃仁、紅花、牛膝、檳榔、黃柏。
戴云∶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nèi)出者,必審其方土之致病源。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以重腿香港腳者多,治當(dāng)汗散,久者宜疏通滲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濕面、 酪,或飲酒后寒氣怫郁,濕不能越,以致腹皮脹痛,甚則水鼓脹滿,或通身浮腫,按之如泥不起,此皆自內(nèi)而出也。辨其元?dú)舛嗌,而通利其二便,?zé)其根在內(nèi)也。
此方土內(nèi)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須對(duì)癥施治,不可執(zhí)一。
【附方】
二陳湯 見中風(fēng)類。
羌活勝濕湯
羌活 獨(dú)活(各一錢) 本 防風(fēng)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蔓荊子(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空心。如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防己五分,輕者附子五分,重者川烏五分。
平胃散 見厥類。
防己黃 湯 治風(fēng)溫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或痛。
防己(一兩) 甘草(炙,半兩) 白術(shù)(七錢半)黃 (一兩一錢)
上 咀。每服一兩,入姜棗煎。喘者,加麻黃;胃氣不利,加芍藥;氣上沖,加桂枝;下有寒,加細(xì)辛。
三花神佑丸 治一切水濕腫病,大腹實(shí)脹,喘滿。
輕粉(一錢) 大黃(一兩,為末) 牽牛(二兩) 芫花(醋拌炒) 甘遂 大戟(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無時(shí),日三。
舟車丸
大黃(二兩)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陳皮(各一兩) 牽牛(頭末,四兩) 木香(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湯下。隨證加減。
枳術(shù)丸 見內(nèi)傷類。
升陽除溫湯 見泄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