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審季節(jié),不審上下,但予解毒,其病纏綿
劉××,男,18歲。
頸項部癤腫此起彼伏2個月,少時4~5個,多時7~8個,上有黃白色膿頭,基底為硬結。前醫(yī)屢用青霉素、磺胺類藥物與中藥清熱解毒之劑,療效一直不夠顯著。細審脈證,無甚特殊。因思《難經》有云:“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碧柦浾,為人身之大表,其經絡于項,宜取太陽經穴之血。急取委中放血治之,一次愈。
某醫(yī)云:取委中放血治癤腫何故如此之效耶?答曰:春夏者陽氣在上在表,前用之藥多為治里治下,病非所在,故治之不愈也。委中之穴者,既為太陽經之合穴能主表主上,又能涼血瀉熱,活血逐瘀,故取其穴位以放血也。
2.能合脈象,非僅解毒,始得治愈
文××,男,55歲。
頭項部癤腫,此起彼伏,少則3~4個,多則7~8個已2年多。醫(yī)診癤病。先用西藥間斷治療1年多不效,后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之劑近8個月亦不效。細審其證,除項部癤腫之外,并見頭暈頭重,有時眩暈的不敢站立,惡心嘔吐,且日漸健忘乏力,神情呆癡,納呆食減,舌苔白,脈濡緩。綜合脈證,思之:脈濡緩,且久病不愈者,氣陰兩虛,痰郁氣結,郁而化火也。治宜補氣養(yǎng)陰,理氣化痰。處方:黃芪15克,當歸10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服藥4劑,不但頭暈頭重,神疲乏力,健忘失眠,納呆食減俱減,且癤腫亦明顯改善,繼服10劑,癤腫全部消失,它癥亦減七八,又服25劑,諸證全失。
某醫(yī)云:癤腫諸書均云其屬火毒,若病久不愈者多云氣血俱虛為本,熱毒為標。然其何先用抗生素,清熱解毒方藥,后用補氣養(yǎng)血,清熱解毒均無效耶?答曰:本病從脈證來看,此病一方面有氣陰俱虛,一方面有痰郁火毒,前用諸方治火者未化痰理氣,補氣養(yǎng)陰;治氣陰俱虛者,未予理氣化痰,郁火不解,但用清降,其何能散?故治之不愈也。
3.實火當瀉,尤當看下,參之與脈,其病得治
鄭××,男,25歲。
面、頸、肩、臂癤腫,此起彼伏2個多月。醫(yī)診為癤病。先用西藥治療1個多月不效,后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之劑近1個月,仍然此起彼伏。細審其證,面、額、頸、項有數個如紅棗大的癤腫,其中前額之兩個已破潰出膿,其他癤腫均紅腫疼痛,且頭暈頭痛,煩躁易怒,小便黃,大便干,舌苔黃干,脈弦數。綜其脈證,思之:弦數者,肝膽實火也;舌苔黃干,大便秘結者,陽明實熱也。合而論之,乃心肝胃火所致也。治宜清肝瀉火。處方:川芎10克,當歸10克,防風10克,龍膽草10克,大黃10克,元參15克,羌活6克。又:牛黃解毒丸,涼水化開,涂局部。
藥進6天,癤腫消失,愈。
某醫(yī)云:余久用抗生素與中藥清熱解毒之劑不效,先生僅用少量清熱瀉火之藥反愈者何也?答曰:清熱解毒之劑為治癤腫之有效方法之一,然癤大都屬火,火邪當瀉,此之但予解毒不愈者一也;火有臟腑經絡之異,若妄施瀉火,不分臟腑,此之但予解毒不愈者二也;治火不看其下,不予通便瀉火,此之但予解毒不愈者三也。三者俱備,何能效?今余用少量解毒之藥而效者,一者有瀉火,二者分經絡臟腑,三者通下大便也。轉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