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切開關節(jié)和修整骨端 用骨刀沿關節(jié)間隙逐步鑿開融合的肱尺、肱橈、尺橈近側關節(jié),骨膜下剝離肱骨前面。然后,屈曲肘關節(jié),使肱骨下端及尺橈骨上端突出于切口下。用骨刀切除肱骨下端1~1.5cm,并整修成由前向后的凸圓弧狀;用弧形鑿鑿除尺骨半月切跡的淺層骨使之加深加長,再切除橈骨頭、頸,達尺骨切跡下緣的平面,銼光所有的鑿骨面,如上尺橈關節(jié)間有骨性連結,也應徹底切除,并用周圍軟組織縫合隔離,使前臂能充分旋轉。此時,肘關節(jié)兩骨端的距離約為1.5~2.0cm。以細鉆頭在肱骨下端兩側的髁上嵴處,由后向前各鉆通一骨孔,以備縫合固定筋膜用[圖1 ⑵],切除軟組織中所有的骨化組織和瘢痕,清除所有的碎骨片。經(jīng)沖洗,徹底止血后,暫用熱鹽水紗布填充、壓迫切口,以防滲血。
4.切取闊筋膜 在消毒鋪巾的大腿外側中部作一直切口,顯露闊筋膜,取下8cm長和5cm寬的闊筋膜一片備用。縫合切口。
⑶用闊筋膜包繞骨端 |
圖1 肘關節(jié)成形術 |
5.包裹骨端 將筋膜的光滑面朝里,粗糙面朝外(以便覆蓋骨端)折疊,用三根鉻制腸線或絲線將其中部與前關節(jié)囊相應部縫合固定。用筋膜的上半段包裹肱骨下端切面,經(jīng)肱骨下端鉆孔處穿線將筋膜縫扎固定;再把筋膜下半段覆蓋尺骨和橈骨的切面,并用筋膜皺壁隔開橈骨、尺骨切面的鄰接部[圖1 ⑶]。如筋膜寬度不夠也可用另一小塊筋膜,用荷包縫合,單獨將橈骨頭包好。
6.縫合 將關節(jié)復位并維持在90°屈曲位,從遠端向近端逐層縫合。若切有三頭肌腱膜舌形瓣,應作Y形縫合以延長,保證肘的自由活動。手術結束包扎后,用前后石膏托固定肘關節(jié)于功能位。
[術中注意事項]
1.注意切除肱骨下端和尺橈骨上端的范圍要適當,不可過多或過少。過多會使前臂肌肉失去附著,影響肘部伸屈力量和減弱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切除過少將影響術后關節(jié)的活動。
2.在放置筋膜片前,骨端的止血要徹底,免得筋膜片與骨端之間形成血腫,不但會影響筋膜與骨端的愈合,而且易發(fā)生感染,血腫機化或骨化,更會影響效果。
[術后處理]
1.術后抬高患肢,以利循環(huán),減少腫脹。鼓勵病人盡早做患側手指、腕部及握拳的活動。
2.術后2周拆線,3周后可定時取下石膏托(1日3次,每次1~2小時),逐漸開始肘關節(jié)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轉活動,并進行物理療法,睡眠時仍用石膏托固定保護,術后8周如活動較好,肌力較強,即可去掉石膏。鍛煉中不可強力被動地扳動關節(jié),以免造成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出血、機化和粘連而影響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主動鍛煉上肢肌力最少6個月,一般約需2年,才能獲得最大的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