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讀書人都多少懂些醫(yī)理,以此作為修身養(yǎng)性,侍奉父母的基礎(chǔ)。
有一個刺史姓萬,他平時就以自己懂醫(yī)為榮。一次,他吃了不少螃
蟹,因擔心蟹肉性寒致病,所以自己服了些理中湯(由
人參、干
姜、
甘草、
白術(shù)組成)來驅(qū)除寒氣。但是服藥之后出現(xiàn)了胃疼、口渴、二便不通等癥狀。他只好請當時的名醫(yī)吳大夫給自己診治。吳大夫診察后認為,如果病情因吃蟹而起,就應該有
胃寒之象。而現(xiàn)在病人脈象洪大,盡是一派火盛的表現(xiàn),這是由于誤服了
干姜這類燥熱藥物而導致的。熱傷胸膈,造成燥熱積于中焦。所以應該用
涼膈散(由
大黃、
芒硝、甘草汕梔、
薄荷、
黃芩、
連翹、
竹葉組成)來導熱下行,瀉下熱積。但是萬剌史看到方中有芒硝、大黃,因而不敢服用。病情拖延,目漸加重。吳大夫看到病人的情況,于是用大黃作丸,用
藕汁送服。藕能解蟹毒,又能緩解大黃的猛烈之性。服了兩次之后,即瀉下熱積而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