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狗肚皮、牛屎木、黃茶、觀音茶、嫩肉木、丁藥、冷飯果 |
漢語拼音 | kong xin hua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紫金?浦参鯽魚肥的全株。 |
動植物形態(tài) | 小灌木,高1-3m。分枝多,小枝被長硬毛或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7-10mm,被長硬毛或短柔毛;葉片紙質(zhì)或近堅紙質(zhì),廣橢圓狀卵形至橢圓形,長7-11 cm,寬3-5cm,先端急尖或突然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從中下部以上具鋸齒,下部常全緣, 幼時兩面被密長硬毛,背面被長硬毛;中脈隆起,側(cè)脈7-9對,尾端直達齒尖?偁罨ㄐ蚧驁A錐花序,腋生,長2-4cm,被硬毛和短柔毛;苞片小,披針形或鉆形,較花梗短,花梗長約2mm,小苞片披針形或近卵形,均被長硬毛和短柔毛;花長約2mm;萼片廣卵形,較萼管長或幾等長,具脈狀腺條紋,被長硬毛;花冠白色,鐘形,長約為花萼的1倍,具脈狀腺條紋,裂片與花冠管等長,廣卵形,邊線具不整齊的微波狀細齒;雄蕊在雌花中退化,在雄花中著生于花冠管上部,內(nèi)藏,花絲較花藥略長,花藥廣卵形或近腎形,無腺點;雌蕊較雄蕊略短,花柱短且厚,柱頭4裂。果球形,直徑約3mm,無毛,具脈狀腺條紋;宿存萼片達果中部略上,即果的2/3處,常冠以宿存花柱。花期3-4月,果期12月至翌年5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50-1350m的山坡疏林下或灌叢中陰濕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葉含生物堿[1]。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平 |
歸經(jīng) | 心;肝經(jīng) |
功效 | 接骨消腫;去腐生肌 |
功效分類 | 活血祛瘀藥 |
主治 | 跌打骨折;刀傷;疔瘡腫瘍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接骨消腫,生肌去腐。治跌打,刀傷,疔瘡。 |
考證 | 出自《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Maesa perlarius (Lour.) Merr.[Dar- tus perlarius Lour.] |
科屬分類 | 紫金? |
出處 | 《中華本草》 |